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讲话经典读后感有感
《文章讲话》是一本由夏丏尊 / 叶圣陶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章讲话》精选点评:
●毕业再看打不出四星了 感觉回到一下中小学语文课 老师可爱
●简单地说,这个系列五本都是非常好的语文补课书目……相当好的写作指导。文章写得娓娓道来。
●薄薄一本书,小到标点、分段、词句运用、情境、动态、文气揣摩;大到阅读的理解品鉴,写作的态度和着眼点,内容简明深刻。文中理论多用古文名篇做示范,比起很多国外阅读方面的书,对国人学子实在大有裨益。【序言中看到夏丏尊先生的落款时间1938年,感愧万分,两位先生饱经战乱,颠沛流离中尚且怀有如此治学之心,可如今的国文教育于此书中的最低标准又能达到几分?】
●有时候吧,真的要重新读读一些最基本的名师写的小文章。用现在的经验再去看当初其实应该认真学习的东西。会有一种原来我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就该学会的,是老师没讲还是自己没听?
●: H15/1418-1
●语言学习方法:朗读+拆解嚼碎
●写的很有意思~
●首先看的是文气这一篇,遗憾初中高中的时候怎么就没看过这么好的语文书
●看明白可以,学明白难
●这就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学语文啊,不过这学习也是愉快的,不至于像老大做IT那么可悲不。看老一辈的语文教学多么实在、透彻,回忆起所接受的教育,并未对基本的要素:语汇、句子、作文、阅读和鉴赏做全面系统的讲解。虽全部融合在课文中,也有相应练习,但愚钝如我,并未习得其中要领,以至今日作文完全词不达意,腹内空空,搜索枯肠情状只有自己晓得。
《文章讲话》读后感(一):文章讲话
如何写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如何通过文章表情达意?如何写文章才有气势?如何用文字表现动态和静态?以及阅读什么、怎么阅读?……
这些我们在写作中都会遇见的问题,书中都有解答。
非常喜欢这套跟大师学语文系列丛书,读完这套书,内心真实感慨,大师就是大师,经典就是经典,这套书读完,确实让我对写作有恍然大悟,顿时开朗了。
《文章讲话》读后感(二):大师教你写作文:怎样在文章中正确的抒发感情?
作文真的是一道难题。把文章写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我们在平时写作文的时候可以模仿,模仿名家手笔,模仿高分作文,模仿别人的风格。
文章当然是可以越来越好,这之间就要加以琢磨,每个段落,每句话,其实都有可以提升的角度。在一句句中打磨,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这本和叶圣陶的怎样写作是差不多的:
《文章讲话》读后感(三):2020年,一份适合自己的书单怎么列?
文/爱啃骨头的猫咪
“人生一辈子阅读,其实是一辈子在积蓄中,同时一辈子在长进中。”
从央视的《诗词大会》、《一本好书》到逻辑思维的得到、腾讯的微信读书等平台发现,近年来,各种文化类综艺、APP等集中爆发,而书单也成了各大文化类平台吸引用户和涨粉的“利器”。
看什么书,很多人都会参考各类文化平台上给出的书单去阅读,但往往最后读完发现,自己就是读了一本书,并没有跟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合到一起,也对自己没有什么技能上的提升。读完就是读完了,甚至有时候连书中讲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都记不住。
读书,其实是一件很“功利”的事情。就如夏丏尊先生在《文章讲话》一书中所说:“读书并不是风雅的勾当,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书籍并不是茶余酒后的消遣品,乃是培养生活上知识技能的工具。”
其实与其随大流读那些根据大数据、算法推荐的“最受欢迎”“最好看的”等所谓的“好书”,不如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读一些真正有助于我们现阶段能够提升和成长的“适合自己的书”。
想列出一份适合自己的书单,先得知道我们该阅读哪些书。
夏丏尊先生说:“一个人该读什么书,看些什么书,要依了他自己的生活来决定,来选择。”也就是说,我们选择读什么书,要根据自己所处的阶段、身份、需求来有重点的选择。
我们列书单之前,可以根据下面这四个点出发作为参考。
第一,关于自己职业的;
第二,作为参考用的;
第三,关于兴趣或修养的;
第四,当下最需要的。
关于自己职业的:例如你是一名医生,那么阅读专业的医学书籍期刊,时刻关注最新的医学研究知识是最重要的。
作为参考用的:作为一名医生,因专业分工不同,阅读重点也有不同,但不能只局限于一处。虽与自己的职务专业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读一些作为研究上的参考,丰富自己的知识的书。比如,学外科的,看些内科的知识也没毛病。
关于兴趣或修养的:虽然你是一名医生,但是你很喜欢摄影,那当你休息的时候,不妨多看一些关于摄影的书。
当下最需要的:这个是根据你当下所处的情景,需要你在这段时间能够了解掌握的。比如你怀孕了,养胎育儿的书籍就是你当下最需要的。
第一类关于职业的书会因所从事行业、职务的不同而不同,IT工程师和银行家的专业书不同,音乐家和记者的专业书也不会相同。 第二类的参考书,也是因为专业职业的不同而相关的研究牵涉到的书籍也会大有不同,也不能划出范围。 第三类关于兴趣和修养的书,又是完全依据每个人的爱好而自由选择的。 第四类关于当下最需要的书,也是根据各人所处的情形、境遇不同而更有差别。以我自己为例,列出我2020年要读的书单。
我的工作是内容运营,那么我日常工作中会涉及到文案及运营两大类工作。那么,提高我的文案写作能力我就需要看《麦肯锡叫我的写作武器》、《金字塔原理》等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同时,如何洞察用户心理写出抓人眼球的文案,《定位》、《社会心理学》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没有列出参考书是因为,参考书是临时性的,当你看到一些书籍发现有不懂需要拓展的时候,心里就会有一个“主题”,你会根据这个“主题”去搜集相关的书籍、文章、视频等作为参考。所以,参考书是在你每次做“主题阅读”时作为补充材料出现的。比如,我阅读《李鸿章传》,我自然就会去读有关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等文献书籍,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茅海建的《从甲午到戊戌》了解李鸿章生活的背景作为辅助参考资料。参考书不能预先开单子,应该是照着自己已经列出来的“主题”去补充阅读。
关于趣味修养的书,这类书说白了,就是为了让自己放松和愉悦的,不如完全就按照自己的嗜好来。当然,一个人的趣味是会变的,比如你今天对摄影感兴趣,你就集中阅读关于摄影的书,不久你又喜欢写作,那么会多看一些如何提高写作的书。有时候觉得自己压力很大,感到焦虑,那就多读读有关解压、化解焦虑的书。在同一个时期,这种书种类不必多,但选择必须要精。这类书不是需要掌握什么技能,通过什么考试,只是为了享受、自由,只要有益于自己就好,也不用计较长短。就如夏丏尊先生说的“把自己喜欢读的书永久地读,是有意义的”。
最后一点是看当下最需要的书。我们每年都会有一个阶段目标,根据目标不同而需要集中做的事情也会不同,阅读也一样。如果你有考试,那么集中复习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你怀孕生产,那么你会急需有关孕期、生产、宝宝护理等相关的知识。
最后,夏丏尊先生说:“书是供给知识的一种工具,读书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该读些什么书要依了生活来决定选择。”
《文章讲话》读后感(四):《项脊轩志》的分段
1
古文本无所谓分段,单是黑漆漆一团。作者虽有几个意思,在语气停歇处,只稍稍一顿,接着便说下去,原不预备搞什么大转折。读者圈划全文为数段,也只是帮助分析意思,脑中并非有“分段”的观念。此乃古时古人眼里的古文,可谓古文的真性。因为这真性,古文最好照原样黑漆漆一团读下去,才能得原汁原味。
以下《项脊轩志》的分段法,是作者认为可取的,先抄一遍,再谈我的意思。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3)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5)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6)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7)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为便说明,每段编了号。这个分段的“可取”处,在于(2)和(7)的独立。我却以为不应该独立的。
2
先说(7)。就文体方面客观讲,(6)和(7)是补记的内容,好像一种按语、或者书画的跋尾、或者书信的附语,等等。凡此类的文体,都是一段了事,绝无割断之理。细究起来,此种补记无非交待几句话,作文的“作”意最淡。倘有情味,也只好比晋宋尺牍,属自然流露,斯有蕴藉清隽之味,自成高格,与刻意锻炼的声势可谓南辕北辙。把(7)单独抛下,正成就了南辕北辙的局面,哪里是作者的本意呢。作者的本意,作这一补记追忆亡妻,乃以一句叙一事,好似东一句西一句说闲话,酝酿解散颓伤的气氛。所谓的(7)那一句,无非这“东一句西一句”中的一份子,仍是闲话的一部分,应该并入(6)的后面。就这么在整个气氛里搁笔,才可谓有余味。“庭有枇杷树”一句单行,感情固然也强,唯失了前文的酝酿,作为文章还嫌不够自然,作为古文则全不自然了。
3
再说(2)。认为它单行好,因为结构分明:前面写喜,后面写悲,拿这一“转折句”架在当中,一根扁担挑两头。这是典型的拿中学生作文眼光看古文,于理似乎可通,征之实际,只如笑话。所谓“前面写喜,后面写悲”,压根不是这篇文章的构造。古文之作,往往有个由头,较多见的是记游玩、记建筑。一旦动笔,总须先把这由头规规矩矩交待,好似说明文一般;接着如蒙大赦,开始发挥自己的思想。好比《兰亭集序》从“永和九年”直到“信可乐也”,都是交待由头;又《前赤壁赋》从“壬戌之秋”直到“羽化而登仙”,也是交待由头。记游玩、记建筑,不免要工笔写景色如何好法、居停如何妙法,是故由头的部分,无有不喜的;凡是发挥思想,总要发些今不如昔、人不我知等类牢骚,是故发挥的部分,无有不悲的。总括言之,记游玩、记建筑之类的古文,几乎无有不是“前面写喜,后面写悲”的。这只是古文的定式,《项脊轩志》也不例外。根据这种定式,(1)是交待由头,(3)属于发挥的部分。至于(2)这样的“转折句”,也是文章所常有,如《兰亭集序》的“夫人之相与”、《前赤壁赋》的“于是饮酒乐甚”,拿领字表示切入正题。既有领字,当然一概和后文衔接更紧了;单独成段,还要领起做什么呢?诵读起来别扭得很。是故(2)(3)应该合并,至于(1)(2)的分合,又是一个问题。
如果(2)没这一个“然”字领起,较之(1)便纯属另讲一件事,非另起一段不可了。古人既无分段的观念,自然不易写出这样的文句来。只添一个“然”字衔接,可算最平稳的过渡,简直有暗度陈仓的意思,把转折意味降到最低。何以这么说呢?第一,如要较强的转折意味,一般以“虽然”领起,诵读起来有个大停顿。第二,“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的语法其实有些微妙。从文意上说,“多可喜”前面暗含了一个“虽”字,但这一来,第一小句的“然”和第二小句的“虽”同时照应了第三小句的“亦”——固然有前后配套的连词,几曾见过两前对一后呢?是故这个“然”不尽是“然而”的意思,似乎还有“然则”的意思,这才讲得通。“然则”的意思一出来,转折的意味便很微弱了。退一步讲,即便作者真拿“虽然”领起,也不过表示一个大停顿,不意味着分段的。现在是“然”,就更不需要了。是故(1)(2)(3)应该并成一段。
另外提一句,(5)应该分为两段。“项脊生曰”以下是古文画蛇添足的老节目,要么全文依传统不分段,要分,一定是单成一段的。
至于(4)和(5)是否各要另起一段,如真把古文当古文,则当然不必。教学时倒不妨指导学生划线分开,只为帮助分析意思,并不能以之代表古人诵读的声气。只(1)(2)(3)一定要合并;(6)(7)一定要合并;(5)一定要划开——倘没有这三点,古文之为古文的特质就流失了。
4
我谈《项脊轩志》的分段,不是讨论一个学术问题,而是讨论一个教育问题。学书法不能只看字帖、写字帖,还要了解古人用什么毛笔、坐多高的桌子、造多大的纸张等等,如此方能完全理解书法。简言之,即把“书法”当成一种史实去研究。同理,“古文”也是一种史实。中学语文教“古文”,首要任务便是帮助学生了解此种史实。如果古文在历史上是黑漆漆一团,便应该让学生黑漆漆一团地去接触它。
现在中学教“古文”,非要借文言文教学生怎么写白话文,借古文教学生怎么写考场作文,仿佛满世界觅不到可供学习的白话文。问其心思,我怀疑还是“老就是好”的迷信,易经看透千年风云,韩柳写尽百世文章,如此这般。学文言对写白话有帮助,在炼字组词,在因声求气,唯独不在结构;即便在结构,也和分段无关,因为古文就其史实去看,本没有分段一说。古人的心理,写文章往往好比老头子说话,把几个意思说一说而已。敢问你说话要分段吗?况且,越是自负文章好见识高的,越觉得只消一句一句说来,便够惊世骇俗了,不屑问什么结构的。写白话文深得这种心理的,是周作人;试看他的文章分段极少,可以体会这一点。
今天中学生作白话文,或许不必全学老头子说话,也不妨搞搞“转折句”、“结尾句”、“先喜后悲”,但这一切只是就白话文说。学习文言文,纯属另一码事,绝不该把它裁成白话文的模样,再给套上一通白话文的分析。一来古文压根无此一套,教给学生便是教错的知识;二来“转折句”等一套在白话文本已学过,何必非要跑到古文里再验证一遍?古文是博物馆里的文物,今文是眼旁笔头的应用,哪能相互代替呢?《文章讲话》出版的年代,一切语言文字书都是《马氏文通》的孝子贤孙,似乎文言例子份额不够,书便不登大雅之堂;今天的中学教师,知道《马氏文通》的怕也没几号,还非要从文言文里扒祖传秘籍,这又何苦来哉?
《文章讲话》读后感(五):读《文章讲话》——作文程序
《文章讲话》是从友邻那里扒下来的书单,一起扒下来的还有《文章作法》。它们是写给中学生的作文指导书籍。之前也写过本书作者夏丏尊先生与叶圣陶先生合著的另一本书《文心》的读书笔记。我越是写文章,就越是觉得自己的语文能力不足,这当然和我以前的教育的有关,毕竟我读的是野鸡高中。但是,在豆瓣本书的评论区下,也不少于友邻感慨错过了这类书籍。关于这点,我在QQ群里和网友讨论了一下。就拿书里议论文的开头和结尾来说,某位211网友表示自己虽然的确学过,但这是老师随着课本带出来的扩展内容,就语文课本本身来讲,并没有涉及。这也就应了前言里编辑说的话,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记叙性内容,很少涉及程序性内容。而就我国千年传承下来的文法特点,程序性内容非常重要。诗词歌赋,都有对仗、押韵、平仄的程序性要求。白话文运动的初期,的确有很多诸如夏丏尊的老师传授文章技法。可恢复高考后,语文教学偏向了记叙性内容。所幸的是,在今年的语言教育改革中,渐渐开始重视起程序性内容的教授。文心出版社也出于这个原因,出版了一些前人关于作文技法的书籍。
(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我看的是文心出版社的版本,并非封面的版本(找不到图)。文心出版社的版本是十篇,而其余出版社都是十九篇。未收录的九篇有关中学生课外阅读。)
让我们从最简单的程序性内容讲起,也就是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有多种,夏老师只是详细讲解了最简单的两种,逗号和句号。众所周知,古文写作没有标点符号,现代人读古文原书,需要给没有分隔的一万字加“句读”分“段落”。就句读来讲,句号就表示句,逗号就表示读。一个句表示一个连续意思,而一个读,则表示念的时候要停顿。这种停顿的作用,按夏老师的说法,是语感加强。比如“仁者人也”,也可以念做“仁者,人也”。一旦加上了逗号,前后就会得到加强。再拿朱自清的《背影》来讲,“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可以改成,“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或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逗号加的不同,语感加重的地方也不同。事实上,我认为中文现代诗,就是通过加逗号加强语感,成就诗意。
讲完句读,再讲段落。读古文原书,除了要加句读,还要加段落。夏老师翻阅他父亲留下的古书,经常看到古书上会有折钩,这就是段落。关于分段,只强调两点,一般“承上启下”句,可以独立一段。还有一种,是总分分结构的话,总、分、分相互之间可以可以空两行,作为一个大段。也就是同一主题思想一个大段。我一直采用这种方式,只是豆瓣的会自动把我的两行并称一行。另外要提的一点是,你可以看到公众号经常一个句子一段。这点夏老师在书里也有提及,当年写文章的风气就越来越像新闻靠拢。究其原因,民国时期的报纸,由于每栏高不过两寸,一行只能写十来个字。段落若是太长,就会眉目不清,令人难读,所以频繁换行。这其实和如今公众号时代手机阅读的原理差不多。
书的第二篇讲的是“开头和结尾”。文章写作和随口漫谈不同,总要符合中心思想。开头和结尾素来有“凤头、豹尾”之说,套用演讲的道路,就是“坡道、甜点”。也就是开头引出中心思想,结尾强化中心思想。许多人写文章有一个误区,就是有很多客套话,开头讲“兄弟今天不曾预备,实在没有什么可以说的。”结尾讲“兄弟这一番话只是随便说说,实在没有什么意思,请诸位原谅。”这无论是夏老师还是樊登老师都认为是大忌。客套话会导致观众注意力放松,而无论演讲还是文章都要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不过,书信的前后文可以打招呼或者寒暄,因为这符合中心思想,但是前后文不得喧宾夺主。
一般来讲,记叙文的开头,必须先提出该事物,然后把各部分分项记叙。不先提出该事物,读者就不知道你在写什么。而记叙文的结尾,无需把自己写这整篇文章的主题再强调一遍。因为你整个记叙都在暗示中心思想,若是结尾再直白的评论一遍,无异于画蛇添足。说明文的开头往往把要说明的事物下一个诠释、做一个定义,然后把诠释、定义的内容具体说明白,在结尾提出自己写这篇文章的主旨。议论文有两种开头:第1种是开头提出主张,用于大家都熟悉的事物;第2种开头说明问题,用于大家不怎么熟悉的事物。而如果采用第1种开头,就把说明问题放在结尾。如果采用第2种开头,就把自己的主张放在最后。随笔的开头可以采用冒头法和破题法。冒头法循序渐进,破解法直接点题。随笔的结尾是应该一段安心歇脚的休息场所,能令读者舒舒服服的停止进程,其关键就是余味。比如“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第三篇是句子的安排。文法上的句子和文章中的句子研究角度全然不同。前者研究的是主谓宾,后者研究的是句子摆入文章是否妥当、合拍。而句子在文章中的流畅,不在于句子的主谓宾结构本身,而要结合上下文的情境或其他条件。那具体怎么安排呢?关键就在于“读”,古人说的“推敲”,或者说“吟”。“吟”就是最仔细的朗读法。然而如今社会,信息时代文字量大,所以不一定非要高声吟唱,心里默念也可以。
采用“吟”这种方法之后,自然就带出了韵律的问题,进而带出了排比句和奇偶字之类的问题。就像王小波说的,文字有其独特的韵律,他自己的韵律师承就是王道乾、查良铮之类的翻译家。这些翻译家的绝活就是翻译诗歌,查良铮就翻译了《普希金诗选》。这些诗歌翻译成白话文,照样有排比和奇偶字的特点。所谓排比句,就是用字用调重复。比如古文中的“xx也”,“xx兮”。而所谓奇偶字,就比如“乐”和“乐事”,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具体怎么使用,举个例子“人生一乐”“闺房乐事”,这两者相互替换就会拗口。另外,排比句鼓励用同字同调,而非排比句,还是把相同意思用不同的词表现比较好。
第四篇是文章的省略。中国人讲话讲究一个“剪裁”“含蓄”,而文章也有剪裁含蓄之说。剪裁是把无关紧要不必说的部分淘汰,含蓄是把重要的该说的部分故意隐藏起来或说的不显露。究其目的,是把文章使得有效。文字的力量终究有限,而想象的力量则是无限。就比如写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作者费了这么多力气,你还是想象不出贾宝玉长什么样。再看看写项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就这十三个字,文字有效性不比写贾宝玉差。
以上是字面的省略,还有两种省略,一种是意义的省略,一种是事件的省略。从内心来讲,作者写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意义,不把意义尽情写出是很难受的一件事。然而把意义全然写出,就有些强行灌输的感觉,站在读者来看,会觉得倾向性太强。文章的意义应该隐藏于文章之中。就像之前所说,记叙文的意义藏在记叙里,写完记叙文再做一大段论述的结尾,就会画蛇添足。有的文章意义和正文穿插太频繁,挤占了读者自己思考的空间,让人觉得絮絮叨叨。而关于事件的意义,我就举一个书中的例子,《木兰诗》写的是花木兰从军,但是真正关于战事的内容,只写了一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战争这个东西,如果不写实,读者在心中自动补足。但要是挂一漏万的写出来,描写就会有欠缺。
第五篇是文章中的会话。会话一般用在记叙文。因为会话这个东西需要结合语言情景去理解,直接插入文章会引发误解。比如《论语》突然来一句,“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就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以记叙文中不必机械使用会话,也可以描述性语言来替代会话。日常会话要写入文章中去,有两种功夫得先做,一是精选,二是明确。首先,会话不但传达思想情意,也是个人特色所寄托。而且,在表现个人特色这方面,会话比行动、服装、颜相更有效。比如“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就鲜明地表现了左、史二人的形象。这两句话以古文的形式而非白话文口语的形式写作,实际上是通过作者艺术加工,目的就是要意义明确。
作者在写作时应当留意的问题也有两个:一是该让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说话;二是教该人物怎样说话。说话的时机配合立意,《项脊轩志》凸显屋子和夫妻二人的羁绊,所以有“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旁敲侧击的表现出妻子屡次给家人提及这间屋子。而关于怎样说话,第一个例子可以想象牙牙学语的孩子说话的那种奶音,如今为了装可爱网民们时不时模仿这种奶音,比如“装可耐”。第二例子还是举“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这三句话语气不连贯,可以读作“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这种声嘶力竭的感觉。
第六篇是文章的静境。一般文章写作都是动静结合,而文章的静境虽然作为背景出现,但却在气氛烘托上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静境分为三种,一是作者赋予事物以动作;二是作者给事物加上形容修饰;三是不赋予动作,也不施加形容,单单是把事物名称联记。第一种情况,比如“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本身没有动,但是作者赋予了“叹息”这个动作。第二种情况,比如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枯”“老”“昏”“古”“西”“瘦”,都是用来赋予感情。第三种情况,比如“五更楼外月,双燕门前柳。人不见,秋千院落清明後。”“五更楼外月,双燕门前柳”“秋千院落清明後”都是名词联记,也能达到烘托情感的效果。
究其道理,很多名字自身就蕴含着情感。比如人们一听到“血”,就会起恐怖之情,一提到“花”,就会起美丽之感。花的凋落,在经验上觉得可惜,于是“落花”就带有惆怅。而事物给人传达感情的敏锐程度,也与人们的经验有关,看到“荆棘”二字,大家的感觉都差不多。而提及“荆棘铜驼”,只有知道这个典故的人才能升起对应的感情。了解了这点后,就可以看看李白的诗“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要写“有人楼上愁”的动,就要先写“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的静。
第七篇是文章的动态。实际上,最能表现动态的艺术形式是电影。而电影表现动态无非是连续和展进。文章表现动态的方法也与电影类似,一个是连续的动作,一个是片段的动作。比如“举杯邀明月”,先“举”后“邀”,就是连续的动作。而“花落”“鸟啼”,则分别是片段的动作。
我们先讲连续的动作,这就相当于电影里的长镜头,讲究一个镜头的流畅。放在文章里,就是用流利和用韵打造动态。第一种方法,是使用短促的句逗。繁长的字句,念上去颇费时间。如此一来,前动作的残像很容易从念头上消去,导致念头不连贯。而使用短促的句逗,可以避免这种缺陷。“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这一串短句逗如同琵琶连弹。第二种方法,是用连接词来提示短促的时间。比如“忽”“一”“才”“正”“猛”等等。“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实际上《水浒传》中用了相当多这种手法。
再来讲片段的动作,也分为两种:动作的顺序和动作的感觉。动作的顺序就是蒙太奇,虽然是片段的动作,但是在镜头切换间能够连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刀初刺虎犹纵,三刀四刀虎不动。”动作的感觉就是在动作中引入其他感官,“伐木丁丁,鸟鸣嘤嘤”。更经典的案例,还属“三打镇关西”,三拳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角度来写。
第八篇是文章的文气。很多老师给学生的作文批语,经常会提到“文气畅达”。那么什么是文气?说到底还是语言的流畅。气就是一口气的意思。有时同样是20个字的一首诗,但是我们读起来有快慢的区别,也就是一口气两口气的区别。“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两句话合起来才是一个意思,所以一口气就能念诵,所以念起来快。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由于中间拆了一句,所以每句都有一个意思,念的时候就要停顿。甚至“国破”“山河在”也需要停顿,念的时间就长。虽然唐宋以来文章批评家都以文气强弱作为评价文章的标准之一,但是夏老师认为也不需要附和其说,这里只是讨论文气加强的方法。
加强文气的第一种方法是以一词句统领很多词句。因为许多词句以一词句为统率,中间不能断,必须一口气读到段末。“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串词句以“秦孝公”统率,一直读到“心”都不能停。第二种方法是使用调子相同的词句。念起来多句调子相同,所以无法中断。“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第三种方法,多用连接词,把文句尽可能上下关联,也是加强文气的一种方法。比如“夫”“盖”“然则”“是故”“而”“则”等等。“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
第九篇是意念的表出。文章的内容无外乎作者的意念。意念从外界收得,比如观察一个事物,获得一个经验。把这些意念写出来,就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者议论文。而意念是无形的东西,文字是它的符号,一个意念,可以有很多符号。比如死这个字,从“崩”“薨”“卒”“亡”“物故”“物化”“即世”“逝世”等等到“翘辫子”“口眼闭”“见阎王”“上西天”“呜呼哀哉”等等止,差不多可以有上百种说法。
意念想要恰当表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符号是意念的服装,服装要收集足够多,才能满足不同场合的着装需求。不然就是“一句卧槽行天下”。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我有一个重读成语词典的计划。其次,须依照情景,把符号严密选择。皇帝死了,在文书里用“薨”,在口语里用驾崩。而滑稽的人死了,则用“呜呼哀哉”。另外,符号的符合也和时代有关系。新时代有新时代的符号。在网络时代符号更是几年一遍,从“杠精”到“巨魔”,从“五毛”到“小粉红”。最后,还要提防符号的“歧义”,这在公务员考试经常考到。
第十篇是感慨及其发抒的法式。这里简单谈一下,夏老师发现,除了笑话的专书,就是感慨的专书最多。感慨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的感慨在于今昔对比,今不如昔或者今胜于昔。例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第二种感慨在于人与自然的对比,凸显自身的渺小。“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读书笔记就写到这里,由于我写的是读书笔记,也不知道算是什么文体。但是夏老师的说法对于我自身的写作还是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