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汤读后感1000字
《石头汤》是一本由琼·穆特 绘著作,南海出版的32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石头汤》精选点评:
●尝试和身边的人分享,哪怕是几颗洋葱,就是三颗顽石也能能美味的汤;尝试走出自我的小世界,向身边的人送上笑脸,送上温柔一拥抱,亲爱的朋友,快乐自然就来了!
●水彩太美!!!
●富爸爸推荐
●富爸爸推荐。怎么样循序渐进导向想要的结果?画很好看
●以三个中国人为原型,讲述一个只要付出爱,随之就会收获更多爱的故事。
●关于分享的故事,中国风,简单有趣,宝宝喜欢
●2014.07.28 儿子自己其实早就读过了,我不知道而已。
●故事像是对现实的缩写——在一个经历过各种战乱的时代,彼此的信任多么脆弱又亟需建立,很难地打开自己的心,才能感受到更多幸福
●大家一起煮火锅
●什么使人幸福?
《石头汤》读后感(一):石头汤是鸡汤
真的是一则寓言,有没有?
付出越多,回报越大。
分享是幸福的。
石头汤分明是一碗心灵鸡汤啊。
禅宗不禅宗我不知道,但画风妥妥是中国滴,还是清朝滴,还是外国人眼里滴中国清朝。
我比较喜欢穿黄色衣裳的小姑娘,一面密不透风令人压抑坚如磐石威严疏远的墙,是她开了一条门缝,透露了第一缕清风。
吐槽一下:阿寿,阿福,阿禄,这名字取的,好像某只乌龟,某条家狗,某只八哥的小名啊。
《石头汤》读后感(二):一读再度,不放过任何细节
三个和尚到一个饱经苦难的村庄,村民们长年在艰难岁月中煎熬,心肠变得坚硬,不愿接纳任何人。于是,和尚们用煮石头汤的方法,让村民们不知不觉地付出了很多,更明白了付出越多回报越多的道理。光看这段简单的文字叙述你不一定会喜欢上这本书,可是,当你打开这本书阅读时,我想,你一定会像妞妞一样,一读再读,不放过哪怕一个细节。妞会指着三个和尚问我,哪个是阿福,哪个是阿禄、哪个又是阿寿?秀才、裁缝、农夫、茶商、木匠、郎中,这些奇怪的称谓对于3岁的她而言,觉得很奇怪,我也不急于去解释。等她好奇了想问的时候再说吧!
《石头汤》读后感(三):美国人写给中国看的国际分享故事
女儿的老师推荐的石头汤,浓浓的中国风,一度怀疑是中国人写的,可封面大写的美,主题就是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大家就可以喝上美味的石头汤。的确是美国人写给中国看国际的分享故事,中国风的福禄寿,百家宴,灯笼,皮影戏,琵琶二胡,杨柳依依的送别,硬伤就是清朝格格装扮的女裁缝,喂鸡的农夫,各种奇怪的装扮。
另外这些角色秀才、裁缝、农夫、茶商、木匠、郎中,小孩子都不懂,取得太绕口,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再说这些生意人都是打开门做生意的,怎么可能不和人交往,在中国农村,家族,最看重的就是团结。奇怪了!
整个故事的大前提是一个中国的小村庄因为经受磨难,所以封闭,我们中华民族是饱经磨难的民族,没错,但是那不是让我们更加团结一致对外吗?怎么可能自己内部还这么冷漠,老死不相往来,整个村庄也是像个皇宫似的,不像一个农村,这些都是看不懂的地方,也许这就是一个美国人对中国,中国农村,中国人的理解吧!
《石头汤》读后感(四):一本家长们需要独自领悟的亲子绘本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三年前。当时为了培养儿子的阅读习惯,每周半天浸在书店的儿童读物区。
吸引我的是书名,只是一眼就差点让我笑出声来。出于大人的自尊,我还是离开了。
可是很快我又回到了那本书前,好奇心驱使我伸手取下来,只是略翻便坐在了书架边的台阶上,和一群孩子一起阅读。
这是一本儿童绘本,自然字数不多,页数也不多,我却看了一个小时。
在这一小时里,我读了三遍,每一遍都有着不同的感悟。
这本书就是美国作家琼·穆特所绘的《石头汤》。
琼·穆特多以水彩画为基调,透着清透灵润的气息,再加上发人深省的哲思故事,不仅是孩子们喜欢,大人在阅读后也是感悟颇多。他的《禅的故事》获得凯迪克大奖,《尼古拉的三个问题》被《纽约时报》称赞为能够“默默地改变生命”。
本书《石头汤》初看时,还以为是中国或是日本的作者。书中所带出的悠远禅意和古老的东方文化神韵,使得看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说到禅,就想起苏东坡与佛印的“你看看我像什么”的故事。
苏东坡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东坡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像一摊牛粪。”
苏小妹冷笑对哥哥说:“见心见性,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石头汤》的和尚与佛印一样有智慧。
1、助人自助方是本源
三个和尚来到的村庄因为饱受了饥荒、洪水和战争等苦难,村民们心理上产生了自我保护的机制,不再相信陌生人,甚至还会怀疑自己的邻居。
虽然村民们只顾自己的自私行为让人讨厌,但这不代表他们是不善良的。
在心理学上,当个体受到外在的影响而心理紧张时,会通过压抑、补偿等方式,来掩视自己接受不了的内在表现。
本书中的村民就是将内心的恐惧压抑起来,看起来就成了冷漠。
三个和尚并不知道村民之前的生活,但他们知道:“这些人不知道什么是幸福。”
可是,幸福不是西瓜,不能往地里撒些种子,等长大了,让大家掰回家吃了就感到幸福。
但,幸福也有种子,只是他不种在土地上,而是长在心田里。
和尚们通过煮石头汤的方式,教会村民们如何播种幸福。哪怕他们离开了这里,村民们依然可以用学会的方法收割幸福,传播幸福。
这就是帮助他人学会如何帮助自己,比直接给予更重要。
2、身教胜于言传
当和尚们知道了村民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后,没有跑去村委会,借着村里的大喇叭告诉大家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
他们开始捡树枝烧火,在火上放了个小锅,锅里装了水。
这样奇怪的动作,自然会引来好奇的人。
首先跑来的是个小女孩子,她可是个关键人物。
孩子的好奇心最强,防备心最弱,而她说的话,又最容易被成人相信。
所以说《石头汤》是一本儿童绘本,又是亲子读物,还是成人读本。
接下来,村上的人就被小女孩的“那三个陌生人要用石头煮汤”引吸来了。
和尚们还是没有借着机会大说幸福的大道理,而是看似互相交流着,一会儿少盐,一会儿少菜。
自然这些和尚们是没有的,但村民们有啊。
想来,村民和我是一样的,很好奇石头能煮出什么样的汤呢。
于是纷纷拿出家里有的食材,参与到煮石头汤的过程中。
通过亲身的参与,不用和尚说,村民们已经感受到了幸福。
不得不说,这是值得家长们学习的,吼叫花费的力气不如用在行动上。
3、自愿是领悟的前提
和尚们要离开了,与他们来时的清冷不同。
此刻,村民们聚到河边为他们送行。村民们说,“你们带来的礼物,给我们永远也享用不尽。你们让我们明白了,分享使人更加富足。”
不知道有没有家长和我一样有过问孩子:“我刚才说什么啦?”的经历。
因为是孩子不愿意听的,所以耳提面授也不中用。
而他们急需解决的事,我们说一句他们记一句。因为那是他们内在需要的,自愿接受的。
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不断学习做一个优秀的父母,我们也在克服种种困难,寻找我们的幸福。
幸福就像煮《石头汤》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