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口述歷史》读后感精选
《張學良口述歷史》是一本由張學良 口述 / 唐德剛 撰寫著作,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380元,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般
●以平庸的才能,活到三位数年纪,交往过三位数佳人,他算是20世纪混得最好的中国人之一了吧
●听其口述,志大才疏,未见真知灼见,未见大沟壑,未见其练达,只有后见之明、男女之事、些许细碎琐事。历史把一个不合格的人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亲历历史?还是在戏台前排打了拙劣的酱油。
●看不下去了,弃
●应改名为《张学良口述成长轶事》,重大历史事件一概只打马虎眼。实质更像是一部野史,可读性非常差。
●书据说并没有完成。整本书其实非常琐碎,西安事变在张先生的口中也只是一句:要教训一下老头子。所有的一切,就此一笔带过。但无论怎样,冠上了张学良先生这位民国富二代的大名,总还是要读一下。看了一下张学良的维基百科词条,印象最深的是柏杨先生对他的评价:无论是统是独,他都不是英雄。
●真是个为老不尊的狂老头!
●这人呐 生我的我不敢 我生的我不淫 其余的无可无不可 闲读之余也需辨辨正伪。。。
《晓松奇谈》讲了一期张学良,里面有提到这本书,本身对这方面也感兴趣,就读完了
本来一直很相信高晓松的谈,无论是啥,他关于康有为的几期也颠覆了我对历史书的认知,幸亏是高考后才知道的,要不碰到康有为的题一定会不忍直视。
张学良就是一个散漫的富二代和官二代,不过贴上政治这个甩不掉,他本可以很潇洒,参考国民老公,高晓松聊得时候也不自觉的有把这两人作比较
继续上面看完这本书,我对高晓松对张学良的某些观点就不能苟同了, 不过他也应该高兴,这或许就是他一直在提倡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張學良口述歷史》读后感(二):历史上的大人物也仅是个人
《晓松奇谈》讲了一期张学良,里面有提到这本书,本身对这方面也感兴趣,就读完了
本来一直很相信高晓松的谈,无论是啥,他关于康有为的几期也颠覆了我对历史书的认知,幸亏是高考后才知道的,要不碰到康有为的题一定会不忍直视。
张学良就是一个散漫的富二代和官二代,不过贴上政治这个甩不掉,他本可以很潇洒,参考国民老公,高晓松聊得时候也不自觉的有把这两人作比较
继续上面看完这本书,我对高晓松对张学良的某些观点就不能苟同了, 不过他也应该高兴,这或许就是他一直在提倡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張學良口述歷史》读后感(三):他绝不仅是一个风流少帅
如果只看前面的口述记录,很容易一副絮絮叨叨色老头的形象出现在我们脑海。
再看唐德刚后面的两篇文章,衬上历史的底色后,前面那个三句不离黄色笑话的老人才变得立体起来。他不是世家出身,却曾贵为“太子”;他一入军旅就当旅长全靠有个老帅父亲,却也是一个杀伐决断、不到三十岁就能独当一面的将领;他对女人的策略似乎是能占的便宜白不占,油滑至极,却能在日俄环伺下顶住压力选择改旗易帜,归顺国军;他在军阀混战时为了自己的利益杀人无数,在七七事变时却单凭一腔“愤青”热血关了老蒋,以致改变中国历史......
他说自己是个“怪人”,一个“怪”字,百种心思,真真是十分意犹未尽啊。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个可爱的人,但绝不仅是一个风流少帅。
《張學良口述歷史》读后感(四):时代与时运
这本书最让人唏嘘的,是唐德刚在最后的跋。
张氏父子都是枭雄,但是枭雄面对大时代的时候也是无奈。大时代的转型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而枭雄一起,往往自我膨胀,或者看不到大势,更有甚者,误以为自己可以逆势而为。
张作霖是旧派军阀的最后一位枭雄,固然他的落幕有些突然,但是就算不被日本人炸死,也难以说可以称霸中华,无他,其统治方法、思想还是老的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却没有直面已经巨变的中国,更没有直面正在巨变的国际局势。
其他同时代的枭雄们,也都纷纷落幕。
只有顺势而变者,如冯玉祥、新时代的新生者,如蒋介石,或苟得残存,或闪亮登场,但是就是蒋介石,也在后面被证明转型并不彻底,还是君君臣臣,所以被更讲意识形态的给取代了。
历史看似偶然,也有必然。只可惜身在其中者,往往难见全貌,而可以一举见到全貌者,往往是后世围观而已。
于大转型中能够体悟到大变局者,已是豪杰,能顺势而变,无论有意无意者,更已是幸运。
《張學良口述歷史》读后感(五):虚名误人深,世事如浮云
我能想到的总结,唐教授都已总结好;我尚未领悟到的事情,唐教授也点拨到。我感兴趣的历史,张少帅都有提及;我不曾想到的方面,张少帅也兴之所至了。很有意思的一本书,看到少帅本心本性,窥见民国一斑。
少帅生命的波澜起伏,在他36岁之前都已享用完毕,无论好的坏的。或许就是因为比旁人都精彩,所以36岁以后的生命比任何人都死寂无生趣(或许可以除去90年代在纽约的那三个月)。唐先生总结得好,花花公子、军事家、政治家,三位一体的,整个民国找不出第二人。36岁之前的人生从来都是尽情的自由的,所以36岁之后没有自由没有花花世界。还有什么样的惩罚可以超过这个呢?渴望抗日而不能,渴望回故土而不能。这样的惩罚,的确“宛若仇雠”,可见蒋公其恨之深其痛之深,但又何尝没有被时代洪流卷携的无奈之深呢?浩浩荡荡一部民国史,你方唱罢我登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拉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幕布大背景,大多数人怀着的还是拳拳爱国之心吧。落后几百年的帝国要转型,总是要历经数代人的努力才有我们今日的祖国;而其中,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奉献付出,有多少历史铭记,又有多少后人缅怀呢?一个人的生命最长不过百十年,而这生命长度于时代发展不过白驹过隙弹指一瞬;所以何曾有幸,亲见国富民强,所以何曾有幸,岁月安好可对书长叹。
看完书后,再去看了采访少帅的视频。三个多小时的纪录片中,数度潸然泪下。他曾是中国最时髦的年轻人,接触所有当时中国最新鲜的事物,解禁后已被时代远远抛弃,尚不知晓单手就“可以倒车”;他年纪轻轻就“负方面”,交游广阔恩遇众人,三分天下据有一二,但因冲动与赤子之心而自毁前途“坠于深渊”,“误长官、害朋友、毁部下”;他生性爱自由不爱拘束,却自壮年拘禁至鸡皮鹤发。我知晓他的经历很传奇,却原来比我知晓的更传奇;我知道他的盛年很寂寥,却比我想象的更寂寥。他的确是赤子之心的“爱国将军”,他的确是现在中国的“千古功臣”,他也的确是风流倜傥的“民国公子”与“美男子”,传言都没有错,盖棺定论也都没有错,但都不够拼凑完整的他。世纪行过,已届期颐,还是那个赤子的、性情的、豁达的、“有雄才无大略”的、张狂的、随口能说笑话的东北汉子,言语中可见智慧,谈吐间能见年少得志。所以啊,他应该是被上帝偏爱过的孩子吧,一世衣食无忧,少年成名而见世间所有繁华落魄,吃喝嫖赌抽样样都来,“牢底坐穿仍有红颜相伴”,凡人两世都未必曾经历的,他半生都已历过;而后的磨难,也许只是上帝为了让他活得久一点?否则,以他的性子,不是战死沙场,就是死于政治磨难吧。同样参与西安事变,杨虎城便是“青山埋忠骨”;同样曾是党国要员,李宗仁就不敢去台湾,怕自己“连张学良第二都不可得”;所有与他交手的交游的历经过那个时代的人,朋友或敌人,长官或下属,除了蒋夫人,还有谁能似他平安终老,百岁寿终?至于誉满天下抑或谤满天下,他也不甚在意了。所以我们心心念念的“如果没有”,如果没有沈阳事变,如果没有西安事变,如果他能等上一年,更早地,如果九一八能再晚上几年,如果没有中原大战,如果没有皇姑屯事变……他或许可以亲自收复东北,他或许可以目睹这个国家统一现代化,他或许能在生于斯长于斯的白山黑水终老,他的生命也许遗憾会少很多。可是,谁知道呢?
少帅与赵夫人在夏威夷檀香山的墓地据传原先是属于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后前第一夫人伊梅尔达愿叶落归根,因此将墓地转手;依山看海,据说风水上佳。夏威夷当地的导游说,那一片山上很多日本人的墓与祠庙,因此你要是想去参拜张学良将军墓,需要买票;但如果你说祭拜日本人墓,可以免费进入。张将军痛恨日本,心心念念抗日,死后与日本人作邻,或许也是宿缘一桩,“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
张汉公之所以可称伟大,一则是优渥出身本人才干时势使然,最重要的乃是他一生不失的赤子爱国之心。而他的众多情缘,红粉佳人在他一生波澜壮阔的际遇中,到只显得是锦上添花罢了。曾经觉得他是“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而今觉得他是“大英雄能本色,真名士自风流”。
汉公之后,世间应当再无少帅。
一家之拙言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