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艺术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2021-01-19 01:01: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艺术的故事》是一本由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作,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3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的故事》精选点评:

  ●通俗的,极短篇艺术小故事吧,确实适合小学生启蒙读物,成人读起来毫无深度感。

  ●艺术是另一个维度的世界。

  ●我会说我原本是要读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的吗?结果在kindle商店误点了房龙的版本,读到30%才觉得不对劲,说好的多图呢?怎么全是文字?说好的作品鉴赏呢?怎么感觉像在讲历史?不过好在内容详实不枯燥。看评分这本书比贡布里希的版本低不少,虽然没读过另一个版本,但我估计是侧重点不同吧。这本书重点不在鉴赏,而在于呈现出整个艺术史的来龙去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就是这个道理吧。而且书里面不乏神来之笔,能让你忍俊不禁也能让你恍然大悟。最后,(相信作者本人也意识到了)他的话唠,能从一个点扯出五六根线来,外国人名又长,往往容易乱。应该不是译笔的问题,文字流畅自然(对,我相信叨一定是基于原著)。

  ●融會貫通,偏重歐洲部分,通識尚可。

  ●全才一个

  ●确实是浅显易懂,但是觉得毫无观点

  ●随和到你都觉得他在絮叨,不够精彩,逻辑性也弱了点

  ●文字诙谐 就是过于笼统 介绍人物过多 容易混乱 看了好久好久才看完 后面说适合青少年科普用… 额不置可否

  ●好厚,终于磨叽完了。。。

  ●通俗普及性读物。一本大型的流水账。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一):好厚的一本书

  我被书背封面一段话打动了

  这书不是写给那些为了提高艺术修养的人而写的,也不是写给那些为了融入一个圈子的人而写的,而是写给那些有着好奇欲望的儿童看的云云之类的

  好厚啊,没看完

  有一段时间超迷艺术类的东西,尤其是油画之类的

  路过艺术学院,看到他们的作品有一种莫名的激动,热情总是一阵一阵的

  趁着那会儿对艺术感兴趣,也对陈艳青还是陈丹青也感兴趣了,他们两个人总是弄混,就是写那本《外国音乐在外国》的,哦是陈丹青,以前也接触过,感觉面目狰狞愤世嫉俗,但是三联一直顶他的书,因为自己本身也很叛逆,所以在叛逆期也避免多去接触,上次还看到他写了一本关于鲁迅的一本书,恩值得关注啊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二):藝術的古樹

  奔向在图书馆里借到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却无法借助检索系统,真是无法懂得检索系统屡屡让我癫狂,竟未有一次借其找到自己想要的书。于是我补偿性地借了另外两本。《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我并没有看完。因为还给远在厦门的姐姐了,而其价格颇高,再者无法借到。但该书却实实细腻于美国的房龙与我国的王宁。因为她身在英国,又是一位虔诚的教徒,通过她灵性的双眼,细细阐述一幅一幅作品。她讲述绘画的故事,讲述的是欧洲美术的深邃的东西。

  而房龙,他是侃侃而谈,有点沦于庸俗。在他众多作品中,我还是唯独比较欣赏《宽容》。至于王宁,他还讲述了许多奇闻轶事,笑谈米开朗基罗等那辈文艺复兴之士的真性情。这两本作为启蒙性读物,还是可以一读的。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2.史前人类艺术:

  桑图奥拉&女儿 --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 -- 壁画:野牛、猛犸

  史前动物的画像,为什么都花在如此漆黑又难以到达的地方?有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表现形式吗?礼拜的地方吗?举行仪式吗?

  石器、铜器、铁器

  3.埃及艺术:

  拿破仑军 -- 罗塞塔石碑 三种对照文字(圣书体、世俗体、古希腊文) -- 得以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商博良 -- 法败,英国,大英博物馆。

  金字塔:史学家称是长期贫困和失业的产物,解决失业问题的公共事业振兴项目;炫耀性消费;

  埃及人忠于耕作,与季节打交道,更加尊重传统。法老雕塑是没有表情的,彰显身份。

  “如果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的节奏,那么我们可以说埃及和永恒的宇宙是同样的节奏。”

  破坏文物:汪达尔行为

  埃及人绘画是不懂透视学的,在二维平面上描绘三维物体。

  艺术表达方面是受环境制约的。

  埃及人过着非常单调的生活,在他们看来:单调并不代表不快乐,也不意味着他们会对刻板生活反感,这要比奋斗一生只为死后进入极乐世界快乐得多,令人满意得多。

  浮雕:“如果你知道3000年以后一群人还会站在你画的鸟和驴子面前,惊呼'天哪,怎么会有人画得这么好',你就更可能全身心投入去画这幅画。相反,如果你知道无论你的作品多么惊人,也很难留存几年,你就不会那么投入了。”埃及人为永恒而工作,现在人的慌忙草率以及生活方式。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四):房龙的歌

  昨天下午又看了一遍房龙的《艺术的故事》的第四章“巴比伦王国、迦太基王国以及神秘的苏美人王国”,感觉蛮忧郁的。之后接着看了第五章“海因里希-谢里曼”,感到更加哀伤。

  那些早年在爱琴海生活的人,追求舒适与秩序。他们的宫殿光明,有很好的下水道、自来水,还有暖气装置。我们还发现,他们有之中设备,类似我们的电梯。而且,宫内还有浴室,房间之间有拉门隔开,王家秘书还是不受外人干扰的专用办公室。这是多么文明的国度,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出现,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可是,它却以光速转瞬间消失了。其中有句话是这样的:“迈锡尼这样的城市怎么会被破坏呢?答案是,来犯者从艺术观点来说,是纯粹的野蛮人,但却是优秀的军人。就像他们以前的压迫者追求优雅的生活一样,他们喜欢打仗。他们在进行破坏时,一定极其残忍和神速。因为他们甚至来不及发现埋葬在直立墓穴中的黄金,所以在三千年后,当谢里曼发现这批东西后,它们依然完好无损。”这段话尤其让我气愤。它令我想到了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一叹》里的一些话,具体我记不太清了,可是先生那激愤的语气我还记忆忧新。是的,野蛮人很会打仗,可是人类发展不就是为了文明的进步么?那为何人类自己却将来之不易的文明深埋于土中呢?我实在感到愤慨!!!会打仗有什么用?那些是最为我所不齿的。可是,我们看得到,许多文明都是被这样一些野蛮人所彻底毁坏。我不得不承认,有时会打仗比懂文明显得更为重要,就好比我不得不承认面包比衣服来得重要。当你的国家面临灭顶之灾时,你会叹息,为什么我所精通的不是战术而是不能保家卫国的艺术。现实是残酷的。这就是为何有些国度,艺术是下等的学识,因为那不是他们所迫切需要的东西。而一个发达的国度,艺术却是人人崇往的,如果追求得过于极端,那么这也将造成它的衰亡。

  所以,崇尚艺术崇尚文明,并不是不可取的,关键就在于,决不能放弃武力。因为人类的许多与生具有的特质决定了人类浅意识里是好战的,无论到达什么样高度文明的境界,也不可能完全失去战争意识。所以这就是那些文明王国的悲哀。是的,悲哀!

  我怜惜它们,但我知道,那是必然的结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