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流水三十章》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流水三十章》读后感摘抄

2021-01-26 00:34: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流水三十章》读后感摘抄

  《流水三十章》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5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水三十章》精选点评:

  ●很流畅

  ●张达玲可怜,却也生不出同情,还找出很多自己的影子

  ●不 好 看

  ●很流畅地写出主人公30岁的人生,小人物的故事很感动

  ●总觉得过于拖沓和繁琐

  ●感觉是长恨歌的加强版。连情节都基本没有了。不过就是让人读着感觉很舒服

  ●倏忽30载的“一个人的遭遇”

  ●无可辩驳

  ●对自我感觉的丰富描写。

  ●虽然她没有写好虽然她说它很难看但我还是想说那个她用力表达却没有表达好的沉重的东西我是真心喜欢的

  《流水三十章》读后感(一):梦,关于张达玲的梦

  梦虽然偶然,但是我已经被一个女人的生活所左右了。

  这样的感觉开始于王安忆,那样的深情,没有丝毫戒备的让所有的痛苦都淋漓的表现出来。那是如何的回忆,竟然现在没有人能理解了,细腻的描写,加上动态的酣畅,总有一种说不出来却要说出的冲动,但是思想没有办法左右言论,最后被吞没了。

  记忆的故事有很多,张达玲用最后的语言表现出一个被世界遗忘但是又不甘的女性角色。最初的聪明和婴儿时的成人智慧格格不入,造就了她生命的悲剧,这种悲剧似乎不是与生具来的,而是上天对她的作弄。梦的开始是没有错误的,但是一个略带神经制的女子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我们同样也会做出一些关于遗忘与痛苦的事情。那些过往在一瞬间消失。

  细腻的文字没有冲淡流水一般的年华,在最华丽的时候,用简单的思想似乎就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但是复杂却让自己的人生变的孤僻和暗淡,过于敏感过于矜持,让张达玲的梦想破灭了,她没有资本同生命斗争,却略现顽强,容易为琐事纤绊却若无其事。她的人生从来就是在斗争中前进,却输的一塌糊涂。

  丢盔弃甲的日子不能让她满足,战斗中她失去了很多,亲情友情爱情,包括自我的迷失。

  梦关于张达玲的梦做完了,但是流水三十的故事似乎没有结束,算是对王安忆生命的一种诠释,也算是对三十的一个总结,每个人都要经历过往,但在最后总被遗忘……

  《流水三十章》读后感(二):生命的梦河

  重读《流水三十章》,依然是上海弄堂人家的柴米生计和恩怨悲喜,依然是小康小户人家在时代风云诡谲变化中的安然屹立,只不过这次的女主角不是有着小小算盘、机灵乖巧、模样精致可人的瓷娃娃,而是一个从小因父母无力带孩子而送到外地乡下、一个外表干枯冷漠坚决倔强内心情感翻涌无比渴望爱、一个名唤张达玲的来自“外省”的上海女孩。

  她自小就异样,因命运的机缘交错和性格中过分的谨慎保守,她一直被孤立在热闹人群之外,即使她心里一万遍呼唤着:“爱!我需要爱!”但她太清高了太在乎别人眼光了,她不习惯先爱了人在被爱,她只渴望着有人关爱呵护,却把自己的心门紧紧锁上,她不习惯家中兄弟姐妹的吵闹,对父母保持若即若离的紧张关系;她不习惯和同学老师打成一派,无意中拥有了一个朋友后,便死命地对她好,致使对方忍受不了她顽强的、自作多情的热情而不得不远离她;她不习惯唯一看重她的外公对她额外的关怀,使这份宝贵的亲情最终也没有交流的机会;她不习惯处理知青下乡后的人情世故,仍旧落得孤家寡人;她不习惯面对唯一的迟来的爱情,宁愿孤单守着这一段美丽到永远,她是永远不会争取了。

  她在麻木中在劳累中消耗着太过繁盛的内心,她坚定淡漠的表情拒绝了一切友爱关怀,即使她无数次渴望着、妒忌着、欢欣着,她的生命是不自觉的,像沉睡已久的灵魂永远在地下沉睡着,她太需要有个人来唤醒她了,宛如王子来吻醒睡美人那样,是的,在她孤苦了30年之后,的确有个温暖的深情的天使降临了,但她太害怕了,多年的过度矜持和自我保护的坚硬的壳早就让她习惯退缩到自己狭隘世界,她甚至欣喜地为他孤独、默默想念,如果说第一次读还让我耿耿于怀的话,重读我已经完全理解她了,她需要有一份永恒的怀念供她留在心底,永远保鲜永不更改,只属于她一个人,谁也不能伤害谁也不能觊觎谁也不能诽谤,那是她一个人的喜悦和哀伤。

  王安忆用饱满的笔触书写着一个上海女孩成长的心灵史,这不是她第一次书写此类题材(像《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桃之夭夭》都是如此,尤其是《桃之夭夭》与之很相似,但主角性格截然不同因此道路也完全相反,这个我也曾写过),却也比较异数,篇幅也很长,说实话,她并非是最擅长长篇(在我印象中,最长的应该就是此书和《纪实和虚构》了),但幸好张达玲丰富的内心世界撑起了文字,让我4年后重新顺利读完。

  《流水三十章》读后感(三):生命的断河

  据说这是王安忆试验性的作品。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让整本书无比厚重且难读,与现在小说普遍的两三句就分一段的格式不同,一页看下来往往只有一行空白予以分割。因此,你必须认真仔细,有时需要重复阅读,稍不注意你就会错过人物转变的某些重要瞬间。

  书中人物的行为通过心理牵引,心理活动又使其行为合理化,人物的处境随着心理在无声无息或者陡然之间改变,这种改变往往是绝决的,是断然的,它们塑造了张达玲身边的人,那些人和事又反过来推动着张达玲的改变和成长。

  例如,张达玲对郭秀菊母亲的印象。她听了郭秀菊的描述,被这个可怕的形象缠绕。

“她摆脱不了这梦境了,这梦境很险恶地缠绕着她,叫她日夜不得安宁,她小小的年纪开始失眠。她几乎是彻夜地难以入眠,那些裸着的故事越来越失去了催眠的作用,使她疲惫不堪,又使她亢奋不安。她被这故事折磨着,却又放弃不得。……她挣扎得极累,又绝望,忽然之间,她头脑里犹如一座冰山崩陷,轰然一声,她失去了知觉,一动不能动弹知觉却又陡地清醒,她眼前的被月光照白的窗外,犹如雪亮的闪电掠过,迅速而猛烈地明暗着,耳边却如雷鸣,,一阵压倒一阵,远处,冰山在塌陷。雪亮的闪电灼痛了她的眼睛,雷鸣则袭击她的耳膜,她要瞎了,要聋了,刹那间要疯了,要变成一个白痴了。”

  再例如,陈茂在和张达玲第一次肢体接触后离开上海的心情。

“她如拦路抢劫的强盗却劫了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她又如乞讨的叫花子却缠上了个穷极潦倒的人。而她却又固执,不甘罢休,非要弄个水落石出。她与他只得展开一场厮拼,他们如在厮拼,如在拼搏。她拼命而徒然得从他身上撕剥着什么,使他深受威胁,他想逃跑,却被她追捕……他们互相扑灭了希望,他们互相讨伐了爱心,他们彼此都是刽子手,彼此都是受害者,他们互相地灭了做一个自然之子的机会。他们都做不了一个自然之子了。”

  这些描写有的形象有的抽象,可以看出,它们拉动了角色间彼此的关系。关系和人物的想法要么通过动作表现,要么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通过这样切合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读起来会觉得好像那是自己的想法,变成了第一人称的视角。但读起来总体还是有点累,有些词语太书面,加上本身心理描写就是要边代入边琢磨。(所以我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

  再说到张达玲,王安忆显然是给她的性格悲剧加了很多宿命的意味,从出生就没来由的哭泣到后来对自己对同伴对亲人的冷漠,她的冷漠是用来稀释她脆弱的善心的,表面无所谓冷淡其实内心渴望被爱和爱。时代悲剧和性格悲剧让张达玲失去了家人的关爱、唯一的朋友和懵懂的爱情。

  然后文化大革命的下乡将她的生命截为两段。但这本书应该算不上是伤痕文学,只是单纯的记录张达玲的三十岁之前的事。作为小说,情节性也没有太戏剧化,童年的朋友,少年的情愫,都因为错过而永远的消失在生命中,还蛮符合现实的。最后偶然出现的恋人被描写为童年一面之缘的人,涉及的章节也并不是很多。

  总体来说,有点头重脚轻的嫌疑,后面成年卷感觉像是收笔过快,其实可以继续写下去的。是工程太大了吧,毕竟要写一个人的一生还是很费力的。而且张达玲三十年的生命河流在书里已经到了相对开阔的境地,她终于完成了与大多数人的和解。

  《流水三十章》读后感(四):失败者的哀歌

  

突然来了兴趣,读了几本王安忆。而此书是最打动我的。

开始的章节想极力营造一种的梦幻诗化唯美的氛围,农村生活的描写显然不是作者的长项,有点用力过猛,或者说笔力不逮。但是一旦转入描写都市生活,作者的功底就展示出那种如鱼得水般的游刃有余。

在阅读此书时,怀旧的感伤如潮水漫上来,形成灰暗而略显生硬的帷帘,暂时遮蔽或悬置了对当下的关注。

张达玲因了外在的环境和童年的创伤经历压抑了自己爱的能力。她属于边缘群体中最边缘的人,封闭住自己而拒绝敞开,屡次有意或无意的错失了爱的机缘,被命运的频频击打而成为一个遍体鳞伤却倔强不屈的人,这有些盲目的固执与倔强却关闭了所有接纳爱情与亲情的门扉,成为一个永远不会微笑的人,封闭的心灵几乎使她成为一具行尸走肉。她敏感极致,这敏感因了自卑和生活中的人情冷暖被扭曲而转化成为一种自我保护的自傲,但她依然渴望有一只温暖的大手成为情感的庇荫来抚慰自己几乎枯萎的心灵。虽然不喜欢这个人,但从对她详尽细腻甚或想象的心理分析段落的阅读中,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我周围人的某些影子,如此的真切。不合时宜,始终是不合时宜。那空虚的内心如果没有用持续的阅读来填充的话,就会始终和生活作对,既不能改变命运,亦不能构筑安放灵魂的处所。可惜的是张达玲最初的阅读兴趣因诸多外在的原因在某个时候戛然而止,只有一部偶然看到有着某个女性签名的《红楼梦》被她反复阅读而烂熟于心从而成为压枕头的精神寄托。所有的价值观影响仅止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理病态的林妹妹,不同的仅仅是她没有林妹妹生于大观园的际遇,只能在一个边缘的充满焦大的底层群体中苦苦挣扎。后来在时代的运动中又曾被乌托邦思想魅惑,似懂非懂的阅读过一本宣言,被激发出跃跃欲试的冲动,想追求一种虚拟魔幻的崇高,试图从无所适从的生活中超越,但最后也跌得伤痕累累,而她的阅读经历也遽然中断。这本小说是一个命运失败者的记录,谁又不曾在生活中失败呢?我也是那个生活的失败者。有曰:写作是失败者的事业。其实不仅写作,其他个人的爱好也是一样,可以当做失败者的事业。如德勒兹所说,艺术就是反抗……艺术可以反抗荒诞的现实。如果专注于某种兴趣爱好则可以医治童年的创伤记忆的,发展出爱的能力和释放善意的能力,而不是任由偏执性人格一路犟到底,甚至还有可能一手制造出毁灭人生的悲剧。还好,最后张达玲的命运因了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改变,虽然依然有许多迷茫、惶恐、惴惴不安,但她开始打开自己,虽已错失了生命开花的季节,在一系列莽撞笨拙的情感投射试错事件之后,晚来的爱情也给了她一直暗灰的灵魂些许光明的照耀和温暖。一直以冷面示人的张达玲终于开始尝试完成别人早就完成的爱的启迪和苏醒,这爱的苏醒也扩展成对亲情的重新接纳。最感人的是和慈祥的外公之间逐渐产生的那种深情的彼此依恋,虽只有不多的几个细节和简洁的对话的描写,但漾着一种淡淡的温馨的人性火花,最后一次的告别中关于外公在身后用明朗的目光看着她时的描写令人怦然心动或心碎……

虽然有些段落显得冗赘而难以使阅读延续下去,但也有很多句子因作者不凡的功力精雕细琢而闪烁辉耀,细节和心理描写经过精心打磨之后成为一串串连缀在一起的多彩斑斓的迷人的语言项链或手环,强化了记忆伤感的效果,有的句子已具有文体大师般的魅力,那些甚或是想象衍生出来的心理分析句子,屡屡拨动我心灵深处隐匿角落里或已锈迹斑斑的琴弦,弹奏出略带哀伤的喑哑的曲子……那些带着怀旧感伤的句子会使我想到纳博科夫的《说吧,记忆》里面的段落,一种针刺般的疼痛在阅读中慢慢延伸,但不会减弱,合上全书依然也不会释怀……这也是我比较喜欢读王安忆小说最重要的原因。

结尾削弱了人物描写的悲剧力量,无疑是作者的一种内心祈愿,不如说是一个落俗的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因此收尾显得有些勉为其难,落入一个光明尾巴的套路,一个牵强的蛇尾……

张达玲最后的结局如何已勿需交代,总之,她已经以微笑接纳了自己的命运,善意取代了始终不松弛的提防,一颗曾经敏感至病态的的心灵,经过生活淬炼后已经有能力对他人散发出温暖的光芒。她的未来不可能再灿烂,她已经错过了很多应该经历的生命季节,何况,她放弃了唯一可以将她从悲剧命运中拯救出来的兴趣爱好——阅读,阅读之后可能会有写作行动,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即使没有写作的可能,也可以用练达的眼光看世界。但是,她没有,她只会被日益物化的现实生活吞没,即使已经有了微笑,这微笑也是极平凡的微笑,她会泯然消失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人群中……成为一个没有个性的人,而不是唯一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