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关品味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有关品味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29 00:35: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有关品味的读后感大全

  《有关品味》是一本由[英]彼得·梅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关品味》读后感(一):绅士的标配:名车、豪宅、腕表、高定、最好再搭配一根手杖

  

绅士一词源于西欧,盛行于英国,中世纪英国绅士是仅次于贵族的一种身份阶层,所以谈及绅士风度时我们会立马想到英国绅士,标配则是挺括的西装,锃亮的皮鞋,一丝不苟的发型,良好的修养,得体的举止、优雅的谈吐、还有必不可少的身份象征——手杖。然后一个具体的形象跃然于脑海中,科林叔主演的《王牌特工》中的哈利可谓是英国绅士的教科书级典范,原本是一部动作片愣是拍成了英伦复古风的时尚大片。

《有关品味》的作者彼得·梅尔也是一位英国作家,早期在麦迪逊大街从事广告业近15年,之后与妻子一起移居法国普罗旺斯,创作了普罗旺斯系列丛书,包括《普罗旺斯的山居岁月》《普罗旺斯的一年》、《重返普罗旺斯》、《永远的普罗旺斯》。作者为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薰衣草之乡,还描绘了一个既朴素平淡也饶有趣味的法国南部小村庄:当地人会牵着狗或者猪寻找松露,探寻本地堪比米其林三星的餐厅美食,购车繁琐的流程,法国司机们一到饭点可能会性格暴躁,诸如种种趣闻轶事,都让普罗旺斯变得更加新鲜、真实而生动。

如果普罗旺斯的文字风格是世俗的热闹,《有关品味》则是一部奢侈的华丽大片。彼得·梅尔的骨子里也流着英国绅士的血液,出于对富豪们的生活的好奇了与探索的欲望,在资深编辑的赞助下体验了一把富豪的生活,从一千三百英镑的皮鞋到黑色加长林肯,黑松露到鱼子酱,葡萄酒到单一麦芽威士忌,雪茄到私人飞机,如果过去不曾深切体会到贫富差距带来的情绪落差,《有关品味》的细节描写会有助于我们加深这种体会,譬如鞋子定制时足部测量的描写、乘坐私人飞机逛遍地中海国家只为了一顿午餐、如何享用一只雪茄等等。品味的奢华程度与科林叔相比,可能只差一根手杖了。看到这里甚至会产生一种不真实的错觉,这种生活是真实存在的么?有钱人的生活与普通人的生活差距到底有多大?

不妨一起看看有钱人的生活真人秀《Tamara's World》,中文直译为《有钱人的世界》,主人公是Tamara当过模特、主持人、同时也是F1总裁千金,身价近36亿美元,居所位于伦敦著名的富人区肯辛顿公园,每天睁眼的瞬间,佣人会把早餐做好直接放到床上、拥有豪华的衣帽间永远不用为穿搭烦恼、出门有专业造型师为她服务、需要美甲可以把美甲团队带来家里、家里呆腻了直接乘坐私人飞机飞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永远不必为了时间、地点烦恼,这就是真实富豪们的生活方式与理念。

对比一下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徒留一地心酸与遗憾。但正如作者所说,有钱人也有有钱人的苦恼,不过这种苦恼在普通人眼里反而不值一提了。

2020.12.06

  《有关品味》读后感(二):有钱就是很爽啊!

  

文/徐谌辉

这本书的作者很幸运,用了四年时间,花了GQ的无数资金,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完成了像富人一样生活的考察,完成了此书。

当然,为了弘扬正能量,作者一开始就阐明说这些有钱人的生活其实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幸福。当然我按照他觉得例子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花钱主要是购买服务业,但是服务品质其实只有体验了才能分辨,偶尔的因为人工设备等不定因素的影响确实很难把控。另一个就是,这些舒适的生活过久了,自然阈值增加,之后对于整个生活的要求自然提高,吃过鱼子酱以后对于远亲圆鳍鱼的鱼子再难以下咽。

恩,这就是生活。

所以,作者的努力在我看来甚是无用,钱就是这么美好。

而至于奢侈生活,我总是觉得关于什么“性价比”啊,之类的想法来源于中产阶级,说的更难听点,我觉得都是小市民的小算计而已,这世界上本来好东西就是极其昂贵的,因为稀少,根本就没有性价比这么个东西。

所以作者的四年,我觉得除了让他知道钱可以这么美好以外,可能就是懂得了———购买正宗好货,无异于省钱!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书名有待更正,这根本和品位没有关系,核心是舒适是享受是一种有钱就让自己过得好一点的生活态度。毕竟所有的品位审美就像知识一样,都是花钱买的,甚至有时候还得花时间走不了捷径。

当然,如果没有钱硬要过这种生活,我觉得基本上很难。

一来,有钱人的生活真的需要金钱支持去模仿。就像我很不喜欢奢侈品电商一样,在专卖店那种服务甚至于一进门那厚厚的地毯的舒适度,都是在网上很难体会到的。所以前些日子大火的奢侈品拼团名媛们,最终也不过是徒增笑柄罢了。

二来,从检入奢易,奢入俭难。好日子过惯了,自然也无法咽下粗茶淡饭,看着自己一双被布满沧桑的手,和一张被社会欺凌过得失去光芒的脸,只能加倍痛苦。想到这里,我又不羡慕作者了,肉眼可见这本书应该不是什么畅销书…….

当然,作者估计也有此想法,在书中藏了私货。用了一篇写了作家之痛,特别记叙了作家的贫穷。然并卵,其实有些时候自由就是需要金钱的支持,而作家是少数代价极低就能获得自由的行业,门槛又低,自然众人趋之若鹜。

所以经过作者辛苦考察唯一能说动我花钱享乐的坏处就是关于佣人的弊端。

然而,事实上,毕竟此书是十二年前所写,现在随着生产力高度发展,这个其实已经很微弱了,所以作者为此头疼,其实大可不必,钱不能解决世间所有的问题,但是相信我,钱能解决一个人生活上百分之九十九的问题。如果不幸出现了那1%,要么是钱还不够多,要么是命运安排,但总归会比没钱好。

所以,问题来了,怎么才能像那些有“品位”的富豪一样花那么多钱呢?

  《有关品味》读后感(三):【Notae】富豪和品味

  

社会科学研究中,关于穷人的比比皆是、不可胜数——从《街角社会》到《人行道王国》的城市小区域研究,由《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延续下来的工人调查传统,乃至于当前百花齐放的状态,如《工作、消费、新穷人》揭示的消费社会中“穷人”的生产机制,甚或《用后即弃的人》暴露的现代奴隶制。尽管它们通常并不直接说明,“这是一本关于穷人的书”,但归根结底,充其量也就是在穷人里边再细分几个群体罢了。

至于对“精英”的研究,就要少一些。毕竟,现代社会到来以前,精英就是拿笔的人,所有的话都是他们说的,还有什么好多说的呢?无非是两种情况:要么自说自话、自吹自擂、标榜道德、为君为父;要么把任务留给后人,让历史学者、传教士、演说家在新一轮言语轰炸里重提旧事,讲一番王侯将相、后妃公主。好在随着社会学的发展,社会学的视野构成了一种新奇而独特的角度。有了《精英的兴衰》《有闲阶级论》《权力精英》《国家精英》……之后,这个领域才逐渐充实起来——也有赖于现代化浪潮塑造了所谓的中产阶级,精英的指针好像从金字塔/纺锤体上稍稍往下移动了些。

要是提到富豪,那可大不一样。富豪的传闻只存在于小报(管它是黑白红黄色呢),存在于半露不露、从不让你看个痛快的短小视频中。深入解析?也不是没有,但一般都贴上了价格,未免太伤人心。

总的来说,社会学研究穷人很多,关于精英的要少一些,关于大富豪的,就很罕见了。大约,这一方面和社会阶层的人口结构有关,穷人最多,自然关于穷人的研究最多;富豪最少,当然研究的最少。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学自开创以来所固有的批判性、进步性,对于富豪一向不算友好。可是,人类生活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人口”所能说明的,富豪在人类生活的许多维度占有绝对优势。理解富豪、反思富豪,是对人类的理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相比富豪的生活,对品味的研究则更多些,但为了确保研究的意义不至于太狭隘,通常只能用阶层来分类。这显然是不足的。尽管我们常说:“所谓高雅文化,就是高阶层的人喜欢的东西。”至于高阶层的人为什么喜欢某样具体的东西,也很好解释:稀少的东西=昂贵的东西=大部分人用不起的东西=体现社会地位高的东西=高阶层的人用的东西。

不过,现代社会中也常听到一句话:“贵的东西唯一的缺点就是贵。”换言之,贵的东西=好的东西=高品质、实用、经久的东西。刚打开《有关品味》,作者就当头敲了一棒:“一般来说,钱花得越多,期望值便越高。你若是花出去一大笔钱,必然期待每个细节都完美无瑕。可惜生活总是难以预料,其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不可控的设备或用人的表现,因此完美极为罕见。富人们很快会发现不对劲,接着便开始吹毛求疵。一些在我们看来极为琐碎的细节,在他们眼中却已经是极为不堪的了:早餐的鸡蛋没熟透,无法下咽;丝质衬衫上有一道几乎看不见的褶皱,没法穿;司机又吃蒜了,真是忍无可忍;门房要么不够热情,要么过于亲昵——生活中这类叫人抓狂的糟心事简直数不胜数……”

我想,像我这样的穷屌当然不会觉得这有啥叫人抓狂的。我会沉浸在餐具的精美适用中,用人热情细腻直叫人受宠若惊,司机开车走起来了也跟没动似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花了这么多钱买东西、买服务,就算有那么一丁点瑕疵,我也要当做没看见——不然叫我怎么享受嘛!

说起来,在彼得·梅尔那大家喜闻乐见的“真·英国绅士幽默”里享受品质并暗戳戳讽刺之外,多多少少也点出了“品味”的由来——人的服务。1.人的时间,裁缝、厨师、侍者、酿酒师,无不需要天赋异禀、培养半生,才能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2.人的多少,游艇之美,不仅仅在于设计师鼓捣个外形,还需要发动机工程师、焊工、机械师、材料专家、装饰师……你能调动的人越多,这些人需要接受的培养、历练越多,你的品位就越高——无怪乎金字塔如此典型!

问题在于,我大概只能调动我自己!好像也不错。

  《有关品味》读后感(四):有关品味

  大凡讲究品味都是要花钱的。有的是真有品味,有的只是附庸风雅。——题记。

  ——

  美好事物带来的麻烦远多于价值。

  这是作者彼得·梅尔开篇就提到的话。他厌倦那些需要好好呵护、细心擦拭和精心收藏的各种珍贵物件。它们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极致的品质品味,还是无尽的疲累。

  ○高价买回来的餐具只有在使用的时候才会拿出来小心轻放。拥有者给它们上了保险,还在使用完毕之后放进保险箱。(这是作者看着想着就觉得累着的行径。)

  与此同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个人总会对即将要到来的珍品精品期望过高,不容许它有一丁点的瑕疵。(有瑕疵的话对于藏品来说,是否大打折扣?)这样的高期待会让人不自觉生出吹毛求疵的坏习惯来。

  接下来请体验一下:

  ○定制西装、皮鞋和衬衫

  这一系列的定制,会让每个走进定制服装店的客人感受到无限荣光、宾至如归还有高昂账单。设想自己成为小说/电影《故园风雨后》的主人公,有着绝佳的审美和展现无遗的高品味。可曾想,这是都是气质、品味和金钱堆砌出来的。没有足够的金钱的话,那请到转角处的时尚品牌直接买合适的尺寸成衣即可。

  ○律师(房地产、合同和婚姻财产等方面)

  在不少电视剧情节里,有钱人家里总是坐拥房产。值得信赖的律师能令客户无后顾之忧。婚姻财产分割也急需专业律师处理,毕竟有钱人有可能会有情妇。一旦婚姻出现状况,律师是及时出现的好帮手。

  (关于律师这里还想提及一点,跟律师咨询或者纯聊天也会被当作收费项目来判断的。这让我想起译文纪实的《美国病》当中那些看似好心巡病房的医生,其实也有可能做做样子就在账单中多加医生咨询治疗名目来收费。)

  ○用人 丨社会资产

  读着西方经典名著的时候,我们不难看到乡村、别墅、豪宅和用人吧。用人作为社会资产,主人需要给予足够的费用供用人吃住(有时用人还会一同住在大房子里)。大房子+工作报酬+无处躲藏的隐私,构成了人们家中雇佣用人的常态。

  ○访客

  作者书写的这部分着实让我感到有趣又点头认同。人是群居动物,并不可能不与外界交往。换言之,住在何处,都有可能有访客上门拜访。与访客相处,实在是一门学问,值得专门好好地说道。

  (突然想到一段话,大概意思是,和有些人相处是治愈,和有些人相处却像工作。跟不同的访客在一起,主人的感受也像上面那句话那样吧。)

  1、订不到酒店的。

  这种访客属于临急抱佛脚型。来访只是为了暂住。本来说好的时间,或许到后来就变得无限延长。主人也不好意思明示暗示让他们离开。

  2、电话不断的。

  电话不断的大忙人,这只是换一个地方开始ta的工作或生活。主人能提供的,是访客的私密聊天空间?还需要主人的招待吗?

  3、带大钞或信用卡出门让人请客却没有意识要还钱的。

  这种访客是利用主人的心软和好心肠来为自己服务的。毕竟,出门买份报纸或细小物件是无法用大钞或信用卡的。更为无奈的是,主人没有办法暗示访客主动偿还那些看着“微不足道”的借款。

  ——

  作者深谙“大凡讲究品味意味着花钱”的道理,还继续谈及优质衬衫、新年的互赠礼物和年度计划、威士忌和小费的话题,谈到高品味大都建立在金钱花销之上。然而,并不是所有明白这些道理的读者都能追求高品质的同时获得高品味的认证。

  其实,没有全手工制作的巴拿马草帽,作者不也好好地过了那么多年。扪心自问,如今自己确实需要这些来装点自己吗?真的负担得起这样昂贵的一顶帽子吗?如果得到肯定的答案,那就买吧~

  想想这些奢侈的小东西带来的麻烦也许远多于拥有的快乐和创造的价值,你还持有“永远与有钱人相伴”的念头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