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读后感1000字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是一本由[美]安德鲁.葛洛夫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精选点评:
●很小的时候读过
●这本书的内容远比它的标题要好,看完以后主要的几点感受: 1) 这本90年代中期的书见证了IT行业横向工业体系的兴起和纵向工业体系的没落。但今天的苹果帝国证明是可以形成了一个以自向为链主的纵向链条的,前提是只要把足够多的人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2) 10倍速变化的要点,企业战略转折点的判断,都是困难的,在PC时代和互联网的时代,w-Intel联盟确实取得巨大的成功,但在今天的移动应用的时代,ARM的崛起,Intel何去何从? 3) 越是成功的企业,在自身成功上的改变越难,在IT的历史上,无数的企业证明了这点(参见创新者的窘境等)。那么何时是良好的投入点,如何区分噪声和信号,是一门更深的学问。 这是一本在上一个IT浪潮时写下的书对于新一轮的IT浪潮来临可以借鉴很多的书。
●更像是传记,对于面对变化讲的太粗,很多时候回头看才能知道是十倍速的影响,而身在局内的人怎么能看的清楚。就像历史一样,在今天的你觉得诸葛亮斩马谡,崇祯杀袁承焕是昏招,但对于当时来说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不过书中说的只有一线人员更能了解变化,老板往往是最后一个知道的还是很认同。
●其实是说公司战略的
●wow……
●激变时代里的人都应当看看,尽管讲的是企业和商业方面的事。
●“做做调查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别把任何人的话当圣经”,作者从自己职业经历的角度去描述企业如何应对战略转折点,对企业对个人都有指导作用,是一部感觉很诚恳的书!最后附录作者用对付十倍速因素的态度对待前列腺癌的例子也给了读者一种新的认识问题的角度,很少有患者质疑医生的,作者牛掰!
●明基大陆主管推荐的。
●随便翻了一下,因为浮点的问题损失5亿美元……
●这书唬人。。。the paranoid are all dead....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读后感(一):我实在是看不太懂
上次在微博上看到老罗推荐,所以去图书馆借来看看,上学期末看的,快看完了,但是一个假期过去,我发现我什么也没用记住。其实也很正常,因为当时看的时候,就没太看懂这本书在干什么~~以后有时间再回顾吧~~
说我的评论短了~~~~晕啊,我最近好忙好吧,以后我再好好写书评,放过我吧~~~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读后感(二):不偏执的偏执
刚开始不明白Andrew Grove为什么要取这么一个书名,后面明白了,他真的真的很偏执,执着于寻找那正确的风向。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便是他那句“决心来自实验”。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读后感(三):老罗推荐
因为看了老罗的视频,他在演讲中推荐了这本书,估计是被老罗的现实扭曲场给忽悠了,然后就想着有机会一定要读一读,看看到底有多牛。 于是去学校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很老的一本书,97年出版的,到现在都快15年了。
断断续续的读,大部分时候是在课间的时间读的,偶尔是在晚自习的时候看看,就这样将近20多天读完了。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也许葛洛夫就是个标题党吧,至少我觉得全书和偏执狂没什么关系。
大部分内容都是和企业管理,战略有关的,对于我这种很少有机会实际接触到这样的内容,所以读起来貌似无关痛痒,也打不起什么精神。倒是看到输的最后,看到96年的葛洛夫对于互联网的看法着实让我惊奇,看到他15年前的预见如今确确实实是这样的,也让我好生佩服这样一个人。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是这样,看看还是不错的,倘若有一天有机会参与企业管理,对于某些问题才会有机会有更深的理解吧。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读后感(四):20年前的书,如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这本书是1997年出版的,主要是英特尔的联合创始人安迪·格鲁夫写的一本关于英特尔公司发展转型的历史,但事隔20年之后来看里面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东西的。
格鲁夫把他的成功归因到他在本书中所揭示的哲学和战略思想,他对全球商业思想的贡献在于他提供了一种新的应付每个领导人所惧怕的噩梦的方法,这被他称为战略转折点的灾难,所有公司都会接触到。书中主要阐述的是,偏执的概念在于专注和独特,然后书中还讲了战略转折点,横向工业体系,影响企业的六大因素,和企业里面的十倍速因素的几个重要的概念。
本书的前言引用了1942年《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的一段话:然而和书上描绘的场景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中,首要的因素并非是价格竞争,而是新商品,新技术,新的原料来源和新型企业组织引发的竞争……它冲击的不是现有的企业的利润额,而是他们的根基,他们的生命。
从书的思维拉到二十年后的今天,在中国,最出名的偏执狂肯定是属于罗永浩罗胖子,在国外最出名的偏执狂当之无愧是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从他们两个人身上确实有很多可以学到的东西,比如他们两个人都是把发布会,把ppt,把用户体验,设计,做到了极致,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网络上对罗永浩的评价是“老罗这个死胖子一边走路一边往下掉个性的渣渣”,比如说他,砸钱把品质做好,他去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他有个性化的文案的宣传,他着重提升消费者的体验,不管是学英语,还是卖手机。
最后一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大量的信息涌来会有一个对于信息“是信号,还是噪声”的判断,举个例子,当时的功夫熊猫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拍得火,有人会说这个是对中方文化的倾入和过度消费,但是反过头来想,这会不会是说中华文化已经深刻地融入到了西方的家庭文化,价值观里面去。我想说,当大量的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要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能够指引我们方向的信号,这个是很重要的,同时也要强化我们对于这些信息降噪的本领。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读后感(五):惶者生存
文 | 米修
美国因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在1999年出版了一本书《惶者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此书的中译本译作《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乍看之下这个名字更好,但通书看下来,发现没有偏执狂什么事,可见译得不甚准确。
aranoid,意为患有 Paranoia的人,本义是偏执狂没错,但属于医学术语,指妄想狂;而同时,在英语大众语汇中,Paranoia的常用义也是“迫害妄想症”,就是一天到晚都觉得别人要要害自己,觉得危险无时无刻无处不在。
格鲁夫出生于苏联红色恐怖统治之下的匈牙利,他觉得苏联红军会弄死他,在年少时就逃离了那里。而在创立英特尔后,他也一直有很强的危机意识,觉得英特尔随时会死掉。所以书名的用意与“偏执”没有关系,与医学术语的“偏执狂”也不太符合。
可见,Paranoia在此处翻译为“忧患”“焦虑”“不安”比较准确,而这本书的基本意思也正是“生于忧患”,时刻警惕商业环境中的异动和小苗头,大象随时可能倒下。所以书名为《生于忧患》比较贴切,但同义的《惶者生存》显然更好,与原名语序相同,略显激烈的感觉也未失掉。
对一个企业来说,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市场和商业格局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容忽视。这本书就强调不能安于既有的业务,要以极强的洞察力捕捉微小变化所带来的潜在危险——看不懂就持续看,不能视而不见,不能想当然。
法国卫生和医学研究所有一项研究称,焦虑的人能更好地处理危险,完成任务。该研究指出,焦虑的人利用大脑中负责行动的区域来处理威胁,而散漫的人利用负责人脸识别的感官回路处理威胁。前者比后者对行为的引导意义更正面。
中国的先哲没有做病理研究,但其见解同样深刻:“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都说明只要不因“过度”而造成困扰,焦虑还是不赖的,是挺必要的。
有了这个意识,接下来怎么面对呢?本书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要敏锐。时刻关注和学习新动态,并且要作分析,认清自我和环境的关系。“认清”非常不易,但是不能逃避。伊索寓言有个小故事: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给每个人挂上两只口袋,一只在胸前,一只在背后。胸前的口袋装别人的恶行,背后的口袋装自己的。因此人们总看见别人的缺点和不是,自己的却瞧不见。寓言多半讲的都是人的天性,像这故事里的“严人宽己”就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所以是正视呢,还是一句“天生如此,本性难移”糊弄过去呢?
二要自我否定,自我颠覆。这很困难。孔夫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这本书不是什么都记的,能记下来流传,是有其可记者的。)之所以会记这么一句,盖因为人一般不这样做,一般怎样做的呢?见了牛X的人,隐隐会有不平衡,评价多半就会打折;见了不自如的人,优越感便悄然而生,或神气或欲为人师,不大能思齐、内省。我自己的感受也是这样,常常不自主地就有小觑旁人的毛病,又常常自以为是,不以为非。虽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些不好的脾性,自策以“低调、修行”,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仍是很难做到。有学者认为儒家陈义过高,圣人言的是圣人行,一般人真的难做到,做到了就是真君子。拿这尺子量圣人还好,量凡人如你我,可以说统统不及格。这样一来,就很难有信心和动力。在我看来,厚责己薄责人虽然是圣人的行止,也不一定是好标尺。怎样好呢,待人待己,一视同仁,褒贬有理据,得失自有其度。能够心平如此,就已经扯断身体里护短的小尾巴了。
三是乱中图治。应对变化的最好办法不是不变,而是随机应变。环境变,自己也变,在不断的适应和博弈中图存图强。不要奢求一劳永逸,不必幻想井然有序。乱是必然也是必须的,治是动态平衡,不是板上钉钉。“环境发生变化,过去的技术(这是对公司而言,对个人来说是能力)和优势不再重要的时候,我们几乎本能地坚持走老路。我们不愿承认周围发生了变化,就像孩子不喜欢他看到的东西,就闭上眼睛,从1数到100,以为讨厌的东西会自动消失一样。”是故不要本能,要逆本能,要反熵,要行之有效。
四是忌空谈。一定要行动,决断,切身体会变化,犯错,改错。要有理论模型,也要不断检验修正。作者成书的时候,是国际互联网(当时是这样叫的)第一波浪潮刚刚兴起的时候,那时候,无论精英还是大众,对互联网会有怎样的发展都不明了,不知道它带来的是冲击还是助力。我们现在回头看,会觉得互联网浪潮卷来是必然的,“这不明摆着吗”——因为我们已经见证了它。而作者作为一家巨头企业的负责人,需要在纷扰中确定是否完全抛弃成熟的既有业务,是否要去寻找全新的足立之本。即使业绩在下滑,决策仍然是艰难的:已经验证过的走通了的路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
互联网已经发展了二十年,这二十年的变化是巨大的。这是不可思议的,这又是无懈可击的。这使人产生疑问,现在的便捷美好,在二十年前只是蓝图和憧憬的时候,何以会有那么多怀疑、不解、迷茫与敌对的眼睛看它呢?忆过往以思将来,又会是什么图景呢?对于未来,已经不是要不要去拥抱,而是以怎样的姿势拥抱了。
在不远的将来,因为信息的通畅和系统平台的完善,对人的管理和组织方式会有非常大的变化。未来大公司会减少甚至消失,自由职业者和类似工作室的小团队会增多,一专多长的人更容易释放能量,更容易将创造力变为作品。个人英雄时代不断远去,群体精英主义渐成常态。
更重要的是,变化在加速。急速变化和急剧动荡十分相似。在这样的时代,一成不变是被动的,也很难有百试不爽的指导准则。上面的四条做事原则,大体没错,但还远远不够,唯有进取心和忧患心是中流击水的利器——当然前提是愿意这样活和这样玩,否则以上所言也未必成立;世界很大,世界依旧很慢。
(2016-04-30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风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