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邻里东京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邻里东京读后感1000字

2020-10-12 20: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邻里东京读后感1000字

  《邻里东京》是一本由[美] 西奥多·C·贝斯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3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邻里东京》精选点评:

  ●都市人类学也很有趣

  ●增加了一些对日本社区的了解

  ●非常清晰的民族志。叙事中有理论穿插其中。比起空间更侧重人际与组织。作者对前代美国日本研究中的传统主义展开了反思,在历时性上有着一种连贯性,传统与现代交织一起,小中有大,古中有今。

  ●有什么样的邻里,就有什么样的城市

  ●2008.02.17购于万圣书园。2008.05.21开始翻。题材上让人想起《江村经济》,不过那本书我就没读下去..就当偶尔换个胃口吧。2008.07.21读毕。是一本花了功夫写就的书,能看见日本的传统和改变,也仿佛能看见中国走过的路。对日本的了解,多了一点点。“人类学”or“社会学”的文字,读起来总觉得有点怪,有一种“是不是在读散文啊”的错觉。

  ●说实话,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在小丸子里都有。。。

  ●链接关系还不够清晰

  ●实在没耐心看人类学著作的细节。

  ●作为西方人,做到这个程度,很不容易了

  ●居委会的故事,有点杂七杂八的花絮挺好玩#上班看书真刺激#

  《邻里东京》读后感(一):小记

  城市邻里不是传统乡村的延续,而是处于不断变迁,受当代社会的影响。尽管人们在描述现实时习惯于借助那些“光鲜”的历史。 老中产阶级在维护邻里时起到重要作用,但并不是完全因为其价值观的不同,或为了便利,也是对时代环境的一种策略性回应。 邻里内部平等主义与阶级共存,不管是在行政还是社区活动中。且邻里有并致力于增强人们的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

  《邻里东京》读后感(二):读来有种亲切感

  了解日本基层社会的一个较好的个案研究,不过现在看来,所得结论深度性一般。不过,作者关于新传统主义的表述,联系当下实际来看,却有卓识之处。

  另外,阅读此书第一部分,我脑海中一直浮现的是《敬启,父亲大人》里的场景,那里描述的也是日本的一个基层邻里组织,叫做“神乐坂”。

  《邻里东京》读后感(三):很有画面感,让人类学看起来不总那么怀旧

  有人说,看这本书的时候,就会想起小丸子里面的情景,我也是。

  这部书,或者这篇学术论文,就老外作者自己来解释,提供了一种和其他人类学不同的研究视角。浅显来讲,老人类学是从今天挖掘过去,这位老外是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来讲述一个传统社区的变化。

  一般人类学家总是将一些案例追溯到过去,找寻源头。就书中而言,就是回溯到前工业时期;而外国老头它说,这种追溯法还太笼统,他反问,难道传统的东西就那么食古不化,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和二战都不足以影响云谷村变迁吗?NO!首先大地震后人口发生了爆炸性增长,外头人涌入,做生意的、做房产生意的都慢慢发展了起来。

  他通过实证说明了传统社区和城市社区一样,跟着时代变化,从自治、二战的集中化、历经改造,在现代社会中和到和区政府互动、如何建构社区的认同感,etc.

  还有一点就是让我感到中国和日本,在某些细节上,真是一衣带水得紧。他提到“邻里竞争”的时候,活脱脱就是我小时候一模一样的情景,神马“隔壁的张三/李四/赵六成绩怎么个好,怎么个孝顺懂事云云”、“隔壁的张三/李四/赵六买了个神马,怎么格算”,叽里咕噜个没完。

  很多小细节在我们身边,只是作者将它说了出来,启发我们意义何在,让我们从熟悉的,到陌生的,再到心里“啊啊”的一声领悟,原来如此!也许社会学的魅力正在于此。

  《邻里东京》读后感(四):传统与现代

  

人类学的一个作用就是通过对异文化的认识来反思己文化(本文化),读这本书,没把握到什么理论,时不时拿书中所写和自己的经历、所处环境做对比,就此而言,能引人思考,也算好书了。实在说其实并没有读得太深。

前面部分读得平铺直叙,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所以读得比较枯燥,也让人不经意间要开小差,无数次放下书拿起手机,就想在东京的卫星地图上找到这个被作者刻意隐藏了的宫本町,想来觉得好笑,似乎对此患上强迫症。一方极力要隐瞒信息,一方却欲罢不能地要找到隐瞒的信息,作者和读者的目标是何等的不一致!

总体的感觉,作者并没有把邻里的关系讲得很清晰(也许是我没有细读所以没有发现),讲到宫本町的各种组织,实际上个体的人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然后进入到一个社区(邻里)的关系网中,通过这个关系网而获得一种大家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模式。因此,也有人并不需要这样的关系网及其基础上的生活模式,如公寓楼里的工厂职工、町内的短期住户等。所以,宫本町实际上是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作者关注更多的是相对保守、传统的那部分。不过作者的描写,一方面并没能对町内的组织和町外组织之间的关系、互动、个人在其间的角色调适等作基本的说明,另一方面也没有更多地对个体间的互动进行描写并分析个体与组织间的关系、个体间互动与组织的关系等,所以,大体看到了一张网,但感觉又不是很清晰,也少了一份灵动、生气。如果居住在一个物理空间内的人构成了邻里,那么把不参加町内活动的人排除在外无疑是不合适的,或者说,在这个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新的(或者新旧杂陈的)邻里关系,作者关注的仅仅是相对传统的那个方面,也难怪当地人对作者的文字有着不一样的体会。

新的神舆引发的问题和冲突,让人看到了传统像现代转变的一个面向。这一点我觉得和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文化变迁是很相似的,读到的时候触动也较大。神舆作为承载神像巡游的载体,自带有神性,当然,从大家对待神舆的态度来讲,神舆实际也可视作是神的世界与世俗世界间的一种连接纽带。但是,当为了吸引眼球、比过隔壁邻里的神舆而新建神舆的时候,神舆本身的神性消退了,神舆附满了阿堵物,邻里迎得喝彩的同时却远离了神主,感觉就像是和过去有了割裂。新神舆引发的世代之间的争议、矛盾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对传统的“美好”“和谐”的追思。

读得不够仔细,断断续续花了几天时间,所以也许理解有误,看官莫怪。

  《邻里东京》读后感(五):读《邻里东京》

  沮丧的发现自己不会写读书笔记,虽已读完一周多,但那种想要“写一写”的冲动仍然没有消失。可以说,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最亲切的一本民族志了,读的过程中,不停的想到故乡那条小街、那些可爱的邻居。东京的邻里虽与我们有许多不同,但相比《街角社会》所描写的美国社区,东京的邻里简直像是个堂兄弟。因为有太多相似,就让我忍不住想要拿我熟悉的社区去比较,想起葛兆光老师的一个说法:研究中国,汉文化圈国家(如日韩)的研究会大有启发。确实如此呀。

  贝斯特在序言中提到他所不认同的三个流行论点:一是“东京只不过是一些列乡村的集合”,二是“城市邻里只不过是一个行政的或政治的术语而不是其他”,三是“传统城市邻里生活的稳定性是老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表现,所谓老中产阶级包括个体商人、小工厂主和小手工业者。通常,人们认为这些人的生活相对独立于当前日本社会主流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生活”。

  在后面的描述中,宫本町本身的发展历史有力的回应第一个观点,宫本町在历史上几次更改边界,其住民也有许多变化,宫本町的形成与东京的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紧密相连。我熟悉的社区也有类似,它恰好位于寨门里城墙外,相对城里,用地更自由一些,在历史上,从来都是外来户进城的首选地之一,后面遇上解放,该被扫地出门的被扫地出门,那些外来的,没钱置办房产的,倒一下有机会得到了一屋半舍的,就此稳定下来,五十年来,此地竟也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老社区。

  城市邻里是否是一个行政或政治的术语,这一点,我觉得也很有趣,在中国的农村地区,看到过很多行政划定大村,很多时候当地的居民对这种“大村”没什么感情,“我们村”往往代表的是那个传统沿袭下来的那个村,并且有非常明确的界限,就像宫本町当地人,不会用政府给的名字来命名自己村一样。在宫本町,节日游行的边界、区议员的选举等等,都明显有着本邻里的烙印,当地居民清楚的在心里为宫本町划定了它的边界。

  贝斯特在书中大篇幅的描述了老中产阶级,若没有他们,或许宫本町也将不能成为宫本町。在这一点上,很想多了解一点日本经济和商业的模式,个体商人、小手工业者、小工厂主在宫本町这样的城市地段何以如此繁荣。当然在我熟悉的那个社区,解放前,尚有许多的个体商人、小手工业者和小工厂主,解放后,他们基本都被纳入了国家单位体系,不像宫本町的老中产阶级,靠地方生活提供生计。一旦没有了利益关系,又是靠什么让他们与社区联系与认同呢?仅是情感似乎略显薄弱。或者,这是对当今城市社区原子化的另一角度的解释。

  贝斯特对宫本町的描述中,也展示了宫本町丰富的商业类别,居住其内的人们,似乎在宫本町内就能解决大部分的生活需要。我熟悉的那个社区(汗~又是“我熟悉的那个社区”),个体商业日渐萧条,而其离市中心又是相当的近,很多人开始选择去市中心大商场和超市消费,而不是在本社区消费,包括学校也是一样,一个事实是在我小时候,本社区的小朋友大多数仍然在社区内的同一所小学上学,而现在,那个小学要从市郊的农村招收大量的学生,本社区的学生,则选择市中心那几家有名的小学校。市中心的繁荣,直接抽空了边缘社区的资源,大大减少了邻里交往的机会,以至于在80后90后这一代,基本已经不怎么知道邻里都住了什么人。(在这样的夜里,写这样一件可怕的事实,真可怕)

  国内人类学的研究,好像关于城市社区的很少,大多都聚焦在农村。虽说我们是乡土社会,但农村也应该代表不了城市吧,而且,我们也不是现在才有城市的,我们的城市也是在很久远很久远以前就有了呀。在城市化进程如此剧烈的今天,城市社区的研究也应该被纳入视野呀。倒是社会学里面,有些做城市社区研究的,但大多是关注北上广之类的大城市的,焦点基本也都在公民社会、农民工之类的。有时,我也想问,北上广之类的大城市,真的有代表性么?全国的城市难道也都要发展成北上广那样的城市么?谁在关注这些广大的小城镇的居民生活?况且,上海是这样接近西方,广州是这样接近港台,北京也不见得接近内心。哦,我永远无法摆脱我的阶级立场来看问题,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