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秦汉文明》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秦汉文明》读后感锦集

2021-02-09 01:31: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秦汉文明》读后感锦集

  《秦汉文明》是一本由孙志新主编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汉文明》读后感(一):一部秦汉物质文化的进阶图册

  

作为一部博物馆展览的配套图册,精美的设计装帧是必不可少的元素(相信不少读者跟我一样,看完封面大图就被圈粉了)。

客观来说,书中的大多数文物都并不“冷门”,是我在阅读本书之前就相当熟悉的,不知道其他读者有没有一样的感觉。平常国内办秦汉主题的展览,大家应该时常都能见到其中的一些(我本身就是个看展爱好者,巧遇它们的次数更多)。

不过,以我个人天生手残的技能点,在博物馆里见他们多少次,都拍不出什么有意境值得再去细细欣赏的照片来,所以拥有这一部充满美感的图册又何乐而不为呢。

书中各个篇幅都会匀出一部分内容来重新介绍跟主题文物相关的各类秦汉两朝的基础常识,不过内容上并没有触及我的什么知识盲区。认真学习过初高中历史的学生读起来都不会有什么理解上的障碍。虽然不大能拓展全新的知识面,但偶尔“温故”一下也未尝不可。

秦兵马俑这些未免老生常谈了点,书里最让我喜爱的几件文物几乎清一色出自广西合浦的汉墓群,是各种水晶珠和琉璃珠串成的链子。

乍一看上去就明白这绝不是中国本土该有的产品。应该是和曾侯乙墓的蜻蜓眼琉璃珠一样来自于遥远的西方。广西合浦在汉代已经是著名的珍珠产地。《后汉书·循吏传》即载:

“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留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合浦并不是好的农耕地,但依赖珍珠以及和交趾郡(今越南北部)比邻的优势,当地百姓依靠商旅便能赚取足够的生活费用。然而先前的合浦太守因为捕捞珍珠无度,导致合浦近海的珍珠蚌全部跑到了交趾郡沿海。

失去了这些天然珍宝,穷困的合浦百姓有些甚至饿死道路。等到孟尝到任新的合浦太守,将之前的弊政全部革除,结果没到一年,原本跑走的珍珠蚌全都回来了,百姓因此得以继续依赖商贾维持生计。

在唐宋之前,船只远洋航行的能力不够,为保安全贴着海岸线走是最好的选择,交趾郡因此地位远超之后各个朝代。从这里汉朝可以连结东南亚各国。

合浦的珍珠应该就是通过交趾郡被转卖到东南亚各地甚至是更远。而那些琉璃珠和水晶,恐怕也是由交趾这个海洋商港辗转进入合浦当地的贵族手中。

  《秦汉文明》读后感(二):魂穿千年 梦回秦汉

  

作为中国历史上帝制的开端,秦朝的地位在国人的心里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而“汉承秦制”,不仅沿袭了这一体制还将其发扬光大,国祚延续了四百年之久。然而,秦汉时期毕竟距今已有两千年,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蚀,曾经辉煌灿烂的秦汉文明早已不复存在,历史文献上的相关记载远不足以描绘出那个伟大的时代。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得以一窥远去的秦汉文明。

本书作为一本介绍秦汉文明的书,有着自身的独到之处。首先拿到本书是第一感受就是大,16开的大开本和四色印刷,使得书中近160件秦汉文物得以“原汁原味”地展现给读者。其次本书是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2017年举办的“秦汉文明”展览图录的中文版,作者多是美国的学者专家,从另一视角带给读者不同的体验。当然,由于海外学者的观点与国内通行的观点存在差别,所以造成读者在年代和某些历史事件上感到谬误,但瑕不掩瑜,在介绍秦汉文明上还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全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海内外的知名学者,从历史背景、政治体制、军事武备、都市建筑、大众信仰、美术工艺和中外交流等方面来展现秦汉时期的“改天换地”;后半部分则是以文物为主,按照朝代的划分,通过大量精美绝伦的文物来介绍秦汉文明辉煌灿烂的方方面面。虽然两种展开方式有所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在无声地讲述伟大的秦汉文明。

序言开篇明义,“秦汉时代是古代中华文明的典范时代,与同时期的古代西方文明典范—希腊罗马相比毫不逊色,具有同样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上,秦汉时代不仅是改天换地的变革时代,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思想等方面依然深刻影响着之后的中国社会,直到今天。历史的真谛就在于帮助我们回顾过去,认识现实,展望未来。”

来自跪射俑的肯定

  《秦汉文明》读后感(三):《秦汉文明》:可视化的帝国历史

  

作为中国帝制的奠基时期,秦汉二朝对后世的影响,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熟悉中国历史的读者,恐怕都知道自秦国商鞅变法至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那段历史,知道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同样也不会对楚汉争霸、汉承秦制、光武中兴等历史片段感到陌生。然而,除了教材传授的这些基本知识,帝国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呢?比如,帝国的子民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吃些什么,他们住的房子何样,他们的精神信仰又是什么?

存在类似困惑的读者,应该会对《秦汉文明:历史、艺术与物质文化》很感兴趣,这本借助大都会博物馆的馆藏珍品,由多位秦汉专家学者合著的论文集,以其对秦汉时期各个领域的综合呈现,用可视化的方法为读者绘制出秦汉时代的轮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秦汉时代的政治模式、行政管理、武器装备、建筑模式、工艺美术、大众信仰、文明交流,让冷冰冰的历史变得日常而生动,尽管保存下来的文物往往呈现出一种精英取向。

关于秦汉政治模式与行政管理,通行的教材已经给出了翔实而可靠的看法,这里暂不赘述。值得关注的,是秦汉时代的人对其所居城市的设想。都城的建造,不仅仅是为政权确立一处基地,而且涉及“城市与人体的大小与尺寸的相对关系,以及城市与食物和水这些必需品的关系”,还有“美学、社会和政治关系、信仰和传统、品味和礼仪等观念”,尤其是“宇宙观、天文学、数字命理学或意识形态设计理念”。

秦汉时代,另一个为人称道之处就在于工艺美术的发展。随着近些年考古发现的逐渐进行,可以发现,自战国时代以来的器物设计,到秦汉时代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统一天下的秦国将六国的美学风格予以整合。不同于西方人认为的东方抽象艺术更为发达的观点,这些作品兼具写实与想象两种风格,比如铜错金犀牛尊。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在侧重实用的同时,这些作品还熟练地运用“一些科学原理”,比如著名的长信宫灯。还不能忽视的是,有时候,这些工艺美术似乎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这就引来了另一个话题。

在很多人眼中,秦汉时代的中国人似乎局限于“中原”地带。可实则不然,他们的足迹不仅遍布“神州”大地,而且远至塞外。斯基泰风格动物图案在欧亚大草原上的传播(新疆地区发现部分),就是有力的证据之一,此外,新疆和甘青地区的青铜制品,既吸收了欧亚大陆各种艺术风格,又向四面八方辐射,影响到后世的工艺美术。汉朝时期的“异域风”,或多或少解释了有些存世文物乍看之下的“怪异”。

若问中国人有无信仰,秦汉时代的人会给出肯定的回答,尽管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战国时代到秦汉,对生死的思考从未断绝。在汉代人那里,死亡并不等于绝对灭绝,死后仍然有生活可过,为此厚葬之风盛行;另外,他们还信奉死后可以升天或成为神仙,这显然必须得归于佛教和道教的持久影响。这些宗教信仰拓宽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他们不像孔子那般,“未知生焉知死”,反而“视死如视生”,死后世界成了死前世界的延伸,留存下来的文物,着实有不少体现了这些大众信仰。

  《秦汉文明》读后感(四):灿烂的文明

  

秦汉时代作为中国历史上奠定基础的时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郡县制这些政治制度、体制的影响绵延至今,“书同文 、车同轨、 量同衡、行同伦”的意义更不必说,正是这些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

全书从政治模式、政治体制、行政管理、军事、城市设计、工艺水平、大众信仰和对外交流,通过极其精美的图片展现了秦汉文明的诸多方面。这些图片是对抽象历史的佐证、也是对当时工匠精湛技艺的展现,保存至今,是时间和历史对我们的馈赠。

全书我比较感兴趣的部分有以下几点:

一是26页中对秦汉政治与行政系统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是后期行政运转模式的基础,甚至今天的行政运转系统也有其部分缩影。(这部分是我个人的体会不是很严谨,如有错误请指正。)

二是59页的秦汉工艺,其中谈到的品控。想到《万物: 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中对于秦兵马俑的研究,探讨其中可能蕴含的流水线规模化作业的思想。我认为这是比较朴素的手工业协作分工的开端,是我比较感兴趣的部分。

三是75页附近提到的种种工艺品之中蕴含的科学思考,充分说明了祖先深入观察的科学精神。

四是书中大量图片展现的精美技艺不仅代表了秦汉文明的技艺高度,更是彰显了非凡的审美能力。

选几个我比较喜欢的图片。

最后这个铜镜:“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其中体现的“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背后秦汉时代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与文化认同基础,诚如作者所言,是留下的最重要遗产。

  《秦汉文明》读后感(五):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一个远古到难以被人记起的时代,但又是一个影响着现世方方面面的时代。它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转折点,是中国人根里的祖先认同。千古一帝,秦皇汉武,华夏文明,深植吾土!

作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一统时代,是怎么深刻地影响了二千多年的后世。这本秦汉文明从历史背景、政治体制、军事武备、都市建筑、大众信仰、美术工艺、中外交通各个方面分解介绍了这一阶段的璀璨文明。

秦统一前的分封时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思想与制度的大变革,所有的诸侯都认识到需要有一种变革,来打破这千百年的战乱与纷争。偏居西边的秦国最终取得了胜利。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施行郡县制,推行土地改革,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全面皆兵的尚武风气。于是秦国愈发强大,随之吞并巴蜀,稳定后方之后,开启了它的征服之旅。百年的时间,成就了秦始皇的千古一帝,称帝之后推行的政策,像统一思想文字、度量衡,消除分封、中央集权,也奠定了千古中华的基业。秦始皇的改革太过划时代,统一带来的剧烈变化让新兴的王朝难以承受,秦朝的统治仅仅维持了不到二十年。因此汉初的统治者被迫下放了一些权利给诸侯,但在后续的半个多世纪里逐渐地将地方的权利重新收归中央。稳定的统治促进了生产,充盈的储备也催生了军事改革,终于到了武帝时期,国力鼎盛,中国从对待匈奴的守势变为攻势,扫除六合,封狼居胥。

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也随着大一统的扎根而发生变化。秦朝时就已经有了官方作坊,高超的技艺、高效的品控让秦汉文化华丽精美、创意奇巧。稳定统一的统治与国力的昌盛促进了与少数民族的交流,打开了通往西方的文化交流之路。这些全部融入到了秦汉文化的作品之中,它们结合了现实主义与丰富的想象力,及抽象与具象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书中精美文物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大部分文物都是秦汉时期的随葬品。这个时期的人们相信人死之后仍有来生,但同时也期盼着死后可以飞天成仙。为了达成成仙与长生之间矛盾的愿望,在模拟现实生活场景的墓穴中,有着许多浪漫主义的天界壁画,同时又有仙人接引,以便死者可以在死后前往天界,获得灵魂的永生。这种对长生的希冀也同样影响了后世。

最后,看一下这些精美的文物吧,那是灿烂中华文明的起点。引用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来形容: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秦汉文明》读后感(六):睹物生遐思

  

前人不知今世,今世不识前时, 遗憾三途不可渡,不然细问用处。 何来此事精巧,使人误认为疑, 千年之差少相别,竟是秦汉旧物。 若非青锈藏金,若非俑士带土, 必信匠工假作古,待到今夏重复。 多谈争夺杀戮,又是条法律属, 却是古物最欺人,颠覆你我长悟。

写这篇书评之前有感写了这首小词,我是不太会韵律的,但求直抒胸臆罢,总的来说读这部书时候,景仰多过预期,震撼又多过景仰,但脑洞绝对不容我震撼多久,便把我拉向沉思了。这部书绝对是一部睹物生情,睹物生遐思的书物。 但习惯性地,我还是从设计装帧来写吧。此书是围绕168件(组)秦汉文明展品的阐述,可以看出,为了最大限度地把每张展品的照片都高清晰地呈现出来,本书的开本也极度扩大,成为了甲骨文丛书史无前例的超大开本。想必一些执着于“甲骨文开本几乎统一”的读者,将会惊讶,因为《秦汉文明》的开本,要比非凡抄本还要非凡——要普通两本甲骨文这么大。 配色方面也有令我惊奇的小细节,在全页都全彩印刷不留白底的页篇中,几乎都是将展品,完美地融入到黑或蓝两种底色当中。黑这很容易想到,毕竟秦朝尚水德,服色黑;但汉朝又该用什么颜色来表示呢?毕竟汉朝曾一度在尚德方面争执不休,是水火土尚了个遍的,总不能黑红黄三掺渐变色吧?设计师却是抓住了汉朝的一项特点:普遍笃信死后升仙这一观念,将飘渺神秘的蓝,用作了汉朝的代表色,与秦朝水德的黑,一齐构成对秦汉文明这一概念的指代。 那么下面便言归正传,秦汉的丰功伟绩谈的人已经很多了,那么我就来谈谈我的震撼和脑洞罢。首先一点书中的一个观点在我看来便很有可能,书里说秦朝的陶俑雕塑极其写实,汉初时候便只剩头部写实,身体已是简洁,但逐渐地整体也都简约了,那么是否秦国因地处西北边陲,便得到了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呢?要知道秦统一六国的时间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在时间上相差无几,而且波斯和印度也确实受到了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最典型的便是“佛无相”转变成“佛有相”,通过雕塑来寄托原始崇拜这一现象。那么会不会在秦朝或战国时期,秦人便已经通过波斯人吸收到了希腊的雕塑艺术了呢?再由于汉初匈奴的阻隔和文景之治时的节俭政策,还有黄老休养生息观念的影响,而失传了这一部分写实的雕塑手法呢?就像与西域交流频繁的唐王朝,相比于执行海禁且西北受限于鞑靼和瓦剌的明王朝,唐朝的绘画风格也较明朝更为写实。 还有就是,有关中俄关系的历史很有可能很大程度提前的脑洞。如书中所言,新疆和内蒙古发现了大量斯基泰风格的墓葬,甚至在汉景帝同时期的南越王赵眛的墓中也出土了不少斯基泰风格的陪葬品。而俄罗斯南西伯利亚也出土了很多斯基泰风格的墓葬,甚至在俄罗斯与乌克兰边界附近的城市,顿河畔罗斯托夫,也出土了公元一世纪的斯基泰风格文物,要知道这里离八百多年后出现的古俄罗斯——即基辅罗斯的两大中心城市——基辅和诺夫哥罗德已经不远。那么是否有这样的可能,就是在基辅罗斯形成之前,中国便已经与生活在这片区域的斯基泰人产生过联系。此外,这个地区的斯基泰人便是俄罗斯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南奥塞梯共和国和格鲁吉亚的奥塞梯人的祖先。假如出土文物和文献逐渐增多,那么是否有可能将中俄关系的开始时间公元十世纪,提前到公元前,也就是中国与俄罗斯这片区域上的民族建立联系的时间? 此外还有一处脑洞,秦国的箭簇为什么都是三棱?三棱箭簇造成的伤口无法缝合这我们是知道的,但秦人是如何知道的?难道当时的秦人就已经有很高水平的外科医学救护方面的知识了?从原始的石箭簇到秦朝的制式三棱箭簇,这期间不仅有三棱、两棱还有四棱,那么秦人之所以会把制式规定为这种铸造难度更大形制,是否是经过了大量的医学和武器方面的研究和试验呢? 只可惜这些想法无法直接从古人口中直接询问而得到答案,就像古人无法想象如今的小康生活一样,我们也难以百分比地得知古人流传下的秘密。

  《秦汉文明》读后感(七):文物映射下的秦汉时代

  

秦汉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时期。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中国历史进入到了新的阶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此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此建立。政治制度日趋完善,思想文化日益发展、民族认同逐渐增强。秦汉时代不仅影响着此后两千多年历史的发展进程。直到今天,依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起到一定的影响。

秦汉时代早已领我们远去,除了通过历史文献记录的合理想象,埋藏在地下的珍贵文物更能让今人直观地窥探当年的盛景。本书由7篇国内外著名学者的文章组成,分别从政治、军事、城市布局。工艺水平、人文信仰和中外交流几个方面,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对秦汉时代进行了具体阐述。同时本书收录了大量高清的文物图片,通过这些文物,人们可以了解古人高超的工艺水平,窥探秦汉王朝的恢宏壮丽。

在甲骨文系列的《秦汉帝国》一书中,为读者详细讲述了秦汉两代的历史。本书的第一篇文章中,作者借助考古发现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梳理。

秦的祖先因善于驯马被周天子分封到了西北边陲。春秋时期,天子式微,穆公称霸。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秦国转强。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攻灭山东六国,天下终于一统。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称始皇帝,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分封,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长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铜车马

秦虽一统,但横征暴敛,残暴无道,人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奋起反抗。亭长刘邦趁机崛起,除秦灭楚,为汉高祖。推黄老之学,行与民休息。汉承秦制,郡国并行。文景之治,盛世来临。汉武帝时,汉朝的影响力更加壮大。设立中朝,推恩削藩;北击匈奴,扫除边患;开辟丝路,连通西域;改革币制,盐铁官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之后,汉朝没落,王莽篡汉,光武中兴,幼主黯弱,外戚掌权,宦官干政,军阀割据,天下三分,强汉落幕。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王国维先生提出“二重证据法”,强调在使用文本记录的同时,也要通过地下的历史文物做印证。历史已经远去,文物可以留存。秦汉时代的丰富文化遗存将为今人展现千年前的华丽风采。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湖南龙山县里耶秦简等难以计数的简牍,对秦代官员的行政体系、权责职能、考课方式进行了详细记录。让后人得以了解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体制取代世袭制度之后的国家政治体制与管理模式。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秦始皇兵马俑通过数千件与真人等高的陶俑,再现了千年前气势恢宏的虎狼之师。也为后人研究秦代军事装备、兵种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汉代相比于秦代,骑兵的价值与作用更为突出,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诸侯王墓中的骑兵俑、随葬兵器和各类以“马”为主要形制的饰品,也成为研究汉代武备的重要材料。这是战争环境的需要,也是铸造工艺的进步。

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事死如事生”成为古人的普遍观念,认为人的死亡是到另一个世界重新生活。所以埋葬死者时尽可能地还原其生前场景,准备死者的喜爱之物、享乐设施,甚至还有护卫的军队。现今发现的大量文物基本都来自于墓葬。秦始皇陵的兵马俑、马王堆的漆器、海昏侯墓中的马蹄金,都是出于上述目的被埋藏的。古人对于另一个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渴望在西王母的指引下,骑着龙或者是其他神兽上升天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追墓T形帛画,利用鲜艳的颜色描绘了天堂、人间、地府三个不同的场景。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

辛追墓T形帛画

文物之精美,在于古人工艺之精巧。作坊的高度组织化管理和明确的分工、成熟的品控体系,以及创意无限、精美华丽的设计理念,加上中国与域外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得以让文物沉睡千年不失风采,感叹古人艺术之精,感念华夏千年文明。

每一件文物都在讲述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故事汇聚起来,让后人能够从多角度、全方面领略秦汉文明的灿烂。认真倾听每一件文物的声音,认真欣赏每一件文物的花纹,穿越千年,梦回秦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