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枕草子》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枕草子》读后感精选

2020-10-17 12: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枕草子》读后感精选

  《枕草子》是一本由清少纳言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枕草子》精选点评:

  ●抄袭可耻!抵制这版的《枕草子》!作为一本公版书,内容都是已定的,装帧和设计也懒得自己原创吗?大家可以去看看,此书抄袭《有鹿来》的封面和装帧设计,果麦文化吃相难看!

  ●设计编辑该不是沙子吧,注释居然单独放在一起,就四页彩图全放在开头,果麦不靠谱啊!

  ●这是目前我认为做得最符合我心里预期的一版,装帧很好。 《枕草子》开日本随笔文学之先河,那种生活感和唯美感,那种日本式的观物和情感都非常精彩。 对自然与人生的随感,值得一读再读。

  ●这内容做得让人舒服,开始随手翻了翻里面,然后被结结实实的内容征服了,不掺水,雅致!

  ●《枕草子》这样的随笔文体的诞生和气候的关系,对读完了清少纳言的这本书的人而言几乎是确定的。季风、空气的湿度、凉热、植物的发芽、花开花落……太多的细节都与温带滨海岛屿的时令和物候有关。周作人之翻译此书也似乎是有前定的。他本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中文散文作者之一,在审美趣味、文体趣味、生活观念、语言习惯上都与这本10个世纪之前的书中的世界相生相和。需要警惕的是当下以一种“岁月静好”的散文观和布尔乔亚的现世享乐消费清少纳言,这实是对她最大的误读,她本人在观物体世的冷静、敏锐、超脱方面,并不亚于《世说新语》一代的魏晋作者。

  ●可读性较弱

  ●周氏译文自不必说(他的注释很值得一看,对书的内容和背景做了扎实的补充)。这一版的装帧典雅,干净,插图恰到好处,是很符合这部书的气质了。不过,不像我一开始预期的是一篇篇完整的散文,而是分成305段,基本都各自独立成段。自然万物,故事人情,非常细腻,个人感觉更偏女性化,值得推荐给更多女性来读。这本书已转给我爱人看

  ●《枕草子》是一本涉及审美和情趣的书。著者对时物细腻敏锐的感应让人惊叹。譬如其中讲“树”的一段。因为生长习性、品貌的不同,有的还让人联想到传说和典故,所以一棵普通的树也变得趣味无穷。但前提是观察这棵树的人精神层面有着丰富深厚的积淀。说一个人有趣,会说两句俏皮话或许只是一种极其肤浅的趣味。深刻的趣味恰恰来源于一种深广兼具的思省和联想。(2019果麦版重读)

  ●如果问我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什么?就是清少纳言在波折的人生经历中,依然保有一颗乐观、明丽、诗意的心,可爱、有趣,好恶分明,有自己的态度,活得洒脱又自由。身为一个贵族女子,经历过宫廷贵族生活,也目睹了各种宫廷纷争,但在《枕草子》中,却看不出半点她正经历不幸,她用浅的文字言深情,与中宫之间的情谊,那些细微的趣事、回忆。身处纷争而不乱,能做到如此,难得而不易,会明白,她并非一个只是会捕捉生活的细微之美、活出生活的情趣的小女子,也是一个极富智慧的女性。而这些,也正是过了千年依然让当下的我为之动容的。私以为,这种自由而明丽的姿态,也正是当下面对各种浮躁与压力的我们,尤其是女性所需要的

  ●封面设计抄袭《有鹿来》。让我们为它打个差评吧。

  《枕草子》读后感(一):文字的白噪声

  这是一本文字的白噪声

  细细琐琐,好像佛教的曼荼罗,屏蔽了世界的嘈杂,为你营造出另一个世界

  另一个世界,安全的,温暖的

  你还原成了一个婴儿,“可憎的”“可爱的”“难得的”,......

  如此单纯。

  在这个世界里,你就是哲学王

  或许非王,而必哲学,不,必是王!

  因在这文字的碎片里,你将沉浸于梦乡

  “可憎的”“可爱的”“难得的”......

  《枕草子》读后感(二):精致的藏书

  惭愧,虽从业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却很少有时间认真看书。

  因缘巧合,看到这本书。首先,作为女生,我第一眼就被它吸引了。接触的纸质书不多,这样的装帧无疑让我想好好收藏起来。

  但是,我是偏于现实的人,对包装之类的,说实话,宁愿买油纸包的喷香大肉包,也不买金光闪闪包装的点心。这本书让我觉得好的地方,核心是内容。这么厚的一本,不是字大行稀来凑数的,而是实打实的内容丰富的精品!

  还要提一点,就是里面看着莫名有感觉的画。两位画家我没听说过,但是所有的颜色和图,着实让我感到舒心。

  就看过的内容而言,周作人的时代离我说远不远,说近那也不近了,语言模式方面,我还要适应。

  看到里面安静惬意的描述,感受作者娓娓道来的那份从容,我觉得,这本书虽然内容非常多,但我可以在时光流转中,把它读完,静静感受它!

  《枕草子》读后感(三):茶几上备上一本,舒坦

  阅读总评价:推荐

  阅读总时间和场景:找一个舒服的姿势,翻到哪一页面都可以开始。从夏日的树荫读到秋日的蝉鸣,可以想像,在冬日的暖茶中,还是会继续读下去。当焦虑升腾起来,也可以翻开,让心慢下来。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书

  书籍颜值拷:书的装帧和内容很匹配,硬封面像是草浆打出的纸板,触感也有亲切的粗糙感。插图和书名的提字都随性又优雅。正方形的文字框中,略显拥挤,如果没有推荐语,封面会更清爽。喜欢祼脊,翻开书平坦的样子很熨贴。字稍小了些,阅读起来有点吃力。有几张插图,觉得太少了。对于公版书来说,如何从各版本中脱颖而出,除了翻译之外,装帧会是很重要的加分项。如果分成两册,比如把注释另成一册,给正文的字大一些,插图散落在内页,作为各卷之间的分页,同时有一些颜色作为暗标,会不会更好。

  此书闪光点:作者本来的淡雅,加上周作人先生译文,读着特别舒服,评论的人太多了,我也写不出更好的了,我又想用“熨贴”这个词了。

  谁适合阅读:如果你喜欢散文,享受一段安静的时光,那么这本周作人翻译,果麦文化出品的《枕草子》会很合适。

  《枕草子》读后感(四):日式审美之最

  1、

  大概十年之前,偶然的机缘,在网上发现一本书,当时市面上并没有关于这本书的最新版本,能买到的过去版本也并非周作人译本。后来是下载了PDF影印版,在电脑上断断续续地看。当时并没有全部看完,只是随心所欲,挑喜欢的段落看。当时第一眼就觉得是非常喜欢的文字,通篇散发出一股质朴幽凉的古意。如同一匹丝绢,摸之光滑流畅,美丽的染色和花纹也令人赏心悦目。

  那本书就是成书于一千年前的《枕草子》,它是一本涉及审美和情趣的书。书的作者名叫清,少纳言为其时宫廷一种官职,她是一位宫廷女官。

  后来,在安妮宝贝的书中再次看到关于它的线索。她写,

“ ’远而近的东西是,极乐净土,船的路程,男女之间。’喜欢这本书,永久地看不厌倦。文学不是最高阶,但能写成这样就可以了。”

  201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新版,买来通读一遍。此后一直把它当做枕边读物。一如它的名字,The Pillow Book,因为段落分明,清简干净,随时能够翻开一页读下去。每一段都能读出一种优雅的情趣,疏朗细致又颇为感性的笔触,让千年古事跃然眼前,于是得以用它消遣很多独自的时刻。

  再读,不觉又是四年多过去,读的是果麦新版,装帧雅致古朴,触感幽美细腻,觉得是极为符合这本书原本调性和审美的一个版本。

  2、

  清少纳言在书的末尾提到自己写作的初衷,她说,

“这本随笔本来只是把自己眼里看到,心里想到的事情,也没有打算给什么人去看,只是在家里住着,很是无聊的时候,记录下来的。”只是“凭了自己的趣味,将自然想到的感兴,随意的记录下来的东西。”

  所以,当这些笔记无意中被亲戚流传出去的时候,清少纳言觉得这是最为遗憾的事情。

  原本没有让人看到的打算,终于还是被人发现了,以现代人的眼光面对这份极为私密的上古宫廷记叙,尤其觉得珍贵难得。有一种强烈的好奇,想知道这厚厚的十二卷册子里究竟记录了什么,可以让它即便经历千年,仍然不失其光彩和魅力。甚至时间越长,滋味越发浓醇深厚。

  书的末尾,周作人在写到关于清少纳言生平的部分中,将《枕草子》十二卷所有内容归总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类聚、日记和感想。类聚相当于一种罗列总结,这份总结依赖于作者对日常生活周遭点点滴滴的细致观察和思考,没有极为丰富的生活阅历则不能写出。而日记,主要记叙了诸多宫廷秘事,其中诸多段落是清少纳言作为女官伺候在中宫皇后身旁发生的趣事。感想,则是我尤为喜爱的一部分,极为深刻全面体现了清少纳言一生的才情、趣味和审美,对我来说是全书最为光华璀璨的部分。

  3、

  在清少纳言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优雅和美丽对她来说如同一种宗教。如她所说,是很“可尊”的。因为尊贵而值得尊敬。她似乎天生就具备一种从日常平凡生活琐碎中提炼出美和风雅的天赋,敏感的心灵如同棱镜,光线穿过,折射出来的是五颜六色的缤纷的光。

  世间一切令人心神舒爽愉悦的事物,悉数通过这位才女的感官,在她的心湖中发出动听的回响。如同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水面映出美丽的倒影。

  通过一段一段清丽脱俗的记叙,可以看得出,清少纳言的心气是很高的。她曾用一段较长的篇幅回忆她刚进宫时的情景。只觉得宫禁中的一切都如画中一样漂亮,如同做梦一般。觉得宫里的人也是神仙化身,或是天人从空中降下来的。凡人望去如在天上。因为聪慧敏锐的天性,再加上皇宫生活的习染,清少纳言逐渐习惯并融入了这样的生活。她的生活方式几乎提高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一切杂乱、粗陋、肮脏、失礼、莽撞是不被允许的。只有不断地追寻并感受优雅美丽的趣致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在第二四零段中,她记叙了一件事。有一天,清少纳言跟其他女官们在中宫旁边伺候着,一边一群人晒着很好的太阳,聊着闲话。这时清少纳言说,

“世间的事尽是叫人生气,老是忧郁着,觉得没有生活下去的意思。”可是紧接着笔锋一转,又说,“如能有普通的纸,极其白净的,好的笔,白的色纸,或是陆奥的枟纸得到手,就觉得在这样的世间也还可以住得下去。”中宫打趣她说,“这真是,因了很无聊的事,就可以得到慰藉的了。”

  从类似这样的小事可见清少纳言对美的理想。仅仅因为手里有了美丽的纸,哪怕对这个世间心灰意冷,也还是愿意苟活下去的。但清少纳言的恋物癖并非对物的占有,而是对物的感受与欣赏。

  她对物品很有讲究。知道扇子的扇骨和扇面分别拿什么材质做的才算上佳,知道习字的本子用染成什么颜色的丝线装订过才算漂亮,屏风上绘什么图案才优雅,隆重的仪式上用怎样的乐器演奏才显得庄严,用染成什么颜色的信纸才不失礼仪,什么样的花瓶插什么样的花才最为有趣……

  不仅仅对物,对时尚清少纳言也很有一番自己的心得。如女人头发怎么梳,穿染成什么颜色的衣服才是美,男人什么样的体型才显得更精神,穿什么样式的衣服才好看,不然就是不入流的,看着让人觉得生气。

  这种近乎苛刻残酷的审美,如以现今的眼光来看,不由得会让人怀疑清少纳言是否属于处女座。

  4、

  书信,是《枕草子》中尤其让我享受并且回味的情趣之一。

  在清少纳言生活的时代,大约是在十世纪左右,宫人们传书递简的方式现在看来是很有意思的,极为优雅,充满了仪式感。信纸不用多说,必然是染成各种漂亮颜色的,并且熏上浓厚的香味。写完用别出心裁的方式折叠起来,最后把封好的信缚在一枝带叶的树枝或花枝上。差遣下人送出去。

  信的内容常常善用歌咏和隐语,这些内容基于和汉诗词典籍或传说典故。收到信快速回信才算不失礼仪,所以费尽心思解读来信或仔细斟酌写一封回信就变成了生活日常。

  彼时日本审美一切以尊贵的唐风为上。只要具有唐韵都是美的。清少纳言家学渊源,熟知汉学。常常便能因为机敏的反应和妙趣横生的对答而深受宫人们激赏,其中尤以中宫为最。虽然清少纳言的身份不过是中宫身旁的侍女,但因为她无与伦比的才情。中宫对她视如珍宝。

  《枕草子》中,记录了不少中宫和清少纳言之间的书信往来,透过这些书信,不仅仅看到两位贵族女子之间默契的情谊,更极为生动地体现了清少纳言的兰心蕙质,博学多识。

  5、

  人的心思细腻幽微,瞬息万变,百转千回。常常觉得如同一株含羞草。轻轻碰触,即发生敏锐的感应。又像是傍晚时分天边的云霞,每一时刻都呈现出极为瑰丽绚烂的独特的光彩。人的珍贵,正是因为具有丰富细腻的感触。触景生情,能够打开一切感官,感受自然,感受世界,从而通向宇宙的无限,感受无尽的自由。如果具备一种通感,会发现万物有情且有灵,迟钝麻木则让生命失去颇多乐趣。

  清少纳言对四时风物有着极为敏锐细腻的感应,是一个极为感性的人。就是偶然翻书看到里面彼时夹进去的被染成美丽颜色的绸绢碎片,或一片枯萎的叶子,或是在月光明亮的晚上,都能触动她的情绪,不由得因此而怀恋过去。她极为擅长寓情于景。原本她的心是被诗所填满的,一切在她眼里看来都极具诗意。于是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

如:“院子里的梅花,西边是白色的,东边乃是红梅,虽然已经快要凋谢了,也还是很有意思的,加上太阳光很是明亮优闲,真是想给人看哩。若是帘子边里有年轻的女官们,头发整齐,很长的披在背后,坐在那里,那就更有可以看的地方,也更有风情。”“雪也并不是积得很高,只是薄薄的积着,那时节真是最有意思。又或者是雪下了很大,积得很深的傍晚,在廊下近边,同了两三个意气相投的人,围绕着火盆说话。其时天已暗了,室内却也不点灯,只靠了外面的雪光,隔着帘子照见全是雪白的,用火筷画着灰消遣,互相讲说那些可感动的和有风趣的事情,觉得是很有意思。”

  清少纳言习惯性的触景生情,一方面出于她敏感的天性,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她博杂深厚的才学。

  譬如书中讲到“树”的一段。因为生长习性、品貌的不同,有的还让人联想到传说和典故,所以一棵普通的树也变得趣味无穷。清少纳言因为精神层面有着深厚的积累,所以在看到一棵树时,她瞬间就产生了许多层面的联想和欣赏。于是她从中领略到的意蕴要比一个感受能力较弱的人更多。这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恰恰来源于一种深广兼具的思省。

  若拿我们现在的生活跟清少纳言时代作比较,显然是无趣得多了。并非已经跟这样的生活方式彻底断裂,而是没有耐心去找回。这种无趣一方面体现在对生活不再具有想象力,另一方面,是感官的麻木和封闭。最后,是对自然不再具有敬畏心。

  清少纳言的生活情趣建立在她对自然万物的敏锐感应和敬畏。她会在一切美丽的事物中寻求慰藉和寄托。最终体现出来的,是对生活发自内心的一种热情。没有理由忽视生命中的一切恩赐。

  6、

  周作人一生研究日本文化长达五十余年,注释的时候能在中日文化之间随意自由地切换贯通,内容包罗万象,如染织艺术、植物百科、宫廷官职与礼仪、宗教、民俗、历史、传说典故、诗词歌赋等等。所以书中颇有古韵的注释读来也是特别有趣,并不觉得枯燥。

  7、

  最后,分享几点关于阅读这本书的方法作为结束。全书12卷共计三零五段,头一次读是零散跳跃任意挑选其中的段落,通读则选择一天读完一卷,十二卷共分十二天读完。因为每一卷都包含庞大繁杂的信息量,虽然不过十来页,读完每一卷却无不花费三到五个小时。

  清少纳言的记叙极具画面感,意境幽美而深远,每每读到某个章节,神思不由得会进入一千年前的场景。类似这样的段落比比皆是,如:

“夏虫很是好玩,也很可爱。在灯火近旁,看着故事书的时候,在书本上往来跳跃,觉得很有意思。”“荷叶长得很可爱的样子,静静的浮在清澈的水面,有大的,也有小的,展开浮动着,很是有趣。”“在冬天很冷的夜里,同了情人很深的埋在被窝里,卧着听撞钟声,仿佛是在什么东西的响着似的,觉得很有趣。”“一天正值下弦,后半夜月色微明,院子里罩满了雾气,女官们出来闲走,中宫知道了也就起来了。在御前值班的女官们都来到院子里,在月下嬉游着,不觉天渐渐的亮了。”……

  透过字行,彼时情景如电影画面一样在眼前不断闪回,阅读的过程配合如此生动的联想也是很有意思的。不由得感慨文字真正的魅力当是如此,即便跨越千年,彼时人情风俗仍然历历在目,如同活的一般。这是文字的生命力,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用心写作所呈现的尊严。

  读完觉得连同这本书也在瞬间焕发出生命,具有了灵气。忍不住感慨这跨越千年却不失光彩,极为幽美典雅的绵延与承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