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毁灭的人读后感锦集
《被毁灭的人》是一本由(美)阿尔弗雷德·贝斯特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毁灭的人》精选点评:
●非常棒
●翻译的十分嘈杂,差点没看下去,其实是个挺有趣的傲娇故事。
●即使那个包袱抖得不是很好但还是好看得要命,有爱又燃的东西最好了
●前半段好难读下去 后半段来得好突然
●如此跌宕起伏叫人透不过气的文字,我想这应该归功于译者赵海虹
●多么期待赖克的胜利,多么可怕的年代
●科幻版的《基督山伯爵》。
●应该归为悬疑推理小说,而不是科幻小说。当然如果视为推理小说的话,诡计也太简陋了。惊悚小说吧,能让人一口气读完。
●初中时读的,又看盗梦空间时发现盗梦者和里面的透思士有些相像。
●作者的两部都是当仁不让的神作。 一个词:牛逼。
《被毁灭的人》读后感(一):使我悲伤
我太喜欢这本书,使我感觉到主人公的无力和悲剧,最后的结尾,所有宇宙物质的消失,实在是太吓人了,幸亏不是真的,但是结尾也不是很幸福
一些很可悲的人物,不是正面的,不知道为什么我就会喜欢上他们,不过除了看完后流流泪,心里堵一下,也不能做什么了
有些地方有些哲学的味道,能学到东西的味道
开头的宇宙描写清冷的调子,又总体又有味道
《被毁灭的人》读后感(二):重新翻看,激情依然
与《群星,我的归宿》相比,“思动”改成了“透思”,以此为未来设想的基点,来展开故事
个人以为,从故事可读性和人物塑造上说,这个更好,结尾也如同《真名实姓》一样有高潮感和爆发力
因为思动涉及心理学,比不着边际的空间跃进(jaunte,思动)更加有可信性--呵呵,要知道,《群》最后的主角可以在宇宙星空中跳来跳去,呃,这个,寓言的象征异味更浓
如果想了解贝斯特的风格,我推荐这本
《被毁灭的人》读后感(三):大师作品
在1953年的时候此书获得了首届雨果奖。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书中很早就让警官先生知道了凶手,整本书都在描述寻找动机和取证过程。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道理,结果无所谓重要的是过程。我们翻看着文字与作者一起体验了这个过程,这个光与暗较量的过程。现在很多关于异能的超能力的影视作品感觉许多都受此书影响与启发。其实让我看的最心潮澎湃的是二人的心理较量,还是特别喜欢作者笔下的本赖克一代枭雄即视感。套用南派三叔话来说就是,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
《被毁灭的人》读后感(四):异能改变世界
贝斯特的小说还看过那本著名的《群星,我的归宿》(虎虎虎),这两部小说是基于一个被异能改变的现实世界,《群》是瞬移,这本则是读心,部分人拥有读心术后对世界的影响,其实不只是读心,应该是心灵沟通,隐喻是心灵解放(社会性的心灵互通),反面主角,一个不能读心的人,代表着旧世界的最后反抗,中间还夹杂着作者的一些哲学故事。
反抗失败了,读心者的行会取得胜利,我认为以此发展下去,所有人类都能读心,而且能力愈加深入,人类将变成一个整体意识,每个单独的人只是这个整体的一个神经元。
祸福难知啊
《被毁灭的人》读后感(五):万事无异于新
并不算一个大部头,但险些就忘了这个开头。“无穷无尽的宇宙中万事因循旧轨,无异无新。”
也难怪,人物不算多,情节也不算复杂,除了详细介绍的超感行会,甚至也没有对未来世界来一个完整的透视。但结尾的衔接竟似在一瞬间就让故事贯穿了时间的始终。
作者那份对人类与未来的乐观,让急转直下的情节又陡然冰消雪融。所谓“毁灭”,实乃“重生”。结尾几如童话般。而且终会如此,唯有如此,阿尔弗雷德如是说。
从书名中完全看不出,这其实是一个很棒的喜剧。
还有一点有趣的是,这部60年前的作品中其实是一副星际时代和前信息化时代的拼图,这种时代的烙印迥异于现代科幻电影中常见的元素。
遗憾的是后半部分描写思维有些晦涩,不知是翻译的缘故还是加入了心理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