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第1001只羊》读后感100字
《昨夜的第1001只羊》是一本由[英]玛丽娜·本杰明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夜的第1001只羊》读后感(一):实评不吹嘘:这本书你就别想太多了
没错,文笔确实可取。
这是我对这本书唯一肯定的地方。 除此以外,就感觉不到任何灵魂的旅行了。
”从《奥德赛》到《追忆似水年华》,从雷尼·马格利特的画作到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从豌豆公主到睡美人……”
简介中形容的“跨越哲学、文化、艺术与科学,带领读者开启一场浪漫的阅读旅程”,感觉正是大杂烩的文艺之比喻。
借用书中引用的鲁米的话:“乌有之地是充满爱意的。”正合我和作者,远隔万里海洋的乌有之地,但可能是中国人和外国人不来电,完全感觉不到爱啊!!
满纸的不着边际的故事,和自以为是的幽默和自嘲,真是实现了我买这本书的梦想——昏昏欲睡。
总体来说,还是算球了吧!
《昨夜的第1001只羊》读后感(二):《写给未眠人的奇妙之书》
你失过眠吗? 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失眠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又会想些什么呢 ? 焦急地在房间踱步,静静的躺在床上还是敲着电脑等待天亮?》 英国女作家玛丽娜·本杰明在《昨夜的第1001只羊》中给出了她的答案 。 这是一本通过收集作者数百个无眠之夜所想所做的事而促成的书 。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失眠的原因,调侃了失眠的治疗方法,运用了意识流般的行文方式,引经据典地像我们这群未眠之人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故事,解读着一份又一份心情。 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对“失眠”一词本身进行了探讨:” '失眠‘ 意味着睡眠的缺失,而我们却执意用缺失之物为其命名。那么当我们与”失眠”不期而遇时, 又该如何把握缺失的”睡眠”之本质呢? 而当”失眠”粉墨登场时,我们除了失去睡眠,有没有得到什么?这便是理解”失眠”一词的关键所在 。”,探讨非常有趣,“执意用缺失之物为其命名 ”的观点也非常有个性,让我不禁在感慨睡眠可贵的同时,也感慨其看待生活视角的独特,我有了进一步想阅读的欲望 ,而她也没让我失望。 紧接着书里相继谈到了许多让失眠变得有趣的方法 ,比如调换睡姿进行自我调适,与他人共享一张床进行行动与空间的语言的对话,制造”襁褓感”抑制纷乱的外界(如: 戴眼罩,裹着厚毛巾,压着枕头等),寻找”入土”感, 调侃床铺的选择,叙述佩内洛普的婚床测试,介绍威尔米·西尔静养疗法等等,五花八门也妙趣横生的方法。 此外,作者知识渊博,这本书读起来也慢慢干货! 在讲解方法的时候,作者随着自己意识不断的延伸和扩散提到了大大小小若干名家名篇和名作,知识面之广让我很是钦佩。书中,她分享了《在森林中沉睡》一诗,介绍了科普胆液型体质的特质, 推荐了普鲁斯特在 《追忆似水年华》中第一卷内容,解读了充满冲突与张力的威尼斯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中陈列的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尼·马格利特的作品(马格丽特的《光之家园》)。 除此之外,她从学会与不确定性和解,到爱人的消失,以 《奥德修纪》中的佩内洛普为例,探讨女性的焦虑 ,探索梦游的本质,并发现白天梦游理论的确实可能性。她从自己的口味习惯想到了《甜与权利》一书的经济史学家西敏司,还追溯到了糖贸易的增长 。 读完整本书,不难发现作者是一位非常有趣而且拥有奇思妙想天赋的女士。她通过本书和读者分享了许多她失眠时想到的许多奇怪又可爱的想法
《昨夜的第1001只羊》读后感(三):献给失眠人的书,不矫情不呓语,理性而丰富
这本封面梦幻的小书,竟不是辞藻华丽呓语般的矫情散文。
它有点理性,穿插通俗的医学科普,甚至还融汇了文学,艺术,历史和哲学,确实超越了预期。 作者饱受失眠的困扰,我作为一个不会失眠的人,看到她把失眠那么具象化的描述出来,似乎也能在文字中感同身受了。 她说:
“我失眠时,不仅身体如被炙烤,精神也成了一团烈火。你问,精神着了火是什么样子?就像F1赛车撕扯着沥青跑道;就像大海里一团亮晶晶的鱼群,躁动不安地向前奔游疾驰、横冲直撞;就像真空吸尘器耗尽了功率,在房间里兀自旋转不休。”她在整本书里很少袒露情绪,在描写失眠的时候,往往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去描述一个事实,一个感受,让读者自己判断,失眠到底是怎样的感受。 书中会穿插简单的医学科普
“古代医士多半会将我归入胆液型体质一类。这类人都睡得很差,夜晚,他们往往会为消化不良或精神压力所苦,或者噩梦频频造访,惹得他们心如烈火……”还引入其他文学作品中对失眠的描写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卷中写到,主人公马塞尔思索自己的失眠经历,困惑于自己为何明明醒着,却好似猝不及防跌进了别人的白日梦境中。”书中关于光明会不会到来的哲学讨论,也很精彩 因为已经存在的日夜交替,朝来暮往,让我们笃定每次夜幕降临之后,光明必定会于次日重返人间,但万一我们错了呢?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发现灵魂已沦为茫茫黑夜,我们被困于此,甚至堕入永恒暗夜,无可逃遁? 哲学家大卫·休谟认为,我们永远无法确定新的一日是否永远会在黑夜的尾梢降临,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推测。而我们把每日光明的复现视为理所当然,休谟对此不以为然,他主张我们要学会与不确定和解。 在我理解,是对不确定性的适应,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读的时候竟还翻到了对于欧洲文明历史的探讨 欧洲文明何以能积聚难以想象的财富?其背后令人遗憾的事实是,这些财富无不仰仗于庞大的殖民体系——它章法明晰地入侵那些传说中的“黑暗大陆”,将人们变为奴隶,通过强制劳作,构建了一种全球经济形态。而蔗糖,咖啡,烟草,这种殖民地产物,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书中还写了一位作者非常喜欢的画家,也许因为他的画作似乎都在描绘黑夜。他毕生痴绝的,是黑暗光影中诡异莫测的色彩变幻,黑暗让自然闪耀着神秘的光芒。
我想,作者并没有惧怕夜晚和失眠,她决心在对抗中获得机遇和力量。
《昨夜的第1001只羊》读后感(四):每个失眠者都是一座孤岛
这是一本关于“失眠”的文化随笔,作者从自己常年“睡不着”的痛苦经历出发,写下了一个失眠者的自白,并以此出发,讨论了失眠、睡眠、觉醒等概念在文学、文化领域的种种意义。全书就像一篇优美的小品文,由一个个思考片段组成。作者的思路也很类似于失眠者跳跃、游离的思绪,藉由一点想到另一点,看似天马行空、自信马由缰,但每个片段最终又都会落回“失眠”这一概念上,回归主题。
作者从自己失眠的经历出发,开篇生动地描述了自己夜深人静时难以成眠的经历。手臂上的一点微光,后颈上的一阵凉意,都会深深地干扰着她,让她再也睡不着。她拖着重如千钧的身体来到客厅的沙发上,羡慕一旁的宠物狗能随时倒头就睡。失眠时她思绪繁杂,脑子就像是沸腾了一样,整个人似乎在螺旋式旋转。
从这些细微的、私人的感受,作者渐渐写到了“失眠”一词的文化意义。
Insomnia(失眠)这个词从拉丁语而来,它的意思不仅是“无眠”,其中还包含了“追寻”的含义。因此“失眠”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否定,不是说你睡不着觉,而是只追求睡眠但不可得。它是一种渴望。
爱与睡眠都需要你对未知事物极大的信任,失眠时,你要面对爱人陌生的一面。每一个失眠者都像一座孤岛,你的伴侣也许就睡在身旁,但仿佛离你已有千里之隔。世界上的失眠者很多,他们构成了一个群体,却彼此不相识,各自孤军奋战。
失眠和旅行一样,在经历这两件事时,你都像一株被从土壤中连根拔起的植物。旅行时,你是去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体会陌生的生活状态。失眠则将你从睡眠中连根拔起,而睡眠,本应是一种最自然不过的生理状态,像呼吸、吃饭一样,是人类的本能。在这种状态中,你的焦虑与不安暴露无遗。如果说失眠是一种“连根拔起”,是一种“向上提升”的状态,“睡眠”就与之相反,重力发挥了它本来的作用,将你“向下”拉回了床上,拉回了你赖以生存的土壤中。这种“向上”与“向下”的对立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迹可循。作者发现自己的女儿偶尔睡不着觉时,会将枕头压在头上,她渴望的是一种归属和重力。所以最好的睡眠,不是宛若置身云端,而是睡得像石头一样沉。
在无聊的长夜中,作者想到了文学史上那些著名的失眠者。比如《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普鲁斯特,史诗《吉尔伽美什》中的主人公(他每晚都在计算自己打了几场胜仗,杀了几个人,对战争的渴望使他难以成眠,所以在这部作品中失眠是野心的代名词)。作者提到了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尼·玛格利特的一组作品,他在其中描绘了夜幕降临时的家庭景象,孩子们将要上床,家庭主妇穿着睡袍,但透过屋顶厚厚的树影,我们惊讶地发现画面顶端竟是晴空万里的白天。这一组画作让人感到困惑不安,因为它混淆了白天与黑夜严格的界限,使之融为一体,而失眠者的苦恼就在于此,他们在夜里睡不着,无奈起床做着白天的事情,白天与黑夜已经交融。
作者尤其关注失眠与女性主义之间的联系,例如她列举了童话中两位最著名的嗜睡者和失眠者——前者是睡美人,后者是豌豆公主。她并不觉得像睡美人那样陷入深眠有多么吸引人,因为当她睡着了,就成了故事里的一个工具,王子要通过她来破解咒语,完成功绩。她是完全被动的。此外在睡眠之中,我们不可能是美丽的,如果用录像机记录下我们一夜的状态,就会发现大部分人都是翻来覆去,并不安宁。另一方面,豌豆公主只因为床垫下有一粒豌豆就难以入睡,作者却在她的身上找到了共鸣,“她就是一个在普通不过的、坏脾气的平凡女孩。”
作者还提到了另外几位失眠女性,比如《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的妻子佩涅洛佩,丈夫一走三十多年,生死未知,她一个人在家乡等待,为了度过长夜,她反反复复地为公公编织寿衣,夜里编织,白天拆开,以此抵御绝望。《一千零一夜》中的苏丹新娘,每晚给暴君丈夫讲一个故事,以此逃脱被杀的命运,她的失眠是一种生存必须。19世纪末的女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曾经精神崩溃,无法入睡,她被关进了一家诊所中,医生用一种残忍的治疗方法对待她们,让失眠的女患者们一天24小时躺在床上,强制入睡,不能起床活动,藉由这段压抑的经历,吉尔曼写出了短篇小说《黄色墙纸》,写诊所中强迫入睡的女人仿佛都被黄色的墙纸禁锢住,疗养的最后一天,女主人公撕掉墙纸,释放了禁锢其中的女人。作者认为,在那个时代,女人被禁锢在家庭生活中,睡眠是她们天经地义的事,失眠会被看作一种精神疾病,在压抑的环境中,睡不着就是她们对父权秩序的一种无声反抗。
作者还探讨了西方文明史上的“失眠”与“长夜”。她先是想到了《鲁滨逊漂流记》,想鲁滨逊在漫漫长夜中孤身一人会做这些什么,接着由此出发,谈到了欧洲的启蒙运动。鲁滨逊一向被视为一个正面的英雄形象,而他也是欧洲启蒙运动中的典型人物,代表了文明开化的资产阶级。鲁滨逊驯服的那个野蛮人“星期五”代表着愚昧,就像一个处于漫长黑夜中浑浑噩噩的人,启蒙运动的目的就是唤醒他们。随之而来的是资本主义对殖民地的掠夺,烟草、糖料,这些东西都像兴奋剂一般,让欧洲进入了狂热的失眠之中。
附上书中提到的一些著作:
甜與權力评价人数不足西敏司 / 2020 / 大牌出版空间诗学8.7[法]加斯东•巴什拉 / 2017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睡人8.1[美] 奥利弗·萨克斯 / 2011 / 中信出版社奥德修纪8.7[古希腊] 荷马 / 2008 / 上海译文出版社追忆似水年华 Ⅰ8.7[法] M·普鲁斯特 / 1989 / 译林出版社吉尔伽美什8.5赵乐胜 / 1999 / 译林出版社鲁滨孙飘流记8.3(英)笛福 / 1997 / 人民文学出版社潜水钟与蝴蝶7.8[法] 让-多米尼克·鲍比 / 2007 / 南海出版公司
雷尼·马格利特的《光之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