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名单读后感锦集
《辛德勒名单》是一本由[澳] 托马斯·基尼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5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辛德勒名单》精选点评:
●奥斯卡.辛德勒真是一位矛盾的、不拘小节的善人。他那小恶与大善间的平衡在这本长篇纪实小说中表现无遗,这种特殊的人格很有意思。
●很喜欢奥斯卡这个有大爱的人。
●我忽然觉得先看电影是一个极为明智的选择┑( ̄Д  ̄)┍
●人性之复杂,实在是难以捉摸。辛德勒不是一位道德规范上的好人,却毫无疑问可以称作一位伟人,所以看一个人何必执着于ta某些不足之处。另外,犹太人民族实在是个令人佩服的民族,如此命途多舛却又如此坚韧聪慧。最后,我也许错过了一位埃米莉。
●比起电影中的辛德勒,觉得书中 的辛德勒更富有魅力,这自不必说,没看书之前只在读书期间,可能语文课,历史课中,了解过有这么一件事,有这么一号人,盛赞其伟大就对了,可看完本书后,不管是当时那个历史,还是奥斯卡这个人物都了解的更为深刻,觉得他把“人性”这个词表现的很充分,就是矛盾的集结体,他是个伟大的人没错,可他也是个混蛋啊,本书译者冯涛写的译后记总结的很好,作者基尼利“尽其所能,将真实的辛德勒的本来面目纤毫毕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正是真实人性的复杂和微妙之所在吧……也正因此,历史才不至于仅仅成为一部征服史和压榨史,不论在多么黑暗的时刻,不论邪恶的力量何等强大,也都有人性的光辉在闪烁,也总有人类的灵魂在成长。”
●每天睡前看一点,看了大半个月。故事处处透露着残暴与恐怖,但这种纪实手法也着实让人觉得枯燥而又冗长。还是推荐看电影,可以再看很多遍。还有个槽点是一句话里面同一个人物一会用姓一会用名,不知道是原著就这样还是翻译的原因,看得有点别扭。
●可称《奥斯卡·辛德勒传》。 虽然作者说是写实的,但最终还是部“小说”。 作品本身写得就挺好的,语言幽默,翻译流畅,从头到尾都能保持着极大兴趣阅读。
●还是流水账式的纪实小说,读了一半读不下去了,没有重心,故事就枯燥乏味,无法吸引我继续读下去。
●崇高使人感动。
●读这本书的过程和回顾这段历史的过程一样痛苦,直面一段悲惨的史实果然需要足够的勇气,突然间非常透彻地了解了张纯如的心境,那种无比的压抑如影随形,如梦魇般无法抹去。
《辛德勒名单》读后感(一):“每一块陆地上,都有人为他哀悼服丧”
冗长的人名使这本著作在一开始生涩难读;而后会发现,这些名字背后都是真实存在的生命时,会恐惧于内容的真实。从“义士”辛德勒的行动线展现出纳粹德国在种族迫害上的恐怖,每一次危险的临近,都揪心于作者研判后的描述。辛德勒名单是本值得所有在和平时代安享生活的人,了解什么是生存。
《辛德勒名单》读后感(二):翻译很渣
读了七页,忍不住帖一段内容给各位看官:
「四位女客都比任何一位男客都年轻,精心梳理的头发,身上都穿着昂贵的晚装。她们都是克拉科夫城内的高等妓女,德国人波兰人都有。」
翻译如此,不堪再读。
翻译者是冯涛。
140 字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补
《辛德勒名单》读后感(三):愿人世间不再有战争
这是一部电影比原著更著名的作品。其一是源于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大名,其二是由于电影获奖无数。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却没有勇气完整的去看这部电影。主要是因为电影感觉过于沉重,是自己没有勇气去触碰的那一类型。 中国的作品如果是为某人著书立传,最先讲求的应该是“为尊者讳”,需力争人物的“高大全”。但是在这部布克奖的获奖作品里我没有看到这一点。作者力求向读者展现出一个最真实的辛德勒,对他的缺点毫不避讳,这点在国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文笔,不矫情,不造作,不煽情。作者始终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辛德勒进行描述,甚至对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也能做到客观叙述,在我看来这点殊为不易。 由于写作年代与故事实际发生的年代相距了三十多年,当事人也有很多不在世了,故事整体读来会有一种碎片化的感觉,对我来说在阅读乐趣上会打一些折扣,但这更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辛德勒这个人物、辛德勒犹太人这一群体的真实性。 愿人世间不再有战争。
《辛德勒名单》读后感(四):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道。
与大多数人一样,我是看了电影之后,备受感动,才萌生了要看原著的想法。
这本书可以说是继《三国演义》之后,我读过的篇幅比较长的书籍了。它可以说是本人物传记,但也乏惊心动魄的、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
不得不说,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在那样一个疯狂的时代,犹太人的处境是多么的悲催,他们无时无刻都在担心自己以及家人的安危,随时都有被一枪毙命的危险,纳粹政策是那样的可怕与无情。
作者并没有一味的把奥斯卡当做圣人般捧上天,而是客观地描述了他的事迹。他是个酒鬼,是个投机的商人,是个会靠贿赂、花言巧语、耍心机而达到目的的人,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那样一个人人反对犹太人的年代里,得了一种“亲犹太人”的病,疯狂地竭尽所能帮助犹太人。他在格特的地下室里和海伦的一番话,他在战争前所做的演讲,都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处于一个大的历史时代里的小人物,面对周围的环境,我们或许有很多无可奈何的地方,我们可以选择漠视,视而不见,也可以像辛德勒那样,与邪恶势力斗智斗勇,竭尽所能,改变周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