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1000字

2020-12-24 00:05: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1000字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是一本由王雪岩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一):《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让自己努力成长!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此点毋庸置疑,无论人们如何在以后的人生自我教育,都会在时间的犄角旮旯里受曾经记忆影响。我经常听说“成年人哪有容易之说,没必要总是说自己有多委屈”,诚然此言很对,但是经历过伤痛过多的人,其实自愈能力是没有想象当中那么强的。如今时代,我们更多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可是世上并没有感同身受,所以自我拯救最为行之有效。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这本书改变了我很多思维观念,曾经我以为待到父母年老,他们会反思自己曾经所作所为对孩子的影响,会内疚自责,可是现实总是令人失望。儿时,父母离异,大概四五岁左右我开始记事,只记得那几年父亲总在过年过节往家里带“妈妈”但是春节的喜庆一过,那些妈妈们就再也不来了,后来直到我虚七岁,父亲终于安定下来,从黑龙江大庆带回来一个领着五个月大男孩的妈妈,至此家庭生活才安定下来。 近些年我总后知后觉反应过来,在父亲没决定找伴时,我们父女感情非常好,那个躺在爸爸怀里调皮的数着钱的场景总在我脑海里回荡。可能兴许是因为我这样一个拖油瓶让他在婚姻上遇到诸多羁绊,那几年父亲总是会打我,有时因为衣服脏了,父母就会将我锁在屋里使劲打,曾经将家里很多木板都打坏了,如今的我不能说完全走出伤痛,但实在想不通头一个四五岁的孩子犯了多大错误,至于让父亲三番五次往死里打。 成年后,我跟父亲说过这些伤楚,他跟我说是因为我太调皮了,太不听话了,我心里很清楚我的父亲根本不爱我,在家里有带来的弟弟,甚至后来他们自己生了妹妹后,我就完全没有立足之地,我明白注定这一生不会享受阖家团圆的幸福感。《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一书,说的是自我调整,与内心父母和解,选择遗忘,是想要放过自己,而非拒绝承认他们的错。 作者故事中有一个人从小被父母伤害,长大成人之后父母责怪他逢年过节没有花很多时间陪伴。他说,如今父母还能自理,能不见面就不见面,省的吵架。如果未来他们不能自理了,他就花钱找保姆护士照顾他们,但是绝对做不到自己人守在身边。“心里的伤谁痛谁知道,我能做到的,只是不像他们伤害我一样去伤害他们。我可以给他们钱,但我给不了他们爱”。 相比较我而言,心中了然之后,也最多能做到故事中主角这样,可是如果有人教育我要选择原谅的结果就是重新关心疼爱伤害我的人,我确实也做不到。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二):谁不是带着伤长大:“内心的父母”打到我的心坎里了。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这句话应该问到所有人的心坎里了。孩子有孩子的伤,校园有校园的伤,成年人的世界更是伤痕累累风霜雪剑。谁容易过呢? 善恶终有报 天道好轮回 不信抬头看 苍天饶过谁。所以现实世界就是这般冷酷,但是当你内心温暖的时候,你的眼前将是另一个世界。

谁不是这样挺过来的。

1:关于原生家庭

我小时候父母经常跟我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好像这一句话会经常说起,我却想不起父母说这句话时的具体场景了。我只是知道,我们作为人,不能连狗都不如。原生家庭是无权选择的,我们没有选择的机会,也没有嫌弃的机会。也去过好人家里的万般好,但是觉得还是自己家才是最舒服的。这真不是骨气,而是一种习惯,或者认命吧。

可能读书的时候,内心还是有点自卑吧,一般都不太喜欢家长到学校里面来找我。不希望把父母带领到同学面前。成年以后,不知道是哪了年,我开始接纳和完全接受父母,我不会觉得站在父母身边会有什么异样的眼光。虽然不至于为父母感到骄傲,却只是坦然心态面对这件事了。

有人说原生家庭会遗传。这句话对我是一个大提醒。我总是觉得,成长过程的许多伤痛跟自己的原生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甚至有些记忆到现在仍然不敢轻易触碰。所以就寄希望于自己的新家庭,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避免这样的伤痛。

在这里我很认同作者王雪岩说的:父母是无错的。他们局限于那样的年代,他们的认知、能力、眼界以及视面贫瘠如此,也许他们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极限,他看不到这样的远方和这样的谋略,成长和培养孩子这样的智慧,我的父母是不懂的。

王雪岩的这本新书《谁不是带着伤长大》,再次触碰“原生家庭”这颗雷,作者结合案例,运用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方法,把父母和孩子在成长关系中的许多因和果重新解构,解开我们的心结,让我们跨过父母给的那道“坎”,接受并喜爱自己的原生家庭,然后跟自我和解。

我终于知道,“内心的父母”并不是“真实的父母”,当我理解了真实的父母,也就放下了我“内心的父母”,而只有放下,才能达成了真正的和解。

2:关于长大

许多人说,长大不是几年几月,大家都是瞬间长大的。

其实,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

就像许飞写的歌《父亲的散文诗》,里面的父亲曾经贫穷,这是属于我的父辈的感受了。

明天我要去 邻居家再借点钱孩子哭了一整天哪 闹着要吃饼干蓝色的涤卡上衣 痛往心里钻蹲在池塘边上 给了自己两拳这是我父亲 日记里的文字这是他的青春 留下留下来的散文诗

有时候我想,听这首歌的时候为什么会泪流不止,可能那个瞬间就属于长大。理解父母原谅父母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长大了;回报父母感恩父母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真的长大了。

成年后的世界其实仍然残酷,我们往往在受到伤害的时候,会回过头去抱怨父母。可是父母是多么无辜,又多么为难。

我仍然要说,父母永远是这个世界里面,最爱你的那两个人。他们的存在,就是最大的幸福。而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当我们关爱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要懂得去回望父母走过的路。

非常感谢王雪岩的这本《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书中的文字让我们对爱,对成长,对父母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勾起了很多的过往回忆,这些回忆里面有着生活浓浓淡淡的阴影,那是许多时刻无数的自己,无数的人生碎片。作者的许多案例里面,都藏着属于我的碎片,所以我阅读的时候,经常会抬起头离开书45度望向天空,内心有个声音说,我要更爱父母,更爱孩子,更爱家。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三):人都有悲伤,但你要学会放过自己

  

遇到一本好书不容易,但其实好书的定义是什么呢?

可能就是作者的文字令你产生了共鸣,或者是某一段经历相似,又或者是某段话戳中了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与你的灵魂同频共振。

今年读了很多书,但是当我读到这本《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一书的时候,我可以定义为这是我2020年读过的最好的书了。

乍一看书名,以为是情感类书籍,但其实这是一本心理学疗愈的书籍。

作者王雪岩不仅仅是一位心理工作者,也是一位多年心理被分析者,能以优美流畅的文笔阐述心理困扰的成因及其应对方法,看到日常琐事背后的心理学隐秘,令人从逻辑严密的专业分析中亦能感受到贴近生活的亲切之感,治愈了万千读者。

我们常常说原生家庭之罪,在一个人小的时候,可以把一切都归于原生家庭,那么对于一个有着正常心智的成年人来说,再说原生家庭之伤,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我很喜欢书首页的一句话,你才是自己命运的塑造者。

每个人活着,都有对幸福的渴望,但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痛苦的袭击,人间百态,痛苦也是常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治愈方式,同样也有悲伤的方式,但不管是何种方式,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

有的人去和命运抗争,有的人臣服于命运,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命运并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比如亲人的离世,比如我想让母亲活着。

当我知道所有的悲伤都是徒劳的时候,只能选择接受,渐渐去摆脱痛苦的掌控。

并不是说时间能够治愈一切,有些伤痕是无法治愈的,也不需要治愈。

在我印象中,家里一直弥漫着硝烟战火,父母亲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吵架。

我以为是我不乖,所以我一直是跟在奶奶身边,也不知道是多大的福分,奶奶的余生都在疼惜我,拼尽全力去保护我。

那个时候很肯定自己就是抱养的,不然他们为什么都不管我,我曾经很恨年轻时的父母亲,觉得他们真没有责任。

母亲把所有的怨气都撒在我的身上,因为她总是不断的对我说,都是因为你,没有你我早走了。

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他们俩离婚,离婚了就可以不用再吵了,各自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我尊重每个人的感情,出轨也好小三也好,每个人的感情都不是廉价的,只要是真心的,就不会觉得可耻。

时隔多年,依然耿耿于怀,如果当年他们离婚了,或许母亲就不会走得这么匆忙。

所以,你看到了吗?在这个世界上,你不管做怎样的努力,都不可能将痛苦从你的生命中彻底消除。

我能做的,也只是让它存在,然后用尽全力去理解他的意义。

从小到大,我都是个受偏爱的孩子,姥姥疼舅舅爱,从来没有因为家庭的原因而让自己陷入不堪和自卑。

相反,我挺乐观的,学习成绩做不到最好,但是每个人都很喜欢我,我也知道他们都是发自内心的,对此,我感谢那些在我成长路上一路相伴的人。

生命需要被宠爱,生命值得被宠爱,这里面的三个小故事哪一个不是你的故事,不是我的故事。

有无奈,有心酸,有伤害,有被伤害,一个常常被伤害的人,不去伤害别人,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这本《谁不是带着伤长大》我是看哭一段,再看哭一段,往事不可追忆,未来依然可期。

渐行渐远的岁月里,我们都是赶路的人,不管是美好还是伤害,总会在岁月的涤荡下渐渐苍白。

写出了这一段陈年往事,只想用我的经历告诫天下父母亲,韶华易逝,莫负流年,如果说在一段无法再去经营的婚姻里苦苦挣扎,不如放手。

切记也永远不要对你的孩子说,都是因为你,才造成现在的局面。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哪怕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都不会为我们的一生负上全责。

我们要学会为自己负责。

庆幸的是,多年以后,我明白父母亲爱我,不管他们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什么样的错事。

但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当父母的,不是吗?

与内心的父母和解,接受已经发生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有些事情你可能永远释怀不了,权当这是人生的经验了。

再次庆幸的是,原生家庭的伤在我身上看不到影子。

我坚强勇敢善良独立,往后余生,还要一如既往地善良下去,想自己所想,爱自己所爱,梦自己所梦,继续活的漂亮。

写了这么多,但不是一篇很好的书评,像是读后感,像是碎碎念,但不管是什么,内心真实的想法最重要。

还是要说上一句,这本书是2020年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了。

真心希望你们读一读,单身的也好,已婚的也好,有孩子的也好,没孩子的也好,或许都能从其中悟出一些道理。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四):我们无法选择原生家庭,但可以活出更好的自己!

  

原生家庭,可以说是这些年最热的议题之一了。不管是哪个电视剧电影,还有微博知乎上的社新闻,围绕“原生家庭”为焦点的比比皆是,动辄就看见有大多关于青少年自杀、杀人、危害社会的新闻,大多都来自“不健康的家庭”,影视剧里的极端性人物也大多如此。

前段大热的电视剧《以家人之名》就是聚焦了原生家庭的各种问题,再之前的《都挺好》《小欢喜》还有近一些的《隐秘的角落》《摩天大楼》纷纷引起了社会的广大讨论,比如,父亲的懦弱无能、从不关心;母亲的控制欲过度;再婚家庭的后父后母和继子继女之间发生过的种种矛盾和隔阂……这些来自现实生活许多人无法抹去的阴影都被放置在影视作品里,且大部分观众都被感染到,悲愤、可惜、同情,或是想到他人或自己。

阿德勒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一个人的成长轨迹,性格培养,都是和原生家庭的坏境氛围息息相关的。

无论你在长大之后变成了怎样,都是从童年时候便开始做的一系列选择,往往好的童年可以给人带来勇气和力量,而不好的童年,带给人们的只有无穷无尽的伤害。特别是那种长期生活在父母给的压力下的孩子,或是被掌控,或是被忽视,或是总被打压甚至猜忌,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矛盾或大或小,实在是数不胜数。

王雪岩的这本新书《谁不是带着伤长大》,就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深度挖掘和讨论,并结合案例,用心理学的方法,试图帮那些深陷在“父母皆祸害”的人从矛盾和痛苦中解脱出来。

有多少人都曾说:我长大之后不想成为父亲或母亲那种人。哪怕是生活幸福的孩子也总有发出这样感慨的。

大部分人都被原生家庭伤害过,或大或小。可能是大到和父母脱离关系、怀疑自己的存在本身;也许是小到一次次和父母的立场争辩,都没有错,但就是恨急了他们的不解,哪怕是小误会。反正,有些是一箩筐的委屈和道理,有些不单单是怨恨而是恨……

很多人都天真的希望父母脾气好一些,纵使不能让时光倒流,但知错要改,这是从小他们教给我们的道理,他们不理应以身作则吗?要让亲子关系可以变得更好,希望父母在以后不要再做一些让人讨厌心寒的事情。

正因为父母造就了我们,他们是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有血缘之亲的人,所以我们才更加在意,更加耿耿于怀。直到我们的痛苦因父母不断扩大,难以摆脱恶父母带来的伤害。我们总是期待着什么?

有些我们厌恶的父母的缺点,他们是不会改的,就算改了也改不彻底。就如同我们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那些缺点。人无完人,他们从来都不是我们要成为的人,对子女的教育也是有所偏颇的。而对于我们而言,从小和爸妈相处最久,自然处处以他们为标杆,所以越发长大,当发现他们与我们想象的样子大相庭径,心里才会觉得痛苦。因为如此,不好的父母,多少都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伤痛”。

大大小小的存在于我们和父母之间的问题,难已解决的太多,糟糕的瞬间也记得不少,所以我们才能在无数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和事情新闻里找到共鸣。别人说,几岁就可能有代沟,上一辈和这一辈之间不知道有多少个不理解,我们能做的有什么呢?

如何和父母和解,如何缓解自己内心里的来自父母给的痛苦?心理咨询师王雪岩在《谁不是带着伤长大》里通过案例,分析心理,希望深受这些问题困扰的人可以得到答案。

列出以下几点:

1.正视当下的问题,与伤同行

《无声告白》里有一段关于家庭的描写:“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

和父母发生矛盾,在所难免。有一部分人,吵架的时候会责怪父母,甚至和别人吵架,也总把双方父母带上,无论是有理无理的一方,好像都看成那句“子不教父之过”,自己也会把归结到父母身上,然后会想自己怎么出身在这样的家庭,看着并不称职甚至是讨人厌的父母,心里满满的气愤和委屈,觉得自己现在和以后过得不容易,都是父母的错……

还有些人,面对痛苦时会责备自己不够好,不仅仅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长大之后离开父母遇到其他人事也会本能如此,常常自我怀疑,“以为我只要控制自己怎么做,就可以令痛苦不出现。”很显然,这是由于父母长期的打压和控制孩子而产生的,一味的否定孩子,使得他们的自信心不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成为讨好型人格。和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一味的退让,明明是心里有委屈也不要说出来,面对问题时候,更加不敢和他人据理力争,他们把所有的责任归结于自己,生活得很累很压抑。

用类似“我不配,我不行”这样自我贬低甚至诋毁的字眼来消解信心,从而使行动和结果向着消极的方向发展。

不管是心里怨怪父母,怨天尤人觉得多年来的痛苦都是因为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好,父母的教导不能让自己的起步更好;亦或是第二种,因为害怕父母的冷眼所以一直顺从着他们的意思。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会逐渐的把父母和他人的需求“内化”为自己的需求。但要知道,如此处理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往往会让关系更加恶化,前者是心里看不起父母,后者恰恰相反,子女倒成了父母的出气加气筒,这样的亲子关系是极其不健康的。

习惯成性,也会伴随着一生,甚至痛苦到下一代。

要怎么办呢?王雪岩提到:

大部分孩子必须要经历这种“伤痛”。但你终究是无法改变别人,要治愈这种痛苦,必须是自救。

要正视和接纳父母给我们的伤害,不能无视也不要试图改变,这些徒劳无功并让自己越陷越深的举动。只有正视,才是解决之道。

德国脑科学家 Gerald Hüther 曾说:“当孩子不觉得自己需要努力去被父母爱着时,他们才是最快乐的。”

2.人无完人,试着理解父母

记得看《请回答1988》的时候,流传很广的一句话是:“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总是觉得爸爸偏心的德善,在姐姐生日的那天终于爆发了。而之后父亲认真的谈心让她对父母有了更深的理解。父母,也是第一次成为父母,他们也有自己的缺点,也不知道如何和子女相处,“成为优秀的父母”是大多数人必修的课程,有些人一生都难以毕业,但子女们不一定知晓看起来吊儿郎当的父母也许渴望着可以有庇护孩子的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抱怨父母为什么不理解自己,看到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事,都是那些我们内心不需要的。就像那句很经典的话: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对于很多人来说,不能说父母是坏人,无非是和他们说不到一起,他们也用尽一切努力,只为下一代能过得好,但过来人总是以为自己更有资格说话,很多父母就是如此,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强加了太多想法给孩子。大人给的,不是小孩要的,我们与父母总是出现这样的问题。

但是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想过“父母为什么要怎么做呢”,很多人想的时候,不难发现,是因为父母急于把希望托付在孩子身上,优秀的家长害怕孩子将来比不上自己,生活在泥沼中的家长总想自己的孩子可以拯救彼此的人生,尽量让下一代不要掉进生活的陷阱……这些都是来自父辈们的好意。在本书中,作者更加深层次的解释让我有点恍然大悟:“父母所有的这些规矩,看起来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深究下去就会发现,这么做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缓解父母自己的焦虑,或者只是父母自己恐惧感的投射。”毕竟,父母也是从小孩子走过来的。

在让人不太舒服的亲子关系里,不仅是作为当事人我们会焦虑,在恐惧焦灼的还有父母,我们太过在意自己的感觉,而忘记父母也需要情感的发泄,有人会问了“父母凭什么把这样的情绪带给孩子?”其实不难理解,付出却不被接纳,他们心里想的更多是“恨铁不成钢”,情绪自然就上来了。如若这个时候有一方能心平气和的说话,表示一下心里的那份理解,大概事情就有所变化。

渴望最爱的人能够理解我们,是太多人需要的好的亲子关系,但这不太可能。也许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永远不能只看表面的那一部分,而应该去看那些由有着历史转变的曾经。尤其在稍微长大一点之后,看透了父母的脾气秉性,便自然知晓他们自身的局限,那些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没有就很难再有。

毕竟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只是父母的人生观和我们不同,并不代表他们不爱我们。

3.我们不能改变一切,但可以开拓新的人生

电影《熔炉》中有一句是:“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这世界上有好人就有坏人,有好父母就有恶父母,有人和爸妈处成好友,有人和爸妈处成仇敌。其实一直都知道,和任何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需要用心经营的,但唯独父母,三观不和甚至感情越来越糟都不能选择“真正的中途离场”,千万般不是,血缘关系是不能改变的命定事实。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的确是巨大的,但不是绝对和唯一的。要知道,一个人的人生主题从来都是我们自己,可以去改变的永远只有自己。譬如:想法,态度,性格,以及未来。

所以我们想要靠近怎样的生活,就得自己去改变与努力。道理都懂,但要怎样去做呢?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更加积极呢?怎么才能不陷入父母有意或无意给的囹圄呢?

1.要有勇气承认痛苦的存在

2.痛苦带来的伤害很褪去,但可以消淡,不如以新的目标来占据自己全新的生活

3.找回自我做好自己的同时,往往也会知晓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更容易试着理解和接纳。只有这样,戾气才会渐少,爱的感情才会滋生。

4.最后,很重要的一点。相信自己,有改变的能力。只有愿意接受尝试的人,才有展开新生活的可能性。

……

有佛曾说: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为了减少苦,人生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一个人要有一定的成长,才会明白生命中有太多没有答案的事情,百般纠结也无用,唯有接纳痛苦,然后释放痛苦,慢慢的,内心才会平和自然。

也在这过程中,许多人走向谅解与包容,学会如何与父母相处,终于与自我以及那些不好的过往瞬间和解。

  《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读后感(五):父母皆祸害?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修复伤痛、发展爱的能力就是成长

  

知乎上“原生家庭很糟糕是种什么体验”这个问题下,有近2000个回答,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中的一句话看了之后让人感觉很心疼。

答主说在自己30多岁时,有一次跟朋友外出游玩,在车上随口说了句有点儿热,那位朋友就把车窗打开了。那一瞬间,这位答主的眼泪刷地就下来了。

可能大多数生活在比较正常的原生家庭的孩子都无法理解这个行为,别人帮忙开个窗这么稀疏平常的事有什么值得哭的呢?如果你看到这位答主从小是如何地被自己的母亲忽视、控制、贬低、打压,大概就能理解她为何而哭。

她说,当自己在说有点儿热的时候,根本没期待对方会回应,因为在她过往的生命中,她熟悉的互动常态是“有点儿热”“不热”!她的母亲会斩钉截铁毫不迟疑地否定女儿真实的感受,并强加自己的感受在她身上。以至于,成年后的她,因为他人一个小小的举动,泪流不止。

这眼泪,是因为自己的感受被看见、被承认、被回应,也是多年的委屈和愤懑在一瞬间被激发。

这个回答有几千个赞同和评论,而评论中大多数表达的是“天呐,原来有那么多人和我一样”。是的,提起原生家庭的伤害,似乎绝大多数人都有很多话可以倾诉,那些糟糕的体验和带来的伤痛也许说上三天三夜也未必能说完。这也是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内“父母皆祸害”这个观点能得到如此多共鸣的原因所在。

然而,另一个很难忽视的事实是:原生家庭的伤害已经产生,我们无法期望父母在几十年后幡然醒悟,也无法做些什么让这些伤害好像从来没发生过一样。我们往后的生命必然会伴随着这些痛苦。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些痛苦里,抱怨父母给自己造成的伤害,并无法让事情变好,只会让自己的生命跌进无尽的痛苦深渊中。而只有正视这些痛苦,学会与之相处,才能不被其牵制,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也是心理咨询师王雪岩的新书《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与内心的父母和解》中的一大主旨。在每一个孩子的眼睛里,父母都是如神一般完美的存在,因而父母是不会犯错的。但是当我们逐渐成长,就会慢慢发现,其实父母也不过是凡人,而只要是人就会犯错,那么无可避免地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会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加上父母自身的局限性,这些都可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创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带着“伤痛”长大的。疗愈、穿越这些痛苦就是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成长的必经之路。

在书中,作者用实际案例、细微的笔触,深度揭示了各种伤痛背后的心理机制,帮助我们看见、承认、走出,与内心的父母和解。即使我们带着伤长大,也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01 当下的痛苦,是谁的错?

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与现下生活中产生的痛苦交织缠绕,如熊熊烈火炙烤我们的内心。那这些都是谁的错?

作者提到,人们常见的反应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都是父母的错,都是他们当年这么对待我;一种是都是自己的错,一定是自己不够好。 这两种反应,无论哪一种都毫无益处。

第一种,父母皆祸害的观点,认为自己当下所有的痛苦和处境都是父母造成的,把责任都归结于父母的同时,也把自身内在成长的力量削弱了。

这样就把改变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比如期望父母去改变,期望父母去弥补那些伤害。而我们也知道,让他人改变这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无论我们怎么控诉、讨伐,父母可能都无法改变,就算改变了,那些已成事实的伤害也不会消失,所以势必就会导致更深的失望。

同时,把责任归于他人,我们也逃避了本属于自己的责任。要知道当我们年幼时,也许没有力量面对种种境况,但是当我们成年以后,已经比年幼的自己要强大许多。往后的人生,生命的成长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如果逃避掉这部分责任,等于放弃了成长的可能,放弃了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好的路。

最终,就只是停留在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中,一遍遍重复体验以及产生新的痛苦,继而如果有了自己的子女之后,就把这种痛苦传给了孩子,代代相传。

第二种,把责任都归于自己。看起来这是一种很负责的方式,但是这其实是一种无法区分自我和外界的界限混淆。这样的人,通常在人际交往中,会把所有的不好都归结于自身,形成讨好型人格,以及抑郁。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真实地区分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他人的,而不是全盘接收。把责任都归于自己的人,往往缺乏这样的能力,他们无法意识到哪些是对自己的伤害,自然也就无从拒绝伤害,从而让自己的生命消耗。

所以,痛苦的产生并不能归结于某一个人。有些痛苦,更是来自现实的,比如生老病死。这也让我们看到痛苦与生命是相伴而行的,痛苦可以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只不过因为我们无法接受它,想要拼命消除它,它才会牵制着我们。

因此,首先我们需要接纳生命中这些痛苦的存在,不试图去对抗它、消除它,只是学会与之相处。顺应生命的自然流动,接纳其中的一切发生,我们才能感受到更多的自由。

02 走出痛苦,有时候意味着要放弃一些期待

当我们能接纳生命中的这些痛苦时,我们就能在人的层面上与父母相遇,看到他们自身也有痛苦,他们自身也有局限。因为这些局限,他们给我们的生命造成了伤痛。

就像开头提到的这位答主的父母一样,很多父母都无法看见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法感知到他们有自己的感受、想法、情感。有一位母亲在听完孩子的控诉之后,说:我努力地赚钱养活你长大,尽力给你好的生活,可到头来你却说我不理解你。可又有谁理解过我呢?

是的,我们在诉说父母“看不见”自己时,往往忽视了一个事实,可能我们的父母这一生也从未被好好地“看见”过,他们否认孩子的感受、情感,是因为他们连自身的感受和情感都无法意识到。我们又如何能期待让“聋人”听见,让“盲人”看见呢?

有时候我们很难从原生家庭的伤痛中走出,是因为我们心中的意难平。毕竟,家庭、父母是我们的爱,是一生的牵绊所在。我们始终期望爱的人、在意的人能够看见、理解我们。于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做这个努力,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顺从、对抗,只期望他们能看见我们。

而有时候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努力是徒劳的。我们必须接纳这样的现实:我们的父母自身有着局限,我们渴望的东西,在他们身上并没有,因此我们是得不到的。

这时候,要想从原生家庭的痛苦和纠缠中走出,我们必然就要放弃这些期待。而学会放弃,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生命的臣服和顺应?

03 给自己勇气,改写生命状态

人生就是一幕戏剧,而这个剧本的编剧就是我们自己。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对于改变来讲,什么时候都不晚,而当下就是最好的时机。克莱因的观点认为,成长就是不断修复痛苦体验,发展爱的能力。如何做?

第一步:更真实地去看见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那些伤害,是真实的。但同时,可能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它还有另外的真相。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假如我手里有一个苹果,你从你那里看,发现它是红色的;而我从我这里看,它是绿色的。如果我们现在起了争执,你说苹果是红的,我说苹果是绿的,但其实我们说的都是对的。

被重要的人拒绝、忽视,甚至是打压、贬低,在我们的内心无疑是感受到巨大的伤害,这是苹果的其中一面。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去苹果的另外一面看一看呢?去看到不同角度的真相,也许我们就能在内心释然很多。这些伤害也许并不是对方有意造成的,只是因为对方没有能力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

这样做,并非否定伤害,只是在更大的背景中去看到所有可能的真相。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感受并不冲突,都是真实存在的。

第二步:化解内心的戾气

愤怒可以给人带来力量,当我们愤怒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占据了一个更加优势的位置,有权利、有力量去责备另一个人。这种虚妄的力量感帮助我们逃避了去面对丧失、无力、悲伤等更加痛苦的情感。因此才有那么多人,躺在“父母皆祸害”的观点上持续地控诉父母。

但事实上,这就好像在我们的内心一直在重复这样一个信念:“我绝不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除非在我小的时候你们没有那样对待过我”。带着这样的信念,我们就无法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

所以,你有勇气放下愤怒的伪装,去体验你内在的那些无力、悲伤的情感吗?当一个人能够去面对这些弱,承认自己的弱时,其实才真正具备了力量。这份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去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去面对成长的痛苦,进而完成与父母心理上的分离,不再以恨的形式紧密连接。

这个过程最好能在专业咨询师的帮助下进行,因为成熟的咨询师能够接住你的这些愤怒,帮助你发觉潜藏在愤怒后的那些更为真实的情绪,然后看到这些不良的行为模式是如何破坏现实中的关系,进而去发展新的模式。

当我们学会了新的更有效的模式时,就不再需要愤怒,心中的戾气也就自然化解了。

第三步:发展爱的能力

德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亨利博亚老师说:“那些父母没有教会给我们的,我们可以从更大的世界中去学到”。所以,当原生家庭没有给予我们爱,也没有教会我们爱人的能力时,我们可以学着自己给自己爱,学着去爱人。

作者提到,最便捷的方式是接受心理咨询,在咨询师的陪伴下了解更多自己的心理世界,学习更多健康的人际模式。另外一个方式是与“健康的人”相处,去体验他们带来的健康体验,让自己逐渐熟悉这种体验,进而能发展出这种能力。如果没有这么幸运可以与心理健康的人去相处,那就需要增加自己的体验和反思能力,在人际感受中去体验和改善。

而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情感体验,并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所有的理论,在自我有真实的情感体验之前,都是虚空的。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这注定我们的成长,无法凭借几本书、几个理论就完成,而是投入自我去体验和践行。

这条路上,我想我们并不孤独,因为我们都是带着伤长大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