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营十八年2》经典影评1000字
《敌营十八年2》是一部由桑华执导,杜淳 / 王鹏凯 / 阿斯茹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敌营十八年2》精选点评:
●我想看
●可看
●杜淳那张脸,呵呵
●(Ep01)棄。
●虎胆雄心
●这部电视剧现在看来依然经典,比现在那些抗日神剧好看多了。情节真实感人!
●换演员了难受,换cp了更难受,最难受的是我为了结局一直在苦苦等待第三部...
●第三部什么时候出来
●反正小时候挺喜欢
●201904叫虎胆雄心
《敌营十八年2》影评(一):和第一部一样好看
《虎胆雄心》为《敌营十八年》的续集,该剧此次将目光放在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人三方之间,最为激烈的抗日战争时期,讲述角色之间的情仇爱恨、党国列强之间的冲突斗争。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各派势力纠缠在一起,上演一出更加复杂又不失精彩的谍战戏。许多剧拍续集难免会有狗尾续貂之嫌,但该剧不仅继承了上一部的特色,而且在剧情上更具看点。就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第三部一直没有出来,难免觉得可惜。
《敌营十八年2》影评(二):虎胆雄心
该剧剧情除了揭示角色之间的情仇爱恨、党国列强之间的冲突斗争之外,更表现了人物之间、势力之间极尽拉拢利用、美色利益等各种手段,各种心理战术的运用比枪火更出彩。
《敌营十八年2》影评(三):今生无缘来世再做父女——井上与娇妮
井上,日本演员三浦研一扮演的井上贤二,被山下小姐称作“井上大叔”的井上贤二。井上大叔的形象非常贴近“侵华谍枭”土肥原贤二,三浦研一先生的汉语也和土肥原贤二一样非常流利,他让我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极有人情味的日本特务头子的形象。娇妮,或者说,河口千惠,屈菁菁把头发披散下来的时候远不如束发和服的装扮乖巧清爽。
井上贤二是日本陆军设在上海的井上特务机关的负责人,军统特工娇妮冒名顶替河口千惠潜伏在井上机关。三浦研一扮演井上贤二时,除了展示井上贤二在谍报战场上的神通广大、精明能干外,着重刻画他对娇妮的深厚感情。井上贤二的妻子和女儿在东北被抗日组织炸死,他把这个父母双亡来投靠自己的假河口千惠当成了自己的女儿,把她调到自己的身边,把她当成自己的心腹,所有的秘密都不隐瞒她。在娇妮用古筝弹奏乐曲时,他随着音乐唱起日本的樱花歌,唱着唱着,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自己死去的妻子和女儿,歌声渐渐地变成了哽咽的哭声,脸上泪水纵横交错。
井上机关屡屡出现泄密事件,特别是赵文元被杀后,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了娇妮的可疑,他的顶头上司山下珍子也把怀疑的目光锁定了娇妮,但他仍然极力为娇妮开脱。他告诉娇妮杀死赵文元的子弹型号与他送给娇妮的手枪子弹相匹配,暗示娇妮身份已经暴露,并把她调到宫西中一的调查班里。直到叛变的军统高层特务把娇妮穿着国军军装的相片放在他的面前,他才没有办法为娇妮开脱,但他还是给了娇妮逃跑的机会。可是他并不知道,娇妮已是被军统抛弃,亦不能投向中共,走投无路、逃无可逃了。娇妮在街头上被日本特务杀死后,跪在娇妮尸体旁伤心的骂她“八嘎”,直至最后自杀身亡,手边依然放着娇妮的遗照。三浦研一的演绎很有深度,他把一个离乡背井、侵略他国的侵略者兼受害者,对家乡的想念、对死去的妻女的思念的痛苦和对娇妮的慈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富感染力。井上对娇妮的感情,远胜剧中其他人的情感纠缠。井上对娇妮的感情,如此单纯,如此感人,如此悲剧。一个父亲的本能,一段战乱时期的特殊亲情,两个敌对国家的人的一段错爱,爱错的父女情。假如,中日无战……下辈子做父女吧!井上贤二,娇妮。
《敌营十八年2》影评(四):随便吐个槽
《敌营2》早已看毕,说句老实话,提不起什么动笔的兴趣,因此拖延至今。虽然早知道狗尾续貂几乎是牢不可破的真理,虽然之前的剧透多多少少也打压了心理预期,可是真正面对的时候还是有些许的失望。只是有始就该有终,无论如何总该对自己有个交待,顺笔瞎白话吧,写到哪儿算哪儿。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什么时候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放之四海皆准,文艺作品也是相同的道理。《敌营》第一部之所以成功,首先就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天时”,1927至1931,第一次反G高潮,中国人充分释放出身体里潜藏的全部“狼”性开始互咬,弱肉强食,一地鲜红,那叫一个恨似高山仇似海,心如铁石手做刀。当其时也,无论发生什么不可思议的事都不必奇怪,常在狼群混,哪能不挨咬,何况还是杀红眼的狼群。以“天时”而论,第二部也不遑多让,煌煌一部抗日史,其间多少离人泪、儿女情、英雄气、壮士歌、一寸河山一寸血……,只不过此时已是GG合作,不必自相残杀,枪口一致对外,从普通观众的道德观而言,不必纠结于豆、秸之争,更容易产生同仇敌忾之感,故事可以讲的更加堂堂正正、更加气壮山河。
在第一部中,敌剧编导对历史事件的借用还是相对成功的,比较典型的是顾顺章事件和铁桶计划,江波都参与其中。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参与”,整个事件并非因江波而起,也非因江波而终,他只是无数参与者中的一个,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却不是舍他其谁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这两个事件在《敌》剧中,只能算作借鉴,顾像顾顺章,但他不是顾顺章,铁桶计划似铁桶,但不是铁桶,“像”和“是”的差别勿庸赘论。许是尝到了甜头,编导在第二部中将对历史事件的借鉴发扬光大,京沪守备师、淞沪大战、机场、远征军,总之哪儿有热闹哪里就有江波“伟岸”的身影……(江师长==我BS创造你又不珍惜你的人,不是BS你),编导啊编导,你让我凭什么相信淞沪大战是由不知打哪儿冒出来的江波挑起?每一个个体在历史面前都是渺小,所以,干嘛不以渺小的姿态溶入历史,大背景下的小故事也许更好看。
终于说到“人和”。万物灵长,社会主体,贪嗔痴慢疑,爱憎恶欲情,喜怒哀乐愁,所有的所有最终都归结而为“人”。电影也好电视也罢,可以没故事,可以没情节,可以没文化,但至少要有人,鲜活的、令观众心向往之的“人”。《敌营》第一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树人”的成功,男的女的、正面的反面的,无论你是否喜欢,至少那些人物实实在在立得起来,过眼而不望,就算想扯闲篇也能扯得出一长串废话来。这第二部……我只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沙滩上,后浪退回水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