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Homo Deus》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Homo Deus》读后感100字

2020-10-23 02:23: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Homo Deus》读后感100字

  《Homo Deus》是一本由Yuval Noah Harari著作,Harper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35.00,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Homo Deus》精选点评:

  ●太枯燥了,看不下去...

  ●这是一本有预言性质的书,不过作者想尽量保持其客观立场,他说自己不打算作出任何预言,只是总结历史(并且承认自己是有意识地“重新描述”历史以便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推论出几种可能性,让读者自己判断。 我的反倒是对他的推(狡)论(辩)过程更感兴趣。

  ●比起前著,可能更加抽象,对未来的思考耐人寻味。

  ●Marvelously entertaining and thought provoking!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intelligence or consciousness? Such question will forever haunt me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畅销书之套路:第一步,堆砌故事讲历史,树立作者权威;第二步,放大人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描绘末世图景;第三步,装神弄鬼指点迷津一番,圈粉圈钱割韭菜。

  ●自己的一些混乱中二的想法在这样一部书里严肃认真又清晰的讨论,不能够更推荐

  ●以为掌握了过去,也就可以预测未来。犹太人从来就不缺先知。思想无拘无束,但是不够严谨。

  ●Humankind are a means.

  ●未来是大数据时代,人类作为一个简单的数据处理单元,将被人工智能统治。

  ●什么是顶级好书?就是看完这本后,觉得人获得了新生,同时,看什么其他的书都是垃圾。。。。

  《Homo Deus》读后感(一):Personal Feelings

  这本书中的一个章节,很细致的描述了现代社会做决定的根本出发点:personal feelings.

  书里举了个例子:有一位已婚女性出轨。

  在中世纪的时候,她会去教堂,找牧师,先跟牧师坦白:“我出轨了,怎么办,还能不能上天堂”。牧师会说:“根据圣经,不行,但是呢,如果你交10个金币赎罪,就可以继续上天堂了”。在这里,这位女性的行为是非,是交由牧师——上帝的代理人来决定的。

  在现代社会,这位女性会先找几个关系好的朋友,在wine bar里面一边啜着红酒一边聊天:“你说我怎么办呢?”,朋友会说:“How do you feel about it?” 如果聊完天,这位女士还是想不清楚,她会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也会问:“How do you feel about it?” 接着,通过讨论,帮助她真正了解自己的feeling。心理医生的作用,是通过专业技能来帮助她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没有评价她行为的权力。她在了解了自己的feeling的基础上,就可以开始做生活决定了:离婚?分手?kids怎么办?等等等。在这里,出轨这件事要怎样处理、有着什么样的后果,是交由这位女士、在完全了解了自己的感受以后、来决定的,与人无尤,与上帝也无尤。

  我看完这段的感想是,这可能是东亚社会(以及别的社会,我不熟悉、无从讨论)和西方社会在当前时代下最主要最根源的差异。

  东亚社会的决定出发点是国家、集体、社会传统……的利益。每件事情、每个决定,都有一个共识上的对错好坏,这个对错好坏和personal feelings是完全没有关系的。In fact, personal feelings are so irrelevant, lots of people completely lost the ability to get connected with their own feelings.

  《Homo Deus》读后感(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之前在一个算法课上听到这样的观点:进化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大自然用来做优化的算法。这本书里,作者讲对于dataism这种理论或者信仰来说,所有生物体都是算法,整个宇宙都是算法。我也越来越认为,人其实就是机器和算法,接收输入,提供输出,我们的大脑带动全身做了这样那样的运算。我们身体里恐怕并没有某些闪闪发亮的东西,来使得我们在本质上优于其他所有事物。灵魂就更可能是无稽之谈。这样的认识最初让我很沮丧,因为如果这些都是真实,我们也只是大千世界里普通的一员,没有光芒,没有目的,也没有意义……我们就只是存在着。难道我们到头来存在的意义就只是虚无?

  但是后来我慢慢觉得,承认我们只是机器和算法又如何呢?之前我们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可是这只是很飘渺的概念,如果要具体落实到某种存在形式,可以真实搭建出来的存在形式,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其实并不了解,恐怕到头来就还是我们现在这样的存在形式。就算我们都是机器和算法,就目前已知的世界中,我们也是最为高级的机器和算法,我们害怕的将来会超越我们自己的人工智能,也是我们创造出来的。这样看来,算法也可以看作是存在形式的另一种叫法而已。我们依然是目前已知的最为高级的存在,而既然万物都是算法,那们人工智能也不能看做是与我们有本质区别的存在。人类创造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以及其他各种算法都是人类脑中思想的外部表达,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人工智能就是人。它是人这种算法一部分的外现形式,而当人可以将自己整个算法用人工智能来表达的时候,人工智能就成了完全的人。所以就算有一天人工智能统治了世界,统治了人,也不能说人是被其他存在所超越,只能说某一部分更加先进的人超越了余下所有的人。

  当然我们离完全理解自己、万物和宇宙还太远太远,对于一切的结论都还太早,在没有彻底认识全部之前,一切关于存在的意义的结论都没有意义。因为总会有我们没有考虑到的东西,我们就不能否定这样的可能,某天会有更加新奇的发现来推翻掉之前的所有结论。所以我认为,与其就这样接受自己存在意义的虚无,实在不如把精力更多用在了解自己了解万物上。真正的结论,到时候再下,才有可能是对的有意义的结论。就像荀子所说的那样: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当然不管你是怎样的人,悲观或是乐观,理性或是感性,同意还是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我相信都能从这本书里获得许多新的看世界的角度。五星推荐。

  《Homo Deus》读后感(三):想象肆意汪洋,却有失严谨

  与Richard Dawkins和Jared Diamond两位科学家不同,作者虽然思想自由驰骋,想象丰富,但却有失严谨。比如:

  关于决策模式:作者用狒狒躲狮子吃香蕉为例,来说明决策过程是一个算法(algorithms)。这和经济学里把人假设为理性人,把人的决策过程比作一个在输入所有变量后的优化过程,犯的是同样的错误。它是人用自己熟悉的一种方式来解释世界,把计算机时代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算法——倒推回过去,以此来作为亘古不变的模式。但自然的演化并不是这么一个过程。Herbert Simon早就指出了基于理性基础上的优化模型需要考虑大量的变量和概率,需要巨量的计算能力,根本不是人的大脑所能完成的,因此人的决策只能是有限理性。此后行为经济学更是将人脑决策分为两类:系统1和系统2。在进化中形成的大脑自动、快速反应的系统1处理了大量的日常决策,但走得却根本不是优化的路线。用优化去理解决策过程,符合我们现在用电脑解决问题的思路,却不是自然的决策方式。作者显然是读过Kahneman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但仍然把用在人身上尚且不对的方式用于解释狒狒的决策过程,把狒狒的大脑当作一台超级计算机(的雏形),再由此外推,进一步得出一系列荒唐可笑的结论,或许只是为了维护其假说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关于生物就是算法。这是本书的一个核心论断。尽管作者也做了hedge,用十九世纪的人们用机械原理来理解大脑为例,来说明这一结论可能是错误的,但基本上还是接受这一论断的。作者在书中用自动驾驶为例,以自动驾驶的车辆并没有意识,但却可以规避障碍,来说明意识并不是必须的。但这个例子正说明自动驾驶只是一套算法(规则),而没有意识和自我意识,因此和生物是不同的。科学对意识的理解目前仍然是不令人满意的。但基本认为意识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在捕食和躲避被捕食的过程中形成的。算法可以完成设计者给其指定的任务,但产生不了意识。算法更不能违背其指定的任务。相反,人并没有被先天设定的任务。人有意识。套用西方的说法,人也有自由意志(尽管人也要受自然规律、生物特性以及社会习俗的限制,人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但这并不能否定人有思维和意识的自由)。人可以今天这么想,明天那么想,随时否定此前的想法和计划。但对于算法来说,它不可能自己违背自己。一个算法有其要实现的目的,你不能设计一个算法,它能自己改变自己的目的(错误的程序是另一回事)。

  关于思维本身。思维过程的机制和本质是什么?我们仍然不是很了解。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大脑皮层电信号和生物化学过程,是否就等同于思维,还是说只是思维过程的一部分外在表现?其中是否还有其它目前我们尚不了解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以为大脑扫描就可以理解思维,很可能是错误的想法。

  关于图灵规则。图灵规则只是目前用于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一个准则。但通过图灵规则并不等于就是智能,并不等于算法/机器就是人,它只是说明目前我们尚无法分辨,但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好的规则。

  关于宗教。这和其在《人类简史》中的问题一样(这本书和《人类简史》有太多重复地方)。作者将宗教定义为赋予人类法律、规范和价值以超人类合法性的无所不包的故事。这个定义主要还是从西方宗教的经验出发所作的定义,很难说具有普遍性。个人感觉还不如百度上“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这个定义好。作者进一步把意识形态、主义等规范化的体系也认作是宗教。但意识形态和主义的影响力并非来自于超人类的东西。作者在第七章进一步提问,如果没有一个宇宙计划,没有神定法和自然法,我们如何能保证社会免于崩溃?这更是基于西方经验而提出的问题。基督教文明先是相信神定法,启蒙时代又用自然法来取代,此后康德又提出了宇宙计划的唯心史观。在这一体系下,似乎很难想象没有这些东西的社会。但是以中华文明为例,该文明从来就没有给予宗教那么高的地位。显然不是没有宗教就无法维持社会秩序。社会规范可以依赖古代的儒家传统,后来的意识形态或新的教育。认为人是会死的,人的想法和感觉是易变的,因此任何永恒真理、生命和宇宙的意义必须来自于神,这套观点,向上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永恒不变的实在和作为其影子的可灭世界的事务之间的区别。但是如果你明白这种永恒不变的实在只是观念的产物,你大可不必费心于那所谓的宇宙计划。事实上,生物进化只是一个自然过程,本身并无所谓意义。意义都是人赋予的,因此也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类的灭亡而灭亡,并不存在永恒的意义。我们也无须将这个世界的支点(the nail on which the universe hangs,完全是西方的概念)托付于神。合法性是和意义相伴生的另一个概念。西方的合法性过去来自宗教,现在来自民主。但在很多没有这样传统的社会,人们对合法性会有不同的理解,也没有赋予其太多的重要性。

  关于自由意志。作者在第八章中用还原论将杀人行为中人的决策分解为神经的电和生化过程,从而否认个人意志的存在,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套用这种诡辩的思路,根本无需借助神经,仅仅用肌肉活动,你就可以说是肌肉活动杀的人,而不是人杀的人。要理解自由意志的“自由”,作者需要学习的不是生物知识,而是哲学,需要理解人的意志自由是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是在规律作用下的自由。思维的过程伴随着生化过程,但生化过程并不等于思维本身。拿视觉来说,神经将光信号转化为生化信号,大脑再对有关神经的生化信号进行解读,从而在大脑中形成视觉。但人不需要了解光电信号到生化信号的转化,也能理解视觉。这就好像Windows操作系统用直观的图示和自然语言作为界面一样,用户无需以掌握源代码来作为使用的前提。用还原论将思维分解成电和生化过程,进而否认自由意志,就好像只承认Windows源代码的存在但否认Windonws功能的存在一样。同样的,大脑的不同部位有不同功能,共同组成大脑,一起实现大脑的整体功能,但不能因此说不存在整体的大脑,只有各个部分的大脑。

  关于人的变与不变,同一与非同一。第八章中Who are I部分中提出,人由37万亿个细胞组成,每天人的身体和思想都会发生无数的变化和变异,那么哪个才是真实的自我呢?这又是一个哲学的问题。哲学上认为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从绝对的变化看,人无时无刻都在变化,每一刻的我都和此前的我不同。但从相对的角度看,人尽管有这些变化,在社会观念上仍然是同一个人。不同阶段的我都是真实的我。书中提到experiencing self和narrating self(在Kahneman书里称为remembering self)的区别。这里有一个experiencing self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或者experiencing self是否只是一个假想的、按理性推理存在的自我。因为你似乎无法直接问experiencing self,而只能问remembering/narrating self。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想法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不一样,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常识。如果自由主义认为存在一个不变的inner voice,那是它的假设有问题,源于西方的传统(前面说过这种本质论源于希腊),并不是什么大事。

  关于智能和意识哪个更重要。作者在第九章提出智能和意识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并认为智能不可或缺而意识则可有可无。个人认为当然是意识更为重要,因为是人的意识在控制和使用机器的智能。作者在这里又用了无人车的例子,但这正是主客体、人和工具之间的区别。很多工具,哪怕不是无人驾驶汽车,也能完成人所完成不了的任务。但这改变不了工具仍然是工具的事实。是工具为人所使用,而不是相反。无人驾驶汽车只是一个聪明的工具,在作为工具上,它和原始人的燧石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关于生物能做什么算法做不了的事。第九章的The Useless Class部分提出了三个原则:生物是算法,算法的计算不受计算器组成的材料限制,从而没有理由相信organic算法能做non-organic算法无法复制或超越的事。前面已经说了,我不接受生物是算法的高论。有一件事,生物能做,但算法(作者所谓的非有机算法)不能做,那就是感情/情绪。作者进一步说,算法未来可以拥有财产和公司。但需要回答,算法的内在驱动力(driver)是什么?作者提到,我们这个世界被公司和国家等拥有,历史上苏美尔人的财产被想象中的神所拥有。但最终拥有这一切的都是背后的人。苏美尔人的神和神庙可以拥有财产和土地,农夫可以为神庙耕作,其背后的机制是神职人员的利益。算法的利益是什么?没有感情是算法最大的缺陷。算法没有死亡。你可以抹掉一段程序,但算法就不存在了吗?你抹去的只是一个副本,算法仍然可以被别人重新编写。没有死亡,就不会有害怕,也不会有其他感情。人们常常是用拟人化的方式以人类之心度算法之意。机器和算法会希望拥有更多财产吗?人是机器和算法的神,写定其程序,为其设定目的。机器和算法才没有自由意志。作者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是机械的,而不是organic的。其结论不可谓不荒谬。书中又提到AI会害怕人类对其不利,但AI为什么会害怕呢?又提到AI要征服银河,但AI征服银河的动机是什么呢?这难道不是人类心理的投射吗?

  关于机器更了解你,可以替你做更好的选择。机器的标准是什么?是理性的分析,还是你倾向的分布的均值?但人不只有理性,还有感情和情绪。为何要排除情绪呢?排除了它人生就更美好了吗?机器无法理解人的不稳定性。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我呢?Experiencing self还是remembering self?似乎最好还是让人自己去决策,尽管Google作为一种工具可以提供咨询。行为经济学认为人常常会overconfidence,但即便如此,可以因此有权不让人自己去做决策吗?不排除有人会愿意让别人替其决策,一如古代占卜、求神的人认为神知道更多,但也有人会愿意自己决策,对自己的决策结果负责,把命运抓在自己的手中。书中又探讨了Waze操纵人的可能,但Waze操纵人的动机是什么呢?

  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人的关系。作者提出资本主义早期需要大量自由平等的劳动力,但在未来随着AI的普及,可能不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但问题在于谁来消费?生产出来的商品或服务提供给谁呢?这个问题不解决,资本主义是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的。

  关于Dataism。这是把人物化为工具:因为人的数据处理能力不如机器,因此人劣于机器。但这是以人的弱点比机器的长处。如果比感情呢?作者进一步提出Freedom of Information。这是改头换面的自由主义,以前的自由主义强调自由贸易和资本自由流动,信息自由则强调数据的自由流动。在此基础上,作者又提出美国的强大是因为信息的自由流动。这再次重写了历史,又制造出一个新的神话,只不过这次是把过去神话中的民主和自由市场换成了信息自由流动。作者说人和动物不同,是因为人能将信息上传到网上。他怎么不说区别在于动物不能用筷子吃饭呢?另外,自由贸易的资本主义的结果是人得益,但信息自由流动的结果是什么,却不是很清晰。(作者这部分写得非常混乱)

  作者最后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过程:生物是算法,生命是数据处理;智能与意识相分离;无意识但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了解我们更多。并对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生物是否只是算法,生命是否只是数据处理?(我的回答:当然不是);智能和意识哪个更重要(我的回答:意识);如果无意识但高度智能的算法了解我们更多,对我们的社会、政治和生活会带来什么?(我的回答:假设错误,该算法提供了另一个工具,但谈不上了解我们更多,它无法取代人的自由意志)

  (这本书读的是PDF电子版的,对不上原书页码,边读便在便签纸上写了一些感想。最后也觉得没有必要为这本书专门重新组织一下,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