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艺术有什么用》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艺术有什么用》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1-21 00:30: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艺术有什么用》经典读后感有感

  《艺术有什么用》是一本由约翰·凯里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5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有什么用》精选点评:

  ●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但结论没有太大说服力(这当然也有问题本身无解的原因在)。你认为是艺术的那便是能接受,但如果他人认为是而我不认同呢?比如现代艺术。艺术与宗教的问题好复杂,于无宗教信仰的我而言也没太大意思。奉文学为最高艺术并进行论证,同样是论证稍显无力。文学的模糊性倒很有趣。

  ●发散思维,发人深省,对不可信的固有规则进行的挑战

  ●本来想破除一家之言的书 反而引导人去思考他自己的一家之言程度

  ●凯利认为丹托那有名的毕加索和孩子的例子既澄清了他的理论,又揭示了他的失败。当艺术变得什么都可以是的时候,什么是艺术呢?丹托认为,以艺术的意图的创作是,可是我们无法进入他人脑子里探究竟,于是就把裁决锤子交给了艺术界的权威。一小撮人掌握了何为艺术的话语权,在凯利看来,与独裁何异?

  ●还算有趣,最后一章跳过不看....更感兴趣的是里边的八卦,你可以看到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阿多诺本雅明杜威鲍德里亚其实都有很傻缺的时候。作者很叛逆,很可爱,但是论证一般。比如谈到认知,作者试图将认知还原为一种人人都同意才可以称之为“正确”和“真”,这都是100年前韦伯的观点了。。。。还有相对主义,很惊讶在英国这样的分析哲学兴盛的国家,作者居然没有反思自己的相对主义走过头...现代性启蒙祛魅了宗教,颂扬了艺术,这本书试图对艺术也进行一番祛魅,以经验主义和相对主义做武器.....其实呢,反精英主义也是精英主义的一种,还不照样是搞小圈子...某些方面作者确实太腹黑了,不该随意臆测他们的心理。装逼不一定是故意的,有时只是一种语言范式下的无意识狂欢

  ●质疑创新与论证。

  ●观点许多不赞同,引例不少很不错。但也有可取之处。这本书主要是有趣。

  ●风趣幽默

  ●很有反思价值。。但美学本来就是残缺以及不完善的“科学” 断章取义的列举出各家观点的不足 未免太过武断。。。至少 参考书目还是值得一读的。。。

  ●有些艺术史料非常有趣

  《艺术有什么用》读后感(一):艺术有什么用?

  这本书想要讨论的问题挺哲学,我20岁的时候对哲学特别感兴趣,也关注过这个问题,不过到现在还没有从那本书里得到过答案,

  有人说艺术是没用的,所谓吃饱生闲事。

  有人说艺术是非功利的,比如服装,刨除使用功能以外的价钱就是花在了艺术上。

  有人说艺术品就是放在艺术馆里的东西。

  有人说艺术总是在挑战自己的定义,不断突破,把不是艺术的东西不断变成艺术。

  这些定义可以找出来反例。

  所以有人说一个学科的历史就是在不断为这个学科下定义的历史。艺术也是一样。

  《艺术有什么用》读后感(二):艺术的定义

  如果你说约翰·凯里是个“脱离了高级趣味的人”,他大概会欣然接受,因为这位牛津文学系教授最爱抨击所谓的“高雅文化”。他在05年出版的代表作《艺术有什么用?》中更是铿锵有力地了表达平等主义观念,在其自身所处的精英文化圈内招来了不少嘲讽。

  《艺术有什么用》读后感(三):到底谁图样

  还算有趣,最后一章跳过不看....更感兴趣的是里边的八卦,你可以看到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阿多诺本雅明杜威鲍德里亚其实都有很傻缺的时候。作者很叛逆,很可爱,但是论证一般。比如谈到认知,作者试图将认知还原为一种人人都同意才可以称之为“正确”和“真”,这都是100年前韦伯的观点了。。。。还有相对主义,很惊讶在英国这样的分析哲学兴盛的国家,作者居然没有反思自己的相对主义走过头...现代性启蒙祛魅了宗教,颂扬了艺术,这本书试图对艺术也进行一番祛魅,以经验主义和相对主义做武器.....其实呢,反精英主义也是精英主义的一种,还不照样是搞小圈子...某些方面作者确实太腹黑了,不该随意臆测受众的心理。装逼不一定是故意的,有时只是一种语言范式下的无意识狂欢,因为先贤都是这么玩的。

  《艺术有什么用》读后感(四):人本思想简易的扩展

  看了大约三分之一的这本书就还给图书馆了,废话和举例太多,逻辑不是很清楚。其实,只要看看中译者的前言和作者自己最后的总结就差不多了。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尽管也许只有某人认为某物是艺术品,但只要某人认为某物是艺术品,它就是艺术品。”(约翰·凯里)

  理由是,你没有办法去感受别人的感受,所以你没有权力代理别人去评价什么是艺术。没有谁比谁高等。

  的确,现在各个人文学科都讲求人权、以人为本这样一个大的范畴,所以,倘若有人公然说某某人(群体)高于另外的某某人(群体),无论他的观点什么,挨鸡蛋是免不了了。

  因此扩展来看,也就是作者将这种简单的结论简单地扩大化的结果——所有关于人的学科都是没有优劣之分的。

  例外是?——科学。你大可不必担心你说熊猫比草履虫高等的论断遭致批评。

  所以说这本书没什么意思。

  《艺术有什么用》读后感(五):小切片——经典与通俗

  和朋友谈起所谓经典和流行文化的问题。我在微博上有关注一个女诗人,她十分热衷古典音乐,贝多芬巴赫之类。但是有一次我看见她写了一条博,大意是看不上《老友记》这种美国文化中属于“糟粕”的东西。当时心想,人的偏见来了真是挡也挡不住,她有没有想过,她所喜欢的那些如今我们称其为古典音乐的东西,当年也是普罗阶层共赏的通俗音乐呢?时过境迁,它们的位置被抬到了高雅、经典的范畴而已。

  经典与通俗肯定有区别,但是必须加上时代相对主义这一条件。说任何艺术作品是经典或通俗的,不能遗漏了时间。从这个角度看,经典和通俗也没有明显的界限。“高雅艺术与庸俗艺术的区别不是天生的,而是文化构建的结果。”(《艺术有什么用》)

  另外,所谓经典,不恭敬地说,是历经了时间摧残但站稳了脚跟的“老不死”。经典都经受了时间考验并生存下来了,但是经受时间考验并生存下来的并不都是经典。时间只是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所以没有必要因为“经典”去盲目崇拜、仰望任何人与事。现在大家提倡批判性思维,不被显赫声名所束缚,就是通向独立思维能力的一条小径。

  疑惑的是,经典和通俗之间具有流通通道,但是它们的集合应该是有界限的吧?有一些东西应该是永远也不能成通俗或经典的吧?如果没有这个界限,难道有这样的可能性——我们的后人认为“高阳体”是诗歌最美的形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