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而归》读后感1000字
《咏而归》是一本由李敬泽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咏而归》精选点评:
●很老道 很风趣 很切实
●短文精选,回味隽永
●油腻
●老师推荐的,跟我说觉得这本书好的都给我拉黑了。这不就是中年直男版咪蒙吗?凭啥7.1分?
●好!
●比青鸟故事集有意义
●八卦的不错!
●有点类似读书笔记,但总少了那么点意思儿,感慨就是:古书还是别读那么多,不然真的会“傻”,哈哈
●嗨,早知道只是《小春秋》的再包装就不买了,不太厚道呀。不过也就借机粗读了一遍,读到写《酉阳杂俎》《陶庵梦忆》那几篇部分的时候,还是叹服写得纨绔写得骚。
●大概古文要这样子解读才会被今人所接受吧,不过也挺好的,逻辑性太强的人慎读哈
《咏而归》读后感(一):恭喜你发现了一个宝藏
因《小春秋》与李敬泽相逢。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有李敬泽的一篇序,当时看到心中猛然一跳,是自己喜欢的作家。 有时候认识一位作家会让人觉得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李敬泽对我来说就是这么一位作家。 他的文章有着小说般的想象以及诗歌般的笔触,不一定可信,却令人着迷。有时候不得不掩卷感叹:“果真如此吗?”或者:“希望如此呀……”仿佛自身曾处在那境中,看着他笔下的人来来往往,事情一件件发生,那么清晰,又那么遥不可及。从境中出来,还有点怅然若失,那些可都是曾经和我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呀。虽然知道有浪漫的因素在,却不自禁尝试去相信,我本性如此。我相信有些人能活得熠熠生辉,古往今来,也当皆如此。 李敬泽也有自己的幽默。他喜欢张岱,我觉得他也有点张岱的影子。
《咏而归》读后感(二):咏而归,没事可以咏一下
我是看了第一篇《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后决定买下了这本书。《中》这篇文章,三观正常、借古喻今、文字流畅,所以喜欢。
其余诸篇,大致也是走的这个路数。作者希望以随笔、笔记的方式,把古代的精神、趣事,在今天和自己的身上照应一遍、感叹一遍。这个路数是好路数,只是极其难以驾驭。古时候的事情,千载以来,评价和解读已经多如牛毛。如果要说点正经的,不免落入俗套;如果非要标新立异,不免被人看作矫情。
作者也算是有文采的作家,不过要驾驭这种路数,也是力不从心的。所以书中诸文的水准忽高忽低,有的篇章行云流水、水到渠成,有的文章却格局窄小、机械无趣。
这些文章,如果每个作为独立的文章登载在杂志上,读起来会觉得有趣很多。然而集结在一起,却感觉像选秀的歌手,演唱某些歌曲宛如天籁,再要唱更多的歌时,却让听众明白——终究不是大家,还欠点火候。
《咏而归》读后感(三):一位评论家的读书笔记
周末在读者书店看到这本书,翻看了其中的两篇“独不可以舍我乎” 和“寡人有疾”后,觉得很有趣,就决定买来读了。由于大多是书评,每篇文章篇幅都不长,花了一个周末就读了一多半。
文章里一般都是借由一本古书(文言文或白话文)或古人说开去,或上下联系,或古今对比,或生发议论。有时兴起之下,会引用原文。整本书读完之后,让我开阔了眼界。留给我印象比较深的,除了前面提到的两篇,还有几个另外几个地方:
1. “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对于人身处困难时怎么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
2.对于道德底线的观点
3.对于善意以及公义和私德的分析
高亮摘抄《咏而归》读后感(四):吾与点也
散文 中信出版社 2017年7月一版一印 ISBN 9787508677606
今年元旦我在南京远远地见过一回李敬泽先生,彼时他在台上“咏”诗,记得是一首余光中的作品,声音沉厚,在那个长夜有一点低沉而清冽的感觉,而我端坐台下倾听,心向往之。李敬泽,久仰大名了,但他的文字我却没读过,买了《青鸟故事集》,还没读,决定先看看这本《咏而归》。“咏而归”的题目当然很令人陡生一种“怀古之幽情”,仿佛回到了那个孔子坐而论道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们在征战中一点点丢弃老祖宗传下来的那点礼数,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跑步跨入下一个更加血腥、功利,也更加无耻的历史时代;另一边,孔门弟子曾皙穿着新衣服、唱着歌、洗着澡、吹着风、欣赏晚春景色,两千五百年来,读者无不向往,难怪即便孔圣人,当时也要叹一句:“吾与点也!”
以前曾在某处看过,“啸”,从竹林之后,不传于后世;而这个“咏”,到时不时地仍出现在严整的历史偶尔疏漏的面影里:班固“咏”孝女缇萦,左思“咏”铅刀一割,杜子美七岁开口“咏凤凰”,苏东坡与客月夜泛舟赤壁、“歌窈窕之章、颂明月之诗”——亦是咏……但仔细考究,却越发别扭:无论多么旷达高才之辈,他们的“咏”似乎总是别有怀抱——用现代的、可能亵渎前人的话来说:一股“骚”气——关乎家国的志气之骚、或者矜才而不遇的忧怨之骚,多多少少。竟全不同于那场公元前真正天真浪漫的春游之“咏”呵!我想,这正是李敬泽先生的这一系列小短文所贯穿的一个重要主题。他的笔触基本穿梭在春秋与今日两端,按照梁启超的讲法,那是童子时代与——青年(青年?可惜任公活不到当下,不能再给我们划一个清晰定义)时代,童年的我们会咏、会歌诗、会爱也会表达爱豪爽而多情、天真而守礼,能为一场恩遇去杀人,也能为阐明正义而被杀,人命轻浅地如浮草,乖孩子总是被更早成熟、更早洞悉丛林法则的大孩子嘲讽、欺负,可是那里仍然有一种闪闪发光的东西。是什么呢?就像活在当下的我已不可能想象、再现“咏”之神状一样,它不是语言讲得出来的,只存在于我们民族遥远的、难返的童年记忆里。
咏而归。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018年11月21日
每天都要读好书
《咏而归》读后感(五):咸菜做出烧鹅味
我们读古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多典谟训诰,经常会给我们带来一个错觉:好像那些高人名士,真的都存于民间,就以孔子来说,传说中孔子就遇见过荷蓧丈人、长沮、桀溺、接舆等诸多隐士,他们曾深刻批评过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找不到前进之路,不如归隐等,他们思想深刻,愤世嫉俗,又不谄媚献上,甚至可以称得上批判孔子思想不合时宜的最佳注脚。
尽管春秋战国时期尚有这诸多隐士,但当代却不太可能有一鸣惊人的巨擘出现了,以现代的教育体系的脉络深扎以及深通广达的人际网,能人异士几乎迟早都会被挖掘到,君不见前些年很火的一些歌手选秀节目,很多名不见经传的选手甫一亮相,惊艳众人,舞台上述说自己的身份不是家庭主妇便是学生云云,然而事后终于被查考出,原来这些人可不是什么业余选手,而是一直在从事相关工作的相关人员,只不过长期居于幕后或者之前不太知名而已。
读李敬泽的《咏而归》,这是一本辑录了作者自己关于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民国时期的文学随感,或者说,更像是作者的读书笔记集成,其实这本书的写就并非易事,中国古代的众多思想文化,今日来看,当然有诸多硬伤,比如书中花了诸多笔墨所描写的诸位:孔子的理想就是回归到旧的封建秩序当中,然而他的诸多行为如“有教无类”等,恰恰是对这个目的进行了消解;孟子理想丰满,《孟子》一书中经常有大段的排比段落铿锵有力的论述道理,孟子的目标不可谓不宏大,然而实施起来的难度却可想而知……只不过春秋时期还存在的些许理想主义,到了后来《战国策》及《韩非子》等这些章句出现时,却蜕化成了赤裸裸的算计,后者甚至会将现实世界演变成一种标准的零和博弈。
我想对于一部作古书相关评论的书,重要的不仅是能切中肯綮地分析原文的故旧内涵,更重要的,还是要从故纸堆中走出来,将这些旧观念中的闪光之处与当今的中外主流思想发生碰撞,看看会发生些什么反应。显然,关于这一点,这本书做得还不错。
世界上有一些对现实不中意的,慢慢成了怀古的一类人,其实这很没必要,因为古人惜墨,流传到今天的典籍,都是一代代文人政客认为值得传世的,许多被认为无意义的文字都被掩埋了,留下来的当然是深刻的和美的了,如果人们真要是回到过去,且不说生活水平的急剧退化,单就想象处在一个遍地文盲言语不通的世界,这能有多美好呢?何况又要到哪才会遇到传说中庞眉皓发的隐士呢?
对我来说,那些思想类的文字内容太苦了,也许还不如读一读明代的小品文和《笑林广记》,至少里面充满了谐趣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