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读后感锦集

2020-09-06 19: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读后感锦集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是一本由定宜庄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0元,页数:87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精选点评

  ●中国的地域上除了故乡,我有两个情结:一是老北京二是江南水乡

  ●很有意思的口述史,深度挖掘北京风情

  ●用口述的新方式来讲历史,从平民角度讲述历史

  ●很扎实记录

  ●读过其中几篇,很重的京味儿读着自己都会笑出声,非常珍贵的历史片段,很多很多我不知道事情

  ●電子書。

  ●访谈对象阶层分布合理,蛮好看脑海中想租的房子是老户,附近都是本家,有很大可能街坊多有满族吧。

  ●这本书特有意思八卦表示非常满足

  ●觉得这本口述史扎实的原因在于,有一个主题,却没有限叙述人一定要揪住这个主题不放。而且作者很好,她虽提问,但并不引导叙述人。是真真切切的口述史。

  ●想学习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读后感(一):《老北京人口述历史》读后感

  一、作者简介

  定宜庄,女,满族,1948年出生于北京市。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清史、满族史。主要著述:《清代八旗驻防研究》、《满族的妇女生活婚姻制度研究》、《最后的记忆:十六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合著)、《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册)等。

  二、全书概况

  这本书是一部口述历史专著,在通过老北京人的口述,反映晚清以来北京人的生活变迁生命历史,追了溯近百年来的北京城市生活史。体现 了口述历史民间性和个人性的特点,通过生活在北京不同区域人们的口述,反映不同区域北京人的生活状态,并进而形成一部多姿多彩的北京城市生活变迁史。

  三、片段赏析

  我阅读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是《中药铺的“洋派”儿孙》,采访的人是乐曙清,乐曙清的家族经营了许多药铺,从前同仁堂也是他们经营的。

  这篇口述的内容丰富生动,同仁堂作为各房子孙供奉的大公中、各房自行开设的铺子为小公中的经营方式,这对北京工商业史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大房与四房的“洋派”。

  乐曙青先生更具体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洋派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作为一个售卖中药著名商家,生病却去西医、吃西药,并与当时国内外一流的西医医生多有过往事实。乐本身的几大房也有洋派与守旧派之分,旧中有新、新中有旧,这也是京城百年变迁的真实写照

  然后阅读了《阅尽人间春色》,刘曾复是生物学家戏曲家,他不仅在戏曲界,而且在生理学界都是顶尖人物,虽然他更愿意被人看作是生理学家,但事实上他之得名,更多的还是由于戏曲。刘曾复学识渊博、阅历广阔,加上年过九十,历尽人世沧桑,他的经历,不是短短一篇口述可以概括的。他为人非常谦虚、低调,不说他取得过多么辉煌的成绩,他淡泊名利,只是说了他生活上的一些事情。

  我最后阅读了"不让须眉是此",萧成是"德伦妹"的几个妹妹中,唯一与文艺不沾边的,也是家里最受气的一个,妈妈把她关进小黑屋里,对她打骂,有什么苦活都让她去做。萧成去帮爸爸熬大烟的时候,爸爸对她的态度才有所转变。萧成去参加革命是,姐姐才开始对她好。她总是一副老干部的做派,很干练,很沉稳,没有那几个姐妹作为演员的那种生动,但也极具个性,说话也不失风趣。她的见识,在几个姐妹里也是最丰富的。

  四、读后感受

  这本书里,有不少篇故事是由前后几次访谈组成的,访谈时间和空间相隔比较久远。把几个相关人物或同一人物不同时空的谈话组织起来构筑成一个故事,有利于互相比对,增加了可信性与可读性。定宜庄通过访谈,来看北京人如何记忆和表述他们的过去,他们怎样把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怎样使过去变成现在的一部分,还有就是他们如何运用过去来诠释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眼中的这个北京。读完这三个故事,我看到了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汗水。同仁堂一开始是负债的,后来才经营的越来越好,让人们所熟知。刘曾复历尽人世沧桑,在戏曲界和生物界都取得了很大和辉煌成就,但他却谦虚低调,这应该是我们要学习的。萧成的家人对她非常不好,认为晦气是她带来的,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地下党,让她的家人对她的态度有了转变。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读后感(二):读后感!

  一、作者简介

  定宜庄,女,满族,北京市人1968年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插队,1974年回城。先后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获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专业为清史、满族史。著有《清代八旗驻防研究》《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与人合作)及《中国知青史·初澜》等。

  二、全书概括

  本书的宗旨是通过口述采访的方法,来深入的了解北京城的历史。通过访谈来看,来看北京人如何记忆和表述他们的过去,他们怎样把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的,怎样使过去变成现在的一部分,还有,就是他们如何运用过去来诠释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眼中的这个北京,正是这些,构成了历史记忆过程的本质,这是本书想做的尝试,也是本书的宗旨。

  口述因人而异,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场合,面对不同的采访者他的口述也会出现不同的版本。这本书还提到了做访谈要注意研究者往往需要像人类学家做田野作业那样,从事参与观察,有时还需对同一家庭或同一社会群体的其他成员做相关访谈,以便为同一口述访谈资料的内容,提供不同的参照观点。

  三、每段赏析

  在这本书中,我共选择了三篇访谈记录进行精读,分别是李清莲的"太姥姥和东岳庙",毓旗的"我爷爷真是不一般"和奎垣的"关于索家的传说"。下面是关于三篇访谈记录的我的感受与赏析:

  1、【太姥姥和东岳庙】

  受访者是满族人,去到太姥姥家。在这里有个习俗是东岳庙不准一个是小孩儿,一个是岁数特别大的、高龄的老人,都不让去,说这是阎王爷、判官给落下的。太姥姥说“我觉得人总得有个信仰,当然咱们不是信邪的歪的啊,信李洪志啊,我不是那个意思,你脑子里一点信仰也没有,没个约束,那还行了?”太姥姥是个封建思想的人,体现出来那个社会的老人的朴素。在太姥姥那一代,人们喜欢在炕上抽大烟,太姥姥喜欢兰花的烟草,我对兰花的味道也很有好感,我觉得它不想别的烟草那样呛鼻子。虽然太姥姥已经一把年纪了,但是她也会去东岳庙,这可能就是太姥姥的特别信仰。

  2、【毓旗口述—我爷爷真是不一般】

  quot;我"感觉到爷爷的长得和康熙很像。爷爷很不一般“我”感觉那个老人很难摸透,脾气很怪,脾气特别坏,但是对人极好。对人特别好。”我“爷爷那人特认命,他从小就给”我“讲“命”,他讲人有“三命”:“随命”,“遭命”,“定命”。在爷爷的那个时代,老人家都会有自己信仰的东西。爷爷就相信很多东西都是上天已经安排好的。爷爷是个读书人,会很多故事也教“我”背古诗。“我”的文化修养完全是从他那儿得来的。“我”父亲的文化修养不如我,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跟“我”爷爷的这一段。爷爷对“我”影响也是很大的!我觉得在以后,作者学到爷爷教的诗一定会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3、【关于索家的传说】

  “我”奶奶是爱新觉罗,在文化大革命时候,让“我”给车加油,拿一根管儿,得先搁嘴里吸一下啊,开始吸的时候一喝喝一嘴,一打嗝三天都是那汽油味儿!体现出了当时的区别对待!作者说“这跟人生的实践还真有关系,你处在这种环境你就这么看问题,你处在那种环境你就那么看问题。角度不一样还真的不一样。”不同的生活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为人处事,与会对一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

  四、全书感受

  在采访别人时,要注意多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在访谈前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了解作者的家庭背景,这样在做访谈的时候,才可以确保不冷场,对受访者说的内容有明确的理解,并且开始下一段访谈!受访者可能会分享很多,要耐心认真的听,并且做出相应的互动。比如提问一些有关上一段回答的问题,可以与受访者展开更深入的交流!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读后感(三):口述历史读后感

  一、作者简介

  为了好的了解口述史,我阅读了定宜庄的《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那么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定宜庄女士。定宜庄主要从事清史、满族史研究。讲过《清代八旗制度》等课程。那定宜庄笔下的《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是什么样的?首先,定宜庄出生在北京,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 她从踏入史学研究之门的那天起,就想着将北京史作为她自己的研究方向,但却始终未能如愿的原因,是苦于不得其门而入。直到十年前她接触到口述史学的研究方法,才真正的了解了北京,了解了北京的历史。定宜庄说口述史学作为史学的一个新分支,并不等同于人们一般理解的“口耳相传”的历史,它的内涵相当丰富。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不外乎两点,即它的民间性与个人性。首先是它的民间性。口述史使那些不掌握话语霸权的人们,包括社会底层的百姓、少数族群和妇女都有了发出自己声音的可能性。其次是它的个人性。口述史强调从个人的角度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认识。然而,原则毕竟是原则,原则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展现,普通人的寻常日子平淡无奇,但是却是构成历史最本质的内容。

  二、全书概况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是一部以口述访谈为主的一本书,旨在通过老北京人的口述,反映晚清以来北京人的生活变迁和历史命运,进而追溯近百年北京城市生活变迁的历史。全书体现了口述历史民间性和个人性的特点,内容涉及文献资料、尤其是官方文献不曾触及的领域,包括人的社会交往,如婚姻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也包括人的生活趣味,如吃喝玩乐、审美情趣等等。在编排上根据北京城环形结构的特点,分成内城篇、外城篇和郊区篇三部分,通过生活在不同区域的老北京人的口述,反映不同区域北京人的生活状态,进而形成一部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北京城市生活变迁史。

  三、片段赏析

  首先,我阅读的第一个故事是“当铺刘”今昔———刘汝舟口述

  作者与受访人之间的互动都是很有逻辑性的,当然作者也是跟着访者的思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治安着自己的方式去质问受访者,这样的访谈看起来就像在普通聊天,给了受访者一个很好的印象,后面的内容也会很完美的进行下去。受访者的故事都很贴近生活,都是普通老百姓都经历过的事情,听起来也很好理解,故事也很真实,没有造假。

  然后我阅读的是“胡同里的姑奶奶—李青莲”

  胡同里的姑奶奶这个故事主要讲解了李青莲自己和他家里人的故事。故事都很真实,语言也很通俗,都是老北京话,逻辑也很清晰,让读者看的很明白这两人都在讲些什么,作者也跟受访者有很好的互动,使受访氛围很愉悦,让受访者不紧张,可以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拘束。作者的提问技巧也很棒,按着受访者的思路来,但也没有打乱自己的节奏,这点控制的很好,写作方法也很通俗,没有一些花里胡哨的的东西。

  最后我阅读的是“阅尽人间春色——刘曾复口述”

  刘曾复的故事差不多都是他家里人和他自己的事情,只不过这回大多数是刘曾复在讲,定宜庄在听,而且内容也比较多,不过作者还是能从中条件处重要的细节来提问受访者,这点很好,能抓住细节,不能白听。语言特很通俗,受访者跟作者有很好的互动,这次的受访者也是跟作者聊的很投机,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问的问题和语气一定要让受访者觉得舒心,不能带有威严。

  四、全文总结

  现在,这篇《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我已经读完了,在前三周里面,我分别阅读了刘汝舟口述史,李青莲口述史,刘曾复口述史,读完这三篇文章之后,我有了一些感受:跟受访者见面的时候一定要说明来历,态度要端正,为人要热情,访问的时候气氛不要太严肃,也不要过于活泼,对于受访者回答的内容,也要挑重要的来记,千万不能反复的问受访者同样的问题。当然,阅读完口述历史之后也给了我一点对于设计提纲的启发:题纲中的问题一定要是受访者能回答上来的,不能顾左右而言他,以上就是我阅读《老北京口述历史》的感受和想法。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读后感(四):老北京人口述历史书评

  一.作者介绍

  这本书的作者是定宜庄,她是满族人,1982年本科毕业,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师从于我国著名的清史,满族史专家。她一直想将北京史作为她的研究方向。但是一直找不到门路,直到她接触到了口述史学的研究方法,才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二.全书概况

  这本书是想通过对若干人进行口述访谈的方法,从个体的角度,亦即从个人的生活经历个生命过程的角度入手,来追溯百年来北京城的历史,也了解一些普通老百姓的经历。她想通过访谈去看老北京人如何记忆和表述它们的过去;这本书拥有丰富的内涵和民间性,让一些底层人民有了更多发声的可能性,也能从个人角度看待一段历史。(作者所写的老北京人指的是祖上有过对辛亥革命的亲身经历,有着对清亡前后生活变迁的对比和对背景百年生活一脉相承的记忆的人。)

  三.片段赏析

  我一共选了书中的三个故事,分别是《胡同里的老奶奶——李清莲口述》《那条进京的古粮道——刘子扬口述》与《少小离家老大回———马晋东,梁昭口述》这三个故事。他们讲述了亲人所经历的一些历史上的趣事。

  1.【胡同里的姑奶奶----李清莲口述】

李清莲口述

  这个故事讲述了李清莲与她亲人的人生经历,他们家不算是有钱的,所以祖上一辈之类的人很是节俭,尤其是太姥姥,她一人就抚养了五个孩子,所以即使到孩子们长大成人,有钱了以后,她也还是保留了勤俭持家的一些习惯:吃过的核桃不扔,省下来当火柴用,剩下的花生皮用来劈柴......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作者舅舅的惨痛的经历,作者在描述自己舅舅的时候,提到了日本人的事情,他们在自己国家投降前随便的使用刑罚,让很多家庭都十分痛苦,人们也仅仅只是将怒火压在心里,敢怒不敢言。投降后人们的举动也都显示出了他们对于日本人的痛恨。他们几乎是一见到胡作非为的日本人就会抄起棍棒追打......

  读完这篇故事,我有了以下几点启发:

  在开头可以对被采访者进行介绍,如在这篇故事开头,作者先是对被采访者居住的环境与所处的那个年代进行了介绍,令读者有一定的了解。

  对于被采访者的信息,这篇文章中进行了一定的保护,采用了化名的办法:在文章里老奶奶的姓名李清莲不是她的真实姓名。

  2.【少小离家老大回——马晋东,梁昭口述】

马晋东,梁昭口述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梁昭和马晋东的基本信息与他们二人这几年的经历。他们结婚一年多以后因为资本家的身份,被迫离开了家里,在台湾工作了几年之后,最终还是回到了北京,从他们日常动作中也可以看出马晋东对于北京的思念:他一直坚持手机有关老北京回忆的简报;在这些年生活在台湾的日子,他一直思念着故乡,将报刊上一篇篇对背景的回忆都剪辑了下来,做成了一个珍贵的纪念册保存了下来。在采访后还赠送给了作者。

  读完这篇故事,我有了一些启发:

  可以先对采访地点与被采访者身份进行说明,也可以说明被采访者与作者本身有着什么故事,让读者心理感觉更加亲近。

  3.【那条进京的古粮道——刘子扬口述】

刘子扬口述

  作者讲述了自己亲人的从小到大的经历与自己参军的经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战争的描述:战争是十分可怕的,讲述者1949年就去参军了,有一次战争中,他们被炮火打了,受伤后在床上躺了六个月,心脏更是什么也不能做了。

  读完这篇故事,我有了以下这个感受:

  在访问之前要对被采访者与其周边环境有着一定了解,这样提问的时候也可以引导被采访者说出更多消息。

  四.读后感受

  读完选过的三个故事以后,总结了一些关于访谈中所需要注意的点:

  1.访谈的时候不要太过于强势,更多的是引导被访谈者去讲更多的故事。

  2.可以就细节提问,提问的时候要找准时机,不可以打断讲述者的思路

  3.在开头的时候也要对整个故事的背景等进行总结,让人们开头对故事就有着一些了解。

  4.不要完全照着提纲读,更多的是随机应变,要让讲述者有说下去的意愿

  5.设计问题的时候不要把问题设计的太死,没有回答的更多的空间,可以更加的开放一些。

  北京城发生着大大小小的故事,也许不是什么大事儿,可是却很有趣儿,温馨。他们也都只是讲述了家里人所经历的那段历史罢了,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个平凡人们经历的故事串起来,就会组成中国源远流长的伟大历史。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读后感(五):《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 的读书报告

  一、作者介绍

  了解一下作者,定宜庄(1948.12.12-)女,北京市人,满族额莫托氏。1978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定宜庄1982年本科毕业,同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6月获中央民族学院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于我国著名的清史、满族史专家王锺翰教授,定宜庄成为我国第一个满族史女博士,曾任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讲师、副教授,1993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为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满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清史、满族史研究。讲过《清代八旗制度》等课程。

  二、全书介绍

  我主要读的是前言部分,并且根据作者写的前言进行了深度剖析。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因为她深爱北京,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但是现在不了解北京的人有很多,所以作者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让更多人了解不一样的北京城。

  偶然接触到口述史,才发现口述史是最适合记载,研究和调查北京最适合的方法。

  口述史的意义:口述史最具有特色的就是它的民间性与个人性,从不同的人就能了解这个事情或者物品不同的方面

  作者写这部口述历史更多的时候是向普通人了解。

  口述史也有局限性:个人的思想总是会被外界的各种事物所左右,比如被采访者的心情,环境,某些言语等等等等

  老北京人的界限,(时间与地域):迄至1937年,北京人口为一百五十万人左右。我就是以此为据,以民国之初那不足百万的人口和他们的后代子孙,作为本书中“老北京人”的标准的。也就是说,还要强调的是,惟有这种在居住地相对稳定的人,对于周边的环境、对于祖辈的事情才可能有相对可靠的记忆,人们都知道,记忆的遗忘与迁徙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这本书的定位:我为这本书的定位,既不是一部介绍北京风俗掌故的通俗读物,也不是一部百年来京城名人的集体传记,而是一部以口述访谈为主的史学专著。专著要将学术放在首位,这当然会影响到本书的可读性,但是常言说得好,理论永远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被访者口中和心中的那座北京城,还有京城中百姓们过的日子是那样的五光十色、摇曳生姿、饱满多汁、妙趣横生,并没有、也不会因我对学术性的追求而减色。本书中的每篇口述访谈,都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每篇访谈之前的访谈者按;二是根据录音整理的口述本身;三是注释。

  本书插图部分:是采访者所拍摄的生活照片,大多数都从未公开过,所以十分珍贵。

  三、片段赏析

  这本书我主要选了三个故事来读。第一个是《那条进京的古粮道》----刘子扬口述,第二个是《坛根儿下的日月》-----王春茂、严秀芹口述,第三个是《少小离家老大回》----马普东、梁昭口述,这三个故事的特点,下面是我对于这三个故事的读书报告进京的古粮道。

  故事一:《那条进京的古粮道》

  文章开篇写了这篇访谈的基本信息,有时间,地点,几次,受访者姓名和访谈者姓名等。访谈者开篇就交代了受访者的背景:刘子扬先生的爷爷就是众多那年年月月周而复始的推独轮车的苦力之一,也交代了地点背景,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两个地点进行访谈,我觉得这个地点选的好第一个地点是受访者工作的地方,既清净而且是受访者长期工作的地方,这样的环境不会让受访者感到陌生,也不会有紧张的感觉。第二个场景就选的更好了,选在受访者爷爷当年背粮食进北京的大运河。更有感觉和意境了。

  受访者一开始交代了自己的生日,然后交代了自己的老家在哪儿,后来来到这里的原因以及他爷爷在给人家背粮食的时候是如何干活以及不能穿衣服的规矩,于是访谈者就根据受访者回答的话语中继续问,后来就问到了受访者的爷爷扛粮食的路程,所需要多长时间,又讲到了受访者爷爷扛粮食经过的地点,当年是什么样,现在又发生了什么改变。又说到他爷爷是信基督教的,决定以后什么都不干了,就信教了。后来又谈到义和团的事情,受访者的爷爷参加了义和团,又因为某种联系与原因就不干了(具体原因不方便透露)后来他就继续在医院上班,也不去搞教会的事儿了,后来受访者的爷爷又教他告诉他三教九流的东西,坑蒙拐骗那些东西,不要拿他去对待别人。你甭想蒙我,我也不去蒙人就是这么个处世哲学。基督教对他爷爷性格的改变非常大。之后还有别人对受访者的评价,说是受访者的性格有些像他爷爷,好打架,现在走到大街上看见不公的事儿,他还跟人打。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述了刘子扬先生的爷爷年轻的时候干过什么,做什么职业,自己爷爷年轻时的性格和为人处世方面。中间穿插了与主题有关的景物描写。

  故事二:《坛根儿下的日月》

  这篇文章一开始讲述的是坛根儿与皇城根下的区别。这两个地方住的都不是一类人。他们同样是穷,但是却没有皇城根儿下的穷旗人穷的那份潇洒。

  王春茂的父亲是定兴人,后来来北京学做玉器,给人当学徒。母亲是小脚。他的父母七十一去世的,解放后的困难时期。那时住在金鱼池大街,天坛北墙那儿。他就生在那儿,生在天坛北墙那儿。租的三间房,离街也没多远,也是小棚子似的,后面是对房子的描写。

  后来是对当时的家境的描写,弟兄四个,老大老二都摆小摊,后来大哥带着老婆孩子回家种地去了王春茂小时候跟弟弟一起上私塾,后来去给人当学徒,一起摆小摊。得卖到十二点,回来的非常晚,在那待了四年,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接着就聊到了变迁,一开始是以前的坛根的景色,又聊到了这几年的变迁。接下来王春茂老先生又说了自己当年在天坛根下干的工作,发生过的事情。

  最后是对于他妻子严秀芹的访谈,问了她多大,住在哪,与丈夫是怎么认识的。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是夫妻俩一起做访谈,丈夫一篇,妻子一篇,分别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以及他们是怎么相遇的,小时候,长大后,有孩子时住在天坛下的那些日月。

  故事三:《少小离家老大回》

  这篇文章与其他的文章有点与众不同。这篇文章的访谈地点是在台北。20世纪90年代他是以台湾满族协会秘书长的身份来京,聚会期间在熙熙攘攘的一群人中,访谈者立刻就凭那口京腔辨认出他,并且立刻就想到那首尽人皆知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诗句。马普东先生虽然碍于工作一直在台湾,但他一直心系北京,写了很多有关于北京的书籍。定宜庄与二老先生聊天时二老还是一副京腔。访谈从在火车上二老的动作开始,讲述了二老对于现在年轻人的态度(让别人先走,先上后上都是一样的,干嘛要跟别人挤呢)接着又说了原来二老在北京的住所,原来住在灵官胡同,那个宅院很大。

  接下来说了自己的家室与家庭,马佳氏主要是功臣,也不是像爱新觉罗姓这么大。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旗人还是汉人,小时候不懂也不注意这些个,家里不谈这个。没有人告诉说我们是满族,上中学以后慢慢体会到了。老规矩还有,大家都请安,还叫太太、阿玛,管祖母就叫太太,母亲叫奶奶,汉人听着奇怪,但是始终称呼没有改。

  这篇故事是唯一一个访谈地点不在北京的,讲述的是马普东先生对于自己小时候住在北京的印象,包括小时候那些繁琐的礼节什么的,时隔多年,他还记得一清二楚,说明了他对北京的热爱。

  四、整体感受:我读完这些文章,感触很深,不光是在口述史的技巧上面的感触,还有他们自身故事的一个感触。比如《坛根儿下的日月》中了解到了他们日子过得并不好,甚至住最破烂的芳草房,但是小时候还是很快乐的。

  总结:学到的方法

  1.访谈前面的基本信息要填齐

  2.如何引进话题(比如以旁边的事物,景物来带入话题)

  3.选一个让受访者感到舒适的环境(可以是他熟悉的地方,可以是今天访谈主题有关的地点)这样能够使访谈更加轻松

  4.尽量抛砖引玉,让受访者多说,自己总结

  5.访谈顺序可以是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