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影视剧本创作
谈谈影视剧本创作
今晚上我就结合自己的影视创作,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吧
着重谈一下,在影视剧创作中,如何表现时代气象,如何把握时代精神,如何找到切入生活的角度,在深切的现实关怀中呈现冷暖情怀与人性光辉?
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我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把生活的养分传递给观众
我一直崇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我相信,创作必须源于生活、源于时代,必须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时代的本质、人的本质。
怎么抓住这个本质?我们就需要用心去捕捉时代的跃动。我在去年创作的36集《好日子红火过》中,就非常有体会。这个故事讲述了凤凰岭经济示范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那些可亲可敬的扶贫干部和带领群众走新型集体经济道路的故事。
为了创作好这部剧,我踏访了洛阳市的洛宁县、中组部驻信阳扶贫驻点,以及社旗周庄、淅川香花、厚坡、仓房等县、镇、村,通过采风、采访和素材积累,写出了故事梗概和人物小传,并报河南省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局电视剧处进行审查和批复,经过专家评审报国家广电总局备案公示。现在该剧已经通过国家广电总局的备案公示。
36集《好日子红火过》讲的就是普通人的坚守和奉献,这无疑来自这个时代最鲜活的故事,也折射了时代精神的特质。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故事,传递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做出贡献的扶贫干部的敬意。
这是时代的本质
写剧本的人都知道,剧本的想象力要在细节上起跳,一定是能闻到那个空间的味道,感受到那个空间的质感,才能去想象。
可能大家都看过电视剧《老酒馆》,是编剧高满堂老师“传家”的作品,剧中的很多人物和桥段,都是他的父亲跟他如数家珍地说了一辈子。
看他的电视剧,就能感觉出那条街上的气息,这不是凭空想象的。《老酒馆》的剧本扎根在坚实的生活土壤。
其中有这样的故事情节
《老酒馆》中,陈怀海找到失散多年的儿女,发现儿子背后被仇家钉上了一根钢钉。他抱着鱼死网破的决心,进入深山老林复仇,几经磨难找到仇家,却发现仇家已是病榻上的将死之人。一般的戏写到这里,都会想方设法把仇人妖魔化,给他一个合法的死因。
但最终,陈怀海选择了宽恕。我看到这段非常意外。但我理解,这正是剧本精妙的地方,表现了真实、丰富、可尊重的人性,表现了人性的向善向美。
这是人的本质
不管在什么题材的文学创作中,文学艺术需要用相对严肃的方式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大众,用讲究的艺术手段把生活的养分传递给观众。
如果只是以娱乐的方式传递,一味满足而不做引领,是对艺术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
现在网络上,自媒体上充斥着低级的、恶俗的短视频片段,这对社会大众很不负责任
以上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把生活的养分传递给观众
有不明白的可以互动
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人性的本质总一致吗?有无悖谬的时刻?
随着生活的起伏和波动,会有一定的变化
在剧本创作中,剧作者的想象力不是胡编乱造的,但在细节上,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时是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的,有合理的成分.
第二个问题,创作要往生活的深处开掘
用影视作品反映当下是责任,也符合艺术创作的必然逻辑。
但我理解的现实题材创作,并不是拿到一个题目就直接奔着生活而去。创作者首先要明确立场和动机,知道应该讲什么样的故事。讲出生活真实,才能达到艺术真实。
我认为: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是坚持真实性原则。
往生活的深处开掘,需要反映现实生活中老百姓普遍的关切。
这些年,影视市场推出了探讨教育话题的《小欢喜》《小别离》、反映“猎狐行动”的《猎狐》、聚焦当下女性生活的《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等,这些涉及了高考留学、情感生活、财富利诱等现实问题。
解读下巜你好,李英焕》的成功之见,近年来,最亲民化,火爆市场的作品。魏老师。
巜你好,李英焕》是用穿越的形式来讲故事
贾晓玲穿越到父母谈情说爱的时间,提前介入他们的生活
故事结构很有创新,反映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
亲情,是每个人绕不开的话题。切身感受是,要赢得老百姓的共鸣,首先要敢于面对他们真实的欢乐与苦恼,反映他们普遍性的生活,而不是聚焦边缘化、个别化的状态,不是在偶然中编织各种偶然、在生活中推演极致人设。
李焕英细节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还很感人
巜你好,李英焕》就是这样
直面人生、生活、挫折、困苦、情感、生命、命运的现实主义
艺术,首先是精神上的引领,其次引带与大众之间的高度共鸣,最终成为艺术的最高追求指针!
亲民化,接地气,反映现实最低层化生活状况。
直面现实的背后,坚持温暖的底色很重要。孩子高考这一年,很多中国家庭都非常焦虑。
巜你好,李英焕》就是从学习、高考后的情节入手
还有《小欢喜》,不仅讲高考的压力,还涉及方圆失业、刘静患病、乔英子抑郁等等,看似好多困苦和焦虑,但观众并没有觉得压抑、无助。他们跟着人物一路走过来,会觉得生活再难也能挺过来,会看到希望、最终解决问题。
在看电影巜你好,李英焕》时,观众并没有觉得压抑、无助。他们跟着人物一路走过来,会觉得生活再难也能挺过来,会看到希望、最终解决问题。
而且还不时的搞笑,在笑声中,感受到生活的不易
我想,这才是生活的真谛。现实主义要求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塑造,是创作者深入生活、触摸到生活本真、洞察到社会本质之后才会有的觉醒。
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艺承担着社会责任,我们更多的是应该传递温暖和希望。
当然,这要求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对社会的洞察、对细节的考究,要特别到位。
《你好,李焕英》从小众人物入手,铺展出朴素的人间真实生活场景,让你很快产生同位感,并投入到故事情节中,找到对应的那个自己,她们在台上,我们在台下,共融命运的共同体,亦是艺术彰显的魅力所在!
因为是现实题材,观众的要求和期待会更高。观众不会当作别人的故事来看,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
也就是说一个在台上,一个在台下
远离现实拍出来的作品,肯定与生活的本真、与“烟火气”、与老百姓有距离。
题材是现实题材,但内容不到位,内容与题材不匹配,也会变得悬浮、不接地气。现实主义的悬浮化和庸俗化,都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影视剧的细节部分,一定是维系艺术水准的核心,更是震撼人心的也要领,享受视觉冲击力的作用下,捕捉艺术带给我们真善美的影响力!
以上是我谈的第二个问题,创作要往生活的深处开掘
写细节,但不能太夸张,背离现实的瞎编肯定不行,观众的眼睛是最毒的
以上两个部分是讲深入生活的问题,讲的是实的
下面就说点虚的
要详点,魏老师,剧本,制作,营销,缺一不可。
影视剧是系列工程,我只谈剧本
第三个方面就是,在万卷书、万里路里体验生活
电影营运,需团队合作化来完成市场营运,成败决定生存市场。
艺术作品的本质是表达,表达我们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的看法。
不论艺术的哪一个领域,不论在艺术领域中担当哪个角色,表达的前提是理解:理解世界,理解你所处的环境,理解你自己,理解你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如果理解力不够,作品很有可能成为流水线上的东西。流水线工业化文学作品确实不少,惹人厌
现在肤浅的东西太多
没有经过审慎的思考,没有经过生命的沉淀,就贸然向观众表达,这样不严谨。
而编剧和演员的理解力来自哪里?依然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两句话,一个是生活里的直接经验,另一个就是间接经验。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圈子有限,所能获取的直接经验也有限。
通过阅读学习,获取间接经验十分重要。很多经典凝聚了作者一生的思考。
假设我们选择与书籍做朋友,这些朋友就会在各个地方点拨你、帮助你,在你迷茫的时候、困惑的时候、彷徨的时候启发你。不仅是创作,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受益。
现在,影视创作基本上是我创作生命的一部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已经成为我创作的不竭源泉。
文学流派文学沙龙是否更能推动地域文学,带动区域文学审美风格的趋同,是否更能受益颇多?影视文学在南阳及河南现状如何?魏老师如何看?
文学流派文学沙龙可以引领一个地域的文学发展,但不能够影响个体创作方向
河南的影视文学在全国来说还处于弱项,拿得出手的剧作者还不是太多,但戏剧方面还是可以的,戏剧创作和影视剧本创作还有很大区别,剧本创作是咱们的弱项,大城市,有专业工作室来完成。
以自觉主动的艺术流派意识或许能推动南阳或河南影视剧本的发展繁荣,以而使文学艺术生态链完善起来形成文化产业链?
文学流派在南阳不是没有,在八十年代,南阳就有几个文学流派,但大多都夭折了
@魏蕴晓 是不是没贯通下去?原因何在?
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合作共赢,才能长久健康发展下去。
形不成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没有哪个作者去跟风那样做
需专业的团队,去普及,推广,营运,才有市场生存力。
南阳基本上埋头创作的多些
@魏蕴晓 应该是民间入手,草根写作,官方引导,才能有系统的理论建树
今天晚上,我就谈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哪些地方说的不足地方,请见谅!
目前,我的创作还在路上,需要和影视同仁们通力合作。
像流行音乐,都从大城市,校园推广开始的。
不过,这几年,微电影,发展很快,值得庆祝,南阳。
南阳成熟的微电影很少
其实大家都是玩的多些
我把我写的微电影剧本,就从来没有当成作品过
@魏蕴晓 南阳作家群已成过去式,文学南阳草庐文学草根南阳的时代已到来!
@魏蕴晓 期待南阳文学从新的起点迈步!
文学与影视相通相承,我在本科新闻学习中,如何实现文学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把生活养分传递给读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今天我学到了许多 感谢魏老师@魏蕴晓 感谢组织方!
感谢老师今晚的讲座,受益不少
张天敏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张仲景》、魏蕴晓老师的现实题材都可以拍摄,南阳邓州的《突破口》就是南阳电影献给建党100年的大片,必定成功大火。以南阳五圣为题材的影视剧也备受南阳乃至全国人民的关注,期待早日拍摄成影视作品,让外省人重新认识南阳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