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女兵的悄悄话》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个女兵的悄悄话》读后感精选

2021-01-09 01:24: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女兵的悄悄话》读后感精选

  《一个女兵的悄悄话》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女兵的悄悄话》精选点评:

  ●作者怎么会有这么细腻的感情体验呢

  ●描写的场景和情绪都有点遥远。

  ●严歌苓和张爱玲笔下的女人,究竟谁更卑微?

  ●大抵是无法体悟到那个时代和那种处境,细节和情感也无法真正融入。需要静下来读吧。

  ●刚开始我以为把《颗韧》和《穗子》的情节穿插进来是为了凑字数,后发现就是为了凑字数。书还是不错了,体制把不同变成相同,把最后一点人性泯灭掉,它才算是成功的

  ●还是那样一针见血,给每种性格一个夸张的符号,用女兵的身份和视角见证了那个扭曲年代里的荒诞青春,依稀可以看到原先好几部作品的影子,陶小童像作者自己也像欧阳雪,敏感聪慧爱书早熟,很可爱也很荒谬的小女兵…

  ●严早期的作品,关于那个荒唐而庄严的年代,部分情节和人物性格转变略显生硬。

  ●很小的时候看的

  ●地坛冬季书市1块8入手

  ●那个时代,那群人。昨晚读完。

  《一个女兵的悄悄话》读后感(一):一个涉世不深的小年青的幼稚想法

  这是我读的严歌苓第一本书,第一次看就惊着了。我第一次见这种文笔,这种文风。读起来很难受很难受,又忍不住想读。我不知道怎么描述这种难受,这是我读的过程最难受最奇特的一本书。我的用词是“难受”不是“痛苦”。她的视角其实就是女兵的视角,从未来回忆过去,从当事人的角度陈述。可是却让我很难代入进去。我既代入不进当事人的视角,我也做不了局外人(读者的视角)——这就是我难受的原因。它把你拉过去,又把你推开,可它就是不松开抓住你胸口衣服的手。 而且这本书让我感觉很奇妙的是,双线线索,相向进行。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太美妙了。当现实的陈述慢慢回溯过去,和历史的发展缓缓走来,两个记忆碰撞,那就是剧情的高潮——严歌苓是怎么写出这样子的?! 我不给五星是我认为有瑕疵。其中一个瑕疵就是我上面所说的难受的阅读体验,还有一个瑕疵就是:女主角思想,性格的转变给我很突然的感觉。我在那里一下子出戏了,我搞不懂,很懵。所以我认为严歌苓可能那里没有处理得很好。反正这本书就打破了我对当时文工团的幻想,这实在太残酷了。严歌苓当时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么过来的呢?

  《一个女兵的悄悄话》读后感(二):在时光的缝隙里,寻找灵魂

  一个女兵的悄悄话。 一个女兵在生命垂危之时的内心独白。 一个女兵在抛开生命追求所谓的英雄主义时回首的往昔岁月。 之所以称之为“所谓的英雄主义”,是因为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透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那个动乱年代使得许许多多真实的灵魂被同化,他们不是没有拒绝,不是没有抗争,但最后,他们都输给了时代,输给了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价值观。 陶小童最后还是成为了大家眼中的英雄,就连曾经对她的不羁行为最看不惯的班长也为她落泪。人在这时往往只看得到迸放的美丽花朵,却不曾想到曾经毫不起眼的青涩种子。就像人往往在别人收获丰满果实的时候欣羡嫉妒,却未看到播种的艰辛。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只是看上去很美罢了。 怎会有人去想她究竟付出了什么? 曾经的陶小童,是会为了阿爷而违背父母意愿的我行我素的少女。 而后来,她不再多愁善感、不再任性妄为、宁愿放弃休假回家看阿爷的机会; 曾经的陶小童,是在大家都争先扫地入团时于任何事都不屑一顾的率真的新兵。 而后来,她决定把心肠变硬,从那个怯生生的女孩子成长为一个顽强的女战士,她身上那种格格不入的色调不知什么时候褪尽了,她变得坚强、执拗、甚至在她的目光中,人们能发现一星残酷的东西; 曾经的陶小童,是纯真而聪慧、有着旁人没有的坚韧的与众不同的文艺兵。 而后来,她终于发现自己成了一个浑身闪着理想之光、不顾一切去送命的人。 我不知道陶小童究竟在纠结着什么?内心有什么执念?但我知道,她不适合那个荒唐的时代,有句话说,不管你是踌躇满志,还是不知所往,都会被一把推进那个叫社会的地方。那个时代把她的秉性用一把锋利的刀刃逐渐磨平。一个人最大的恶意,就是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别人,并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那个时代,恰恰就是这样,仿佛只有相同的价值观才会得到理解和尊重。 我没有很喜欢变得“坚强”和“冷酷”的“越来越优秀、思想越来越进步”的英雄陶小童,反而更喜欢刚进部队时愣头愣脑的那个纯真的她,那时的她有着浓浓的书卷气,天真无邪,聪明而不外露,心甘情愿接受一切教导,仿佛一个跳跃的小精灵,着实让人心生怜爱。 悲莫悲兮,情仍在、人别离,此哀如何节?对于阿爷,她有着放不下的情感。是牵挂、是思念、是愧疚。而阿爷对她,是不以占有为目的的爱,是不会因为失去而痛苦,只会因为陪伴而快乐的爱。哪儿怕这爱是一件被旁人忽略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那依然都可以成为照亮他生活的惊天动地的大事。就像当所有繁华红尘都斑驳落尽的时候,生命中最不能割舍的,就是最初萌生的感情,无论历经多少岁月,总会回想起记忆中那个温暖明亮的笑脸。 罗素曾经说:“若理性不存在,则善良无意义。”陶小童不是一个不理性的人,但当经历过得到与失去时,对于一些事情已经没有了刚开始的执着,甚至显得无所谓,顺其自然,成为旁人想要自己成长为的模样。也许,我们都曾有过最美的时光、最好的年华。而在那样的年华里,我们可能懵然无知,跌跌撞撞地行走着人生的路,可当岁月终于流逝,再回头四顾,原来我们一直最期盼的,就是不要辜负,勿要辜负那么年轻张狂的时光,勿要辜负自己的期待和初心。 列夫·托尔斯泰说:“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中的苦与乐。”不要凭借着蛛丝马迹、只言片语就去评价别人的人生,在你看不到的角落,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愿我们始终温柔,愿我们一直坚强,愿我们可以不慌不忙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哪儿怕孑然一身,哪儿怕痴痴惘惘。 一个女兵的悄悄话,讲与何人听?于你我,于万千不愿被世俗改变的有心人。

  《一个女兵的悄悄话》读后感(三):一个女兵的悄悄话 读后感

  在写这个读后感之前,先去豆瓣搜了一下其他人的读后感,恩……好,现在我要写我自己的读后感啦~

  一本书的名字,就和一篇文章的标题、一首歌的歌名一样重要。看完整本书,再看这个题目: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陶小童,她躺在病床上,开始回想自己的这小半生,她可能想把这些话讲给某个人听,但是这个人是谁呢?我想,可能是我们每一个读者吧……

  一、徐北方

  徐北方,小童真正爱上的第一个人吧……之前那个军人我感觉不算,那可能只是因为他身上所具有的某些优秀的品质,而让小童产生了某种程度的仰慕而已,尽管他是小童参军的原因。徐北方和小童一样,那么的不合群,那么的具有某种灵气。徐北方比陶小童还要张扬一些。在这些女兵中,只有小小的陶小童是理解徐北方的,他们是相互吸引的。可是,小童是为什么会在两个人在一起不久后,就后悔呢?她甚至不清楚自己这场爱情中的伟大之处在哪?如果说以前她尽量在形体上与其他人一样,那么,现在她让自己的心灵也与其他人看齐了。徐北方又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了;没有人理解他了。书的末尾处,徐北方说让小童选择是要他还是把他推给孙煤,那个漂亮的班长。可是小童在徐北方临走时匆匆吻了自己一下然后一溜烟跑掉的行为中已经看到,他俩完了。尽管自己现在,此刻,爱徐北方爱的要死。可是,孙煤能理解徐北方吗……所以,小童和徐北方这算是错开了?真想看看后续,真的希望小童不要再有那些奇怪的想法:要和其他人一致,从身体到灵魂的想法。更不要有那些举动。两个人,都安安静静的做自己,做那个最原始的自己。多好~

  二、团支书

  从始至终,小童不曾爱过他,只是对他尊重,觉得他是好人,觉得他不应该喜欢自己,她想不通团支书怎么会喜欢自己。最终他为了救小童,付出自己的生命。

  唉,又一个悲伤的存在……连备胎都不算。

  三、小半拉儿

  他觉得自己外形这么丑,大家却还是允许自己存在,他觉得这是大家对自己的宽容。所以,不论别人用怎样奇怪的眼观看自己,用怎样的话语取笑自己,他还是宽容别人。因为,宽容是相互的……大半拉哥哥也嫌弃自己,但是他却不记在心上,最后,他离家出走,去演小丑了,因为这样就可以让哥哥以独生子女的身份不用下乡,让父母再婚……想到自己再也不能与家人团聚,他有那么几秒钟后悔过,可是也就只有那么几秒而已,再一想自己这么做,家人将得到那么多好处,也值了。所以他只是说:唉,算了,后悔也没用。

  小半拉儿怎么可以这么好,真想哭……

  四、阿爷

  印象最深的,就是描写阿爷笑容的那个词:自卑。虽然它不是一个描写笑容的字眼,可是看见它,我就是能够在脑海中浮现出阿爷的笑容。从奶奶去世后,爸妈想要将小童从阿爷身边抢走开始,阿爷每天都是心惊胆战的。他怕自己外出干活回来,屋子里空空荡荡的,只剩下他一个人。然而,没有爸妈,小童还是丢下了阿爷。尽管阿爷为了不让小童参军,把大屋子让小童住,还做了好吃的,最后,小童还是走了……在阿爷弥留之际,想要见小童最后一面,小童却正处在逐渐失去灵气,要与大家整齐划一的时期。阿爷走了,他没有见到自己的乖孙女。而这件事,也成为小童心中永远的遗憾

  :不知道读了多少天,终于看完了……效率真不是一般的低……

  之前看到一个人,一年读了100多本书,当是觉得也没怎么样嘛。后来算了一下:差不多3天就要看完一本书,额,好令人敬佩的毅力。瞧我这个懒散样子,真是丢脸……

  每个作家的语言功力真是令人瞠目结舌,人类所有的情感,那些细微之处,都可以让他们用文字表达出来。看着文字,仿佛自己又经历了一遍当是的感觉。也只有在这些名家的书里面,我才真正感受到汉语言的强大,同时也越发觉得自己的语文真是白学了。

  果然是什么样的文体也有,原来书还可以这么写,一会第三人称,一会第一人称,一会回忆,一会现实,唔……我还是太短浅了。

  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出有质量的书评,哎呀,感觉自己这样巴啦啦说一堆这个那个的,不好……

  《一个女兵的悄悄话》读后感(四):《一个女兵的悄悄话》书评

  我已经很久没有读书了,也许是近来生活得比较浮躁,这让我有了种种不读书的借口。我无法责怪自己,却也不愿为自己开脱。

  经常在QQ上虚度光阴,我觉得豆瓣读书这个栏目比较有趣,虽然到现在我也没写出一篇像样的书评出来。但是它勾起了我的某种回忆,我想起很多曾经看过的书来,我开始慢慢地细细地反刍……

  《一个女兵的悄悄话》这书名取得颇不明朗,在我看来,依照作者的睿智和对文字的驾驭功底,她其实完全可以另取一个温婉细腻,或是更加发人深思的书名,但是她没有,这名字让人觉着有种暧昧的意味。不过这一点点微瑕依然无法掩盖书中透出的深沉的情愫和淡淡的忧思。

  整本书采用第一人称直叙,间或也有第三人称补叙,这让书里的每一事件都从多角度剖析,让读者十分明了作者的意图。主人公陶小童,生活在那个动乱年月,从她的出生,到她的生活遭遇,她的情感世界,这个单纯而聪慧的女孩根本就与那个年代的潮流和思维格格不入,书中有大量的内心独白,让人深深为其遭遇感慨万千,如同观望着一枚树叶在汹涌波涛中翻滚挣扎,揪心、沉重,却又无能为力……作者的笔触细腻,感触敏锐,善于抓住细节感受人物内心。 说实话,我比较喜欢某些女性作者的书,因为在这里面,可以找到很多通感的地方。这在一些大刀阔斧的男性作者的书中是很少见的。

  本书有一个极大的悬念,主人公在读书时候,有一个心结,她曾经喜欢过一个英俊的标准军人形象,也许,这也是她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军的理由,后来,她在火车上再次遇到了一位很像很像当年那位军人的一个人物……她一度激动得无法自拔,因为距离那个梦如此之近,几乎触手可及。 她曾经喜欢过的那个英俊的善良的不食人间烟火一般的军人,原来也不过是个凡夫俗子,他在帮助过那对苦难母子后,居然在列车长那里,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部队番号……一切原来不过只是泡影。她感到很挫败。 就像是她曾经在恐龙博物馆里被强大地震撼过,最终,快离开的时候,她居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这个庞大的骨架里,居然挖出了一团纸屑,原来,曾经美好的一切,是从来不曾发生过的假象……她觉得自己被嘲弄了,她为自己感到悲哀。 而那个曾经给她写过9页情书的团支部书记(她甚至连他的名字也快想不起来的那个模糊影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她推出了泥石流,而自己却永远地滞留在了泥巴地里,连尸身也无从寻觅。她将他同记忆力那个英俊军人的影像重合了,虽然,那9页情书从头至尾只有3个字:“我爱你”这么简陋又华丽的情书。

  本书的一大特点,还在于作者的文字驾驭,本书语言的幽默性不能不提,但这幽默又并非刻意哗众取宠,而是随笔淡淡地信手拈来,让人忍俊不禁过后,却又掩卷深深长叹,欲舍不能…… 其中一段描写一个自私的女兵的文字:蔡玲紧抱着换到手的褥子感到十分踏实——每当多捞点什么,她就显出这副圣徒式的可爱表情。她认为一切好东西都该归她,因为她最知道疼爱好东西;好东西放在她手里比放在任何人手里都合理,都保险。

  描写一个长得很美的女兵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这时孙煤走来,饭堂顿时像照进一缕阳光,她穿着件红格子衬衫,俏得无与伦比。在那个年代穿红的需要大气魄。孙煤挨个用饭盆磕那些脑勺,人们嘻哈着躲开她亲切的虐待,但很快又凑上去。

  我从小就是个孤独的孩子,往往需要隐藏自己的聪明,才能得到小伙伴们的认可与信任。

  这个陶小童,总是与众不同。她那圆鼓鼓的额头塞满让人看不透的念头。她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感到新鲜。她很聪明,但时常把聪明掩藏起来;偶尔露一点锋芒,但马上显得很难为情似的。有次团支书问她:“你一定读过不少书吧?”她顿时红了脸,像被人揭了短一样,她并不总想让人相信她对事物的理解正确无误。她总是谦虚或害羞地在她的见解后面加上一句:“可能我记错了。”或者:“大概是怎么回事,也不一定。”

  我说不清缘何我会如此热衷这本书,也许,除了作者独特的手法外,书中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在任何境地都执著低坚韧不拔地坚持自己的一方小小净土,保留自己的一份纯净与懵懂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