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自传读后感1000字
《松下幸之助自传》是一本由[日]松下幸之助著作,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松下幸之助自传》精选点评:
●松下工业的创始之旅!
●有点水
●哪个狗屎翻译的,,,,不要问我为啥要看这个书。。。。。。。
●非常厉害
●一本很薄很朴实的书。一个可亲可敬的老爷爷。尽管松下集团已经不复当年风光,但是老先生的理念已经远远超越了企业精神企业管理的范畴。海明威说,这是个美好的世界,值得我们为之奋斗。我同意后半句。
●不涉及详细的管理规范,但是体校了老先生经验管理的思想
●在其背后的东西,慢慢清晰了
●凑合着读。
●求学,谦虚,思考,联系
●新员工入职必读书籍。。。
《松下幸之助自传》读后感(一):过于简单
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松下本人写的,抑或是其他人假托松下之名写的。
反正,这本书与我读书时看到的一本松下自传(似乎是叫我和松下,记不清了,哪位仁兄知道还望指点一下)相差甚远。
文中大量的图片占据了很多的篇幅,但对于我们理解松下的生平以及他的经营理念帮助不足。
另外,翻译水平也很差,鄙视一下。。。
《松下幸之助自传》读后感(二):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
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幼时家族落魄、九岁辍学、少从学徒,后聘大阪电力,辗转惜惶。病体甚单,白手创业,九死一生,步步为营,逐渐展露。历经战乱、地震、经济危机、政治等因素影响,经营起起伏伏,直至带领松下成为20世纪全球辉煌的企业,功成身退。纵观松下先生平生,其建立信誉,勇敢创新,合作共赢,务实经营,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所有创业者学习。
《松下幸之助自传》读后感(三):哲学的经营者
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紧凑地翻了这本书。
很欣赏作者的思想。整本书里充满着感恩的心态,我想这是他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在公司代理商遇到问题的时候进行自我检讨,移情能力很强。
印象最深的是3个地方,首先就是技术指导费用和经营指导费用,在技术垄断和崇拜的时候,松下的哲学中将经营也提到了很高的位置。经营,管理,人治,有时候真的比技术还要重要。在别人跟你索取的时候,不必一味地退让,想想自己有什么竞争优势。
其次是对收入倍增理论的批判。作为一个致力于PHP(用繁荣带来和平与喜悦)的哲学思考者,松下已经超越了对物质的追求,而是转向致力于增强国民精神。经济的增长,收入的倍增,无济于心灵的成熟与社会的繁荣。当今的和谐社会,所梦寐以求的不就是这种国民精神么?
最后是筑坝理论。实业经济不能够依靠借贷和信用来维持,相反这种膨胀的信用很危险。有人说看到这次经济危机,亚当斯密笑了;我想,看到这次经济危机,松下老先生应该在叹气。
自来水哲学,是一种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大满足的哲学,其实跟共产主义的梦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不知道国内有没有这样的企业家,和这种胸怀国家的精神。
最后是一种怀疑,现在的松下,或者确切的是panasonic,已经逐渐走向高端,自来水变成了依云矿泉水。筑坝理论不知道能不能行得通。这次经济危机伤亡惨重,好在还是坚持实业兴社,没有太多偏离主题。但我仍然怀疑,虽然还是天天背诵其语录,但究竟是不是还在按照松下的250年设计的精神在前进。
《松下幸之助自传》读后感(四):信念的力量
@计划没有变化快
“现在想起来,任何事情都一样,很难按照预定的计划获得成功。俗语说:“忍耐吧!忍耐吧!”如果一个人做事能忍耐到底,即使原来的计划不成,周围情势的改变,也许会出现另外一条活路,也许和最初的计划相差很多,仍然可以达到成功的目的。”
古语曰“取其上者,得其中乎;取其中者,得起下乎”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信念
总是在白发苍苍的日本老爷爷企业家口中听到感天动地的宏伟说法,信念一种强大的力量。
1932 年5 月5 日,松下幸之助召集了松下电器的全体员工,向他们说明了电器的真正使命,即“消除贫困之路”。那天真是充满了兴奋和感激的创业纪念日。
“任何事情要成功,必得先确立崇高的目标,然后一步一步踏稳脚步向前走去。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我们松下电器就是如此走过来的。今后依旧要如此地走下去。好像悠悠长江水一般,滚滚而流,永不停留。我们应该要明白,一步一步地走,看起来好像很迟缓。但是,只要我们不半途而废,那种速度也是相当惊人的。”
若干年之后,稻盛和夫在把他的经营理念和人生哲学概括为“敬天爱人”。
松下幸之助还说
“永不绝望的诚恳和毅力,会改变既定的事实,化解人的坚定意志。
不管别人的嘲弄,只要默默地坚持到底,换来的就是别人的羡慕。”
今天碰巧看到一句话“这个世界并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做出来的成绩,然后再去强调你的感受。 —— 比尔·盖茨”。
我想,首先必须完全地相信自己做的事情,然后面对一切的质疑要能挺住,最后一直执行下去。
@信任
松下说“尽量看员工的优点,而不注意员工的短处。有时因为将某人优点看得太重,没注意缺点,因而派他去担任超过能力的职务,后来出了问题。但我却认为这也没什么不好。如果拼命去找员工缺点,我将不能安心用人,反而因时时担忧他失败而寝食难安,员工的士气也会低落,会影响公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