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正经没有读后感100字
《一点正经没有》是一本由王朔著作,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页数:1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点正经没有》精选点评:
●这个可以拍顽主续集啊 怎么没人拍这个
●这部完文学的小说听起来就像编辑部的故事,基本全是荒诞的对话,有点不知所云
●有文化的流氓。
●喜欢
●京片子,嘴特贫。
●2
●太强的脱离现实感,不过最后法庭辩论还挺精彩。
●一本正经的贫,看完脑瓜子嗡嗡的。文学圈文艺圈差不多啊 =]
●忘记了
●法庭上这段有意思,加一星。
《一点正经没有》读后感(一):想写点什么好呢?写一部作家不知道写什么的小说吧
讽刺作家圈子?我看有点像讽刺自己。讽刺自己当个作家不过是耍耍嘴皮骗吃骗喝,尤其是在不知道写什么却还得吃还得喝的时候更是。但同时也是在开慰自己,看开了这职业,坦然地当个骗子没什么不好。把写作当个事业去做反而没了意思。那要混就好好混吧,放开膀子,袒胸露乳,坦荡荡做个二流子,坦荡荡做个吹牛逼的。写不出来的时候就写一个作家写不出来的文章。
《一点正经没有》读后感(二):痞子时代
虽然是中篇小说,但是这应该是王朔痞子文学的最精彩之一了。
现在就是痞子时代。现在就是文字泛滥的时代。作家貌似满大街都是,每一个作家都在玩文学,而深入人心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不过出来一声长叹,我一介书生又能干什么呢?无手无缚鸡之力不说,就连说中国话都不会了。虽然不是特别喜欢韩寒,但是他有时说的也确实是事实。
痞子自有痞子的文化,现在无那些书店看看新出版的书,哪一个不是大腹便便,围着一个书要带,上面写着××作家联合推荐,××奖得住,××作家巅峰之作……华丽丽的包装,而内容实在是惨不忍睹。
渴望融入心灵的文字……
《一点正经没有》读后感(三):生活
看王朔的书 就是一个风格 也是 本来就是一个风格 这个风格还挺适合自己在那个年华时候看看 曾经的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 可是现在感觉自己年龄大了 再也没有留恋的斜阳 再也没有倒映的月光 去把玩这些东西 生活不能停留在这些事情中 忘记谁说过的 生活只有选择和记忆 那就等于是生活只有当下 活在当下 记忆是向后 选择是向前 而生活是不会停止等待 只有继续的去感受 去经历 去追求想要的模样 陈老师离开的这些天 自己沉浸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里 这就是活在当下吗 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不会的 生活依旧是彩色的 五彩斑斓的 勇敢的向前选择 才能有美好的记忆在脑海中留住
《一点正经没有》读后感(四):王朔:一位好玩儿且会玩儿的作家
王朔的书,不管能不能读懂,总不会觉得乏味,他总是能用玩世不恭的词句把我逗乐。一句句充满京味儿的对白,仿佛把我带回了那座古老的城市。
本文阐述了作者对于文学的一些理解,对于当代文坛发了些牢骚。
通篇文章,作者都是把作家当作流氓在描写,文中的几位作家也是浑身痞气,市井做派。作家为什么流氓呢?因为站在文化的高点指点江山评头论足,达到教育人民的目的。打着为工农服务的旗号劝人向善,号召大家无私奉献,甘心舍小为大,自己却想着怎么多占点便宜,多蹭点白食,这不是流氓是什么?
至于“玩儿文学”的说法,我并不能产生更深的共鸣,我一直相信文以载道,千言万语终有所指,把抽象的思想用具象的文字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是文学的基础,至于“玩”……反正王朔玩儿得还挺不错。
《一点正经没有》读后感(五):超搞笑的“作者简介”
原文如下——
······
王朔,1958年出生于南京。曾用名王岩。1965-1969年就读于北京翠微小学。1971年就读于北京东门仓小学。1972-1975年就读于北京164中学。1975年借读于太原5种。1976年毕业于东京44中学。1977-1980年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1977-1980年在海军北海豹舰队服役。1980-1983年在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工作。1983年辞职从事自由写作至今。中篇小说:《小中小姐》1984个第2期《当代》,曾改编为电视剧。《浮出海面》1985年第6期《当代》,曾改编为电影。有意大利文译本。
“太原5种”、“东京44中学”?
“北海豹舰队”?
“《小中小姐》”(空中小姐)?
哈哈哈哈,一点正经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