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什么是全球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什么是全球史》读后感精选

2020-09-21 19: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什么是全球史》读后感精选

  《什么是全球史》是一本由[美]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是全球史》精选点评

  ●一直想要一本关于对照历史同时期的中国和西方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这本其实不是,主要是宏大叙事,关于全球整体文化迁移等等方面

  ●分“分流(divergence)”“合流(Convergence)”“传染(Contagion)”“体系(System)”四个问题简单介绍了各人的研究建立了一个GH的学术史体系。GH把自己追溯到了古希腊[呵呵]。GH的核心问题始终是西方对文明发展轨迹认识,比如基督教文明是否有其独特性等等。谁要是需要介绍西方史学对中国的影响可以找这本书来看看,能省不少事儿

  ●将全球史研究现状归纳入四种范式,全球史的使命变迁怎样以世界规模发生。

  ●叙事流畅思路清晰,每个想表达的点都表达得很清楚,但整体有些头重脚轻,收尾收得没有很好,传染那章倒是写得不错。关于全球史议题选材较为片面,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全球史著作。此外,在评价别人的书时,观点非常主观,有些结论下得莫名其妙,不懂是作者的观点还是学界的观点,也不明一些批判的思路,比如对福山等的批评几句话带过。结尾作为全球史入门书籍略显单薄康拉德那两本就好很多

  ●不错的文献综述

  ●牛逼!很多问题,豁然开朗

  ●这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本历史的研究综述,更确切的说是全球史研究综述。在读过《全球通史》来读这本书之后会发现全球史的写法是有一套体系的,而且还会发现全球史(global history)、世界史(world history)和普世史(universal history)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对于研究历史来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短小精悍的研究综述性质作品,对自圣经起至麦克尼尔、沃勒斯坦等人的世界史(或称全球史)思想进行独到分析考察译者刘文教授也是国内对全球史关注较多的学者,令人在意的是书内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全球史」的表述,如果可作进一步的阐释,或许可以发展为与克罗齐、科林伍德那般名闻于世的命题

  ●花了两天时曾经旧师大将近倒闭疯狂打折之际淘到的书。可以发现在8年前即使是柯娇燕这样的大依然没有清晰地给出全球史的定义然现在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国内学界还是争论不休,例如首师大倾向于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发展,有的则认为应该是一种研究方法)。柯娇燕利用自己的庞大阅读量帮助我们做出了完美学术回顾并勾勒出四种基本理论与方法即“分流、“合流”、“传染”以及“体系”。通过学术回顾我们发现全球史的兴起在西方有其学术背景传统,并不是凭空出现。对于研究范式来说,也并没有一种固定的范例。听闻塞巴斯蒂安·康拉德最新出版的what is globe history有了更深刻的解读,或许通过两本书的对比还能发现全球史在这短短几年里的发展脉络及其方向。

  ●相當清楚的介紹

  《什么是全球史》读后感(一):沒讀懂。

  隨著全球化的潮流,找尋人類的整體歷史發展的軌跡,也成為趨勢。市面上開始出現一些“全球史”(Global History)的作品,不過實際上,早在之前的“世界史”(World History)的年代,就已經開始那種撇開西方中,把整個人類發展軌跡拉到全世界各大文明之中來看的方式。

  嚴格區分這些似乎也沒太大意義,畢竟學界自己本身也沒什麼共識。不過,全球史學者做的事情的確跟一般的歷史學者略微不同。比起來,研究這塊領域的,未必單純就是大家認識的業界人士,反而很多都是諸如經濟、人類學、自然學界等甚至是多元科系的。畢竟他們所做的事情,不再是那種接觸原始材料的基本工作,而是梳理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去蕪存菁並從中找出一個軌跡脈絡,來探討人類歷史數千年來的發展軌跡。這項工程是巨大而且複雜的,需要更專業的知識來輔助,所以跨學科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了。

  學者柯嬌燕在她的這本小書中,就是想把這些年來各個學者的成果,依照不同的研究方向來做個介紹。她的分類確實有其獨到之處,介紹的很多也都是耳聞的經典大作跟知名學者。不過,坦白說,很多部分筆者都讀不太懂作者想表達什麼。不太明白是因為翻譯的問題,還是作者原文如此,畢竟譯者似乎也是個專業學者,柯嬌燕本身也是漢學家,不該有如此表現。又或者是筆者太過駑鈍吧。

  這本小書有繁體版,書名改成:《書寫大歷史》,有興趣的可以翻翻看。

  這些年關於這方面,特別是為何是歐洲最終主導了這個世界的論題,似乎中國也開始大規模撩下去討論了的樣子。韓毓海的《五百年來誰著史》似乎頗為暢銷,還賣到第三版,(我買了第二版)真是太坑爹啦~~~

  共勉之。

  《什么是全球史》读后感(二):作为方法的全球史

  一本小书,极简明和概括地讲了几种叙述全球史 的方法:分流,合流,传染和体系(有原著的童鞋希望能给出原词)。

  这本书新在哪里?这是我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心里始终存在的问题。分流是说有一种叙述认为人类/文明有同一起源。分流是说,各个社会的发展轨迹是相似,且最终指向同一目的地的。传染,是说两共同体交流时,会互相学习和影响。体系是指共同体内部各部分以一致的方式思考和运行。

  似乎没什么新意。

  这四种叙述方式完全可以相互包容而存在。一种叙述史中,分流,合流,传染和体系完全可以同时存在。如果是这样,那么柯娇艳的这种有意识地对研究对象进行分崩离析式的拆解的意义在哪里?换句话说,这种模式化的分析方法的意义在哪里? 或者,除了这四种基本/主要叙述方式,是否还存在其它叙述方式?

  从单纯事件抽象出复杂概念,进而对该事件进行放大,并期望达到一花一世界的效果。当然,这世界不仅是花里的世界,也是包含花的这个世界。这种分析方式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但又似乎是这种新的想象全球的重要方式。如何能看得见森林,而不被树木挡住。这该是一个从未被停止思考的问题。

  如果悬置一切关于文明论和现代性的全球叙述方式,我们还剩下什么?

  除了宏大叙事之外,微观叙事,特别是现当代的微观叙事在书中基本处于缺席状态。这是为什么呢?毫无疑问,现当代的全球化表象是前所未有的无孔不入和清楚明晰。在一定程度上说,今日所提的全球化想象就是由现代的全球化表象而生。如果是这样,那么为何现当代的全球化叙事在此处是缺席的?这难道在暗示,我们不能对当下进行想象吗?

  或者说,柯娇艳所本的是一种历史性的想象,而不像科幻小说。二者维度不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文学文本在历史性想象中的地位该是什么样子的?

  《什么是全球史》读后感(三):全球史的研究分类

  随着地理大发现,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被打破,全球各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对“世界”的概念也逐渐扩大,真正意义上达到世界范围。随着“世界”观的扩大,历史学者有了撰写新的世界史的需要,而在新的世界史撰写过程中,西方学者走在前列,于是新的世界史便有着西方学者的智识烙印,更像是一部西方怎么看待世界的世界史。而处在世界史后进的他方学者只能从前者的著作中观看世界,观看中产生的触动孕育着新的世界史趋向。

  世界史的着眼点像是国别史着眼点的扩大。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航空实践的发展,人类对地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个新的体验伴随着新史学思潮发展成了全球史。而全球史就像是从太空中俯瞰地球,关注西方中心论外的历史,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关系,甚至关注人之外的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例如环境史、疾病史、糖史、盐史等。

  作者在研究了许多全球史著作之后,归纳出了全球史变迁的四种范式:分流、合流、传染、体系。

  分流范式像是扩散范式,认为人类有着一元起源,从这一点人类文明发生,然后扩展到了世界上其它地方,着眼于人类的差异性。

  合流范式着眼于人类文明最终的相似性,像是一个金字塔,从不同的点出发,最后聚归在一点,有的学者称其为“历史的终结”。如果这种合流是以不接触的方式发生的话,那么历史是不会终结的,如果是以接触的方式合流,那么这种“历史的终结”倒像是《美丽新世界》描绘的那种世界。

  传染范式是一种比喻,用来形容交往的方式,因为人类一开始的接触带来了疾病。交往包括了疾病、战争、生活方式等,可以说是合流的一种动力。

  体系范式提出了世界上两个不同的地区之间变化的、动态的关系。

  全球史目前还是一个新的学科,它的发展已经带来了新的视角,打开了新的眼界,使得史学研究的范围扩大了。全球史发展的提出了“中国中心论”,这个方面还有其他方面无疑会给中国史学的发展带来一股新空气。

  《什么是全球史》读后感(四):全球史的入门小书

  《什么是全球史》这本薄薄的小书在极有限的篇幅内对“全球史”之下的谱系与概念作了清晰的解释与辨析,对我而言很受用。刘文明老师的译笔也很流畅准确。不过,除此之外,还是谈一点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柯娇燕教授清晰地总结了全球史的概念与沿革,从各种文明中普遍存在的宏大叙事冲动出发,以合流、分流、传染、体系四个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书写。从书中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学者兼本科生的老师,柯娇燕很明确历史学写作中哪些是为了“教学便利”,哪些则是在提出学术观点。个人认为这本书也是一个“教学”参考,所以上述的结构必然存在架构上的问题——这也是我在阅读中最为困惑的地方:难道宏大叙事在荷马时代之后就不复存在了?合流、分流、传染与体系(暂定她给出的定义足够可靠)难道不曾(至少是)在某些时间内彼此重叠过?

  在内容上,作者在书中颇为强调的一点是全球史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社会变化拥有某些universal的特质。然而这种universal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真实?我们是否需要在某些程度上对其作出限制?换言之,如果我们承认,这种universal也许只是一种想象,又是否真的不恰当?

  另外,关于宏大叙事的问题。全球史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根据书中的定义,是对历史研究的研究,是在已有的研究中抽象出更为普世的规律。但这样的说法让人不得不想起《见树又见林》。在全球史研究中,个体似乎彻底不需要存在了。只见“林”,不见“树”的研究思路恐怕是很容易引起攻讦的。

  此外,还有一点没有完全看明白,即作者对于全球史前沿的认识。在第四章与第五章中,她似乎指出,弗兰克、戴蒙德等人所代表的量化的、物质上的历史研究已经走到了尽头,取而代之的是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自洽的成分进入历史学研究,如本特利等将文明的相遇作为研究对象的思路成为前沿问题。但是这种文明研究是否必然地与量化、物质研究相斥?更何况,这种文化研究概念本身恐怕也还存在讨论的空间。

  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历史的终结的。在大西洋、印度洋研究的重要性不断上升的时候,事实上已经表明以往的以欧亚文明为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多中心”正是“无中心”的一种表现,而对于文化之间的交往、碰撞的研究,如果撇开可量化的经济因素、可计算的环境因素,剩下的就只有(至少在我狭隘的视野里)深入文化内部——这将是一个抽象化的、哲学化、乃至心理学化的倾向。历史学这些年不断走向与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交叉。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传统的Historiography研究已经日薄西山,在看来还将一直继续下去的学科交叉之中,恐怕最终取History学科而代之的将是一个交叉体,一个混合物,也许是一个新的学科。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想,传统的历史学(尤其是所谓国别史、专门史的分野)是有终结的。

  那么“历史”作为概念会不会终结呢?这该是其他的书讨论的话题了。

  《什么是全球史》读后感(五):《什么是全球史》部分摘要

  全球史global history,在当代史学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全球史试图以一种更为宽阔的视野来叙述历史,全球史也包含了许多交叉学科的方法,这些不同方法的融合也是的历史研究有加丰富的内涵。全球史学家也在寻找一种能够概括人类历史发展的范式,学者们做了诸多尝试,然而依旧没有形成一种最终的结论。

  本书作为一个导读,试图讲述全球史的发展以及全球史的核心关注点,其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提到的许多经典著作本身就已经有着深刻的思考,在此基础上的总结提炼似乎显得有些过于浓缩。

  试着做了一些摘要。以下。

  导言

  • 发现史实和汇编初级历史这类基本工作不是全球史研究者要做的。相反的,它们利用其他历史学家所作的研究对其进行比较,关注较大模式,并提出理解变迁的方法,以便阐明全部让人类的性质和意义。P3

  • 全球史为自身设置的一个难题是如何讲述一个没有中心的故事。……最终的全球史方法,如果他得以实现,将不是文本或者弧线化故事(Story arc )

  • 概念:

  • 分流divergence,对事物从单一起源到随时空变化而发生多样性分化的叙述。

  • 合流convergence,即对不同的和分布广泛的事物随时间推移而必然呈现出相似性的叙述。

  • 传染contagion,即对事物跨越边界并同急剧地改变起动态的叙述。

  • 体系system,对互动结构同时互相改变的叙述。

  第一章 宏大叙事的萌发

  • “希罗多德……从旅行、挑战和个人胜利的视角来理解时间和空间。”“希罗多德对oikoumene(人类居住区)一词的使用模糊不清。其他许多作者倾向于用它来代指希腊霸权世界,而希罗多德却似乎用它来表示已知的人类居住世界。在这方面,他可能是后人用这一单词表达普世的、全球或世界的这类意思的先行者。”p16 和许多西方学者一样,总喜欢把一个概念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显然作者也一样。希罗多德所处的时代,对于世界的概念依旧是狭小的,但是他用相对平等的眼光来考察不同的文明,作者认为这是一种普世观念的传达。

  • “3-5世纪期间,所有的大帝国都消失了,继之而来的是新的历史叙述和统治统治权威。”p17“普雷斯库说中世纪历史学家中的先行者,他最终完成了第一步自觉的全球史”

  • 全球史的观念萌发往往是在几个文明交流与冲突和之下产生的,作者列举了从古代到中世纪一些著名的历史学家,试图分解他们作品中的那些与当代“全球史”概念相关的早期表现。

  第二章 分流

  • “一元发生论monogenetic,意味着他们假设全部人类具有单一的起源,并把界定为文明的基本实践追溯到一个单一的来源……这一传播主义理论坚持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现象得到解释:文化的借用、适应、曲解和原有文化的部分丧失。”p28

  • 然而,人口遗传学家作为一个群体的研究工作,说明了全球史中传播主义的一个重要真理。……欧洲传播学派的更精致复杂的传播轮,提出文化圈在古代通过移民而扩张,最终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叙述(可能同等重要)全球史的方式仍然很重要。P44

  • 我们有更多的东西需要理解,包括质询细菌(一直在我们内部形成并伴随着我们)的复杂遗传史能够告诉我们什么。要完全理解这一历史,要了解并能够明智地叙述处于我们肤浅而短暂的“种族”和“民族”观念之下的基本遗传模式,将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

  • 主要的问题在于,人类不同的文明是从何而来。作者主要介绍的是传播学派及其分支,包括德奥传播学派,英国传播学派以及后期出现的文化圈理论,传播学派的基本论点即世界上的文化起源是单一的,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变化。随着近些年的“夏娃理论”的提出以及一些考古上的发现,似乎也呼应了这一理论。而在全球史的眼光看来,传播学派似乎更呼应了前文作者所提出的“分流”理论,它以一种更加普适性的理论来叙述文明的起源和变化。

  第三章 合流

  • 合流的观念“随着时间推移而存在于相距甚远的各地民族之间的差异,将开始为日益增长的相似性所取代。”p43除了传播主义理论认为的影响,“更为广泛的是关于发展范式的观点,亦即认为经历不同发展阶段的一切民族,在其历史旅程中无论是否发生联系,都将在同一终点结束。”p43 《金枝》和《图腾与禁忌》“这些著作对全球史学家思想的转变是必不可少的,即从简单的传播重要观念转向关于普世历史阶段的理论”p44

  • 农业的起源问题:卡尔·魏特夫的治水社会/“东方专制主义”,然而这一理论依据有着很大的缺陷。摩尔根的理论:《古代社会》文明状态前分为六个发展阶段,“文明”开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使用。

  •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将这些观点应用于全球史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试图为世界变迁提供非传播主义的解释,与传播主义相反,马克思和恩格斯采纳关于人类发展各个阶段的观点,使它们体系化,并且基于物质的和可量化的人类历史来解释它们。”p52 但是他们的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假设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普世性,实际上是将欧洲发展的怪异性投映到外国历史上。”事实上,国内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的定义和时期也产生了一些争议,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

  • “工业化、现代化一类的概念,已经成为20世纪和21世纪关于合流大范式的当代思想支柱。”p59

  • “全球史学家和马克思的真知灼见之间的对话很可能永远不会终结,……马克思和恩格斯仍然处于这样一种推论——即人类可能屈从于普遍的物质力量——的中心,而这种普遍的物质力量最终将消除一切文化之间的疏离。”p59 关于合流的思考也在于此,随着物质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包容性的扩大,早期文明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最终趋于一致。

  第四章 传染

  • “这种模式把交往或传染当作是对变化的最基本解释,根据这一理解,与一个迥然不同——无论语言、宗教、技术、艺术风格还是疾病都不同——的共同体发生交往所带来的影响,会在接受一方的共同体中表现为一种新的生活。”p61 举例的几本著作大多是疾病史相关,《老鼠、虱子和历史》、《哥伦布交换》、《生态帝国主义》、《枪炮、病菌和钢铁》等。

  • 疾病的传播、政府对于疾病的控制与疾病所自身带来的隐喻性(这个让人想到《疾病的隐喻》),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文化碰撞时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变化。“疾病被当作是新的跨文化解除的结果,并且传染病对贸易、定居、政府和防御等体系的深远影响,成了寻求一种全球或世界视角的历史学家研究的焦点”p67

  第五章 体系

  • “全球史学家的视野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必须宽广,这样菜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上的大范式所起的作用。……最近一些颇有影响力的全球史学家开始倾向于按照体系来思考与叙述,体系也就是不同的部分以一种一致的方式共同起作用,它趋向于稳定,除非一种破坏性的(也许是侵入的)因素引起体系解体或崩溃。“p77

  • “现代体系理论通常与欧洲和北美联系在一起,它最直接的根源可能要追溯到查尔斯·达尔文和卡尔·马克思的普遍影响。像大多数体系导向的继承者那样,达尔文和马克思都仅仅把变化归因于物质因素。两人都提出,变化是他们所推定的体系内部作用的结果。”p78

  • “皮朗论点”:倭玛亚王朝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征服以及海上通道的中断,造成了西欧的经济和文化衰落。“皮朗的论点实际上具有三个打破传统观念的因素。首先,它超越了常规的历史分期,不是吧深刻变化与表面的政治危机如罗马刷罗联系起来,而是与更长期的、根本性的贸易结构问题联系起来;其他,它提出了世界上两个极为不同地区之间变化的、动态的关系,这两个地区在以前被历史学家描述为互相孤立的;再次,它将欧洲变迁的动力置于欧洲之外,这是一种历史地理学的倒置。”p81

  • 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试图解释欧洲在脱离”封建主义“的转变过程中如何创建了一个”世界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欧洲构成为一个”核心“,并且有效地促使世界上其他地区,要么接受这个体系中的‘边缘’或者‘半边缘’的经济角色,要么完全呆在这个体系之外”p84

  • 内藤湖南及日本学者的“唐宋变革论”、彭慕兰《大分流》、弗兰克《白银资本》对于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进行的批判和驳斥。

  第六章 全球史是什么

  • “许多人提出一个在全球史撰述中根除‘欧洲中心主义’最后残余的目标。然而除非这些历史学家采用弗兰克那种严谨的非文化的、唯物主义的方法,否则他就会不可避免地回到沃勒斯坦所遇到的问题。”P95

  • 全球史陷入了一种“自涉悖论”,全球史作为一项智识事业,产生于欧洲和美国历史学家,他们自己永远不能使自己成为研究对象。这一悖论是讨论几个根本交叉问题的出发点,而这些问题与我们限制讨论和思考全球史的方法有关。P97

  • 首先,我们可以尝试判定中多大程度上全球史是历史。……全球史更像是一门历史编纂学的历史分支学科,或者是对历史撰述的研究。……全球史作者必须叙述一种志在接受全球规模历时变迁的故事。

  • 从全球层面研究历史的学者一致争取吧“世界史”和“全球史”的形式当作不同的流派类型。……一种是充满着早期现代或者现代欧洲同志的目的论问题的主张,一种是那些关注全球模式——这些模式可能按照目的论推导出的概念如“现代性”、“发展”和“依附”等没有关系的著作。P99

  • 全球史学家必须努力解决研究中的以下问题:从一个常识性的“事件”回到对“事件”基本要素的重构。 全球史学家立志寻找理解人类状况的钥匙:超越对过去几个世纪的曲解,透过对帝国和霸权遗留下来的表面结构洞察其本质,以此来理解着全部历史汇总塑造人类命运的力量,并且预测未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