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读后感精选

2020-11-03 02:30: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读后感精选

  《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63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精选点评:

  ●除了名字恶心了点,其他的都很好

  ●这垃圾出版社,这书名真是令人呕吐不止

  ●重新看一遍边城

  ●不要太过在意这个稍显文艺的书名了,好好看书吧!

  ●因为正巧看到电子书合辑,就姑且无视书名看下去,想着无论披上什么明媚青春的外衣,大师的文章做内容就好了。然而才读了开头两篇《萧萧》《丈夫》,就发现实在删改的太多了,更可恶的是这套书居然只字未提,曲解作者,误导读者,实在害人不浅。 仅举一例: “这样的丈夫在黄庄多着,那里出强健女子同忠厚男人。地方实在太穷了,一点点收成照例要被上面的人拿去一大半,手足贴地的乡下人,任你如何勤省耐劳的干做,一年中四分之一时间,即或用红薯叶子拌和糠灰充饥,总还不容易对付下去。地方虽在山中,离大河码头只三十里,由于习惯,女子出乡讨生活,男人通明白这做生意的一切利益。他懂事,女子名分上仍然归他,养得儿子归他,有了钱,也总有一部分归他。”这段话里,“地方实在太穷了”以下两句被删;“女子出乡讨生活”被改为“女子卖身”。

  ●内容值五星,书名那就算了。

  ●虽然我知道这个名字,嗯,有点,hmmmm...... 但是这本书真心不错!是多看限免的时候免费拿下的。读完了有点想去凤凰玩。

  ●如果只看书名的话这本书我会直接跳过。然后发现这个系列的书书名都是这个风格。再看看出版社是北理工我便释然了。

  ●也是许多许多年后再读边城,依然泣不成声。

  ●系列之二

  《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读后感(一):榜爷书评之[0038] 沈从文 - 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

  [0038] 沈从文 - 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

  Feb-2017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理工男们,很不务正业地出了一套纯文学的《那些路过心上的经典:民国大师经典书系(套装共9册)》,收录了风格各异的民国大师(鲁迅、沈从文、梁实秋、张恨水、胡适、徐志摩、朱自清、郁达夫、周作人)的经典作品,散文为主,中短篇小说为辅。每个人的集子起了一个很烂的名字,用了很多流沙、时光、阡陌、经年、阑珊之类的词,但翻看那些散文的名字,边城、三三、船上、我的母亲、衣裳、中年之类的。编辑的装逼和大师的牛逼,比较之下即见高低。

  一套九册,九位所谓的大师,鲁迅、沈从文、胡适和朱自清都是心头大爱。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论心中感受的亲切,还是首选沈从文。这位湘西文人,有着江南的温婉、两湖的匪气、和苗人的乡土之情。文字中总是略微呈现的哀伤如同沱江的水,静静流淌,蜿蜒而逝。

  在这本散文集里,《边城》中翠翠的故事传诵了几十年,但未必比《三三》中那个姑娘的故事更加深邃动人。沈从文的故事里,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素材,一篇文章就可以拍成一部美轮美奂的电影。同样推荐的还有《萧萧》、《爱欲》、《巧秀与冬生》。几篇短短的文章,那片土地和那些人,写得足够鲜活。

  《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读后感(二):读不懂的沈从文

  小时候喜欢看书,家里有本薄薄的、依稀记得是蓝灰色封面的《边城》。踮着脚从书架上拽出来,趴在被窝里,啃着冰棍,一天也就看完了。看完了也就看完了,只记得有个叫翠翠的姑娘,身旁有只大狗。

  十多年后的现在,重读沈从文先生的文章,依旧不太懂。美美的,虚虚的,朦朦胧胧如梦境一般。看过之后记忆中依旧只有小时候留下的翠翠和那条狗。

  留在记忆中永远读不懂的大师还有当年常出没在语文课本中的鲁迅先生。若是卷子中树人先生再一不小心跳出来,来篇阅读理解,那就是疯了、疯了。可鲁迅先生的文章与沈先生的还不一样,虽说可能字句拗口,但是看看中国近代史,再细细品味,似乎还有点懂,还可以似懂非懂地写出小小一段、有点不着边际的读后感。而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似乎每一句都很好理解,每一段都很好理解,加在一起也很好理解,但是惯性一般去想写作目的时候却怎么也想不通。

  为什么一定要有写作目的呢,作为曾经的理科生,似乎已经有了种思维定式,如最近重看的Boston Legal里所讲,一定要去问What's the point。比如,我看这本书的point在于“提高人文修养”,在于打发无聊时光;我写下这篇书评的point就如同那些游人在石壁上刻下“到此一游”一样。好像一辈子都追寻一个乃至若干个point。那或许沈先生写下那些篇不长的文字,没有什么目的,只是为了写而写。不,或许,只是写,没有“为了”。

  L中Denny说What's the point? You don't ask. That's the point.

  四分,五分向读不懂的沈从文先生致敬,一分送给“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太想get the point的编辑。

  《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读后感(三):边城,边城

  沈从文的《边城》,小时候看过,印象不深,只知道名气很大,前月在图书馆遇到《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这是一本沈从文的集子,收了他很多短篇和散文。

  有人曾说,沈从文是莫言之前离诺奖最近的作家。是不是真的如此,我不知道,不过这么多年过去,重读沈从文,有些空灵飘渺,有些淡淡忧伤,有些晦涩,有些边民气息,仿佛懂了,又仿佛,真的是指尖流沙,一捧握不住的忧伤,看了心里酸酸的。

  好吧,再来说说《边城》,湘西女子翠翠,纯真质朴美丽,是个贫苦的摇船老汉的孙女,自幼父母双亡,为掌水码头顺顺家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所爱。翠翠爱的却是曾在第一面就吵过架的傩送,英俊的傩送,当地人号称“岳云”,可见美男一枚。按说两情相悦,虽然家境悬殊,可是质朴的顺顺倒也没有强逼着儿子娶个有钱姑娘,事情本来可以很美满,可惜造化弄人,年轻的男女出于羞涩,谁也没有表白,附近王乡绅家的姑娘也看上了傩送,并愿意陪送一座崭新的碾坊陪嫁。要碾坊还是要一条破船?傩送其实并没有犹豫,不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哥哥天保托人向翠翠提了好几次亲,心有所属的翠翠都没明确回复,直到兄弟俩发现爱上了同一个姑娘,决定用当地传统的赛歌的方法来赢得姑娘的心,问题是,哥哥天保不如弟弟擅长唱歌,在傩送替他唱了一夜歌之后,知难而退,远走押船。这时候,命运的狰狞在翠翠面前无情的展开:心情压抑的天保,意外死在了水里,弟弟既爱翠翠,却又觉得哥哥的死与翠翠有关,心结无法打开。兄弟俩的爸爸顺顺,也不愿意把这样一个间接害死了老大的姑娘娶回来给老二做媳妇。翠翠爷爷不忍孙女的幸福就此止步,反复去找傩送和顺顺解释,然而越描越黑,始终得不到谅解,最终,抑郁成疾的爷爷,死在了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傩送却远走他乡一去不复返,孤苦零丁的翠翠,被永久的留在了湘西的水边。直到今天,去凤凰的人们,还在想念那个美丽的翠翠……

  翠翠的故事自然缠绵悱恻,曲折离奇,然而沈从文仅仅了了数笔描述的翠翠的爹娘,同样也有一个离奇的经历:翠翠的爹是个英俊的士兵,与美丽的翠翠娘有了私情,想要逃走,翠翠娘却舍不得老父亲,翠翠爹也不愿意因此背上当逃兵的恶名,不能同生便求同死,于是,翠翠爹服毒自杀,翠翠娘生下翠翠后殉情,求死的办法也很奇特,生完孩子后猛喝冰冷的河水,烈性的湘西人,就是这样忠贞勇敢。

  沈从文的笔法婉转迂回,简洁而富有动感,从翠翠的情窦初开,到后来夹在兄弟俩之间的满心烦恼,从爷爷的仔细盘算到后来的委曲求全,还有湘西当地的民间风俗,爱打比喻的说话方式,无不跃然纸上,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在情理之中。虽然篇幅不长,波折一叹三回,引人入胜。展开的,不仅是个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是一副民俗风情长卷,怪不得成为传世名篇。

  《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读后感(四):民国故事,边城生活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画蛇添足,为沈从文的小说集取了一个看似高逼格,实则与其文风迥异的书名。集子收录了沈从文民国时期于报纸上发表的18篇短篇小说以及他的自传。除自传外,18篇短篇小说不仅篇幅短,名字也简短直白,如《萧萧》、《边城》、《三三》、《丈夫》、《王嫂》、《辰河小船上的水手》、《巧秀和冬生》等。

  不看文章,先看作品名,浮现于我脑海中的,不是一个个动态的故事,而是一副副静态的人物肖像画,或者风景照片(《边城》)。在沈从文笔下,那许许多多的小人物,就是一幅幅人物肖像,他们的生活静止,而非动态。动,只是他们的一个梦。

  萧萧十二岁时做媳妇,一成不变。她做了两个梦,一个是“女学生”,一个是跟花狗私奔。梦醒后,她仍做回了媳妇,待儿子长大,又替儿子娶媳妇,循环不息......

  《边城》里的老船夫,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小溪边,把船来去渡人无数。“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爷爷年轻时做没做过梦,我们不知道。一划渡船五十载,生活没有半分波澜。

  杨家碾坊三三与她妈妈也做梦,梦给了他们快乐。“这想象中的都市,像一个故事一样动人,保留在母女两人心上,却永远不使两人痛苦。他们在自己习惯中得到幸福,却又从幻想中得到快乐,所以若说过去的生活是很好的,那到后来可说是更好了。”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生活也是一副静态画。“三十七年的经验,七百里路的河道,水涨水落河道的变迁,多少滩,多少潭,多少码头,多少石头——是的,凡是那些较大的知名的石头,这个人就无一不能够很清楚的举出它们的名称和故事!划了三十七年的船,还只是孤身一人,把经验与气力每天作八分钱出卖,来在这水上漂泊,这个古怪的人!”

  不是所有人都安于做一副肖像画,巧秀就不愿意。“缘于成年前后那份痴处,那份无顾忌的热情,冲破了乡村习惯,不顾一切的跑去。从水取譬,‘不到黄河心不死’。但大都却不曾流到洞庭湖,便滞住于什么小城小市边,过日子下来。向前既不可能,退后也办不到,于是如彼如此的完了。”

  历史向来叙事宏大,王侯将相才配有故事。逐鹿中原,百姓就是鹿,一介草民,百姓就是草。起先,鹿未驯化,还可游走四方,草未平整,尚能野蛮生长。之后,驯化整平工作结束,这些鹿们,这些草们,已作为一个群体自我束缚,生生世世,毫无生机可言。

  战国时代,孔子周游列国,苏秦游说四方,诸子百家,文化盛极一时。好景不长,天下一统,思想一统,百姓受驯,文化停滞,历史也就此陷入无尽轮回。没有自由,何来游走?没有游走,何来思想?没有思想,何来文化?没有文化,何以进步?

  在爱情和生活面前,你会如何选择?

  小说《丈夫》中写道:“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不亟亟于生养孩子的夫人,到了城市,能够每月把从城市里两个晚上所得的钱送给那留在乡下诚实耐劳种田为生的丈夫,在那方面就过了好日子,名分不失,利益存在,所以许多年轻的丈夫,在娶妻以后,把妻送出来,自己留在家中安分过日子,竟是极其平常的事了。”

  老七的丈夫进城,给老七送土特产,他也亲眼看着老七两次服侍别的男人。最自然最原始的情绪在心中滋生出来,他却不得不掩盖住,并劝说自己要懂事。周围的人看出他的不乐意,也只会责备他不懂事。

  “大娘像是明白男子的心事,明白男子的欲望,也明白他不懂事,故只同老七打知会,‘巡官就要来的’。”

  丈夫要回去了,老七把钱塞到丈夫手心里去。“男子摇摇头,把票子撒到地下去,两只大而粗的手掌捂着脸孔,像小孩子那样莫名其妙的哭了。”

  农民,历来是被压迫最深的。土地如若不能维持生计,他们唯有出卖妻子,出卖尊严,出卖灵魂了。忠厚老实换不来宽容对待,受压迫日久,心理也必然渐渐扭曲。

  历史教科书中,对农民起义是充满赞誉的。对此,我不太赞同。长期受压迫的人若得势,其打击、报复社会的力度会前所未有地强烈,社会只会更加混乱。历史上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及附带的大屠杀,也是明证。

  暴力解决不了暴力。沈从文在报纸上发文,让聚光灯照进小城,照进农村,让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并努力去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方是正道。

  2019年1月4日写于深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