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衛的映畫世界(2015版)》读后感摘抄
《王家衛的映畫世界(2015版)》是一本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策劃著作,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2015-1图书,本书定价:HK$ 15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家衛的映畫世界(2015版)》精选点评:
●还是潘迪华的那段访问最读得进。跟着书review了一遍自己的王家卫,最植根在心的片子是《阿飞正传》和《花样年华》。《一代宗师》虽然最新印象也最深,但始终“正气过头”不需要在电影里寻找。最后的一篇附录和今天全民讨论《聂隐娘》倒是相映成趣。
●跳过了一些还没看的影片的评论/王家卫拍电影的方法真的是天才才能办到吧/好多惊艳的镜头桥段原来都诞生得这么“随便”/梁朝伟的访谈真的好可爱啊hhh/除了繁体字还有粤语,有的地方只能瞎猜意思了。
●天才经过时,凡人只需闭嘴惊艳就好
●发现这本书的主编和我的书的编辑姓名只一个声母之差
●访谈极好
●内容非常丰富!好看!
●还是访谈好看
●墨镜王粉丝入门宝典
●最好的读物,始终是创作者的自述,这也恰好是对话功底的考验。
●WKW.
《王家衛的映畫世界(2015版)》读后感(一):王家卫
在这个社会,王家卫算得上是独树一帜,他的电影基本上都看过,有些细节要仔细地品读,他有自己的风格,他的电影也曾红了很多的艺人,有些东西暗示了社会上的一些……的现象,在这种网络文学发展迅猛的时代,王家卫的书让人耳目一新,王家卫的文学,电影等具有时代的意义,王家卫给我们了一个新的社会,让我们看到了在普通时间看不到的东西,他以极端的事情表达了社会的一些…,总体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王家衛的映畫世界(2015版)》读后感(二):筆記
﹣原來這本書的第一版,是2003年出的。記得當年一出就買來讀,那時在一家精英中學中做助教,生活無聊透頂,捧著新書喜愛的書來消磨時間,覺得人生真不想耗在那校園中。
﹣這本書當年很快因為2046的上映,出了第2版,但當時沒有再買。這一次加上了一代宗師的文章,以及那形到爆的封面,還是忍不住買來讀一下。
﹣早已過了迷戀電影的年紀,現在連看一套電視劇的心情也很缺乏,真叫人傷心。大學畢業前後超喜歡看電影,特別是華語電影,與當時對香港人身份的思考有很大關係。這背景下,王家衛的電影是無法回避的。
﹣令我更‘開心’的是,王的最新一部作品《一代宗師》所呈現出來的歴史視野、個人追尋等,很多地方與我十多年後的思考挺吻合的;香港與現代中國的關係,南方/廣東的脈絡,立足香港的眼前路,武術的修養等等。
﹣這本書我不是十分認真的細讀,只是特別讀了《一代宗師》相關的文章,然後很喜歡編輯輯的王家衛的多個訪談。一來編輯得十分‘完整’流暢,而當中也能讀到很多王自己的想法與‘源頭’。讀他90年代中的一篇訪問,談到他的文學修養,從蘇聯的俄國文學、法國、美國、馬奎斯、日本的系列作家,中國的古典小說等,才知道他的素養之深。還沒有去想他對音樂的認識,以及對電影的把握,真的很難理解一個人怎麼能博學如此。
《王家衛的映畫世界(2015版)》读后感(三):王家卫的身份
电影启蒙是各种港片,那时看完一部就会到处找影评看,十篇有九篇都要提到里面的各种政治隐喻和符号,我都当做过度解读避而不看。
但是最近看了很多关于当代香港的书,对其中涉及的身份认同感触很深,可能因为自己本来就是来自边陲地区的少数族裔,建立对国族的认同本来就花了一些时间。
终于愿意承认身份认同是后天的、有意识的过程,就是一定要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记忆才能凝聚一个共同体。而王家卫对自我的认知来自于他的出生地上海,六十年代的香港社会运动紧接着建立了他最早的时代感,也就是对港岛的认同,所以我们才能不停地看见六十年代的香港和老上海的交织,还有其他华语文化地区的参与。
说回政治隐喻这个问题,我之前的避而不见说白了是一种对政治无知的天真,把政治当作一种远离日常生活的、充满黑暗阴谋、复杂算计的不精密的系统。但其实不是,政治是人人有份的公共生活,可以是诉求可以是反抗,也可以是单纯的宣言,但唯独不是神秘故事。所以一个港人面对五十年不变的承诺,仿佛已知了自己的大限,由此对人生迷茫担忧,觉得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响起时钟倒计时的滴嗒声。于他们而言,九七、回归、五十年都是笼罩在每个人心头的共同话题,也是每个人关于世纪之交的共同记忆,所以这些词汇和影像出现在影片里再自然不过了,就是每个人的个人意识,甚至是潜意识。
更何况,他从地球另一边也还是回来了,回到了自己属于的地方。
《王家衛的映畫世界(2015版)》读后感(四):失恋的人要看王家卫
1. 目眩神迷——抽帧与光影
提起王家卫,你还记得什么。摇晃的镜头,闪烁的霓虹,金城武在人潮中的奔跑,张曼玉穿上旗袍的慢镜头扭动。很多时候,关于王家卫,记得的,剩下的,是画面,颜色,镜头而带来的感染,而非故事本身。
说“抽帧”其实是不太准确的。查资料的时候发现,所谓“抽帧”其实是将背景通过偷格和加印的效果而变得模糊不清。拍摄人物时镜头又跟随物体移动做长时间的曝光,得出背景晃动主角却相对清晰的效果。比如《重庆森林》开场这段警察何志武在拥挤的街道奔跑追凶的画面,街道空间变成五光十色犹如流水飘过的舞台背景,这种突出了主角形态的手法,减去一切不必要的背景实物,只留下主要的人物:他的表情,他的跑姿,都会深刻在观众的脑海中。
奔跑的警察何志武《花样年华》中这个张曼玉和梁朝伟相继穿过小巷的镜头可谓是整部花样年华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音乐响起,引导观众进入角色。紧接着,穿着旗袍的张曼玉出境,曼玉曼妙的身躯被旗袍勾勒得更加性感,扭动的走姿与三拍子的背景音乐有一种莫名的配合。人物出境,焦点聚焦到泛黄的墙面。然后,梁朝伟入境,焦点从墙面再次移到人物身上。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慢慢走下台阶。一切情愫尽在不言中。值得注意的是,最后镜头慢慢被墙遮挡住一半,仿似作为观众的我们在偷窥一般,这在花样年华中是很常见的,王家卫常用一些物件遮住画面的一部分,也正迎合了该片讲述婚外情,不愿被人看见的刺激感。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v411z7hb?from=search&seid=9432548426671941220 (2:03-2:50)
二·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王家卫镜头下的孤独
王家卫式的人物,个个都是孤岛,《重庆森林》中的梁朝伟,一个人对着家中的“死”
物说话。《阿飞正传》中需在的镜中舞,自恋又孤独。
王家卫这样营造孤岛:他主人公的感觉不属于户外,更多时是困于室内。场景的塑造表达了一种高度的封闭感,窄窄的场面添加一份自闭感。
镜中舞三·拼凑美学,零碎片段与非线性叙事
从《阿飞正传》到《一代宗师》,王家卫最被人诟病的一点便是电影的故事支离破碎,但“说故事”是王家卫的意图吗?在《一代宗师》里宫二说:“我从小看着我爹和人交手长大的,在我爹身上我看到的,不是‘招’,是‘意’。”王家卫从来都不是在讲直线发展的故事——“招”,而是在反复论述一种情绪,一种概念,一种氛围——“意”。当一部电影是关于意念,电影的各部分便是导演对意念的思考。进一步说,为了突出意念故事化为抽象是必然。
我们对文学的接受程度似乎宽松得多,散文,诗歌和随笔,都如王家卫的电影一样,不必有连续的情节,只表达了作者抽象而充沛的情感。而谈到电影,我们却常常要求它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若是以观看故事的目的去欣赏王家卫的电影,那你一定不会有太大的收获。他只是在表达一种情绪,若是该种情绪与屏幕前的我们产生了共鸣,电影便有了意义。这也是为什么标题是“失恋的人要看王家卫”因为失恋的人处于典型的情绪化状态,更有可能与“情绪化”的电影产生共鸣。若是过于拘泥于情节就会出现:“旭仔这个死渣男,给爷死!”“周慕云和苏丽珍买两张船票跑到新加坡去不就可以在一起了吗,真是看得我高血压!”这样对情节本身的吐槽。正如宫二的看“意”,不看“招”,作为观众,看王家卫的电影或许也应如此吧。
四·追忆——那个逝去的时代
法国诗人华莱利有一句名言“每个人都属于两个时代”。但资讯爆炸的今天,我们又何止属于两个时代!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每身穿一个时代(打扮),口袋里带着另一个时代(书),心里想的却是第三个时代。
仿似时空隧道《花样年华》片末的字幕写到:“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 他会走回早已消失的岁月。”
这让我想起《情书》中的最后那个情节,正巧藤井树拿的那本书的的名字叫《追忆似水年华》
“我不明就里,漫不经心地把卡片翻了过来。
我无话可说了。
那是中学时代的我的画像。
我突然发现,他们正津津有味地偷看我的表情。
我一面佯装平静,一面想把卡片揣到兜里。然而不凑巧,我喜欢的围裙,上下没有一个兜。”
那张揣不进兜里的卡片就像流逝的青葱岁月,岁月是兜不住带不走的,其实可能也不必再去寻找了。就像这本书的名字 追忆似水年华 只能用回忆去铭记一个人一段情感,他在回忆里鲜活如初就够了。
无疑,《花样年华》是一部讲爱情的电影,但其所追思的,不单单是一段流逝的感情,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和光影。
王家卫的电影中常出现一些真实历史的记录影片。比如《花样年华》中戴高乐访问柬埔寨,《春光乍泄》中邓去世。王家卫在暗示什么?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种思路来解读大家都认为是爱情电影的《重庆森林》(均由演员名代指角色):林青霞是中国台湾人,林青霞的前男友是美国人,金城武有日本血统,而历史上美国和日本均对台湾产生过影响力,但电影中林青霞和金城武,美国前男友都没走到一起。王菲是北京人,梁朝伟是中国香港人,梁朝伟的前女友有英联邦血统,作为重庆森林里最后在一起了的一对,是不是也象征着香港结束英国殖民的历史,回归到中国大陆。这种说法可能过于牵强,王家卫可能本人都没想到能从演员挑选这个角度去解读。
重庆森林不过若真是有意而为之,他的电影或许不止谈情说爱,还能有更深层次的解读。
五·结语——风流本是个梦
王家卫一直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导演,他的电影并不是纯写实的,甚至连情节也不够连贯。但王家卫电影的吸引力在于他作品中强烈的电影感,电影不似话剧,舞台剧。电影是剪接,场景,光影与颜色。王家卫对电影语言的应用使他成为一个真正富电影感的导演。他电影中的场景常常使我魂牵梦萦,他所表达的情感也常与我当时的心情相吻合。王家卫,和他的电影,为我们留下了风流的梦。何宝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