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西行记》影评100字
《三傻西行记》是一部由贾克·基米执导,马特·派厄斯 / 卡尔·安德烈亚斯·卡梅特 / 韦科·波坎恩主演的一部喜剧 / 动作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我联想起了脱北者。语言不通,技能全无,除了暴力剩下的就是老老实实踏踏实实从泥土开始漫漫慢慢积累。所以加油吧!难民母女,祝你们一路平安。
●好难搞
●本着娱乐至上的精神,情节在逻辑和说服力上比较欠缺,不过依然散发着借古喻今的味道,导演在还原时代风情上比较用心,所以充满怀旧气息的东北欧影音风物志成了最大看点,两位男主撞脸马特•达蒙及佩德罗•帕斯卡。(67)
●如果不是欧盟影展,我大概没有契机观看这部爱沙尼亚电影。看来当今整个欧洲电影界都无法回避难民问题,但导演并不想发表政治评论或提供解决方案,只想讲好一个喜剧,回顾那个铁幕下畸形的时代。营造的年代感和选择的音乐是最大亮点。存在一些有趣的桥段,但结构和情节都缺乏新意,没有太打动我的地方。
●人物有点扁平了
●“我这么没用一定都是国家体制不好”。所以自由的心在哪里都是自由的,常使英雄气短
●哈哈哈,一开始看不懂的喜剧,很多文化笑点没有Get到,后面渐好的黑色幽默,政治讽刺,有时是坏人里的一丝好,和好人里一丝坏,人的惰性等,注定有些路必须走走看。男主挺无辜也挺萌的。
●哥仨买了个吉利车两次抢劫,坐牢的坐牢逃走的逃走,但是照样开心快乐。中途还成了名人。
18当代MONA-剧本有问题。剪辑上没有深度再创作想法?其中一位男主角(海报中拿着枪)表演没有由头。时代背景和人物设定是不错,但三个男主角性格塑造不够鲜明与成熟,整个片子的给人的感觉较平,节奏上起伏波折做的不到位(突起与猛收的音乐没有制造出所期待的幽默)。拍摄手法缺乏新意。但做为欧盟影展的一部分,爱沙尼亚的导演也贡献了自己的墨彩,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三傻西行记》影评(二):before,after
导演不善言辞,在映后交流环节反复强调,电影就是愉悦人的,这部没有太深刻的讨论和自己传递的思想。但给我的感受是这部电影蕴含了很多的对比,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思想文化碰撞。对比之一,他讲述70年代自己童年里一部分人的故事,配乐歌曲选择也相当具有年代代入感,很大程度地呈现出苏联统治时期人们对西方世界的想象,与真正到达以后的认知形成的鲜明对比;对比之二,如导演所说,他们三人幻想的西方世界是他们向往的自由而美好,生活起来很容易啊,但实际上到哪里生活都要自食其力,一番经历过后最终意识到真实生活并不是容易的;对比之三,他们三人去了西方以后,西方人捧他们为英雄,中庸的说法至少也是难民,而本国自己的家人却说他们是叛徒。站在不同立场来看同一件事,差别如此之大。电影诙谐幽默,但其中内涵细想之下值得玩味,包括不同国家的政治理念、人物思想,还有导演想要映射的现今难民问题,讲的东西有很多。
《三傻西行记》影评(三):愣头三人组的资本主义取经之路
在墙包围的爱沙尼亚,三个“异端叛徒”做梦都想沐浴在资本主义自由的阳光下,平日里的小倒小卖已满足不了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最后决定了断尘缘,毅然踏上资本主义的取经之路。
在边境守卫的“欢送”下,三人顺利抵达芬兰,但这只是取得真经的垫脚石,在享用了黑手党专用午餐,与女司机进行不可描述的交易后,得到“通关文书”,瑞典举国视其为英雄,三人畅想未来:资本主义的美好生活指日可待!
可谁想,昔日英雄变落魄环卫,假唱摇滚不得,险以卖肉为生。最后,一人为爱回头,专心打工遛狗,其余两人意志坚定,不向命运低下高贵的头颅,潜心修炼,修得资本主义精髓——freedom,随心所欲,越贵越好。
撸狗少年怎能想到,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作为双煞“导师”的他,被“弟子”狠狠坑了一把,又是四年围墙岁月。出狱后与肌肉“网红”一笑泯恩仇,另一不孝之徒则成了心中的那颗朱砂痣。
多年过去,人过中年的帅大叔依然沉迷撸狗,忽闻心头的那个他有了消息,赶去后本想来个相爱相杀,谁料已物是人非,可“你就算化成灰,我也认识你”,虐恋情深,令人唏嘘。
最后,魂归大海,资本主义的取经之路就此结束,走到最后的都是一步步过来的,车开的再快,也有刹不住的时候。资本主义给你自由,你也要有本事来换。
《三傻西行记》影评(四):“the heros”
冲着爱沙尼亚导演和80年时代感以及喜剧定位去看的(虽然是一般不特别感兴趣的难民题材),最近几年这个话题的电影越来越多了,却没怎么看到喜欢的,所以这部看完后意外觉得很不错。节奏和内容整体还算比较欢快,但并没有忽略可以深入的议题,也不过分渲染某种意识形态中的私人情绪,这一点我非常欣赏。
讲的虽然是80年代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但也投射了当下的难民问题,而且切入点很对我胃口。最重要的是导演并不试图通过电影解决其中呈现出的矛盾和疑问,而是在诙谐之余唤起观众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作为他本人定义的娱乐片来说做得很好了。
映后谈还可以,很认可导演对这部电影的想法,电影时代感与环境细节还原得这么好是源于童年的亲身体会,对配乐选择的执着也很可爱(确实有不错的效果),有个观众的问题是关于“自由国度”的定义,导演的回答很有意思:对身处苏维埃政权下爱沙尼亚的孩子而言,自由就是能喝到令人向往的可口可乐;尽管他早已学会如何控制自己在不同场合发表“合适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