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道教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道教读后感精选

2020-10-08 19: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道教读后感精选

  《道教》是一本由刘笑敢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严克勤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6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道教》精选点评

  ●下次可以选本讲的略微深入

  ●这是一本了解道教的入门读物 作者西方人思维视角观察道教 却也比起某些国内学者保留了些客观 其后两篇附录从西方人的视角讨论道教 似乎更切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可以一观

  ●有自己看法,可是没有深入探讨其中的具体问题轻描淡写。而且因为刘笑敢哲学背景原因过多强调老庄哲学的影响,而忽视了道教逐渐确立宗教性。

  ●不错不错

  ●很不错的扫盲书!

  ●很好读

  ●入门性质不够,写的太简陋了,没看到怎么深入进去的,就忽然一下浅出来了,本书是英文翻过来的,是我不喜欢的英译小白菜风格,哗哗翻完后,咂咂嘴皮子,擦,太淡了!

  ●写得不错。

  ●算是非常“入门”了。

  ●能再细致一点更好了!

  《道教》读后感(一):为道教正名~

  这本书我只读完了大半本,后面还有五十页左右论文,没有仔细看。

  作为一本入门级书,这本是很不错的选择介绍了道教的起源发展及最后的转变

  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不足地方论点不够细致,提出论据时候,不仔细说出处,经常用“有的说”、“他们说”之类代过。并且开篇四十多页的内容,讲的全是道家

  这两天看了一篇文章,说正一道已经濒临消失了。我觉得这是道教的悲哀。全真和正一是保存的最久的道教。但全真已经不是纯粹的道教了,融合了佛、儒、道三理论。这对于教派的发展还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对于道教来说,真正属于自己的还有多少?

  为什么道教的现状变成了这样?不学道教,如何知道中国的宗教、中医、甚至文化呢?我们应该为道教正名,发扬中国“道”的精华~!

  《道教》读后感(二):粗浅

  本简体版图来自2002-2003年台湾麦田出版公司出版的“我们的宗教”繁体系列丛书,而分册的台版书又译自美国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的单本厚书《Our Religions》,也就是说单本的厚书《Our Religions》拆成了本薄书,先是出了中文繁体版,五、六年后又出了中文简体版。

  本书作者刘笑敢先生简介中称国际知名的老庄研究学者,但此书写作极为粗浅,作者基本都是围绕概念现象进行表面描摹阐述或对“道”仅限于浅层哲学概念的表述根本没有深入“道”的实质内涵,而这恰恰应是此类书籍所必须呈现的内容。如此写作不能因为此书是西方普及读物而作借口止于此,这会很容易让读者误读,以为“道”也尽于此。

  我认为施于世间学问是可以研究的,而人上之学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方可触摸。

  《道教》读后感(三):以道教之名说道家

  因为看了同一套丛书的《伊斯兰教》感觉还不错,于是准备凑齐一套做宗教扫盲,这是买书的缘由。

  但实际读下来,发现该书对道教的阐述少之又少——绿教那本210页我都觉得信息量有点小,这本才160来页,而且其中还只有100页多点是正文,后面几十页都是附录,给道家正名的;正文也不是都介绍道教,能有几十页都在阐述道家,真正留给道教的也就50来页……不过收获还是有不少,起码明了道家跟道教是两码事,对道家思想的介绍也蛮有意思的……道教的存在感太稀薄了,流水账般的介绍了几个代表人物和门派发展时间之外就没有更多了。

  作为一本译作(虽然作者是华人,但原书还是英文写的),文字的流畅度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索性该书这方面还算可以,当然也有像106页“可惜我们久在兰室,不闻其臭……”这样奇怪的句子出现。

  综上,这是一本打着道教旗号介绍道家思想的书,只是想一了解道教知识读了此书肯定失望,不然的话想必能受益不少。

  《道教》读后感(四):长生不老与肉体不朽

  《道教》,这是《世界宗教入门》的一本。

  对于道教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太极、武当山、张三丰、青城山、崂山道士等地方和传说,再有就是曾经经常经过的位于北京租住房旁的白云观,沈阳的太清宫,不过遗憾的是这些道观我都没有进去了解过,因此对于道教的了解可以说知之甚少。

  这本书是刘笑敢所著,看看作者简介吧。

  国际知名老庄研究学者。

  1947年出生于河南,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张岱年先生读研究生。1985年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8年赴美,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眼睛学社担任访问学者、讲师、研究员。1993年赴新加坡国力大学担任高级讲师、付教授。2001年起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后出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庄子篇章分类》、《老子古今》等著作。

  感觉作者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和哲学有很深刻的了解和造诣,至少这本书读起来感觉思路清晰,表达意思完整,能够在短短的100页里面对道家有一个大致的阐述,让读者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一直都有“儒、释、道”的说法。儒家是孔子及其弟子发展起来的,释就是佛家,是从印度传入中国,变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才得以流传和发展,而道家和道教却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那种具有自己的庙宇和神职人员、制度化的宗教。

  正如儒家、佛教一样,道家代表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分类,道家的起源一般认为是老子,后续的一些派别分别衍生出了庄子学派、黄老学派、玄学派等,也得以产生了以道家为哲学体系,进行宗教化改革后的道教。很多人说中国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其实道教应该是我们国家产生、发展的自己的宗教。

  道教充满世俗特征,它不关心死后的世界和去向,而是追求长生不老和肉体的不朽。

  目前好像申请当道士的人不是很多,而且国家还有一些限制:本人自愿,家庭同意,未婚,30岁以下,具有高中学历,呵呵,好像比当兵的条件还高。

  而且国家对于每个道观的道士的数量有限制,因此不能随意发展。

  关于道家与道教有很大的不同:“道家哲学重视的是精神超越,而道教追求的是肉身不死。事实上,道教的取向与道家正好相反。”这一点很有趣,产生于老子道家哲学的道教,最后发展的道路却是与道家相反的道路,这也是一个让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吧。

  在当今社会,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大家每天都在想着赚钱,疲于奔命,因此很需要一种能够舒缓精神的哲学思想。而在缓解压力、放松身心方面,道家的哲学的确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疏泄方式。

  “道家的哲学引导人们打开心胸,放宽眼界,以此来舒缓他们的压力。因此,道家发挥作用的方式是提供一种调节身心的哲学,这种哲学强调节制,这对于健康生活是必要的。”

  而道教最突出的贡献是肉体成仙的信仰和长生不老的希望。

  儒教基本上关注现世,对于来世没有更多的关切;佛教讲究轮回,对于你现世所造的业要由来生轮回的你继续偿还;而道教讲究的是你现世的善恶业都要由你的子孙偿还。

  道教相信,通过自我修炼和道德修养可以控制自己的生命,因此道教修炼的很多方法、方式对于后来的中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气功、武术、甚至因为炼丹而对化学等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不管怎样,当我们充满长生不老和肉身成仙的期望的时候,生活是不是会更加积极和乐观一些呢?

  《道教》读后感(五):《道教》笔记

  

一、定义道

二、老子和道家的起源

1. 道的形而上学

  (1) 概论:老子建构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简洁的形而上学体系,以道为核心概念。道德字面含义是“道路”,又引申出道德原则或政治原则的含义,不同学派取不同引申义。现代的语言中找不到一个确切的词可以定义老子的道。但可以进行描述。P20

  (2) 道:

  ① 道是世界唯一的源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发生论

  ② 道决定一切,一切有赖于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万事万物都将根据“道”而完美地发展和转化。本体论。

  ③ 道是神秘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凭借感性和理性不可能把握“道”。

  ④ 道发挥作用的方式是自动的,没有任何意志和目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21 以一个自然的过程发挥作用。

  2. 老子的方法论:从相反的方面去实现一个目的

  3. 道家的社会观和政治观:反正统和批判现实的主要思想源泉。

三、道家哲学的转化

  1.庄子的人生哲学

  (1)接受了老子的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对道德终极实在性最准确的描述,是第一层含义。

  (2)新含义:“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是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主观的体验。

  (3)达到这种状态的方式:

  ①“心斋”:使心保持清洁;

  ②“坐忘”:静坐并且忘怀一切;

  ③“外物”:注心于自己的自我修炼。保持这种状态三天之后,人就会忘掉人世;七天之后,会忘掉万物;九天之后,会忘掉生命。达到逍遥。

  2.庄子的方法论:怀疑主义

  3.庄子后学:

  (1)述庄派:继承无心无情,转向艺术创作,非凡的艺术创作需要非凡的心灵状态;

  (2)无君派:最好的社会是没有统治者的社会,管理世界最好的方式是让老百姓自行其事。

  4.黄老派:广采博取“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更重视综合而不是分别。《淮南子》。

四、道教的起源

  1.道教的思想根源

  (1)太平道:《太平经》西汉 甘忠可

  ①天地之间生最贵,每一个人都可能达到长生不死。

  ②分析人生命存在的条件:生命力来自“神”和“气”的结合;

  ③报应理论:既会影响人的寿命,还能传给他们的子孙。强调罪过的传递。

  (2)影响:在中国东部促成了一场大规模的宗教运动:张角黄巾起义。

  2.五斗米道:

  (1)张陵(张道陵),道教创始人。发展于中国西南,入道者必须缴纳五斗米。正式名称是天师道,后来称为正一道。

  (2)张道陵儿子张鲁在汉中建立独立的宗教政治组织。

  (3)《老子想尔注》:认为老子本身是神,老子就是道。道是一,一散形为气,气凝结而成太上老君。重新解释“守一”:不是指个人的修炼,而是指对道教戒律的服从。

  3.葛洪和道教的理论

  (1)人如果能避开有害的东西,就能长生不死。

  (2)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由此推想上品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金丹就是这样的东西,黄金进入火中,百炼不消;埋入土中,永远不朽。服用这两种东西以炼身体,就能不老不死。人们能够获得他们所食之物的本质,因此必须寻求外在物质来坚固自己。P60

  (3)炼丹术:烧炼黄金和丹砂。合丹应该在无人居住的名山进行,结伴不要超过三人,还要斋戒百日,沐浴五香,致加精洁,不要接触污秽之物,不要和俗人往来。对中国化学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65

  (4)“行气”可以治疗百病。初学行气的人,可以鼻中引气而闭之,闭气之后,默数一百二十下,然后以口徐徐吐气少许,不能让自己听到气出入的声音,永远要多吸入少呼出。以鸿毛着口鼻之上,吐气以鸿毛不摇动为标志,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达到一千,才开始吐气。一旦达到这个程度,就会一天比一天年轻。P62

  (5)房事。可以提高道德水准和追求长生不死。一些神秘的知识:在不同的时间或面朝不同的方向性交会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应当与不同的年轻处女保持性关系呀采取新鲜的生命精华;在性交过程中应该避免射精以节宣。P64

五、道教的转变

  1.寇谦之和中国北方的道教改革 北魏 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1)道教应该辅助政治制度,维护社会秩序

  (2)攻击男女之术

  (3)戒律和斋仪制度化。

  2.陆修静和中国南方的道教改革 刘宋王朝

  (1)强调“三会日”,参加道教最重要的三次宗教活动

  (2)“宅录”制度:申报家庭人口

  3.陶弘景和早期道教的进一步发展

  (1)陶弘景是道教历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道教茅山派的创始人。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被称为“山中宰相”。《养性延命录》:

  ①我命在我不在天。生活方式损坏了他们的形和神。天道自然,人道在己。

  ②主张形神双修,养神和炼形并重。

  ③强调清心寡欲:减少思虑,保持内心和谐。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和死生耳目口鼻六欲对于精神都有损伤作用,应该加以控制。

  ④内丹:把身体比作炼丹的鼎炉,以体内的精和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使之结成圣胎。

  (2)《真灵位业图》:把四百多个道教神灵安放在七个品阶之上,每一阶都有一个主神。

  (3)三教都是好的,彼此应该和睦相处。信仰的终极标准应该是善,而不是宗派偏见。陶弘景本人就有弟子研究佛教,他死后下葬时的穿的寿衣既有道袍又有袈裟。

  4.王嚞与全真教的建立

  (1)南北朝之后道教成熟成为制度化的宗教获得皇室的眷顾(为李唐皇室宗亲),后期道教最重要的派别是全真教,由王嚞(王重阳)创立。

  (2)丘处机会见成吉思汗,宣扬无为和止杀。

  (3)观点:

  ①出家修炼成为制度,夫妻之爱是金枷玉锁,家庭是牢笼。男人是火性,女人是水性,所以夫人会有损于男子,要想践行大道,必须禁绝性欲和性行为。

  ②强调自我修养,以实现真性为重点。认为只有本性是永恒的和真实的,肉体像土风水火一样转瞬即逝暂时留存。道教的长生不死从肉体成仙变成了精神不死。

  ③摆脱感觉、认识和情感,无忧无虑。靠打坐。万物先回到三,由三返二,又由二返一,最后复归大道,与道合一。

  (4)明清两代官方道教发展趋缓逐渐衰落。教义也不再有新的突破,也没有新的运动兴起。

六、道家和道教的运作及其对宗教研究的贡献

  道家和道教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对一般宗教研究的独特贡献是什么?

  1. 道家哲学

  儒家强调,每一个人都有也应该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但人类还有回避社会和心理压力的愿望,道家哲学提出了无为的概念。作为人类社会的制动装置。

  2. 道教

  (1) 正一道的斋醮(jiao 四声)科仪,科仪中,符箓(lu 四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最突出的贡献:肉体成仙的信仰和长生不老的希望。

  (3) 佛教倾向于逃避人世生活,道家倾向于漠视人世生活,而道教却追求延续入世生活。道教的两大核心主题,长生和成仙,反映了道教对于人生的乐观态度。道教比其它宗教传统更关注人生。

  (4) 实实在在地重视强身健体和益寿延年,重新评价了肉体在最终救赎中的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道教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