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荡荡的地球读后感锦集
《空荡荡的地球》是一本由[加]达雷尔·布里克 / [加]约翰·伊比特森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荡荡的地球》精选点评:
●大脑是最重要的生育器官
●比较赞同作者说的人口减少理论,但是靠移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一本讨论人口问题的社科读物,作者的思想略微有点悲观,不过我也认同世界人口可能到本世纪中叶到达顶点以后就开始下降,毕竟很多国家的生育率早已低于替代率很多,而且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参与率的提高,这几乎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即使有再多的激励措施,女性也不愿意多生育,毕竟生育对于女性来说,百害而无一利,只要女性开始觉醒,意识到生育可以自己做主,自己并不是工具,那么生育率就会很低,毕竟所谓的母性,繁衍,人类,对于个体来说太模糊了,人本质上是自私的,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只是以前的人们是因为自私而生孩子(作为劳动力 养老之类)现在的人们是因为自私而拒绝生育(成本高,影响职业发展) 至于未来人类会走向何方,会不会被目前来看更愿意生育妇女地位更低的穆斯林与黑人逆淘汰,被他们覆盖,就不得而知了。
●虽然加拿大人的移民政策不能适用于每个国家,但人口下降的趋势确实在凸显,世界的连接在技术上多了但在精神文化上却并未融合,移民难民问题都很严峻。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本书认为,基于今天的人口现实,“人口爆炸论”已经不现实了。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都已经出现下降趋势,且这个趋势是全球性的。作者认为,人们真正应担忧的是人口下降。他们指出联合国人口司对21世纪人口作出的“中位预测”并不准确而“低位预测”才更接近现实。而人口下降会带来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城市化和女性接受教育是导致生育率下降的两个关键因素。城市化把孩子从以前的“资产”变成了如今的“负债”。女性获得更好的教育,更多的权利,她们更加自主,选择更小的家庭规模,生更少的孩子。作者把引入移民当作抵抗人口减少的唯一策略。他们认为,人口优势会给国家带来优势。但“如果引进的移民多到足以缓解人口衰减的危机,那移民进入所带来的问题,可能比其解决的问题更大”。
●如果
●写得挺客观的,让人不由一起思考人口的变化对于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思维的颠覆,但又有理有据 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城市化,教育水平的提升,女性获得权利
●大脑是最重要的生育器官
●城市化是降低生育率的重要因素,年轻人减少意味着老年后负担医保和养老金的纳税人减少;生孩子的夫妇减少,意味着购房者减少,房价下跌,人们的积蓄被稀释,购买力下降,经济发展放缓。。不仅仅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也在迅速下降,“世界人口永远不会达到90亿”,因为只要接受教育,开始工作,就会期望一个规模较小的家庭..开弓没有回头箭[难过][难过]引书中一个例子,一架空客380有超过400万个零部件,由全球30多国家1500多家公司供应,很多公司专注于研发生产某类产品,随着人口衰减,需求锐减,许多专注特定零部件的公司要破产,几代工程师累积的经验、知识和专业技能可能永久性失传。
《空荡荡的地球》读后感(一):人口普查前的热身读物
知识点总结: 人口下降的原因:城市化使孩子从资产变成了负债;女性权益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人口下降的好处:环境更好;房价更便宜;年轻人就业更容易 人口下降的坏处:创新降低造成国家没落;养老金缺口带来的年轻人赡养老人的负担过重,同时财政支持负担加重 解决办法:高福利鼓励生育(财政负担重且效果不佳);引进移民。 观感: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觉醒而选择少生育(毕竟生育是典型的利他性行为),莫名有种报复的快意;移民的解决方法颠覆了我对移民的一直印象,移民对于民族国家和传统意识的冲击和治安信仰问题不是说说而已。只对自己有用的高素质移民敞开过门自私而坦诚,何况高素质移民都被抢走了,其余的低端人口呢笑~这种政治性倾向明显的结论,果然还是不如学术干货看着客观公正。人口聚集更为节能的结论也很颠覆。最后,回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大国大城》,想起人口密集带来的各种好处,两本书产生了奇妙的关联。人口学真是门有趣的学问~
《空荡荡的地球》读后感(二):关于人口,我的体会
读有些书都能和自己的一些亲身体验关联起来,比如这本空荡荡的地球想到自己的母亲,兄弟姊妹八人,到我这一代是姐弟三个人,而我只有一个孩子。另外在自己成长的年代,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短短十几年过去了,人口萎缩反而变成了一个新的挑战。显然然这个世界变化的也太快了。
书中分析了不同国家的人口趋势,总体来讲都是下降的,提也提到了21世纪,可能更多的更是美国的一个事迹,因为相对而言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在过了一个峰值之后都会减少,而美国由于移民政策都会增加。
正在对比梁建章的另外一本书人口创新力一起来读,相对而言空当中的地球更加强调了,将来人口的减少,给出的政策建议是鼓励生育或者是鼓励移民替代援建章,对创新力这一块有更多的解读。
题外话,也回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在我出生那一年姐姐9岁,哥哥6岁。等村里的人去查我们家人口的时候,我老爹到了说家里面有三个孩子,老大12岁,老二9岁,老三6岁,我呢,是家里的小老大,从0岁一下子变成12岁。或许这是老,爹幽默的一面吧。
《空荡荡的地球》读后感(三):人类会越来越少吗?
这是一本探讨全球人口下降冲击的书。对于未来全球人口的增长,作者持很悲观的态度,认为未来地球上的人口会越来越少,地球会越来越小。
人口的减少,随之而来的会是社会的老龄化严重,社会福利和医疗的负担加重,年轻人缺乏导致社会创新力不足,小家庭的出现导致社会购买消费能力降低等。而造成人口减少(生育率降低)的原因又包括: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经济因素决定了社会的生育情况。全书中作者首先在前两章讲了人类发展以来的人口简史,人口统计学的理论讲述,接着分析了老龄化严重“白发苍苍的欧洲”,靠人口红利获得经济飞速发展却也逐渐进入疲软和低生育率的亚洲(日韩,中国香港),崛起的非洲大陆也随着女性进步而正趋于走向另一种未来,女性极高的绝育率导致生育率下降的巴西,世界范围内迁徙和移民的逐渐减少,还提到了中国和印度两个人口大国的人口趋势影响着人类的未来,以及靠移民来维持本国人口的美国和加拿大。
作者认为:人口的减少也对文化灭绝带来了威胁,书中不断强调的是人口减少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因素,作者认为尽管我们可能无法阻止未来人口减少的趋势,但是可以通过政策选择而改变我们的未来处境。
但是我个人觉得:鼓励人口不断增长,来消耗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就是好事吗?
书的序言部分完全可以跳读,后面两章也有在讲废话的嫌疑,其实一直是在论述他的一个主张。
《空荡荡的地球》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第一章 人口简史
− 人们为什么会活得更久?(农业革命 工业革命 公共卫生 氯化)
− 生育率为什么下降?(城市化 文化教育及大众媒体使女性觉醒)
− 反常的婴儿潮?《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案》打造中产阶级,喜剧《小英雄》里的“小家庭”
第二章 马尔萨斯及其继承者
− 菲律宾 女性地位 《妇女大xz》
第三章 白发苍苍的欧洲
− 瑞典政策 贡纳尔夫妇 《人口问题中的危机》(The Crisis in the Population Question)
− 欧洲难民问题,移民的生育率也会下降
− “年轻人减少,意味着等到他们迈入老年,负担他们医疗保健和养老金成本的纳税人减少,生孩子的夫妇减少,意味着购房者减少,故此房价下跌,人们的积蓄被稀释,处在购买高峰期(从学校毕业到中年)的人数少,意味着购买汽车、冰箱、沙发和牛仔裤的人变少了,于是经济发展放缓。”
− “出生率低于替代率的先进社会,可以依靠移民来维持人口,或至少减少人口数的下降。但移民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问题:隔离,拒绝,种族冲突,紧张局势升级。”
第四章 亚洲:奇迹的代价
− “年轻人要购买自己的第一台洗衣机、冰箱、运动型多用途汽车以及第一套沙发。他们为宝宝购买婴儿车,为办公室聚会购买礼服小黑裙。他们买房子,接着还要买一套更大的房子。20~40岁的工人,不光生产了大部分的财富,为经济提供动力,他们也消耗了大部分的财富。”
−
《空荡荡的地球》读后感(五):中国与印度未来人口变化
今天,中国和印度出生(或者没出生)的孩子,将塑造人类的未来。全球人口的1/3以上都生活在这两个国家。今年出生多少人,明年还有后年出生多少人,这些新生儿的预期寿命如何,将成为世界未来人口的基准。人口建模师必须搞清中国和印度的情况。环境的命运,全球的经济,权力的兴衰,皆有赖于此。
联合国人口司预测,中国的人口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14亿人口的峰值,接着便开始下降,到2100年左右,下降为略高于10亿——按任何尺度来看,都算得上是人口的大幅减少。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印度的人口到2060年将达到17亿,接着开始逐渐下降。280我们相信,这些预测可能并不那么准确。原因请往下读。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拥有庞大而廉价的劳动力——它曾经吸引了许多西方企业,把工厂和就业岗位转移到这里,以至于,有人批评说,中国的低工资劳动力削弱了美国制造业。这种批评从前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今天却没那么站得住脚了。是的,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美国的1/3,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目前的经济增长率仍超过任何发达国家。281经济学家布兰科·米拉诺维奇认为,当今真正的工资差距,不存在于中美之间,而在于两国高低工资收入者之间。282再者,中国劳动力市场即将出现萎缩,因为有为数不少的中国人基本上放弃了生孩子。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现在的出生率非常低;其低生育率保持几十年了。由于中国人不接受移民,因此其人口必将下降,劳动力必将萎缩,正在一步步变成依赖型社会。
中国政府于2016年开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28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战乱的中国人民曾迎来一个生育高峰,但20世纪50年代末,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大量中国人死亡。而后,为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同时提高人口素质,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据估计,到2016年,计划生育政策已减少了4亿人口的出生。
此期间,由于经济发展和医疗保健的改善,现在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6岁,比2010年的预期寿命增加了18个月。285这意味着,中国的老年依赖人口将在整个世纪内继续攀升,但人口中可以生育者的比例越来越小。到2040年,1/4的中国人将步入老年。
我们需要强调这一点:人口多不一定生育率就高,尤其如果平均年龄偏大的话。1960年,中国的年龄中位数只有21岁;今天是38岁;到2050年,将达到50岁。286届时,中国将比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42岁)更接近日本(53岁)的中位数年龄。
人口统计学家王峰(音译)用一个数字总结了中国的人口困境:1.6。第一,中国有1.6亿内部流动人群,在寻求更好生活的过程中,他们为国家蓬勃发展的经济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第二,超过1.6亿的中国人年龄在60岁以上。第三,超过1.6亿的中国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王峰的结论是,人口下降和老龄化社会可能迫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模式发生一些变化。
另外,中国部分地区的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如今许多中国女性在努力争取追求事业的权利。这意味着女性会晚结婚,以适应自己的教育和职业抱负,这也会进一步地拉低生育率。
另外,正如我们在其他地方所见,一旦小家庭成为常态,它们就会一代一代地保持常态。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在宣传小家庭的优点,这又促使女性拒绝生育过多的孩子。
益普索对理想家庭规模的调查凸显了这一点。93%的中国受访者(近乎是压倒性的一致)表示理想的家庭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下的孩子就好。20%的人甚至说,一个甚至一个也没有很理想。而且,这种小家庭模式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同,即使中国女性离开了祖国,也会继续坚持这一模式。在加拿大,中国女性的生育率是所有主要移民群体中最低的——比本土出生的加拿大女性原本就足够低的生育率还要低。
然而,尽管压倒性的证据表明中国的生育率很低,但联合国仍然预计它将从2020年的1.59增加到2050年的1.75,到2100年将增加为1.81。这样一来,到21世纪末,中国的人口有望保持在10亿左右。但鉴于所有证据都支持家庭将维持小规模,沃尔夫冈·鲁茨及其在维也纳的同事们的估计可能更接近实际情况。考虑到中国女性教育进步带来的影响,他们预测,在21世纪大部分的时间里,中国的生育率将保持在1.4或1.5。如果是这样的话,到2100年,中国人口将降至约7.54亿,比联合国的估计减少2.5亿,也就是说,中国人口可能会在21世纪减少近一半。
此类预测有可能成真吗?目前中国统计局认为生育率为1.2。291但有分析师认为,这个数字太低了。292有调查显示中国2016年的生育率为1.05。293也有研究表明,生育率在近10年里一直接近这一水平,2035年前仍将保持或接近此一水平。294据报道,北京和上海等主要城市的生育率均低于1.0,数百万人继续从生育率更高的农村流入城市。295如果中国的家长效仿此途,截至21世纪末,中国的人口就只剩5.6亿了。从人口的角度看,中国的规模并不比美国大太多。因此,对中国而言,这些全非利好消息。
如果印度保持21世纪的快速增长步伐,那么,到2100年,世界人口有可能接近联合国预测的110亿。1950年,印度人口仅为3.76亿。50年后,这个数字增加了两倍多,达到10亿。未来几年内,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联合国预测,到2060年,印度次大陆上将挤下足足17亿人。接着,它会缓缓地轻微下降。这样的未来有多大可能成真?让我们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