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维米尔的帽子》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维米尔的帽子》读后感1000字

2021-03-28 01:25: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维米尔的帽子》读后感1000字

  《维米尔的帽子》是一本由卜正民著作,理想国 |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米尔的帽子》读后感(一):有点失望

  典型的西方视角。(这个词怪讨厌的,但是我词汇匮乏,就当做一种形容词来看吧;悖论,什么是西方视角)

  趣味性和文学性都是一流,视角独特(也并非创举),太多经不起推敲的东西了。如果定位为历史著作,只能给3星的评价。(真的很爱用大概,也许etc.)汉学的共同特点吧,但作者自己的逻辑也难以自洽。(p31)男女交往风气叙述就有前后矛盾的地方。

  为什么是维米尔?

  《维米尔的帽子》读后感(二):我也来挑挑帽子上的珍珠

  对于这样一本大的书,我向来是不急于一口气读完的,读到何处若偶有所得,就草草写下和诸君分享吧,不定期更新。另外,鄙人没读过什么历史专著,也未受过学术训练,只是怀闲心东拉西扯,好不自在。

  1.扉页后面的那句话是金子 “意义与价值源自与他人持续不断的对话,而我们所得的意义与价值,只是那不断对话的短暂驻足而已。”————盖里·汤林森《文艺复兴魔术里的音乐》,比较文学也是从自我走向他者的过程,而阅读本身亦是一段曼妙的对话,那么比较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也会在这对话过程中短暂驻足吗?如果是,那么又驻足在哪里呢?

  2.菲(fay)是谁?

  3.为什么是“维米尔的帽子”? 在中文版的序中

  《维米尔的帽子》读后感(三):门外的网

  维米尔的作品里,光的微妙与精准最让人叹服。光不再照亮宗教神明,而是撒向凡世的栖居者,伴随着的那份真实也让赏画的人仿佛置身画中,静坐在那屋的门外,隔着帷布,同维米尔一起打磨着眼前的平凡。

  绘画不像摄影,每个细节都需精心排布。看似随意摆放的瓷器,或是置于角落的地球仪,埋藏的是沉静和思考。我相信他心中是有那面因陀罗网的——错综复杂的全球贸易、彼此连结的大陆,同胞的事迹被他藏在了画里。只可惜缺解网的人,让他沉寂两个世纪。

  卜正民作书的目的是告诉西方读者,看似遥远的中国并不陌生。可作为中国读者,我却更震撼:原来我们早已身处这扇全球化的网里。无奈集权的闭关锁国,关上了大多数人心中的门。而敢在门缝里穿梭的商人,却被历史忽视了。

  人非孤岛,通向世界的门也始终伫立着。需要思考的,是以何种心态来看待门外的网,看待更广大的世界。

  《维米尔的帽子》读后感(四):好书

  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北京参加一次会议时,幸运地发现清史研究专家朱维铮教授也出席了同一会议。在朱老师这一代人中,他可谓极富才学,或许性情也最火爆。对我而言,他还是一位慷慨的良师益友,在我需要之时往往不吝提出明智的建议。我想通过回忆自己与朱老师在北京月坛公园的一次谈话来为中国读者介绍这一套书。当时我俩正散着步,我突然向他袒露心声,说自己曾数度迷茫——90年代初的我正处于迷茫之中——既然我不是中国人,那当一名中国历史学家到底有什么意义。我虽然能够像朱老师那样阅读第一手文献,但还是极度渴求拥有他那般理解中文文献的本能。到底怎样我才能像理解自己的母文化那般,更真切地理解中国呢?

  朱老师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来回答我的问题:“你想象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才能告诉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哈佛中国史》卜正民

  《维米尔的帽子》读后感(五):通过维米尔画作中的一处处细节作者为我们引申并展开17世纪东西方贸易的长轴画卷

  之前从未听说过此书,直到上个月逛书店时看到并因有封套而无法翻阅,由此便对此书产生各种联想,阅读的欲望也随之而生。加之本身就很喜欢维米尔的画作,也曾在卢浮宫亲眼观赏过其中一幅,如何把维米尔的画与中国明朝历史挂钩更是让我心生好奇。

  回来下单后一收到书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用两天的空闲时间一口气读完,读得酣畅淋漓,让我对17世纪也就是中国的明朝后期的全球化商贸格局有了初步了解。当时商品如何在欧洲与亚洲之间流通?如何交易?中国的哪些商品最受欧洲青睐?而南美洲在那个时期又在这两者关系之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并起到了哪些作用?作者都为我们在这幅历史长卷中逐一描绘,娓娓道来。

  从一位外国学者的视角及其研究来一窥中国明朝的境况十分有趣,而且同时还能了解同一时期的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以及美洲都发生了些什么以及与中国产生的种种关联。作者引导我们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来看待这所有,就如一张巨大的网,每个节点有一颗明珠,它们最终会交汇、交织、彼此关联着,互为因果,以这样的角度再去看当时的全球商贸以及中国所处的环境会有意思得多,也更容易去吸收和理解书中提到的各种背景知识。在读此书的过程中忍不住一边阅读一边用笔划下一些感兴趣的知识点,这种轻松扩充知识的喜悦总是在遇到一本好书时伴随而来。

  真心推荐给喜欢历史的书友们,让我们在阅读中享受那份获得知识的美好!

  《维米尔的帽子》读后感(六):海上17世纪

  近期读过最喜欢的书。合上最后一页时还心情愉悦。由本书引申的东西太多,本书有趣在于维米尔的画作只是个借口(压根不是重点),由此展开的17世纪世界格局才是重点。而作者本身又是中国史专家,侧重点自然放在与中国相关联的事件和由此产生的世界贸易背景(你会发现今天从事外贸生意的和3百多年前从业者变化并非很大)。

  无论对当下中国持有何种看法,不得不感叹能让屈辱任人践踏的过去中国,变成今天世界不得不重视的大国,这确实天翻地覆的提升(老外对中国人态度上也可以反应出)。要知道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没有不欺辱过我们,当你看着英超,西甲等等时,不会想到一个鸦片战争养肥大英帝国,并让日本人从中国人身上学到了教训,禁止鸦片在日本交易(从而让日本避开太多折损)。而荷兰人被称为红毛更是另沿海华人恐惧异常,他们屠杀华人的凶残甚至超过西班牙人。

  还会由此明白很多地缘政治的来源,殖民地早期成因(诸如南非)。

  最后一章太棒了,突然有种臆断海德格尔的诗意是学自神学家约翰邓恩吧?!本书很平实的讲述,却来自严谨数据(书后附大量资料来源备注)而非杜撰故事。

  能感受到作者的“悟性”非常高。记得高华老师说过,史家重要的是对历史学的悟性。没有敏锐度,是不可能另辟蹊径发现未知的,这点也是学人很多,但优秀的却很少的原因。同时作者严谨扎实的研究态度令这本:颇有娱乐趣味感的书顿时庄重起来。

  最后:我觉得有趣的书,也许于你是枯燥的。

  《维米尔的帽子》读后感(七):维米尔的帽子:以小见大的全球贸易史

  一本关于全球化书。从画家维米尔的作品切入,展示了17世纪全球化开始时代的画卷。维米尔的帽子,就是其笔下所画的海狸皮帽子。全书以维米尔的画为切入点,徐徐展开泼澜壮阔的17世纪全球贸易的画卷。把皮毛贸易、地理发现、白银贸易、烟草、异域长物等一一呈现。皮毛贸易是早期全球化时代重要的贸易品之一。直到小李子的奥斯卡获奖影片《荒野猎人》也是以皮毛贸易为背景。另外,说到皮毛贸易,作为一个传播学背景的人,不由联想到麦克卢汉的老师-英尼斯,这位多伦多学派的宗师。英尼斯是北美经济史的大师,尤其是对加拿大鳕鱼贸易与皮毛贸易有深入研究。贸易与传播,均为人类活动中强调交互的形式,二者存在太多同质性,而且也存在天然的伴生性。 当然,这本书是以维米尔所在的荷兰为中心展开的对全球化开始时代的展演。海上马车夫在进行全球贸易时,西班牙、葡萄牙也没有闲着,直到和法国干了一仗,荷兰才慢慢衰落。这貌似和我早年一个老师曾说的荷兰有了早期的积累,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开始堕落而慢慢退出海上霸主相矛盾。不过,当年的荷兰在东方影响也是深远:台湾自不必说,日本早年把西医称为“兰医”,西学称为“兰学”可见影响一斑。 再说说这种写法吧,从一幅画切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证明了历史学家的良好素养。不过,参阅的文献也是足够丰富的,历史档案、美术评论、艺术史、中文古籍、各种档案纪录~把这些散见的东西融汇在一起完成对17世纪全球化开始时代的框架建构与细节描绘并与切入该主题的画作结合,收放自如,难得可贵哇。

  《维米尔的帽子》读后感(八):画中的“门”与世界的“网”

  因为年轻时一次偶然的事件,卜正民结识了代尔夫特这座城市,同时了解到代尔夫特的一位著名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最为人熟知的代表作为«带珍珠耳环的少女»)。成为历史学家以后,当卜正民回顾代尔夫特和维米尔时,发现了其与十七世纪全球化黎明之间全球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诚然,强行将代尔夫特和维米尔作为全球化的标志是牵强的,但卜正民意在通过维米尔画作中的细节,作为一个“门”,将我们带入将世界带入经济全球化的贸易“网”中。

  通过马可波罗的宣扬,欧洲普遍将中国看做一个贸易的黄金之地,而中国出产的各种奢侈品,如茶叶、丝绸、瓷器则让欧洲民众陷入疯狂,通过对美洲资源的掠夺,欧洲积累了大量的白银,并将其用于与中国的贸易,由此便形成了一个跨越欧州、亚洲和美洲的一个全球化贸易网络。在这之中,北美的毛皮、南美的白银、非洲的黑奴、横扫人类世界的烟草……相继被卷入贸易的链条;为寻找通向中国之路的探险者,力图打开中国贸易和传教之门的商人和传教士,面对外来冲击有些无所适从的中国政府,那些勇于闯荡南洋甚至付出生命的中国人……演出了一幕幕人生的悲欢离合。«维米尔的帽子»再一次展示了西方汉学家的写作实力,堪称又一部“以小见大”的历史著作精品。

  “人非孤岛,无人可以自全”,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冲击,同样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在十七世纪的第一次全球化大潮中,中国落后了,并遭受了百年的屈辱,面对如今世界更加猛烈的全球化趋势,我们应该何去何从,确实值得从历史中去反思和寻找答案。

  《维米尔的帽子》读后感(九):小木屋读书打卡

  这本书从荷兰画家维米尔的画作中,探寻细节的蝴蝶效应,展示了全球化贸易带来的世界格局变化,果然是人非孤岛,万事万物皆有关联,因为人性逐利,才有贸易需求,才会文化互化。而且,从影响明朝灭亡那场小冰河时期导致的大瘟疫来看,命运还真是天注定啊! 《代尔夫特一景》~讲述了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军官与面带笑容的女子》~维米尔的帽子,讲述了法国人为了探索到中国的路径,从加拿大土著那里获得海狸皮卖给欧洲人作帽子,从而获得高额经费来支持他们的探索活动。 《一盘水果》~则是中国的瓷器如何越洋过海来到荷兰,期间西班牙荷兰葡萄牙这些海盗们的纠葛。另外也讨论了欧洲人因为掠夺殖民,所以他们喜欢外国的东西,觉得是一种幸福的炫耀,而对于中国人来讲,外国人意味着战争威胁,并且,文人收藏讲究的是物品背后的精神象征,老外的东西除了新奇,自然看不上眼。 《地理课》~则阐述了欧洲人与中国人面对外部世界闭关锁国与殖民探索的差别。 从一个荷兰工匠仿制的中国瓷盘图片中,探讨了烟草这个从美洲发源,风靡全世界的危害品。 《持秤的女人》……解析了17世纪白银的世界交易,中国是流入大户。 《旅程》……则通过画中的黑奴讲述了明朝的人口买卖情况。 整本书是讲中国明朝的相关史诗实,可着眼点在于全球,挺不错的阅读体验。

  《维米尔的帽子》读后感(十):一切都在流动

  16世纪后,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从马尼拉不断驶向中国的大船上,开始出现了大量从美洲收获的成色十足的白银,尽管这一过程开始得很意外,但后来西班牙银元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供应源,却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的货币掌控在外国人手里,这很令人不安,于是中国朝廷干脆禁止了这种交易;

  无独有偶,西班牙王室眼看大量的白银流失到了中国,也感到了巨大压力,王室立法限制白银输出数量,限制船的规模……然而由于中国和西班牙在事实经济上互取所需的关系,双方官方试图强制性的措施都是徒劳的,拉美出产的白银还是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流入了中国。

  欧洲人,从与亚洲的交流中,不停地往欧洲带回了精美的丝绸和琳琅的瓷器。

  而维米尔,则在他的绘画里,把那个时代的诸多细节都忠实地记录了下来,无论是称量银子的妇女,还是出现盘子的静物。

  正如约翰堂恩那首著名的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自从发现美洲大陆后,世界就以一种快速的链接方式,形成了一个整体,所有负隅顽抗的闭关锁国,都无法阻止这种潮流。

  甚至如果我们用今天的经济学视角来看,中国官方当时的那种努力封锁国界的做法,反而没有带来任何好处,无论是对于帝国还是人民:由于白银都是通过走私流入的,官方失去了发行官方货币的主动权,而人民却要不断忍受由于白银的大量输入而带来的物价飞涨的后果,再加上各种天灾人祸,明朝的灭亡,甚至都和拉丁美洲的地理大发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事实上,美洲大陆的新发现,给中国带来的变化远超时人的想象,土豆红薯的引入,大幅提高了中国的人口,使中国的人口爆炸得到了可能,烟草的出现,更是改变了中国人的面貌,后来愈来愈烈的鸦片贸易,正是肇始于此。

  书看起来愉快有趣,几乎每一章的开头都是以维米尔的画作开始,画作中不经意间所呈现的内容,其实已经饱含了世界角落里各种文明之间的联系,当17世纪的维米尔在他的二楼房间中完成的画作中出现了白银和瓷器时,他是否能够想到画中的这些诸多物事,实际上已经和遥远的东方帝国产生了十分微妙的关联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