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簿狱经典读后感有感
《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簿狱》是一本由米歇尔·图尼埃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50元,页数:3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簿狱》精选点评:
●只要是图尼埃的书,必买之
●读过都忘了,是不是有没读懂的地方?
●图尼埃笔下的鲁宾逊与丹尼尔迪福笔下的鲁宾逊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人究竟是客体还是主体,这是萨特提出的论点,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认识我自己”的想法,所以我才能够借由故事更好地了解自己。(个人偏爱传奇小说,后者)
●礼拜五为什么走了呢……
●早期。曾拜服,但现在想想实在是无趣之作。
●惠特曼式精神内核,斯宾诺莎式哲学架构,少年派画面感。
●思辨的鲁滨逊
●深刻
●自身浅薄,没有弄明白作者思想,不明觉厉吧
●离家出走时带的书
《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簿狱》读后感(一):隐喻太多太滥
有笛福的小说在前,这本书就有狗尾续貂的嫌疑。
小说的主题比较凝重,写法不具有可读性,现代性的解构主义就是要消解一切主题,最后自己也被消解。
勉强读完,如同先锋派法国电影一样,垃圾来的。
《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簿狱》读后感(二):图尼埃尔这本书看完一定是晕乎乎的
特别是看了后面德勒兹同学写的后记以后
这本书整个笔调不像法国作家,倒像个信奉尼采的德国人写的(黑塞写这么本书就很合适),充满了大色块的隐喻,神圣的交媾,之类的玩意
其实这本书该作为儿童读物,取代笛福那一本……
《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簿狱》读后感(三):太平洋上的灵簿狱
本书的鲁滨逊经历了一个从偶然世界向必然世界飞跃的过程,或者说在他身上体现了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冲突,我个人觉得似乎东方文明更胜一筹。
刚开始的鲁滨逊可以说是完全的西方文明,以征服者和开发者的态度来面对荒岛,意图用科学、进步、宗教和法律来“管理”。这无疑是荒诞的,特别是其任命自己为总督制定法律武装守卫等情节,这要是在人类世界还说得过去,可是在无人荒岛上便是个黑色幽默了。
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鲁逊滨也迷失了,当粮食已经足够食用之后再种植有什么用处?这就反映出西方文明的缺陷,也难怪会爆发世界大战,那就是物质无止境和物质无用。这时鲁滨逊一方面进入的精神世界,以性为切换点;另一方面礼拜五出现了,他可以看成东方文明的启蒙,由于东方文明更多注重内省而非条理性,在西方文明兴盛时还说得过去,可是当物质丰富后就有些不知所谓了。这里就需要精神方面的补充了。而鸟屿被炸和最终鲁滨逊选择不回归就暗喻了结局。这也可以看成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的思考。
《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簿狱》读后感(四):礼拜五与鲁滨逊
此书是大名鼎鼎的鲁滨逊的变体,十几年前初看时,实在没怎么理解,此次重读之下倒是收获颇多。
这部作品可以进行多重解读,哲学上的、人类学上的、心理学上的。我此次在后两者颇有点个人想法。
按传统的鲁滨逊,可谓是文明或者西方文明的战胜野蛮的进程。此书前半部也是如此,鲁滨逊开始开发荒岛,一板一眼地种植驯养,遵守卫生习惯乃至宗教信仰,直至制定法律,虽有颓丧之时,但不失于一个出色的文明的殖民者。但如果跳出情境本身(因为鲁滨逊的活动还有不使自己回归动物的理由),给我的感觉十分荒诞。也许我不是西方人,从我们的角度来看鲁滨逊就如同一个玩偶,被现代文明牵制的玩偶。
中间部份鲁滨逊已经解决了物质生存问题,这点从人类学来说,初步的农耕文明建立了,于是进一步的需要诞生了,书中以性欲为代表着重进行了刻画。原先阅读时实在没办法理解。但实际上这是相当合情理的,任何动物生存本身问题解决后的第一问题便是繁衍(即性行为),而人类的精神文明的建立按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是由于力必多无法消耗而升华而成。可以这样说,没有了性欲升华便不会产生宗教、艺术、哲学,就是物质发明也是如此。而书中鲁滨逊的行为也颇具意义,鲁滨逊开始了玄思,而鲁滨逊的行为相对于前半部来说似乎更兽性了,当然应该是更具有自然性特征。其实这也许是当人类文明发展到极致后的必然选择之一。人类文明要么灭亡,要么反朴归真。看似倒退,实则螺旋式上升。
这时礼拜五出现了。礼拜五的行为似乎完全不可理喻,但我们跳出西方的文明眼光来看,实际上没有那么荒唐,这只不过是不同文明的表面。正如同中国人吃狗肉而法国人吃蜗牛,当乍一接触时双方都会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其实鲁滨逊和礼拜五事实上最后也相互融合了。而且特别具有象征意义的是,是由于火药的毁灭(火药是东方的发明,可是西方凭借着征服全球)融合才开始。
最后的结局相当有意思,鲁滨逊和礼拜五在遇到新的情况下,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而这种道路的选择似乎是错的。鲁滨逊选择了荒岛而礼拜五选择了文明。这是否传达出作者的某种意图呢!相当值得思考。
《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簿狱》读后感(五):他人即是灵薄狱
鲁宾逊海难却未丧生,由此而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荒岛,也是自己。图尼埃借这个虚构的故事向人展示了存在与永恒、他人与毁灭的哲学思考。
鲁宾逊是存在的,但又是不存在的。他于他自身而言,有血肉、有思想、有金钱,甚至他自己用一套一套的治理荒岛的秩序和一个一个强加在自我身上的各种人类世界的名号;但他经受过海难,正常世界,也就是大多数人类所生活并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的世界却并不知情,都认为他已经死了(书中并未提,但应该可以想象)。礼拜五是存在的,但又是不存在的。他也有自己的种族——阿劳干人和黑人的混血、他有想法,要让山羊飞翔、歌唱、他甚至有性欲,在粉色小溪谷排遣;但他本来应该是死去的,如果不是鲁宾逊救下他——而且这救下也是错误的,鲁宾逊本来开枪对准的是他——他便不复存在。即便是这样,他于他自身活着,但在火药爆炸之前,鲁宾逊也从未将他当作一个人来对待,鲁宾逊呵责他,辱骂他,他是他的工具、奴隶,是鲁宾逊建造自己秩序的见证人、执行人、仆人......
存在于他们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当人陷入一个孤岛之中,与现实世界找到一个不现实的处所,那在现实世界中所创造的维系人存在感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起先的鲁宾逊企图利用在荒岛中(即他一个人的世界)建立的各种人类世界(社会)的秩序的复制品和通过辛苦的劳动积累起来的众多粮食、财富来虚构他的存在。礼拜五的到来打破了他一个人的世界,他的思考进入了因为礼拜五而带来的矛盾中。他嫉妒礼拜五,嫉妒他的纯真、嫉妒他的健康。在山洞中的火药爆发之后——毋宁说火药的爆发是鲁宾逊自我认识的一个突破——他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于是他如佛陀在菩提树下一般顿悟了——他开始看向健康,把表示时间的滴壶彻底的堵掉。他与礼拜五真正开始融合、磨合。这其中出现了一只羊,这只羊即是鲁宾逊的意向,礼拜五让它飞翔、让他歌唱,无疑便是鲁宾逊自己的飞翔、歌唱。因为他在这一个人的世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从污泥中、地狱号的失败中、小溪谷中、爆炸中一步一步艰难找到的平衡。他不再执着于时间,而只关注自身,他晒太阳,让自己白色的皮肤染上古铜色;他奔跑,生长肌肉……所有这一切只为了自身的健康。这便是他的平衡。
但所有这一切在白鸟号的到来之时土崩瓦解。他突然不能适应与这些有着烟火气的人说话,已经不能适应人类世界正常的饮食……他放弃了本来可以回归社会的道路而选择继续留在这座荒岛上。
但是礼拜五却走了。他背叛了鲁宾逊。但诸多迹象表明,图尼埃笔下的礼拜五即是鲁宾逊本人的另一个意象,他反映着鲁宾逊潜意识当中的另一种喃喃。他的潜意识里,是渴望回到人类社会的,因为他的脱离,他甚至不愿意告诉百鸟号的船长自己已经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28年,甚至建立了一座城池一片国土,复制了人类社会的众多秩序。但28年的孤独生活,让他彻底摆脱了社会的众多关系,他已经不能明白社会之中的种种存在,这28年的非正常生活已经成为了自身的正常秩序。
而所谓的正常,只在于大多数而言的。
在《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里,只有鲁宾逊一个人,他的行为,他自编自导自演的故事。而他却活下来了,在没有他人的欷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