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威尼斯日记》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摘抄

2021-03-05 02:32: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摘抄

  《威尼斯日记》是一本由阿城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威尼斯日记》精选点评:

  ●重读了《威尼斯日记》,阿城讲到王朔的小说也是解决世俗问题(精神问题交给诗歌),是近世的嬉笑嗔骂,遗憾他没有短篇,我觉得这点很好笑,不是应该遗憾阿城没有什么长篇才对嘛(三王都那么短)。骨子里阿城是饭局上的好手,风俗和传统的好手,入市侩的好手,写杂文随笔的好手,所以写威尼斯日记,也是清代《扬州画舫录》的笔记写法,跟你讲他的应酬,见闻,会在贡多拉船上跟你讲子在川上曰,看着欧洲心里又装着扬州三月,《五灯会元》里说,这叫虾跳不出斗。

  ●开始觉得颇为无聊,不过后面读着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有些地方会心一笑,有些地方值得玩味。还有删节的那几处,真是让人浮想联翩啊。

  ●写法很自然很随意,对这样有天赋有才华的作家来说就像是聊家常,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说到哪里写到哪里。也学到了很多,原来日记还可以这样写,下次我也试试。关于威尼斯的友好城市—苏州,还想说说。苏州的水色山光,景色怡人,自然环境,悦目赏心,苏州的街巷临河,“人家尽枕河",“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一直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或 “东方水都(东方水城)”但那是很久以前了,如今也只有周庄和山塘街还保留着较为浓厚的特色,现在的苏州河道都被填的差不多了,哪里还有威尼斯的样子呢。

  ●期待很久的一本呀!非常威尼斯,非常阿城!搓搓小手,都舍不得看呀

  ●盛名之下。这书很多名人捧,我却看不出来好在哪里。就是一个人在那里东拉西扯,虽然扯得有文化,但却是一地的碎片,碎片里偶有闪光的金屑吧。阿城的书,我还是只读读小说算了。

  ●想听听老城的钟声

  ●喜欢!愉快又不失深意的感觉!

  ●“最高境界即随便怎么做,其实都在规律里。孔子以后的儒们讨厌在‘不逾矩’,又不能从心所欲,于是偷着逾矩,是为伪。” P137

  ●2019.6.18在散文中游威尼斯,越读越是觉得,阿城和木心有相似的文风。

  ●好文章不必好句子连着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傻句子笨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得不得了。人世亦如此,无时无刻不聪明会叫人厌烦。(第11页)这段话说出了本书作者不想把游记日记写成流水账的决心,但是还是有的地方有趣,有的地方太过傻笨,难成经典,关于威尼斯的文学,还是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最为致命!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一):活泼的慵懒 活泼的慵懒

  1.对“日记”类的书总有莫名的好奇。我总想知道别人是怎么写日记的,因为打心底觉得自己流水账般的日记很low。总想看看人家在做什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思考;总是期待自己能像名作家那样遣词造句,写出像林达、莫道无常、张佳玮等等那样的文章。当然,买了他们的书,看了,但还是不能写出来。好像没有时间?

  2.阿城,从老男人口中听了很多次,到底怎么个好法?

  阿城的日记不是“今天做了什么,谁做了什么,感觉如何”,往往是由某个事件引发了联想,再推开,荡漾开来。甚至,这个事件也不一定是发生在那日。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二):从作家眼中认识威尼斯:伟大与神秘中的世俗生活

  像每一座拥有历史的城市一样,威尼斯的土地上到处是文明的印记。几百年的艺术浸润让城市的每一处角落都有被精心雕琢的机会,长久见证历史兴衰使城市沉淀出温润平和的气质,不曾经历令人惊愕的屈辱变故也让人们很难从城市中看到激愤或是隐忍。

  这是一座百宝盒一般的城市,有奇珍异宝汇集的无尽价值,有买椟还珠人的鉴赏趣味,也有难以一言以蔽之的无限神秘。文明的兴起和衰落都充满了美感,断掉的斜塔和精心维护的教堂一样能轻易就带给人震撼。

  这也是人们生活的地方,只不过人们是从数百年积聚的文明宝库中调取生活元素。人们住在典雅的房子里,自然而然地延循着有格调的生活,人们也接纳了许多似乎格格不入的现代化和烟火气,让整个场面看起来即荒唐又生动,即有艺术气息又平实琐碎。这里的人们富有激情却也着实慵懒,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又漠不关心,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丰富的土地上,熟悉彼此,也熟悉时间。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三):走神儿

  这本日记,就像是一个老友,坐你对面,没好好坐着,而是窝在沙发里,一口茶一口烟地跟你聊天。他也不在乎你是不是在听,更不在乎你有没有回应,就那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扯,自在得很。

  我大部分时候还是在听的。

  比如他说广场的大风使接吻的恋人像诀别;

  比如意大利的夏天不卖猪肉;

  比如那儿的咖啡馆坐着喝和站着喝两种价位;

  比如威尼斯两岸华丽的楼房像表情过多的女人;

  比如他和我一样老爱偏头痛,而西医认为偏头痛只是一种幻觉,哈哈幻觉;

  比如他长大后重刷《父与子》,说了一句有意思的话:终于将童年洗干净;

  比如他说中国很多电影都有摄影腔,他觉得摄影最好的感觉是凝视,顺便点名表扬了侯孝贤;

  比如他说一颗土豆新鲜得仿佛自己的嘴不干净;

  比如人在有生之年不妨多东张西望,拼命干其实是浪费生命。

  ……

  暂时能记住的就这么些了,他仿佛还在说着,悠悠的,青烟几缕,也不知这氤氲,是茶还是烟。

  我有点走神儿了,倒也无碍。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四):妙趣横生

  因为是日记体,就可以断断续续慢慢看。正好阿城写了他在威尼斯1992年的五月到七月。于是我也在伦敦2020的五月到七月慢慢来看。

  阿城写日记有趣得多,闲笔也好逗乐也好,妙趣横生,又深深埋藏着浓浓的深情。他好像什么都懂,他懂画懂雕塑,法国的雕塑家朋友特地来看他;懂音乐懂歌剧,跑去意大利手工作坊定做小提琴;懂电影懂道具,意大利朋友里有编剧有摄影有导演还去帮忙做假雪花;懂做饭懂手工艺,一大早起来去码头买姜。还会看NBA。当然他还懂写作。

  这样的一个人蹲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变成观测星星的个人天文站,因为到处都是星星啊。

  我一边看,一边拍下特别有意思的句子,一边在地图上标记下他走过的地方,下一次去威尼斯的时候又有新的乐趣。

  七月了,一边吃荔枝一边喝咖啡,又苦又甜。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五):人在有生之年,不妨多东张西望

  在这独特的时期读到阿城老师1992年写成的《威尼斯日记》,一定是特别的缘分吧!此时此刻的意大利,正经历着我们春节前那样的困境。祝福一切都向好!

  威尼斯这座城市最先是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听说的,没有去这里旅游的经历,对它的认知也只是道听途所的那些。

阿城老师在后记里说:“这本书是由威尼斯市邀请而写的。他们每年从世界各地挑一个作家到威尼斯住三个月,离开之前把书稿交给他们,他们译成意大利文,印出来,作为威尼斯的礼物。”

  于是,就有了阿城老师从5月2日到7月2日的日记。大作家写日记像我们一样,有时详细、有时简短。

阿城老师的日记风貌:

  6月4日,“三年了。”这也是一篇日记。

  这期间,阿城老师偏头痛犯了。到西医那里给开了阿司匹林,叮嘱说是心理作用。后来又去看了中医,阿城老师竟然把处方里每一味中药详细写了一遍。学名叫什么,产地哪里最好、种类有什么等等。看来命题作文到谁的手里都不容易完成,大胆猜测一下,为了向威尼斯交作业,阿城老师是否也在某一天为此感到为难呢?

  除此之外,日记里记录威尼斯小城风貌的同时,也写一写与它相似的扬州,写一写自己对两国文化的看法,不过一直希望的还是用世俗托起文学。他说“生活是种过程,感受每一分每一秒,实实在在,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这本日记,算是游记的一种吧。他不像写实画那样完全描摹风貌,而是通过一天一天真实的生活交代扎根在文化里的基因。与他的小说比起来,这样的文风还是少了一些精彩。小说里的情节、人物、节奏是由写作者自己控制的,而生活的节奏是谁在控制呢?

  最后,还是祝福每座经历劫难的城市快快回归正常,让热爱生活的人们在生命中继续精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