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律所读后感1000字
《大律所》是一本由(美)林赛˙卡梅伦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律所》精选点评:
●惨兮兮
●职场。现在的我总是在流眼泪,向女主学习强大,无论职场还是生活。
●盲买的一本书本来以为是纪实文学,结果是一本剧情还蛮丰富的小说,不过美国的律所这么忙我是真的信的。书里如果再加几条副线可以拍同名美剧了。
●我人图书馆居然有这本书是因为太多人前仆后继进biglaw了吧/我好爱艾利克斯这种朋友/上岸一定是最后的结局/写得好真实
●马不停蹄,暗箭伏击
●日日连轴转的工作强度是真的吗?真的有这么多暴躁的合伙人?有点chick 文学的感觉,展开在顶级律所的背景下,帅气出轨前任,横刀夺爱贱人,忠诚英俊基友,两肋插刀闺蜜,再来一个全方位升级的更好的现男友,女主光环ko各种贱人,傻白甜文学的人设和情节一应俱全啦。因为有顶级律所加持所以还是很好看啦。
●雖然沒有這樣的暴虐經歷 但卻能感同身受
●焦虑
●我以为杰森真的很好来着。全书让我想起穿普拉达的女王
●就当小说来看看好了 有人要买二手的么,双十二入的,全新
《大律所》读后感(一):新生律师指南
1、整本书构建大律所的工作空间,焦虑、急迫如影随形,随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小纰漏,而小纰漏很可能就是致命的。
2、本书通过略带动漫的描写方式来叙述大律所的人物,律界多奇葩,抓蛋蛋,“恶性”骂人,“燃烧的垃圾桶”,“命令式商量”,作者将自己所见闻的奇葩集中于几个合伙人身上,略带动漫,令人印象深刻。
3、17年考过了司法考试,通过阅读本书,对顶级律所非诉业务的强度做了了解,很解渴。
4、路漫漫,其修远。律界无理想,这是一场吃馅饼的游戏,你赢了,获得的是更多的馅饼。我喜欢复杂的关系图谱,律师对我强烈的吸引力是复杂、精细、满足你的好奇心。
《大律所》读后感(二):大律所-你找到人生的方向了吗
从一开始读第一章就好像已经猜到了故事的结局,莎拉一看就是坏人,本森作为女主的男友也是预想到最后会出现背叛,女主每天都受到来自工作的虐待,过着以为是自己喜欢的大律所日子,却不知不觉忘记了日子,忘记了及时回父母、舅舅的邮件,忘记关心闺蜜金,这本小说活生生的折射出大律所的高压工作,直到最后一切都真想大白时,女主才明白那不是自己想要的。
该小说虽然情节老套,但是节奏却扣人心弦,以致于想一口气读完,对于进去律师行业的低年级生来说确实是能很好对将要过的生活做很好预测的参考。
每个人都有追求与热爱的事业,但是千万别在高压中迷失自己,忘记身边最爱自己的人,忘记生活除了工作还有很多美好值得去享受
《大律所》读后感(三):读后感
在左手浮华,右手地狱的纽约,有个女孩说:我拼尽全力地去靠近,又义无反顾地逃离。我在大律所中国迷失了自我,又在大律所中找回来自我。
在美国,算得上是“Biglaw”的律所给律师开出的工资都是一样的:一年级律师年薪税前不算奖金16万元美金,二年级17万元,依次递增。Biglaw内部的管理模式、晋升途径、业务分配也都是惊人的相似。他们之间当然也是彼此竞争激烈的,假如说以后有一家Biglaw把一年级律师的薪水涨到了20万,其他Biglaw肯定也要跟着涨。
国内观众喜闻乐见的《律师风云》和《傲骨贤妻》都是聚焦于诉讼业务的,剧里面男主和女主都是舌灿莲花的诉讼律师,先不说这些作品对美国诉讼法律环境的描写真实与否,光是他们完全忽略了对公司法业务的任何剧情描写,就已经是一大缺憾了。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Biglaw最少一半的业务来源都是公司法业务,一宗并购
《大律所》读后感(四):纽约律所生态
看封面粉嫩的颜色,就知道是大女主的故事。通常我们法律人购买专业书籍的出版社,居然出了一本这样的小说,真是不多见。 纽约拥有超过500名律师的律所,被称为“大律所”,能够入职意味着刚出法学院就能每年挣二十万美元。这样的律所,每年会收到数以千计的申请信,但只有几十人能胜出。大律所内部分成许多部门,最忙碌、最有前景的就是公司法部。作者卡梅伦以公司法律师的身份,在美国和加拿大执业六年,包括纽约最赚钱的大律所。因此她写出的律所生态细节非常多,真实又残酷,让我想起曾经追过的不少律政美剧,也让我对比起自己刚毕业时奋斗过的律所。 故事描写女主因为忙于处理案子,丧失了几乎全部的个人生活,忽略了最亲的家人、最好的朋友,还被同所的律师陷害,深陷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差点被刑事指控。虽然美国和我国所属的法系不同,国情也迥异,法律圈外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有一点枯燥,但我相信圈内人读起来还是会颇有感触的。
《大律所》读后感(五):如果中国红圈所交易律师的生活也写成一本书……
忽略玛丽苏的剧情,光是书里“尽调”、“交割”、“printer”这些术语应该就能让交易律师们会心一笑:总算是有一本小说作者,知道律师不都是出庭打官司的了。
外界对律师行业的了解如此之少,以至于每次被问及是干什么工作的,并在回答完是律师之后,还要面对一系列关于争房产、邻里纠纷、离婚财产分割的免费法律咨询。要知道,对于一个交易律师来说,回答“一个公司应该在美国上市还是在香港上市”比回答“婚前房屋加了名字,离婚之后归谁”之类的问题,要容易得多。曾经有一个同事开玩笑说,之后出去都不要再提自己是律师,就说自己是文字加工印刷行业的。
只可惜市面上描写中国交易律师的小说太少了。不禁想到,如果把这本书中的场景换成中国的红圈所,会是怎么样呢?
1. 996工时制?对交易律师来说不存在的
小说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交易律师日夜颠倒、无休无止的工作时间,这一律师行业的金科玉律在中国当然也适用。
前一阵子996工时制搞得物议沸腾,但朋友圈里却一片安静,既没有老板们打鸡血,也没有同事们抱怨,大概是因为交易律师们早已经认为理所当然了。
有笔记本电脑的地方就是办公室,没睡着的时间就是上班时间。Revert by COB today,干完才是COB;凌晨三点的XXX不要发朋友圈,因为大家都看过。
公平地说,交易律师工作的辛苦,不完全是因为老板们马克思主义素养不够,而是律师们作为乙方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证监会和交易所规定的回复时间是定死的,并购的long stop date是定死的,就注定了需要律师们用无数个夜晚来填补。Deadline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如今红圈所们都先后加入了“两万俱乐部”,一个什么都不懂的entry level入职就能拿两万。相比其他行业的薪资,红圈所的高工资买的就是你的时间和劳动力,因为作为junior,你的经验和能力还远远够不上这点工资。
2. 字体字号行间距,比出具的法律意见还重要
红圈所交易律师的圈子里有个心照不宣的传统:拿到交易文件先不看实质内容,先看排版和格式。如果这份协议,字体、字号、行间距都没有统一,更不用说在协议里有个错别字,有个定义的术语没大写,或者交易价款的小数点点错,那从此这份文件的起草者就处在鄙视链的下游了。
即使交易文件的实质内容没有问题,但红圈所的交易律师们都已经在心里默默宣判了死刑,打上了“非我族类”的印记。这种传统大概可以追溯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历史典故?
在红圈所里呆久了的交易律师,特别需要非律师行业的亲友们的理解,因为下述情形会经常出现:
- 吃饭点菜时,看到菜单上有错别字一定要和商家指出;
- 吃饭等座,会不自觉地看商家墙上贴着的餐饮服务许可证、酒类销售许可证有没有到期;
- 玩剧本杀,死活觉得剧本有致命的逻辑错误而陷入死胡同;
- 被问到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没有办法给出明确观点,除非让他加一堆assumption和qualification。
3. 休息千万别看手机,不然一天不得安宁
记得小说里有一个情节是女主和男朋友去过纪念日,结果瞄了一眼手机邮件,毁了整个纪念日。对交易律师来说,这真的一点不夸张。
且不论一般在休息日发邮件给你的,一般就意味着马上加班;倘若碰到个发了善心的甲方,只是提了个问题而没有写deadline,但也意味着你这一整天就被这个问题给毁了,因为你心里不断盘算着如何回复,心里想还不如来个痛快的加班。
你能想象在周六听到手机“叮”一声收到邮件,结果一看是个newsletter的那种惊喜的心情吗?大概比在路上捡钱了还要惊喜。
4. 男朋友+好基友的配置,大概梦里也不会出现
想和小说女主一样在律所里有一个男朋友和一个好基友?做梦都不可能!因为在红圈所,从asso层面来说,完全是阴盛阳衰;只有到par层面才会因为玻璃天花板而出现倒置。你是想要把已婚/已离婚的男老板们作为好基友还是“男朋友”(大雾)?
虽然对红圈所交易律师的生活(如果刨去工作还算生活的话)吐槽了一堆,但我从来也没有像小说女主一样想过要逃离这份工作和这样的生活。因为你选择在红圈所做一名交易律师,实际是选择了一种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它能教会你如何从更高的层面思考问题,如何拥有一个更大的格局,不仅在工作中,也会慢慢渗透到你的生活中。
经历了若干年红圈所的地狱式训练后,回过头来看看,你会发现一切还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