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呼啸山庄》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呼啸山庄》经典影评集

2020-11-17 08:00: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呼啸山庄》经典影评集

  《呼啸山庄》是一部由雅克·里维特执导,法比恩·巴布 / 卢卡斯·贝尔沃克斯 / Sandra Montaigu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啸山庄》精选点评:

  ●对耐莉的改编至关重要,叙述者改变让悲剧更加冷峻,结尾的处理改变原著哥特式恐怖的手法变成了凄凉的幻想,真是点睛之笔

  ●CCTV6以前看的

  ●法国人太善于把片子拍得冷峻了

  ●里维特的改编,带着法国乡村夏日的悠长。

  ●原著故事的切片,里维特省略了大段情节,专注以舞台剧调度表现人物关系。洛克伍德这一外来者被删去,建立起凯瑟琳主体视角的叙事(当然凯瑟琳的幽魂到最后还是出现了);只在开头出现过一次的老厄恩肖的鬼魂似乎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命运的凝视。

  ●Roc的模样看上去太孱弱 不够粗犷不够野 又看一版呼啸山庄仍觉得Catherine是个绿茶婊 而利维特是厉害的 一直都在做减法反而将情绪放大

  ●虽不是超一流,但也足够精彩

  ●以窗户破口为心灵疏通

  ●文艺老年里维特。

  ●1.里维特的改编输入了法兰西的冷涩与孤独。2.雏鸟与孤树。3.终唯以窗户破口为心灵疏通。

  《呼啸山庄》影评(一):里维特的呼啸山庄

  这部电影和我这两天看他的那两部<大地上的爱情>和<高低及脆弱之间>和以前看过的<不羁的美女><秘密防守>相对比里维特在这部电影里显得很用心去营造一种疯狂的气氛,电影的配乐是那种很有宿命感的印度那种音乐,只是选角方面我觉得有很多的不妥,由于是年轻演员的缘故,他很想塑造出布莱松那种没有表情的表演,可惜大约是选角太年轻的缘故,他们不看镜头的样子下眼神显得很呆板,除了那个扮伊沙贝拉的有点看头,其他的表演都是比较失色的,里维特在这电影里主要成功的是那种农场的黄色的背景,很像黄土高坡那样的感觉,也象征了男主角洛克与女主角凯瑟琳那种心境,在自然光下显得很完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画面,一个是洛克与凯瑟琳在他们的梦想的山庄里的那一幕还有就是片子结尾时树拍打玻璃窗,玻璃窗破了,变成了一只手,在破碎的窗前挥舞,很诗意,结尾时洛克将手伸出破碎的玻璃窗却找不到凯瑟琳.

  《呼啸山庄》影评(二):爱情与婚姻的纠结

  爱情与面包

  年幼的希思克利夫作为辛德利家的下人没有尊严,甚至没有公开被允许的和凯茜小姐交流的机会,只因他是被收留的黑人小孩。但作为同龄的凯茜却从这个叛逆倔强的男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两小无猜的感情就此萌生。但由于种族的差异身份的悬殊,凯茜最终选择了门当户对准确地说应该是家境更优的林顿家,成为了林顿夫人。尽管她很痛苦,但凡有良心有灵魂的地方都有刺心的疼痛,但如此有个性的凯茜仍然为了匹配牺牲了希思克利夫的爱情。这其实很好理解,身份的对等古今中外都现实地存在,仿佛在昭显着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门当户对最有利于婚姻的稳定。所以我理解凯茜。

  随着凯茜已作他人妇,希思克利夫心灰意冷从此销声匿迹,再次归来时已俨然从外表上看上去像是一位绅士,有钱的绅士。当他拜访此时的林顿夫人时,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深深地被这位黑人绅士所吸引,尽管她见识过年幼时他的鲁莽、大家对他的歧视和暴力,这丝毫不影响她对他的迷恋和爱慕。这时我又困惑了,仍然是无法改变的肤色和性格,只是身份和财富重新包装,这样就不存在阶级差异了吗?是否可以理解为在一个人穷困时什么都是障碍,在一个人富有时什么都不是问题?当两人只有爱情时无法终成眷属,当拥有地位财富身份唯独没有爱情反倒结成连理,是爱情太脆弱还是我们妥协于现实?

  相似与相异

  凯茜接受埃德加的求婚时说道自己是多么的爱希思克利夫,他和自己是那么的相像。是的,两人同样的叛逆、怪捩,彼此无需说话就知道对方的内心。这让我想到乱世佳人里的白瑞德和郝思嘉,白瑞德从看到郝思嘉第一眼就爱上了这个女人,因为他们是一类人,勇敢、坚毅、不在乎繁文缛节的约束。仿佛从对方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势必会爱她如同爱另外一个自己。

  在我看来找到这么契合的另一半实属人生之幸,需怀有得之我幸的感恩。在现实生活里我们追求的更多的是三观的相近,对本质的认知上能够保持一致。其他譬如兴趣爱好职业习惯等都可以大相径庭,而这种非原则性的差异可以让我们的视野更丰富,激发更多未知的火花。

  故事以凯茜的病逝而结束,空留希思克利夫行尸走肉存活在这个无人理解的世界。其实我在想如果当时凯茜更勇敢一点,希思克利夫更争取一点,是否结局会是另一番景象?

  《呼啸山庄》影评(三):荒原之子,恶之花

  一、来自地狱的希斯克利夫

  来看看男主角(以下称希)复杂的人生轨迹——弃儿、吉卜赛、遇见自己(灵魂伴侣凯瑟琳)、被抛弃、复仇……

  它涉及可能的病态、治愈希望的破灭、缺失的人格、黑暗的本质、神秘……等等。

  像儿童的爱的过度满足会导致成人以后对爱的麻木,相反,爱的剥夺也可能危及婴儿生命,而司空见惯的,则是成人以后的病态人格。

  不幸的种子正是在希的幼年埋下,可能成为良药的凯瑟琳却背叛了他,他脆弱的心灵再次被深深扎进了刀子,爱,无法满足和表现,他成为荒原这个特定环境下自生自灭的机体——文化力量的疏导被远远隔离。如果说健康之人有着强大的内在法则,而少受外部制约,那么,不健康且有着强大内在法则的希成为荒原上最没有压力的种子,恣意生长着他的黑暗本质——危险、罪恶、贪婪和掠夺性,这些人类最初的恶,得到空前的释放。

  有凯瑟琳的地方,地狱即是天堂,否则,天堂也是地狱。

  希来自地狱,他是黑暗使者,只有凯瑟琳看得到,像看见她自己,却又不是完全的自己——她有着比希更多一重的追求——温和懦弱的林顿,不为她所爱,却以他文明的光环吸引着她。

  二、分裂的艾米莉·勃朗特

  希为爱而执迷的一生,以野性、疯狂、近似本能,以反控制的放任、反压抑的撕裂,成为最具个性的艺术形象而历久弥新,他是荒原的雕像,是荒原的灵魂,确切地说,他本身就是一座荒原——为生命所弃,却拥有最顽强的生命。

  “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得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自己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完全一样。”女主角凯瑟琳说。毫无疑问,这也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心声。

  同一的灵魂,却要分离、背叛,显然,艾米莉在表现分裂的自我。

  呼吸着荒原上的风,却有着比风更自由的想象;任凭荒原上的“我”呼啸、游荡、没有着落,却将一缕幽魂躲进那象征文明的一隅,安享虚荣、温情、高雅;梦想逃离,又深深眷恋……这像一种宿命——那成为血液成为骨骼的狂野与激情,让它粉碎成齑粉,抛洒、归还,只有荒原才可以孕育并接纳这样的毁灭与热烈,而非如此竭尽全力的扭曲和碾压,便不足以渲泄内心的不甘。

  生于荒原长于荒原的艾米莉,远离主流的生活中心,渴望文明、渴望像个男人的她,以罕见的饱满笔触,以摧毁美与善的“恶”的呈现,将远离文明的一种蛮荒一种赤裸书写到极致,而它内核的真实(自我隐秘而阴暗的内心世界),恰恰成为大美,成为百世的流芳。

  艾米莉的荒原之子,如同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以其独特之美,而秀于平庸的艺术之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fa25b0102xq52.html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