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读后感1000字

2020-11-13 02:11: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读后感1000字

  《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是一本由[德] 路德维希·蒂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精选点评:

  ●德国浪漫派。看着有点乏味!

  ●书中的景物描写很优美,情感表达真挚,但第一篇没有翻译完,作者将自己的艺术思想和见解表达于人物对话中,显得很啰嗦,其它几个短篇不如同时代其他几位浪漫主义大师的短篇代表作精彩

  ●形式上模仿威廉麥斯特,但被歌德斥為“空洞無物”

  ●翻译错误百出

  ●那篇《女精灵》可以通神了!每一篇中必出现那“女性形象”——难怪霍夫曼如此推崇蒂克。诺瓦利斯那首《致蒂克》就更不用说了。但我们不该忘记,这个“花瓶”实则暗示了瓦肯罗德因其英年早逝没能填入其中的“实质性”。

  ●尽管他描述的风景很优美,但没有浪漫细胞的我实在受不了

  ●游历是最好的经验

  ●在宝山读完

  ●第一个长篇写的太美了,翻译的不错

  ●在2015年年末的一个午后,靠着暖气读完。

  《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读后感(一):拖另几本后腿儿

  蒂克作品本身的故事性就较本系列其他几家为差,再加上攒鸡毛凑掸子的众翻译,举俩例子:《小精灵》一文本就适合幼儿,翻译更是稚气。《金杯》一文更似对句译句,不忍猝观。人民文学出版社97年出版的《德国浪漫主义作品选》中选录的蒂克的《金发的埃克伯特》为谢芳译,倒颇可一读。如您想真正玩德国浪漫主义,豪夫、克莱斯特必观,蒂克您就甭沾了。

  《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读后感(二):这个译本 竟然 只翻了原书的 一半

  不知道出于什么令人难以置信的原因 整个Zweiter Teil 都被吃了 我本来怀疑是原书版本不同的原因 结果对比了两个版本都是一样的 分成Erster Teil和Zweiter Teil 这个译本只翻了Erster Teil 还遗漏了非常多 很多长段落缩成了几句话就糊弄过去了 简直令人目瞪口呆 非常好奇译者拿的是什么原版..............

  看到有人说情节转折很奇怪 估计就是很多情节压根没翻出来的原因....

  《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读后感(三):专业捉书虱二十年

  内容非常不错。然而这本书的封面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这也是上海译文这样的出版社罕见的,也是其所不应该犯的一个低级失误。本书西文标题封面所揭示的小说主人公名误作Fraz Strernbald,实为Franz ~。

  希望引起足够重视。

  浪漫派小说有其独特的构架与心理线索,若对此陌生,则会有些难以进入,本书中主要作品FRANZ STERNBALDS WANDERUNGEN秉承的是德国浪漫主义小说中自歌德名作《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传承下来的“漫游小说”,主要表现当时活跃在社会思想前线的一批“狂飙突进”文人学者孤高、寂寞和有时因前路不明所致漫无目的内心世界及其知识体系。这种略显“私语”性质的表达,直接开创了19世纪中后期以后的整个世界现代文学传统。而其思想性也往往令现时处在改革洪潮中的中国青年感受到穿越时空的共鸣。

  作为“漫游小说”的代表作,本文可与歌德《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诺瓦利斯《奥夫特尔丁根》以及荷尔德林《许佩里翁》对照阅读。蒂克作为诺瓦利斯生前挚友,阅读本书时还可参阅《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大革命与诗化小说》(华夏出版社)中关于诺瓦利斯与蒂克的交往的论述。

  《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读后感(四):离尘的诗意和唯美

  春阳灿烂,读《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时,我在路德维希·蒂克的文字里想,这是多么清纯的小说,若我的少女时代读到它一定会非常喜欢,现在读到它,总会感叹:年轻真好!

  路德维希·蒂克(Ludwig Tieck,1773-1853年)是德国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这本小说选全书包括一部长篇小说《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以及五篇中短篇小说:《鲁能堡》、《女精灵》、《朋友》、《金发埃克贝尔特》、《金杯》,其中《金杯》是唯一的团圆结局,其他都有或多或少的唯美的悲剧色彩,而作品中突出表现的优美诗歌则将场景、思绪、交流、恋爱、吟诵连接起来,令人浮想联翩,极富音韵画意。

  作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蒂克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源自第一部浪漫派纲领性作品——莱辛的《拉奥孔》,“虽然他不认同歌德和喜乐从美学角度对艺术所作的分门别类,但他称赞这样的作品。”(自《译本序》)

  说到《拉奥孔》这部著名争议性美学作品,钱钟书先生在《七缀集》中有“读《拉奥孔》”一文,曾谈到“莱辛认为一篇“诗歌的画”(ein poetisches Gemaelde),不能转化为一幅“物质的画”(ein materielles Gemaelde),因为语言文字能描叙出一串活动在时间里的发展,而颜色线条只能描绘出一片景象在空间里的铺展。”(见《七缀集》“读《拉奥孔》”)而钱钟书先生则认为:“诗歌里渲染的颜色、烘托的光暗可能使画家感到自己的彩色碟破产,诗歌里钩勒的轮廓、刻划的形状可能使造形艺术家感到自己的凿刀和画笔技穷。”(见《七缀集》“读《拉奥孔》”)

  在蒂克的作品里,大量的诗歌对情感情景的表达却恰好应征了钱钟书先生的理论——“诗歌的表现面比莱辛所想的还要广阔一些。”以及“文字艺术不但能制造颜色的假矛盾,还能调和黑暗和光明的真矛盾,创辟新奇的景象。”

  如《施特恩巴尔德》中的诗句:

  起来吧,走进葱绿的森林,

  清新地露面的红色朝阳,

  快写出你的忧虑操心,

  唱一支歌,在枝叶间快乐传响,

  闪闪烁烁的太阳光

  潜入绿色的灌木丛,

  小鸟啁啾多欢畅。

  以及:

  可爱人儿去远方

  不知何处夜影间;

  唉!我又为何留此地

  在这家乡牧场上?

  又如《鲁能堡》中:

  瞧这含苞待放的花朵多么娇嫩,

  好像它们正在渐渐苏醒,

  又如梦中醒来的孩童,

  对你发出亲昵的笑声

  再如《朋友》中:

  远方来的浪游者,

  别这样匆忙离去,

  在这绚丽的魔宫中,

  请务必小作勾留,

  也许你还在思念

  你那远方的朋友,

  哦,请丢弃一切烦恼,

  踏入这梦寐以求的境地!

  而在蒂克影响世界最为深远的著名短篇《金发埃克贝尔特》中,蒂克以小鸟歌唱“林中静悄悄”的诗句贯穿了整篇小说,从开始的“林中静悄悄,心中乐陶陶”到“林中静悄悄,我们天各一方”,再到“林中静悄悄,快乐又来到我身边”,将一种诡异的气氛置入平静幽深中,勾勒出埃克贝尔特从无知的孤独到绝望的孤独这一玄幻过程。

  而唯一没有诗歌出现的《金杯》,则是一则悲喜交加的大团圆剧,其实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抒情散文诗的意境,蒂克便没有给它配上诗歌。

  其中的《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是蒂克的长篇代表作,他假托丢勒的学生施特恩巴尔德学游的过程,突出以艺术为中心的各种思辨见解,但蒂克在书中的艺术见解并不为所有人认同,歌德就“嗤之以鼻”,“他说:‘精致的器皿腹中空空,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但这是蒂克完成的第一卷,第二卷蒂克并未完成,有趣的是,蒂克在第二卷的后记里,提到了“第二天性”和“第二天性”,这与后来的心理学研究中,关于人的“第一人格”的研究颇为异曲同工。在蒂克笔下,作为小说主角的施特恩巴尔德始终都没有统一的人格,不管对艺术的见解还是他探寻他的亲生父母以及心中恋人,他都有一种游历的“流浪感”,这也是蒂克本人所具有的浪漫派艺术家特色。这种“流浪感”在《鲁能堡》和《朋友》中,同样表现为“游子”和“流浪者”。抑或可以说,蒂克在作为浪漫主义作家的同时也是浪漫主义艺术家和诗人。

  因浪漫主义文学最先形成于德国,作为德国浪漫派文学的重要作家,路德维希·蒂克“创作思路最宽泛,技艺有最精湛”,他对后世的浪漫主义作家以及现代作家的影响的确深远。整本书中,蒂克在自己的作品里在题材与主题的表现上富于传奇性、奇特性,具有浪漫主义“远离尘世”“崇尚自然”的特性,在人物塑造上赋予主角们天真的追求,单纯的爱情,表现理想和希望,同时也配置了魔幻的神秘,将浪漫主义的个性宣明地展露出来,且丝毫不强调理性以及对社会、国家整体的服从。如《女精灵》和《朋友》中那种脱俗的清纯无暇,呈现着如沐春风的美好,也如《金杯》中苦尽甘来的白头偕老,一切适合青春朝气的文字表述、感情冲突以及情景描写,带给人浅愁薄恨的唯美故事,皆是充满情感而脱离世俗的作品,而在蒂克之前,是从来未有过的,之后,则更多的浪漫主义作家和更多流派的作家跟从了。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104515360&BlogID=150117&PostID=3113125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