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座城里的旧时光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那座城里的旧时光读后感精选

2020-11-04 00:38: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那座城里的旧时光读后感精选

  《那座城里的旧时光》是一本由顾寒山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座城里的旧时光》精选点评:

  ●因为jimmy,因为旅行,因为北平,因为胡同四合院……

  ●最近看了几本关于民国的书,那个年代真的是理想主义,激情飞扬,爱上民国了

  ●正是因为有了那个年代的那座北平所以才成就了如此多的文人墨客与文艺巨匠,而如今除了寥寥几座城门楼子和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的胡同,昔日的城关街景早已不复再见,或许若干年后这些往事也会被人们渐渐遗忘了。

  ●很棒!民国北京的味

  ●北平是一个过去了永远不再回来的时代,带走的还有那些闪耀如恒星又渺小如砂砾的人间巨匠。

  ●一本书让我慢慢地体会过去的北平,没有如今的繁华与紧凑,安静美好的北平,想去一点点寻找这座城里的旧时光,去寻找或许还残留的一丝丝故事的痕迹。。。

  ●以民国大家们的住处入手,别致。但,部分模仿《水浒传》的笔法看起来很别扭。文笔欠佳,差点深度。而且对民国大家们的描写基本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看不到带有思想性有深度的东西。二星不能更多。

  ●了解个大概,大概~

  ●读完觉得每个大师虽各有不同,但又各有相似,尤其对鲁迅那一段崇敬,对金岳霖那一段感动,为很多人惋惜,如果作者能再多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就更好了。

  ●研究民国文学初期的读物,故事生动有趣。美中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思想深度的东西。不过作者串起了北京城里一条条胡同里的名人故居,某个闲暇的午后在巷子里漫步,阳光照到树叶上,映在游人身上,倒是真有几份旧时光的感觉了。

  《那座城里的旧时光》读后感(一):民国,北平,旧时光

  不知为何,人还年轻着,心就开始拼命怀旧了。在网上闲逛,偶然就碰到了这本书。百度里细细查看了一下内容简介和目录,毫不犹豫的上当当下了单。当当的速度还是稍慢,比不上之前在卓越上买书快。

  诚然,在这个物溢横流的社会,当下书市上关于民国,关于什么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书太多太多了,多到让人有点作呕的感觉。此书里,作者也写到了徐志摩和林徽因,但我看到更多能勾起我回忆的民国文人的名字:鲁迅,老舍,郁达夫……是被他们触动而想要买这本书的。想当年,语文课本里《想北平》,《故都的秋》等篇章,一直让人怀念。

  此书装帧设计小巧精致,我想哪天真去北京逛荡,带一本塞包包里一边对照着逛胡同四合院倒适合。书中配图小了点,如果能印成彩色,会带来更好的阅读快感。

  总之,民国,北平,旧时光味道。我总想着什么时候能返回那座城,饱饱的体味一下胡同四合院的风韵。

  唉,想必都过去了吧,都过去了,唯有从书中找回些许记忆。

  写下几句文字,实为个人的唠叨,算不上什么书评。亲们凑合着看吧。

  《那座城里的旧时光》读后感(二):因为一些人,爱上一座城

  这一座城,曾被唤作“北平”,那个年代,曾被叫作“民国”。转眼已过百个年头,民国的那些人,那些事,在不知不觉中,成就了一段段佳话。

  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也浪漫的让现代人自愧不如哪,其中我最喜爱以林徽因展开的那一段段故事,我喜欢林徽因对待感情认真的态度,她总能在女人感性时,做出理性的选择,我想这应该是她之所以很幸福的原因吧!很欣赏梁思成的宽容博爱和君子般的胸襟,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冰心与吴文藻的爱情故事虽平淡无奇,俩人的相遇倒是很戏剧戏。

  原以为民国那些文人追求自由的婚姻,大抵家庭包办婚姻都是不幸福的,但梁实秋和程季淑却相扶相伴走过数十个春秋的风风雨雨,直至一方终老。

  以文会友,也是世人传颂的佳话,沈从文与郁达夫的相识,相知,对俩人的命运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如后人对这一段文坛佳话作评定说:“没有郁达夫,沈从文可能会客死他乡;少可沈从文,郁达夫可能会沉沦一生,其实他们是在互相成全着彼此。”

  徐悲鸿“三顾茅庐访白石”,程砚秋对罗瘿公的知遇之恩。

  还有这些知识分子之间的生活琐碎之事及切磋那些事,也很是有趣,齐白石以物(白菜画)换物(小白菜),林徽因送冰心的山西陈醋。

  鲁迅作为一代大文豪似乎脾气不太好,他与沈从文,林语堂,自己的弟弟皆因一些小事闹得不太愉快。

  当时北平的琉璃厂,好受这些文人墨客欢迎。

  那时,从文人到戏子再到画家,几乎没有不爱国的。

  “时间,终是将许多的人和事,缓缓湮没在岁月的风尘里,远去了,消散了。不得不说再见。”

  《那座城里的旧时光》读后感(三):那些人,那些事

  我未曾去过北京,但对于首都的胡同四合院、北大清华园、故宫颐和园等耳熟能详的建筑物,却是神往非常。那些不仅是世界独特的唯一的建筑物,还是中国古文化的精髓所在。就胡同与四合院来说吧,一块砖、一片瓦都可能有上百年的历史,每条胡同都有自己的掌故,每间四合院都有传奇的经历。

  一直只能从他人作品中去完成对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的膜拜,正如《那座城里的旧时光》给我的感动。我把它唤作,那座旧城里的旧人、旧事。

  旧的建筑物或已被拆除,或正面临拆迁,或者,被幸运地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于是,一个执着的顾寒山,带着一支笔,扛着一台单反相机,用他行云流水的文字,和他敏感怀旧的镜头,去追寻那段灰飞烟灭的记忆。

  民国,乱世造英雄,多少顶尖文人学者汇聚于此,上演悲欢离合。在这里,沈从文、冰心初绽文学光华;林语堂、鲁迅以笔代戈,针砭时弊;梅兰芳、张恨水大红大紫,万人空巷;朱自清、朱光潜坚忍不拔,傲然挺立;王国维、老舍毅然殉节,消殒孤魂;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恨情仇,永无止境……

  他们走过的痕迹就在这里呀。

  可是,就算是老北京,每天与它们朝夕相对,也有可能不知道这里面的典故。作者在其另一篇文章《我的“北平”之旅》中说,头顶银发的老奶奶们并不知道她们正在纳凉聊天的东四三条胡同,孟小冬在这租住过;自称非常熟悉北京文化的六旬老者,并不知道鲁迅也曾在他住的胡同租住过。历史这东西,你不用心去发掘了解,就算近在咫尺,也无从得知。

  在时光的生涯里,尘起尘灭,因缘轮回,似乎只有痕迹,是无法抚平的。那面墙,无论你粉刷几次油漆,前业主的孩子涂鸦的画仍在底层。那条路,无论你多铺几层沥青,前人的脚印仍踩在下面。你把它们拆了,这些有记忆的石头分开了,废弃了,但它们没有消失,仍在世上继续见证历史。

  当你走近,你可曾倾听当中的如咽如诉?

  是为祭奠也好,感念也好,籍此书,重温那些人,那些事。

  《那座城里的旧时光》读后感(四):时光虽旧,人心不老

  寒山兄给我寄他的新书之前,嘱我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要求只有一个,要有真情实感。嘴上应承了,心理虚的很。读后感之类的文章我是最不会写的了,跟跑火车一样,东绕西绕,离题万里,半天都写不到点上。就像给人挠痒,挠完了,人家还得重新找人挠,我只会越挠越痒。

  但是既然答应了,就硬着头皮来写。寒山兄这本书是我死乞白赖要过来的,还是限量不对外公售的签名版,我一分钱没出。看到有一些人通过各种渠道专门买了书寄过去给寒山兄签名,那份诚意我比不了,惭愧的很。我只是在QQ上给他留个言说我给我一本你的新书吧,签好名再给我,凶神恶煞跟他欠我多少钱一样。本来说好运费我来的,结果寒山兄“食言”了,我还是没出一分钱。这深深的加重了我的罪恶感,好吧,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拿到书,作揖,拜谢,然后好好写读后感。

  上面写的好似我跟寒山兄熟的跟亲兄弟一般,但事实上,我与他素不相识,我连他是胖是瘦,是高是矮,顾寒山这个名字是真是假(拿到书后知道这名字为笔名),甚至他是男是女我都一概不知道。我只是从他的文字和摄影中来判断他是斯斯文文一介书生,便称呼一声寒山兄。假若不是他在U吧留下一个QQ,我跟他连“网友”都算不上,更别说厚颜的直接开口问他要书了。我相信即便因缘巧合我在某处买了他的书,也只会跟我书架上其他的书一样翻完就放在一边了,不会有这样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交流。我更相信在他那边像我这样的“网友”不计其数,他愿意给我寄送一本,并且不耻下问要个读后感,已经算十分瞧得起我了。念及至此,诚惶诚恐。再作揖,拜谢,继续写。

  以上一堆废话,下面开始正文,好好写,万一寒山兄觉得我写的还不赖,下本新书赏脸给我个巴掌地写个序啥的,那也是极好的。

  首先恭喜寒山兄出书,处女作。著作等身是多少文艺青年的梦想,寒山兄迈出了第一步,可喜可贺。这本书叫《那座城里的旧时光》,随书附赠了几张明信片,印的是与书中内容相关的主题摄影,同样出自寒山兄之手。每一张都很漂亮,应该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看得出用心。

  关于书名,刚知道的时候我给寒山兄留言说这个名字很一般。现在还是这样的看法,遮遮掩掩的,不痛快,估摸着图书编辑是想钓读者的胃口,可惜饵没用好,伸手一抓,抓空了,什么都没点到。一个不注意,读者是会错失好文字的。

  再说封面,很赞,浓妆淡抹,素雅恬美,很舒服,很耐看。

  接下来讲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寒山兄跑了一趟京城,逛了几个胡同,然后就写了这本书,一本游记。简单么?简单。但是这才是寒山兄的厉害之处,简单的东西写的好就需要很深的功力,无疑寒山兄有这个功力。图书市场上游记千千万万,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水,没点干货,跟小学生日记一样,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流于表面,我统统不看的。在我看来,有深度有厚度的旅行应该是带着文化带着历史带着传统带着智慧的前行。每到一处,都能看到表面风光之下的文化底蕴,看到残壁断垣之间的历史风尘,看到当代胜景之中的传统内涵,看到古典建筑之内的先贤智慧……这样的游记读起来才有如品香茗之感,泡一杯香气四溢,一口下去,舒畅满身,唇齿留香,美哉!

  能满足这样要求的游记实在少的可怜,可遇不可求。我读到的除了余秋雨早期的几本文化散文,接下来就是毕淑敏的《蓝色天堂》,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郝景芳的《时光里的欧洲》和木儿的《行尽江南,未与君遇》,现在再算上寒山兄的这本《那座城里的旧时光》。

  寒山兄笔下和相机中的京城不是我们的北京,而是曾经的北平。民国北平,既遥远又亲近,既陌生又熟悉。那个时代风起云涌,英雄辈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看的人眼花缭乱,喜不自胜。如今民国早已落幕,成了寒山兄笔下的“旧时光”,曾经那些大师的璀璨光辉散落各处,归于寂寞,静静等待着有心人的拾取和把玩。于是寒山兄去了,轻轻叩开了胡同大门,又一次为我们拉开了一小块民国的幕布。

  王国维、朱自清、鲁迅、程砚秋、郁达夫、沈从文……一个个民国大师名伶的故事在寒山兄笔下娓娓道来,汇聚到一起,精彩纷呈,激动人心。个人最喜欢的两篇是《徐志摩与陆小曼:兵部洼中街共筑爱巢》和《孟小冬:轿子胡同的隐居岁月》,生动有趣,如在眼前。

  其实这些故事很多都早已为人熟知,但是寒山兄取了一个巧,从他们的共同点:在北平住过的胡同里出发,道出这些大师的动人往事。进的是城,出的是人;拍的是景致,说的是故事;讲的在当下,品的是过去……这样的书不宜速读,应当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一个人慵懒的躺在沙发上,听着老式唱机,泡上一杯茗茶,然后慢慢品评,任思绪纷飞穿越,直到惬意通透全身!

  然而还是有美中不足的:图片排的不好,又小,位置也不好,挤在一边,受了委屈一样,还是黑白的,不清楚,美感不够,不能让人身临其境。这是图书编辑的问题,其实寒山兄的摄影技术是很赞的,U吧里见过,很漂亮,可惜编辑没用好。

  另外一个问题是寒山兄的:有一部分文章里大半是这些大师的故事,少了一点作者的观点和评论。就像我刚才说的,这些故事其实很多都为人熟知,作者如果没有自己的立意和态度,很难和同类型的书籍区分开来。从我个人来说,当我知道寒山兄要去胡同寻找这些大师的时候,我更想看到的是寒山兄找寻过程中发生的趣事以及胡同当年和现在的景致描写,如果能把这些穿插在故事里面,那么我相信能更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岁月更替、历史变幻的恍惚感。

  作者是读者的眼睛,作者不在文中,读者就很难跟着作者入到文中。

  其实寒山兄的文笔才情和摄影技术俱佳,我早就在U吧里见识过,佩服的紧,所以巴巴的去加他QQ。但是窃以为这本书并没有将寒山兄的这两个特长完全发挥出来。这其实是好的,因为是第一本书,如果上来就气势如虹雄霸天下了,以后怎么办呢?

  以上个人愚见,与寒山兄商榷,如有唐突,还请海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