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空下的两万条街道》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天空下的两万条街道》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16 14: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空下的两万条街道》经典读后感有感

  《天空下的两万条街道》是一本由(英)帕特里克·汉密尔顿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空下的两万条街道》精选点评:

  ●经典之作

  ●翻译流畅,只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据说原著是从三个人物的角度写的同一段故事,期待看到完整原著!

  ●作者的描写让人很有画面感。这本书非常适合改编成话剧,故事幕起幕落又幕起。虽然猜到了结局,仍然想继续看下去。结尾非常现实。

  ●为什么不把三部全翻译了?

  ●坠入爱河就像患一次感冒,隐秘而难以察觉。狂热中的人直到最后一刻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陷了进去。一分钟前他还没有感冒;此刻他已经向病魔屈从。他得了可怕的感冒,他也成了那些可怜人中的一员

  ●写得不好,尤其是结尾,但我喜欢这个故事。

  ●最终鲍勃清醒了,但詹妮自始至终一点也不爱鲍勃。也许现实真的就是,不爱就是不爱。

  ●在这两万条街道的世界里,你拯救和改变不了任何人。你只能拯救和改变你自己。

  《天空下的两万条街道》读后感(一):天空下的两万条街道

  看完后鲍勃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现在的流行语叫做恋爱脑,爱上后会不顾一切,深陷于爱情的力量,但同时他是个善良的男孩,想要改变詹妮,只是已惘然;身边也有一位这样的女孩,不听劝言,义无反顾嫁给了‘爱情’,事后又极其后悔;我希望所有的爱情前提要爱自己,而不是随便陷入泥潭就不可收拾;好结局是鲍勃觉悟了,我们可能拯救和改变不了任何人,但是我们可以拯救和改变我们自己

  《天空下的两万条街道》读后感(二):原书前言摘录:迈克尔·霍尔罗伊德荐语

  迈克尔·霍尔罗伊德,Sir Michael de Courcy Fraser Holroyd(1935-),英国贵族,传记作家,萧伯纳协会主席,曾任英国作家协会主席、国际笔会英国分部主席。以下是英文原作前言的部分摘录:

  帕特里克·汉密尔顿把酒馆作为剧场,描绘它的入口和出口,把它内部的装饰布局和舞台方位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右侧是吧台,里面是各种亮晶晶的瓶瓶罐罐,左侧是一排桌子……”),把我们带到“开演前的后台”,带上鲍勃和艾拉度过那些“毫无意义的工作日之后无穷无尽的孤独夜晚”的阁楼小屋。在沙龙酒吧俗艳的灯光下,他笔下那些普通的常客被夸大成一群疯狂的怪人,他们在英国生活的种种规矩中演绎出戏剧化的愚蠢。

  帕特里克·汉密尔顿对英国社会的种种特点进行了专家级的刻画,把那种势利的模仿和严格的互不往来写得淋漓尽致。他描绘了姓氏有连字符的上层社会对他们的狗大喊大叫,像被捕获的海豹一样扑棱得水花四溅,还冷漠地用第三人称写信(像广播员在解说一场正在进行的体育活动),他们在下层人民的眼中是那么神秘莫测。他将我们带出酒馆,走上伦敦人潮蜂拥的街道,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期恶劣商业环境下伦敦这个恶性发展的城市的社会地图。马克思主义成为他区分人们的痛苦中哪些可以避免、哪些无法避免的一种方法,就文学改变社会状况的角度而言,这样一幅生动的虚构摹本或许可以提供这种帮助。鉴于这部书已经停印三十年,这是一个很好的将其介绍给新一代读者的机会。你将跟随书中的叙述,切身感受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生活在英国的真实氛围。

  《天空下的两万条街道》读后感(三):我对主角们的认知以及看完全书感受

  艾拉是一个政治正确的女性,她是一个与詹妮完全相反的人,它拥有女性特有的良好的品质,鲍勃之所以没有选择她,并非因为她不够漂亮,虽然鲍勃自己是这么说的,但实际是因为鲍勃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择偶观。

  在我眼里鲍勃是一个单纯的男孩,同时,他也敏感脆弱又自卑(自尊心强),他害怕别人嘲笑他。当你对一个人有着不理性的欲望时(当你馋他身子的时候),你就没有理性了(你就变成舔狗了)。我想,这也不是真的爱,这是占有欲,我愿意为了得到你而卑躬屈膝,因为你太难得到了,你让我心痒难耐,可是得到你之后呢,我真的得到你之后我就会打压你,凌辱你,抛弃你。(当然,这些都是我的主观臆断,事实上鲍勃永远都得不到詹妮,它注定永远得不到詹妮。) 当然,我对你的方式,注定我得不到你,而被你玩弄于鼓掌。

  詹妮是个自信的人, 不能说他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只能说她没有羞耻心,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谁也救不了她。

  为什么占主导地位的人总喜欢给另一方讲自己的风流韵事,而这正是吸引到对方的。 对方的生活太过刻板与无趣,会向往放荡不羁。 为什么要用一种无形的力量迫使他放下身段?这注定该发展成畸形的关系,只因在她眼里,他还不够格和她平等相处,所以,要么卑微如狗,要么如风来过消散。

  这部小说最大的亮点是最后的升华,“在天空下的两万条街道里,我失去了你,但是我找回了我自己”太像青春伤痛文学了,作者最后的总结我也不太赞同,但这样的结局也不错,希望天下的男孩都能像作者的男孩一样,哪怕受尽冷眼,哪怕遍体鳞伤,只要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他就还能扬帆起航。

  《天空下的两万条街道》读后感(四):帕特里克·汉密尔顿与他的伦敦三部曲

  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曾说,帕特里克·汉密尔顿(Patrick Hamilton)是一位被严重忽视的伟大小说家。这当然说的是英语世界,但在中文世界这种忽视还要严重得多,严重到十年前我买下他的代表作《天空下的两万条街道》(Twenty Thousands Street Under the Sky)英文原版时,才发现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还没有过中文译本,直到今年,疫情期间,终于在书店看到这本小小的开本。

英文原版三部曲和中文首版合影

  严格来说,这本《天空下的两万条街道》中文首版其实并不完整,只是汉密尔顿以此为名的“伦敦三部曲”第一本《午夜钟声》(The Midnight Bell),但毕竟是八十年来的首次译介,也算开了个好头。

  帕特里克·汉密尔顿1904年出生于英国萨塞克斯郡的哈索克斯,是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英国一位文名颇盛的作家,只不过他的成功、名声和大半收入来源主要都来自优秀的舞台剧创作、间或为BBC撰写的广播剧,以及为英美电影制作人创作的剧本,后者至今仍很出名,比如1944年被乔治·库克改编的黑色电影经典《煤气灯下》(Gaslight),成为英格丽·褒曼的奥斯卡封后之作,1948年与希区柯克合作的《夺魂索》(Rope),更是希氏将长镜头发挥到极致的一部作品。

《煤气灯下》美版海报《夺魂索》法版海报

  相比较而言,他的小说就要沉寂很多,因为他从来都不是英国主流文坛的一员,他的作品不论是风格还是题材也都不属于主流。尽管如此,他还是赢得了从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J.B.普里斯特利(J. B. Priestley )、多丽丝·莱辛到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等一众主流作家和评论家的认可、欣赏、尊敬与赞扬,颇有点作家中的作家的味道。彼得·阿克罗伊德甚至认为汉密尔顿是伦敦小说传统的重要贡献者之一,是伦敦小说版图不可或缺的一员,这其实说的就是他最优秀的作品《天空下的两万条街道》,后来也常常被叫做“伦敦三部曲”。

读这本以午夜钟声酒吧为主要场所的小说又怎能少了午夜这杯酒

  汉密尔顿的创作和自身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出生在一个演员家庭,父亲伯纳德·汉密尔顿是一位喜剧演员,因为工作原因在家中常常缺席,却对家人有着超强的控制欲,而且酗酒,家暴,这让汉密尔顿从小都很有阴影,日后变得沉默寡言和有着超强的观察力想来也与此有关。

  汉密尔顿十七岁时曾接受过演员训练,但他很快发现自己的天分更多在文字而非表演上,并在年仅十九岁时就出版了首部小说《星期一早晨》(Monday Morning)。1927年,汉密尔顿与伦敦西区一位风尘女子莉莉(Lily)坠入爱河,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其父的报复(伯纳德早年有过一段与烟花女的短暂婚姻,但这段婚姻以对方卧轨自杀而告结束),对原生家庭的逃避,对世俗社会的离经叛道,包括他整日在伦敦的两万条街道上游荡,整夜在各种各样的酒吧里买醉,两年后,这段经历被他写进小说《午夜钟声》。

  了解了汉密尔顿的这段个人经历之后再读《午夜钟声》一书,就不难发现小说中酒吧侍者鲍勃与风尘女子詹妮几乎是作者与莉莉那段错爱的翻版(小说中爱读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的鲍勃,在星期四的轮休日还会去查令十字街买书的情节,怎么看都像是作者自况),也就更能理解本书1929年首版时那个欲说还休的副标题:“一个爱情故事”(A Love Story)。

  当然,一千个人来写他所经历的爱情,都会有一千种写法,但爱情的本质并无不同,至少有一点爱过的人都知道,那就是中毒一般的感觉:爱的毒性之下,早已没有对或错,该与不该,只有一条单行道和不归路,汉密尔顿可以说把这种毒性写到了极致,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或者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苍凉,水到渠成又感同身受。

  不过,第一次读本书时,由于对汉密尔顿在黑色电影里的谋篇布局和氛围渲染太过熟悉,总觉得鲍勃走向詹妮的爱情单行道上,总要发生些什么,比如谋杀,比如报复等等,哪怕是个意外,毕竟在詹妮略显残忍的欺骗和背叛之下,鲍勃的忍耐和执着实在无辜。然而小说并没有任何黑色元素,正如汉密尔顿在电影里让我们意外地惊悚一样,在书中他让我们同样意外,无比平静的意外,而这恰恰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中文版极其有心地把书中那封信制作成书签而且还是手写体中英文双语,很是别致

  就在读者对《午夜钟声》里鲍勃无疾而终的爱情一声叹息之时,汉密尔顿完成了日后被称作“伦敦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欢乐围城》(The Siege of Pleasure),讲述的正是詹妮是如何从一个女仆一步步坠入深渊的故事,继《午夜钟声》里复制了他与莉莉的感情后,在《欢乐围城》中作者又将自己难以割弃的原生家庭移植到了詹妮身上,将后者的堕落一定程度上归咎于此,算是实现了精神层面的逃离。

  后来才知道,《午夜钟声》对汉密尔顿而言其实是一段正在发生的爱情,或者说当小说中的鲍勃与詹妮无疾而终时,现实中的汉密尔顿还未能完全走出莉莉的“欢乐围城”,正是对《欢乐围城》一书写作的投入,才让作者慢慢对其与莉莉的感情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得以从中抽离出来,不但成功戒酒,还顺利投入一段新的感情并成功步入婚姻殿堂。不过小说写作期间,汉密尔顿遭遇了一次严重的车祸,即使后来做了整形手术,鼻、脸上的累累伤痕依旧很明显,于是他就顺手把这次受伤写进了小说,为精神上的折磨又加上了一层身体的创伤。

  之后的两年里,汉密尔顿一度无法进入写作状态,也自觉当年那段不羁之恋从男女双方不同视角各完成一部小说已堪称完美,如果为写而写强行狗尾续貂连他自己这关都过不去。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突发奇想从《午夜钟声》里鲍勃女同事艾拉的视角入手,讲述这个相貌平平又出身贫寒却善良懂事的酒吧女侍者的故事,将第一部中她暗恋鲍勃的端倪展开来写,这才生发出三部曲的终结篇《水泥平原》(The Plain of Cement)来,也就此将《天空下的两万条街道》这一三部曲的主题带入了更深的视角。可以说,对剧场最为熟稔的汉密尔顿在三部曲中把午夜钟声这个酒吧当作了舞台中心,通过鲍勃、詹妮、艾拉三个边缘人物出将入相一般的轮番登场,完成了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捕捉。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英国版三部曲

  于是愈发期待出版方能够再接再厉,让《欢乐围城》与《水泥平原》早日与中文读者见面,让《天空下的两万条街道》终成完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