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观后感100字
《泰坦尼克号》是一部由Werner Klingler / Herbert Selpin执导,西比·施米茨 / 汉斯·尼尔森 / Kirsten Heiberg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泰坦尼克号》精选点评:
●不浪漫才好
●演员不好看
●6.7/10 特效也实在太糟糕了!尽管编剧煞费苦心
●出乎意料覺得很棒。
●看到译名之争,就想起泰坦尼克。还没起航,就已注定要沉没。因为竟然被人称作:铁达尼号。铁皮做的轮船什么情况下才会接触到泥?
●
●immortal
●好好好
●纳粹战船的沉没
●勉勉强强看出德国的一边倒
《泰坦尼克号》观后感(一):彼之琼瑶,此之毒药
英国人拍自己出事,主要表现临危不乱的风度和时不我与的悲剧,
德国人拍铁达尼,就扯到资本主义的罪恶与资本家的贪婪上去了,
美国人事不关己,遇难的1500人都成了一段爱情故事里跑龙套的。
如果德国人或日本人来拍二战该是怎么个拍法?
估计跟英国人拍a night to remember差不多吧
《泰坦尼克号》观后感(二):关于这部电影几个劲爆的Trivia
电影里船沉了(这丫不算剧透吧),但用来拍电影的传后来在盟军战俘逃亡时被盟军战俘截获用来遁逃, 真的。。。被纳粹击沉了。。。
可能是思路问题,导演没拍完这部电影,就被党卫军枪毙了。
电影的主旨在于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只有德国人的理性才能拯救世界。但最后电影却没有通过纳粹广电总局的法眼,没有在德国本土上映,仅在巴黎短暂的上映。
苏军攻占柏林后,拷贝落入苏联人的手里。二战结束后,被苏联人译制成俄语在各大苏联逐流电视台反复播放。(因为抨击资本主义嘛,为啥不拿来用呢)。俄罗斯至今有许多老人都很回味这部影片,并以为这是一部苏联自己拍的影片。。。
《泰坦尼克号》观后感(三):史上最巧妙“高端黑”
纳粹德国《泰坦尼克号》是宣传部长戈培尔点名让当时最红的导演塞尔平拍的,预算大幅超支。影片除了艺术效果极强,首次混合真实与虚构人物、有一对分离的夫妻的情节,为后来的泰坦尼克号电影奠定了基础之外,它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的一场“高端黑”才是最高明,使它鹤立鸡群的原因。
首先,影片绝望的气氛,在当时战时亲人不断身亡的气氛中,只能让观众联想到自己。泰坦尼克是当时最大的游轮,名字的意思是“用不沉没的巨轮”,然而却触礁沉没了,伤亡巨大。这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把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纳粹德国比做泰坦尼克,正在驶入灾难。
影片中由于就生船不够,女子小孩优先,造成撕心裂肺的骨肉分离,则是隐喻纳粹集中营对犹太人的屠杀。
影片的主旨:对资本无限的追求是造成灾难的原因,综合其他点来看,可以看成是纳粹对自己意识形态毫无顾虑的执着追求是造成纳粹德国灾难的原因。
影片中Petersen一直坚持反对快速航行,直言不讳地反对上级。这可以看做是对观众不服从的鼓励。也许,导演把Peterson比做了自己。注意,在影片拍摄结束前,导演与戈培尔吵架,之后死在了牢房。可以想象,有可能是导演坦白了创作意图,戈贝尔被耍了,恼羞成怒了。本片被德国禁止播映,被占领国家才能看好展示德国的制片能力,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纪录片《纳粹巨轮的沉没》就介绍了这种可能性。
《泰坦尼克号》观后感(四):哎,活了!
卡梅隆前些日子在接受美电视专访时,对于3D泰坦尼克在华被删一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说既然票房能够日进两千多万,那删就删吧,他没意见。主持人马上接话调侃道,既是如此大方,那莫不如就别让杰克死了,票房肯定更会大卖?对此卡神一笑置之没作回应。没回应的原因我估摸除了没想到主持人反应够快马上就将了他一军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嘴上不说心里琢磨:我呸!哪有你小子想的那么简单!别以为只要大团圆就一定能赚大钱。对泰坦尼克沉没这件事来说,杰克必须得死,票房才能活的安稳!
当然,老卡心里到底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却清楚注意到了这部拍摄于六十多年前的同名德国影片,采用一个迥然不同的结局:男主人公竟然活了!但活的目的却不是你能想到的。这完全是个不可告人的,不!应该是等着去告人的目的!
海难幸存者一同出席英国上院(上下没搞清)的举行的追溯沉船责任的特别听证会。男主人公,也就是泰轮的大副当庭控诉船东老板仅为一己私利使用特权强令游轮全速前进结果因来不及躲过冰山而相撞沉船,最终千余无辜游客失去了生命……判决结果让人大失所望:船东无罪。但不是所有人都失望。拍摄此片的德国当局(1943年还在纳粹统治时期?)就很满意,因为打击到了自己的敌人。
对于这个意外结局,本人并不感冒。一来不知道真假,也没太大兴趣知道真假,二来,意识形态色彩太重。但之前男主人公逃生过程却是相当的有趣。原本高潮来临之前,你是绝对想不到此人能够成为幸存者。因为根据性格来看,这是个高大全式的人物,对资本家船东和势利小人像冬天般的冷酷,对待普通乘客妇女儿童却像春天的温暖,假如这船上只有一个人上不了救生艇,那肯定不是别人就是他是他还是他……但就这么一号人物,却活下来了!你说厉害不?
其实也不是他厉害,而是编剧厉害。编剧竟然想出一个既不破坏英雄形象,又能够被满载的救生艇收留的妙计:及时的救到了困在船舱中的小女孩!一个大男人抱着个小女孩朝救生艇游来,船上的人能说让小女孩上,不让救人的人上吗?肯定拉不下这个脸。所以他就得救了,兼与他的情人重聚了。当然就像上面说的,活的目的是不单纯的,是为了要借其口控诉英国权贵的。但即使如此,仍然觉得德国编剧的水准不一般,某种程度上比卡梅隆要高明。卡版里的杰克,其实也被捧得很高(即使更偏重爱情而非道德),但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卡梅隆也找不到别的办法让他在沉船之后一边还能维持着形象高度,一边却能不太破坏(完全不破坏当然不可能)大团圆结局。于是非死不可。
所以说,这得要技巧。就好像三等舱那哥俩。先是为了争女人动刀玩命。等沉船水淹之后,一个却冒死下去营救另个被关的刚才要杀的人。不管编剧的目的是不是合你的口味,至少他采用的叙事手法是值得称道的。平庸的编剧一般不整这套,他们基本属于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艺术家》中,女人领着帅哥一起雨夜探望男主人公。那帅哥是真情人还是普通朋友关系?不知道,没下文了;女人风风火火赶去医院,假如中间设计个路人甲或护士乙突然认出她热情索要签名,可楞是被平时平易近人有求必应此时此刻却心急如焚的女明星一把甩开,是不是情感渲染的效果更佳?没有,就那么直不楞登地进病房了。哎,这就是差距。
但本片在特效上的差距也是巨大的。特效这东西很重要,更准确地说,当你要以海难为题材时,特效就会变得很重要。原因还不只是充分满足了观众的感官需求,更在于围绕游轮方方面面的画面呈现,会直接影响到你故事情节的可信度与主题思想的表现力。
例如本片前半部分,反复借资本家和船长之口强调这艘号称世界第一的游轮永不沉没。是谁给他们这种近于狂妄的信心?你必须要让观众知道,必须要让他们从画面上看到泰坦尼克的宏伟、先进与豪华。再比如,如果你的目的是试图通过头等舱与普通舱待遇的巨大反差凸显阶级差别,那么任何复杂台词表演,都不如全景模式下一个长镜下摇出来的画面对比来的强烈。遗憾地是,以当时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本片实现不了上述视觉要求。你甚至都看不到真实的码头,游轮整体外观,以及忙乱嘈杂的登船场面。影片几乎没有任何过渡,直接就进入到内景间循环:舞厅、包厢、过道、驾驶室……
后面高潮部分戏也是如此。与冰山相撞后,平民客舱因位于轮船底层,率先觉察到了马达熄火后的反常平静,但这些信息都是通过演员在一个貌似客舱的空房子演出来的,你完全没有感受当时所处的时空,与轮船、海洋、撞到了冰山存在着特殊对应关系;机房破裂,海水较“温和”涌入,这也是当时的技术与资金条件下唯一能做到灾难特效,因此被反复播放;大船即将沉没。客舱、过道注水严重。说严重实在算是客气,那阵势也就比北京城旧筒子楼水管破裂强不了许多;最后,泰坦尼克在背景中渐渐沉没,可分明就是个制作粗糙的模型,忽忽悠悠的,像是塑料做的,横竖没看出是铁在打泥。效果甚至还不如前景中救生艇上的人拼命用桨阻止水里的人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