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閱讀的故事》是一本由唐諾著作,印刻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50.00,页数:3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閱讀的故事》精选点评:
●踉踉跄跄的读完了这本书,当读到最后几个章节的时候又有点坚持不下去了。 对于我这个甚少读书的人来说,唐诺在书中提到的许多名字都很陌生。不过还是喜欢里面一些从没见过的说法。
●10年1月13-24日
●意義之海,充滿可能性的世界。
●丰富的联想。如同一顿丰盛的快餐。
●STU library
●书写有时可能让人变得自大,唯有阅读永远令人谦卑,因为阅读的经验会时刻提醒我们,那些前赴后继的先驱者成就了现在我们的阅读,而我们也会在阅读中同化为他们中的一份子。 博尔赫斯说,每一位作家都创造了他自己的先驱者,而阅读正是让我们发现他们存在的谱系,证明自我写作的存在和坚持下去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是另一种形式的写作。
●值得一读再读
●2006.9.24.
●超級佳作
●印刻出书都有水准,唐诺的书更有味道。从中解开了很多的困惑与迷思。
《閱讀的故事》读后感(一):个人觉得太难看了
看了一个小时不到,瞌睡得不行。 内容和目录偏差较大,内容太随笔,很随意,文笔还差,很难读,根本不是讲怎么阅读的故事,是作者乱七八糟的随笔拼凑到一起的书。不推荐。
看了一个小时不到,瞌睡得不行。 内容和目录偏差较大,内容太随笔,很随意,文笔还差,很难读,根本不是讲怎么阅读的故事,是作者乱七八糟的随笔拼凑到一起的书。不推荐。
《閱讀的故事》读后感(二):在心靈天空自由滑翔的書寫者
迷人的書。 讀者隨着難見的可在心靈天空自由滑翔的書寫者渡過一次又一次令人興奮回味的旅程。 可分開來讀,每一章節都是有趣的景點,唐先生瀟洒自如,又能隨手引用好讀書、有思想的中外奇人的看法,帶我們打開一扇又一扇的門,進入大家「熱愛的那個世界」。 我拍照留念的句子: 「下本書在哪裡?下本書就藏在此時此刻你正阅读的這本書裡。」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那隻時時盯著手中大懷錶、永遠在趕路也永遠來不及的兔子,「…」做過什麼事呢?沒有,牠只是一直在節省時間而已。」 「可能性,而不是答案,我個人堅信,這才是阅读所能帶給我們真正的、最美好的禮物。」
《閱讀的故事》读后感(三):可在心靈天空自由滑翔的書寫者
迷人的書。 讀者隨着難見的可在心靈天空自由滑翔的書寫者渡過一次又一次令人興奮回味的旅程。 可分開來讀,每一章節都是有趣的景點,唐先生瀟洒自如,又能隨手引用好讀書、有思想的中外奇人的看法,帶我們打開一扇又一扇的門,進入大家「熱愛的那個世界」。 我拍照留念的句子: 「下本書在哪裡?下本書就藏在此時此刻你正阅读的這本書裡。」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那隻時時盯著手中大懷錶、永遠在趕路也永遠來不及的兔子,「…」做過什麼事呢?沒有,牠只是一直在節省時間而已。」 「可能性,而不是答案,我個人堅信,這才是阅读所能帶給我們真正的、最美好的禮物。」
《閱讀的故事》读后感(四):筆記
﹣看過這本書,叫人謙虛那是真的。如果豆瓣可以改版的話,建議以為闢一個“讀後感”版好了,我哪敢寫甚麼書評?當唐諾都謙稱自已‘渺少’,我以往的自大那真是丟人現眼!
﹣大學時唸書,為了做功課、寫那小兒科式的論文,有時還是會以瑩光筆在書上或journal上間一下綫條,上課時做點筆記,不過一般消閒的閱讀,那當然就是水過鴨背,過眼雲煙。及後有了豆瓣、anobii這類的平台,也不過是在十分有限的記憶以外,加了個評分,或寫了那麼幾句筆記,為的不過就是怕將來提起一本看過的書,竟然甚麼都記不起!
﹣ 嘮嘮叨叨我想說的是,看這本書時我有了“間書”的衝動,看得有勁時在書上寫了那麼幾個字,這要感謝作者的文字確實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以至明知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也不管了。
﹣讀這本書的‘初期’,一直縈繞腦海的是,我為甚麼閱讀?我問了老婆,她說她閱讀是習慣了;唐諾在書中也有類似的說法。我肯定不是個‘專業’的閱讀者,我既不是做學問的或編輯,讀書一直沒有甚麼方法,左讀一本右讀一本,題材雖然有那麼幾個比較感興趣,但從沒花心機努力鑽研過哪個議題。有沒有問題呢?說是在的也不覺得有甚麼問題,望著書架上那幾百本‘藏書’,很多已記不起它的內容了,不少還沒有打開過。
﹣不過哪有怎樣呢?如果讀書如唐諾所說的是那種採集農耕的過程,尋找那麼一個獨處的時間去尋找那無數的可能性,去感受那不可只以理性感受的世界,去學多一點別人嘔心瀝血的作品或是一生的思想成果,去透過一種超級優惠的‘消費’去支持無政府主義(唐諾謂所有的閱讀者或對書冊有感覺的人,多多少少都有顆無政府主義的心),在煩俗的城市中(比如在那充滿古惑仔的旺角,在那物慾橫流的銅鑼灣,在那黃賭毒的油麻地,甚或在給拆得不知所謂的北京東四,還有車水馬龍的廣州新港西路.......)繼續有那麼幾個小書店中書店,能給我們點慰藉,又或那麼一點的‘優悅’感,那種小小的叛逆感很好玩不是嗎?
﹣說了那麼多,好像沒怎麼介紹書中的內容。確實不好介紹,每一篇文章都很值得看的。好嘛,如果不回去看筆記,我印象中記得談書房的第一章,及後談為甚麼要讀二流書,童年的閱讀以及四十歲後的閱讀,還有小讀的閱讀。不過既然只是台幣350,那還是請君自已去看看,看能看到點甚麼好嗎?補一句,有機會就看台版好了,畢竟在無政府主義的書海裹,還是有些題目或者挺支節的細節,是不容於老大哥的。當然,還有那直排的正體字排版啦。
﹣ 再提一個,作者反覆引用卡爾維諾、馬奎茲、波赫斯(內地好像譯博爾赫斯),他也知道這種‘過度的引用’甚至已到了打斷文章的節奏的地步,還是堅持的要在讀者心中播下種子,作者的用心我記住了。除了這三位外,班雅明也是作者提得比較多的(其它我真記不起了,但肯定有海明威及柏拉圖)。華文世界中,駱以軍、張大春有提,他也不避嫌的提朱天心與朱天文,要好好留意了!另外我也記得他提阿城(原來”常識與通識“一書是唐諾編輯的!)與莫言。作者的心意,我也記住了。
﹣一個閱讀者,不管是專業的還是像我這種消遣式的,因為閱讀帶來的謙卑與及那”無政府主義“的幽寧,多多少少對主流社會、資本主義(或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代化有點反感,在思想上甚或行動上要做點甚麼抵抗,那是作者透露給我的點訊息。我再次記好了。
《閱讀的故事》读后感(五):令人绝望的阅读之海
我向一位朋友推荐唐诺的这本书,他问我那么这本书究竟好在哪里呢?我沉默了一会,用半认真半戏谑的态度说:“姑且这样讲吧,我可以被分为读过这本书之前的我和读过这本书之后的我。”
说说名字
唐诺不擅长给自己的书取名字。这本书叫《阅读的故事》,一个四平八稳、端端正正、让人误以为这是一本关于读书人和作者的历史八卦集的名字。再看看里面的目次:好书是不是愈来愈少了?——有关阅读的持续问题;书读不懂怎么办?——有关阅读的开始及其代价;要不要背诵——有关阅读的记忆;怎么阅读——有关阅读的方法和姿势等等。很容易让人误会这是一本普普通通的励志及劝人读书的答疑集。
如果你和我一样,愿意花点时间看看唐诺这次要卖点什么而忍受那些名字读了前三页的话,我们就会一起恨恨地说:“什么烂名字啊,唐诺取名字的能力实在太差了!”如果你不忍心指责他在题目上的朴素风格,那么你可能会比较宽和地感慨:“哦,好吧。文章比较好。题目稍微直白一点。”
令人绝望的阅读之海
唐诺选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本小说《迷宫中的将军》来做全书的线索。他自己称之为鬼使神差的这个选择,虽然无比契合阅读这样一个现实与迷幻相合、有起点而且终点可知、处处受到局限而又令人觉得魔法仍在、仍有无限可能的事实,却有意无意地将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中那种巨大苍凉空旷的感觉带进我们的阅读中,始终无法摆脱。
他将阅读解释为一个意义之海,可能性的世界。可是正是他所描述我所体会的这个海洋,带给我无边的绝望。当阅读提供给我们一个通往玄妙的非物质化世界的入口的时候,当它让我们得以从现实生活偶尔挣脱的时候,当它让我们分享到所有人类社会有知以来的思想领域的时候,这绝望也在。
这是一种窥见了无限可能却无法实现的绝望;这是一种领略到了美好却无法使之停留的绝望;这是一种切实意识到我们永远无法用有限的生命来穷尽这一切的绝望;这是一种对自我这个个体的绝望。
阅读,使我们成为了“流民”。我们失去了从之而来的家乡,在还未曾把握住生命(思想)沉淀下来的实质之前,先面对极大的空旷和无根的飘荡。
“那里有什么?”这个在阅读中让我们犹如独自发现了秘宝、还未曾确认也还曾占有却充满了难以言述的隐秘快乐的体验,在脱开了某一本书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让我哑口无言。我的回答是:
“那里是荒漠和大海,而我独自一人”。
读书和写作
写作从来不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事情。读书却是。我常常觉得丧失表达的欲望,可是却一直怀有对世界的好奇和接纳。思考和发现是快乐的事情,大部分的时候我会将这份快乐用一种笼统的、不加分说的方式独自占有。用写作来占有他人的思想,在我看来是一种侵略的行为。我愿意考验这种侵略,在我自己的领土上观察它、敲打它、锤炼它、最终将它纳入我的领域。可是我不太愿意去占领别人的地方。这是一种逃避、一种对失败的害怕而做出高傲的姿态。而另一方面,表达是对“无限可能”的一种侵害。思想在没有整理、没有诉诸文字之前,是浑沌的、琐屑的、杂乱但是完整。一旦我要将它表达出来,这种无限性就被我切割、整理、最后制成可供应出品的某种东西,离我而去。
唐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读的多,写的少。虽然这本《阅读的故事》已经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意念,但是我相信那些没有被选择、依旧沉沉浮浮于他的私人海域的某些东西,可能更加令人失魂落魄而不可言说。
这并不是说写作是一种不良选择。这个世界上,必须也必然会有些人提起笔来将他们所思所想的东西说出来,让更多的人来看、来听。这种将“无限可能”化为“唯一一种可能”的行为,通过阅读,通过我们不同人不同的心灵,重新变化出“无限的世界”。
这种从“零”到“一”,然后再归“零”的过程总是让我感到一种惶恐的幸福。
“二流书”的生存权
唐诺将“二流书”比喻成街头的年轻混混。虽然你不乐意,可是他们总是在最显眼的地方,招摇过市。
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书太多了。他们是不是不应该存在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占用我们本来可以读一本更好的作品的空闲。我们是不是该一刀斩下去,将非一流的书统统扫落进某个看不见的角落省的我们咬牙切齿地痛恨它们呢?
这种事情想想也知道是不可能的。没有绝对的标准,没有哪些读者是不得存在的群体,没有二流书、三流书甚至不入流书也就没有一流书。
只有某一类作品存在的地方是可怕的。比烂书满天飞的垃圾世界更加可怕。这种事情,人类难道经历得还少么?
“非专业读者”的权利
我是非专业读者。所以我看书没有什么特别的系统,没有比较科学地记笔记和卡片,没有什么非要达到不可的目标。
非专业的意思有点像一个拿来搪塞某些让我们认认真真、正正经经看书的长者的借口。仿佛只要承认了自己的非专业,那些懒惰、杂乱、甚至无聊的阅读习惯就可以被饶恕。
为什么不呢?——其实我很想扇自己两记耳光。就为了我这种趾高气昂的不知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