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即将消失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即将消失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2021-03-21 04:58: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即将消失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即将消失的世界》是一本由[意] 阿丽切·皮丘基 / [意] 安德烈亚·安杰利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页数:1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即将消失的世界》精选点评:

  ●出发点很好,写得不好。

  ●知识点略显单薄,插图倒是很不错

  ●挺适合消遣的一本书。满满的插图。唯一不太喜欢的地方是书页好厚,总让我觉得一次翻了两张。

  ●总觉得像是在描述一个不存在的国家一个想象的岛屿 所以从头到尾都有一种奇怪的搞笑感(不要打我)

  ●一个原本可是对我们来说最陌生的岛屿,在这本书之后,它竟然变成了最熟悉的。

  ●“它就像一套拼图,读者可以任意组拼。” 深入生活的图绘观察法读起来就像在和一个国家聊天一样。 人可以怎么理解他人呢。 “记忆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或复制,而是一个主观的重新分类过程(通过自身的价值观和视角来重新解读与想象),这样的回忆重新创造了我的旅行。” 果然建筑的还是会画图啊...

  ●在行将消失的海岛上(也许是几十年后,也许就在明天),关怀逝者的方式是每隔几年把遗骸从土里挖出来清洗上油按摩。如果有一天小岛真的被海水淹没,迁居斐济陆地的基里巴斯人没准会把亲人的骨骸挖出来随身带走,不然沉到海底了谁给他们上油啊?

  ●非常想看详细版的田野笔记

  ●插图真的美。很想用一模一样的方式出幻想文学里的地理书啊!一定热卖!至少我会买(很没说服力)

  ●书籍制作本身值一星,是那种看实物和看电子书完全不同的感觉。这并不是常规意义的人类学作品,但是绘图十分精美,浅显但是客观,很适合对人类学感兴趣的孩子。

  《即将消失的世界》读后感(一):值得收藏的一本书

  不愧为值得研读和收藏的一本书。如今人类对自身生存问题的关注已经胜过其他方面,对于物质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上升到重点保护的层面,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许多成分是值得研究和保护的,正如书中所列举的每一个海岛人类的生存领域的描述,包括农林牧渔,社交礼仪,民俗语言,宗教文化,法律制度等等。很多都是独特而奇妙的,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描述,给我们读者清晰的呈现了还未消失但在未来几十年后终将消失的人类文化。

  《即将消失的世界》读后感(二):去海岛转转

  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去过n个海岛度假,却从未深入了解过海岛上不同的原住民生态。因为气候的影响,很多海岛即将消失,这也许是一本值得留念的一本人类学笔记。

  两位作者开放的心态,对当地的好奇心和为它所做的记录,让人思考何为探索,何为更有意义的旅行,何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公民意识?

  书中采用绘图与故事相结合的方式,将零散的信息组织分类,毕竟很多陌生的东西光靠文字描述很难让读者清晰理解。

  慢慢看完这本,考虑很多,也许去个未被旅游开发的海岛转转是个好主意。

  《即将消失的世界》读后感(三):好好观察 然后写写画画

  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海岛人类学笔记。它是两位作者以日记性的文字和各种插画对岛国基里巴斯所做的拼贴性的记录。Alice是米兰理工工业设计系毕业的学生,负责这本书的文字;Andrea则是米兰理工建筑系出身,负责了这本书的图画。

  这本书描述的海岛基里巴斯位于太平洋中部,处于澳大利亚和夏威夷群岛的中间地带。基里巴斯七百二十六平方公里的土地散落在辽阔的海面上,跨越了赤道和国际日期变更线。按照学者说法,随着海平面上升,基里巴斯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消失的国家。

  Alice和Andrea做了一趟旅行,想好好看看这片或许即将消失的土地上发生的一切。他们遇到了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习俗和生活,并且试图把这些记录下来。我喜欢他们轻巧简洁的叙述,喜欢他们不带有偏见的呈现,喜欢他们认真扎实的刻画。

  这本书不是一本文化随笔,也不是什么抒情挽歌,它就是一种认认真真观察的友好目光。致一个(或许)即将消失的世界。

  要是我去旅游的时候,也可以这样认真写写画画,多好!

  《即将消失的世界》读后感(四):一点感受

  “与其说是计划逃亡的难民,毋宁说是为如何度过这段新旧交替时期而烦恼的原住民”,引言中是这样写的。书中大量引用了写实性的插画和地图,有效地解决了在描述中具有陌生感(实际上这种感觉经常出现)的语句,由此可以感受到作者们站在未知者的角度完成作品的诚意,努力地使用眼见之所述,虽然终究是外来者的目光下的眼见,但至少提供了相对客观的记录,这点很不易。

  在这里能看到现代文明带来的改变,同时也可以看到传统信仰在这个集体中的巨大黑影。就像在关于神祇的注释里,这里既是近乎完全的基督教国家,当地人的意识中却始终与一些原始神教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无主之地”这样的称谓值得我们考虑的地方,既矛盾又恰当。还有用大砗磲做圣水池,“神圣”在那里,好像可以降落到地面上似的。

  “基里巴斯人会关怀已故的人”,他们把包裹遗体的席子埋入自家土地,每隔几年要给逝者的骸骨涂油,表达关怀。书里细细地记录了一段这样的过程,用水小心地清洗,静静看着水慢慢变黑,然后在干净的布上,给骸骨涂油,“手法就像是做按摩”,主人说这样可以得到内心的安宁。在他们看似原始的生活方式中,尽管受到教会的“洗礼”,但似乎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比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人更加接近并理解死亡。这种关怀逝者的方式是更加亲密的,从他们将骸骨埋到自家院中的时候生者和逝者的关系就开始建立起来,这样缓慢而又仔细、习以为常的动作,甚至内心安宁的情绪,似乎比悲痛或者超度更为切肤,你感受到的,是他们对这种关系联结的确信不疑。

  哦,我喜欢最后用来结尾的场景,记录者向儿童们询问“假如马上要移民,你会带走基里巴斯哪些东西?”,啊,这应该算不上结尾,我甚至忘记了这是一本考证与记录的书,而不是小说。因为那些离我遥远的画面听起来仍然缺乏真实性,尽管作者尽可能地为它的真实性作证,但好奇心和“眼见为实”的根深蒂固仍在我心中作祟。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说,这最后的提问,为孩子们稍微透露了关于未来的秘密,像一个预言,一般来讲,预言总是放在故事开头的。不过,对于无法想象新的生活的他们而言,这或许真的是个开头吧。

  《即将消失的世界》读后感(五):这可不能算人类学笔记

  

本书的文字和插图都不坏,若是随便翻翻,打发打发时间,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本书副标题“海岛人类学笔记”,却绝对是名不副实了,本书更像是猎奇和带有学术性质的探究二者交杂之下完成的游客随笔。

书的尾页上两位作者引述了一段话,是另一位作者对于他著作性质的概括,本书的两位作者显然对此心有戚戚焉:

这几个月来的写作,让我得以在记忆中再次游历这些岛屿。我必须这样做,因为记忆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或复制,而是一个主观的重新分类过程(通过自身的价值观和视角来重新解读与想象),这样的回忆重新创造了我的旅行。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建立了一种个人的独特视角,这种视角甚至会显得有些古怪。

写作当然意味着对过往经验的梳理乃至创造。两位作者明言,本书的内容固然来自2014年“实地收集的数据和获得的经验”,但也依着“从专题论文、科学杂志、散文报告、官方文件、网站等”得来的信息,对经验加以了修正和补充。我们只要看看书中谈及“性爱”的几处材料,就能对这样的写作过程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也能明白本书何以不能算人类学笔记。

在《吃醋是什么意思?》这一篇里,作者记述了某天晚上他们去造访一位新近结识的女人的一家。看到父母、子女、儿媳、孙子孙女一堆人都睡在一个不过几平米的房间内,作者发问了:你们要做那事儿的时候,如何腾挪得开呢?女人三十来岁,听到提问大笑起来,将问题抛给自己的父母及在座的旁人,“最年长的成员给我讲了一大堆以性为主题的轶事,这让屋子里的气氛愈加活跃起来”,女人看作者惊愕不已,就补充说道,他们全家是“从阿贝马马搬来的,那里对性没有丝毫忌讳,人们甚至可以把妻子和丈夫‘出借’给亲戚过夜”。可以想见,这样的人并不知道“吃醋”是什么意思。作者的记述也在这里结束了。

这在全书中是典型的一篇,四五百字的长度,流于表面的记述。我们既无缘听闻那“一大堆以性为主题的轶事”,也并不清楚在“出借”自己的丈夫或妻子给亲戚时,究竟是怎么一个具体的办法。比如,是可以由着自己的意思出借呢,还是要征求妻子或丈夫的同意?是自己主动出借呢,还是亲戚开口要借?是在什么样的范围内的亲戚都可以借呢,还是只限于一定亲属关系内的亲戚才可以借?亲戚开口借,自己可以拒绝吗?亲戚借过后,是否在某种意义上,对自己有所亏欠呢?类似这样的疑问,还可以问上很多。要知道,任何文化,都有它的规范,而人类学则要探究这些规范。但作者当其时也,大概只顾着“错愕”了,除了问一句“那就不会吃醋吗?”之外,就再没有问及其他了。

这一页文字的对页,是一幅名为“性”的图示,分为三个部分:左上角是“现代”,左下角是“宗教殖民”(基督教),右侧是“传统”;从每一个部分又辐射出许多与“性”有关的主题,如卖淫、包办婚姻、一夫一妻制、男性间性交、很早发生性行为等。这部分的内容,显然是作者离开基里巴斯后,基于广泛的阅读制作而成的。这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们通过以文字记述的小故事来展示岛国性事的不足,但图示本身的问题却不可谓不多。

首先图上与性有关的种种主题,同传统、现代与宗教殖民间的关系,完全无法通过图示得到清楚的展示。有时它们之间的连线似乎意味着传播和影响(比如宗教殖民似乎向这个岛国传播了“以生育为目的的性行为”),有时又似乎意味着两者之间共享的文化行为(比如传统和现代都有“享受性爱”的观念和行为,也都存在“性交易”)。甚至这些与性有关的事项的内涵,我们也并不完全明白,比如何以有“卖淫”,又同时有“性交易”,两者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说回上面的那位女人告知作者的他们一家的来处——阿贝马马,在本书之前的一页注释中,作者这样写道:“阿贝马马是位于基里巴斯首都塔拉瓦以南的第二大环礁,面积达16平方公里。岛上的居民常年沉浸在一种放荡的生活方式中,因此这座岛也被称作‘性岛’。这种生活作风时常导致意外怀孕和强奸一类的恶性事件。”

既然全岛居民都常年沉浸在放荡的生活方式中以至于“性岛”的名声远播在外,而前述女人也明言岛上的人对性事毫不忌讳,那么在这种文化中,“强奸”是怎么定义的呢?是否被普遍视为“恶性事件”呢?在一个民风放荡、人们可以朝亲戚借性爱伙伴的岛上——不难理解岛上的很多人都能攀得上亲戚,所以可借的范围也许相当广泛——“强奸”仍会如作者注释中所说的“时常”发生吗?

作者在书后“关键词”部分“妇女”一条下,引述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称,在基里巴斯,“20%成年女性第一次发生性行为是因为遭受强暴,31.4%的女性至少遭受过一次强奸”。这样说来,基里巴斯这个岛国的妇女权利状况堪忧,然而实际情况也许要复杂得多。

在“关键词”部分“性”这一条目下,作者有这样的记述:“至今,成熟的女人们出于‘教育’的目的,还会强制少年与之进行性交,以这种方式传播性知识。”教育二字打了引号,不知是说这些女人不过是以教育为借口强奸少男呢,还是说传统上也许确是为了教育——前面那幅名为“性”的图示里,从“传统”的部分辐射出的一项正是“教育式性交”——但现在越来越成为借口了。毕竟,依照书中的记述,我们知道基里巴斯已然是可以上网的国度了,而早在19世纪,传教士就为基里巴斯语创作了书写系统,少男可以上网学、通过读书学或者从其他成年男子那里学,总之,并不非得通过被熟妇强奸来“学习”性爱。

考虑到“性”这条关键词所说,基里巴斯是一个传统上熟妇“强制少年与之进行性交”的国度,那么那些被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为遭遇强奸的女人的经历,也许就需要一个更为复杂的文化解释。比如,有没有可能在基里巴斯的文化中,在两性之间,对等地安排了“强奸”彼此的方式?先是熟妇强奸她们心仪的少男,再是少男长大去强奸他们心仪的女人——当然,完全有可能在基里巴斯的文化中,这两类行为都并不是以我们概念中的“强奸”去理解的;而若真要以我们的概念来审视这两类行为,似乎少男的遭遇更悲惨,身心遭受的摧残更大呢。

在名副其实的人类学笔记里,类似这类问题,我们该看到更为细致而深入的探究,然而对本书的作者来说,这类问题可能从未在他们脑海中出现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