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相不除即外道,五种谤法谁能免?
四相不除即外道,五种谤法谁能免?
说法修法,易犯四谤(四种谤法):一、执有,是增益谤。执有者,谓不知真如实相,离相寂灭,性本无生,无生故不有。而言决定是有者,则成增益谤也。二、执无,是损减谤。执无者,谓不知真如实相性本不空,无生故无灭,不可变坏。而言决定是无者,即断灭见,则成损减谤也。三、亦有亦无,是相违谤。亦有亦无者,谓不知真如实相,是即有而空,即空而有。若言真如亦有,是不知即空;若言真如亦无,是不知即有。二边共执,则成有无相违谤也。四、非有非无,是戏论谤。非有非无者,谓不知真如实相,具有无之德。而言真如非有,又言真如非无。二边不定,则成戏论谤也。
佛法四谤:佛祖建立一切法(即佛法),后人增一字为增益谤,减一字为减损谤,紊一字为戏论谤,背一字为相违谤。四谤不除,即百非俱起,退众生心,堕无间罪业,不通忏悔矣。
执有是增益谤,执无是减损谤。 《楞伽经》卷一指出,诸法既不属于有,也不属于无,执有执无皆为愚夫妄想分别。《摄大乘论》说:“有是增益谤,无是损减谤,亦有亦无是相违谤,非有非无是戏论谤。四句若离,百非自绝。”
《通玄抄》提出五种谤法:“执有,是增益谤;执无,是减损谤;執亦有亦無,是相違謗;四、執非有非無,是愚癡謗(此上即前亦出四句);五、執非非有、非非無,是戏论謗。”
《圆觉经》云:“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根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佛藏经》卷三:“舍利弗,何等是乐外道法?所谓有所得者、我见者、人见者、众生见者、贪者、邪者、于自相空法心生疑者,受行种种邪虚妄法,不能入于第一义空,行诸邪道,是人名为乐外道法。舍利弗,不可试以种种色衣,若白衣人,若著袈裟;有如是不善有所得见,皆名外道!于我法中出家受戒是人应试。何以故?有所得者,于我法中即是邪见,是名大贼,一切世间天人中贼,是名一切世间怨家、诸佛大贼。舍利弗,是邪见人,我则不听出家受戒。舍利弗,一切法无我,若人于中不能生忍,一切法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不能信解,于我法中所受供养,名为不净。是人则是不供养佛,不供养法,不供养僧,强入我法,形是沙门,心是外道,为盗法人。”
《釋摩訶衍論通玄鈔》卷第三
沙門志福撰
“離五邊者,此有二義:一云即五有為也,故上文釋離念相云:‘離大無明,名為離念;離四相故,名為離相。’一云即五句也,第一、執有是增益謗;第二、執無是損減謗;三、執亦有亦無,是相違謗;四、執非有非無,是愚癡謗(此上即前亦出四句);五、執非非有非非無,是戲論謗。上來二義所明皆是著邊之法,不與中道實智相應,故云亦離五邊,別記三十三,四謗章云:凡夫迷因緣故起夫論一切諸法從因緣生無作者故作時不住無自性故非分別智不了諸法法性如是不可取著。然凡夫二乘諸法生時即執為有,但因緣之法其性離有,離有法上執言有者,不稱理故,名增益謗。有既成謗,無應合理,義亦不然。因緣之法,性雖離有,然緣起現前,不可言無。於非無法上執言無者,不應理故,名損減謗。有無既是其過,亦有亦無,應是道理?答:因緣是一法,性不相違。不相違者,是因緣法。今言亦有亦無,其性相違,相違之法,即非因緣執因緣,故名相違謗也。既亦有亦無是相違法,不稱實見,非有非無,應與理合?今即答言:夫論道理,約因緣以顯,非有非無若是因緣之外,不應道理戲弄諸法,名戲論謗。夫論有所分別與取者相應者皆是情計,不應實理論其實理,離念絕相,名為中道。故經云:因緣之法,離有離無也。又小疏云:四句之火莫焚,萬法之門皆入。釋曰:既云萬法因緣,下至小塵須離四矣。”
故禅宗谓“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境界”。元安入灭前对僧众说:“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这个不是,即斩头求活。”《传灯》卷16《元安》一切法平等不二,离绝思量分别,是为“如如”。一经思量分别,就陷入有无等执见中,“如如”遂不复存在。对元安之问,若答是,则头上安头,属于增益谤;若答不是,则斩头求活,属于减损谤。是与不是,都是对平等不二的“如如”妄加增损,皆是妄想分别。芭蕉慧清示众谓:“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我夺却你拄杖子。” 《五灯》卷9《慧清》如果陷于有无、与夺等相对意识,就永远不能见道,正如义青所咏:“有无今古两重关,正眼禅人过者难。”《颂古》卷31投子青颂首山拈竹篦示众:“唤作竹篦即触,不唤作竹篦即背,唤作甚么?” 《五灯》卷11《归省》引是著名的触背关。禅林颂云:
“不触又不背,徒劳生拟议。开口更商量,白云千万里。”《颂古》卷36此庵元颂
“黑漆竹篦非触背,大地山河俱粉碎。咬人师子急反身,莫学韩卢犹逐块。” 同上遁庵演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