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读研报读后感摘抄
《手把手教你读研报》是一本由平装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把手教你读研报》精选点评:
●参考资料
●研报入门指导书
●适合初学者学习,但仍需有一定的金融,财务知识才可以读完读懂
●周期的部分写的蛮基础,适合我这种新手又是非周期行业的学点皮毛…
●快速浏览了一下,在研报满天飞的时代,怎么提高研报对投资决策的作用值得思考一下,有几个观点自己之前是没有概念的:1、策略报告与行业研究报告之间存在相互印证、相互矛盾或相互强化的关系,共同影响着市场一致预期的形成;2、策略报告更多是面向未来的大致方向和重点预判,对于具体板块行情的启动或趋势的拐点,行业研究报告一般先于策略捕捉到;3、郭磊就宏观经济研究说的几句话挺有意思,“经验规律性恰恰是现实世界留给经验研究的唯一线索”,“宏大叙事的习惯,往往都是因为低频关注”。
●想学会看研报,大概了解了研报的看法
●也可以当做16-17年行情的全面复盘
●没看 看的读书笔记
●策略部分以统计和暗线的分析见长,助读者能于万千研报中一眼识中价值研报。 宏观部分以明星宏观分析师的访谈为主,识人风骨后更能见其文真意。 看到这里时,方法论令我心不在焉、百无聊赖,险些直接结束阅读。 没想到在作者认为排在最末的行业研报部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每个行业的特点和规律被作者一一铺陈,辅以诙谐语气,使读者仿佛一下就能沉浸在行业寻宝中的快乐中。 不得不说,作者花了大量的精力阅读、总结并向我们娓娓道来,唯有感谢。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接下来嘛,该是读研报去了。 BTW,这本书还值得常翻常新。
●作为研报阅读的入门读物,挑重点看看还是不错的
《手把手教你读研报》读后感(一):有趣的研报
非常好的研报入门指导书籍,作者写的也很用心。
上一次看分析师的书要追溯到《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了,里面对分析师这个职业贬多于褒。由于自己之前一直没怎么读过研报,所以也一直对分析师这个行业有所偏见,觉得以“新财富”为平台的研报评价体系完全就是个名利场(实际上也是,不过真正做的好的人也有,不多)。
直到最近开始接触研报,才发现这里面东西确实非常有价值。尤其是行业研报,可以马上让你对一个行业的运行有个清晰的认识,这样对于生活中所有的商品、服务都可以了解到它们背后的运作流程、市场趋势等等,让你对实体经济有个大概的认识,生活中又多了几分亲切感。
关于投研,业内首先提到的是“逻辑”、是“供需”,然后开始展开。其实市场有时候又是不讲逻辑的(邱国鹭在他的《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中提到过,我印象非常深刻),所以企图靠研报去指导投资是不太明智的(可以参考,但要有自己的判断)。
但有个分析师就跟我这样说过:“有时候,赚钱并不是主要的,研究行业背后的逻辑才是非常有趣的。”有趣,才是研报能带给我们的东西吧。
《手把手教你读研报》读后感(二):从无形到有形,从有界到无疆
有一则笑话:几年前,有人买贵州茅台和格力电器2个明星产品,然后翻了300%,所以总结投资就应该顺应巴菲特理念实行极简主义。突然,有人就冷冷回复一句:“好呀,那你现在给我推荐2个类似的明星产品呀。”巴菲特圣经时代已经过去,观测大盘—行业—个体操作流程更加顺应时代。 中信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提出:人生就是一场康波。60年的康波周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60年为一甲子暗合。这个中周期将在2019年走完。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在市场的失望之冬,应关注研报中提到的机遇;而在热情之夏,应要避免自我强化。 随着供给侧改革同时推进金融去杠杆、一带一路等宏观经济政策影响,投资主线由剩者为王和利润改善之下形成王者模式。对报告进行比较、广泛阅读和脱水,更多关注预测和估值。在杜邦分析法之下,将ROE分解为三个指标:盈利能力、资金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及杠杆率。摆脱对于经济原理的线性思维,如:具有规模效应P235、加息影响P214等。感觉一切分析,不论多么花拳绣腿,本质都是供需分析。提升行业竞争分析、良率问题、黑电表现、业绩弹性、规模弹性等小众问题的关注。 《暗算》中安德罗有段经典台词:“风是看不见的,破译密码就是看见了风。”预测仿佛就是看见幡动而联想到了看不见的风。这个过程一是心静,先验的判断和避免干扰信息;二是手熟,疏于练习就会丧失敏感度。 合卷。作为对2019年简单回顾和总结。
《手把手教你读研报》读后感(三):《手把手教你读研报》读后感
有一则笑话:几年前,有人买贵州茅台和格力电器2个明星产品,然后翻了300%,所以总结投资就应该顺应巴菲特理念实行极简主义。突然,有人就冷冷回复一句:“好呀,那你现在给我推荐2个类似的明星产品呀。”巴菲特圣经时代已经过去,观测大盘—行业—个体操作流程更加顺应时代。 中信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提出:人生就是一场康波。60年的康波周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60年为一甲子暗合。这个中周期将在2019年走完。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在市场的失望之冬,应关注研报中提到的机遇;而在热情之夏,应要避免自我强化。 随着供给侧改革同时推进金融去杠杆、一带一路等宏观经济政策影响,投资主线由剩者为王和利润改善之下形成王者模式。对报告进行比较、广泛阅读和脱水,更多关注预测和估值。在杜邦分析法之下,将ROE分解为三个指标:盈利能力、资金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及杠杆率。摆脱对于经济原理的线性思维,如:具有规模效应P235、加息影响P214等。感觉一切分析,不论多么花拳绣腿,本质都是供需分析。提升行业竞争分析、良率问题、黑电表现、业绩弹性、规模弹性等小众问题的关注。 《暗算》中安德罗有段经典台词:“风是看不见的,破译密码就是看见了风。”预测仿佛就是看见幡动而联想到了看不见的风。这个过程一是心静,先验的判断和避免干扰信息;二是手熟,疏于练习就会丧失敏感度。 合卷。作为对2019年简单回顾和总结。
《手把手教你读研报》读后感(四):打开了研报这扇门
1、打开了研报这扇门 倒不是说这本书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它给普通投资者打开了研报这扇门。散户由于条件所限,无法获取大量详尽的数据,也不可能使用高端的系统,所能依赖的,往往只是新闻或者网络上的碎片信息。 学习能力强的,可以自行阅读大量经济、金融、投资、理财、股市、基金等书籍进行学习,结合实践不断改进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操作;学习能力弱的,只能靠各种消息或者专业论坛(比如雪球)获取信息,提高股市的胜率。 书籍的阅读,可以增强理论知识;网络论坛,可以了解不同人在股市中的实际操作,但这些都无法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有效信息的来源。正规的信息来源有两个,财报和研报。如果有财务基础,读财报问题不大,但研报对于大多数人依然有门槛。 这本书解决了两个问题 - 研报的获取途径和阅读方法,虽然很基础,但对于业余的投资者来说,已经足够了,推开了研报这扇门,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2、如何读研报 “人生是永不停息的博弈过程,博弈意味着通过选择合适策略达到合意结果。” 研报能帮我们解决的就是配置和择时两大问题,尤其是宏观和策略研报,阅读时重点关注股、债、房、金和商品应该如何分配投资比例,何时配置以及再配置的问题。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只要找到两类资产—主流意见集中看多的和主流意见集中看空的—超配前者而规避后者就可以了。 至于其它研报,作者建议大量阅读、逐字阅读,比较研究,概括主要观点,寻找一致预期。强调通过策略研报的阅读,寻找投资主线逻辑;用策略研报和行业研报相互印证,去伪存真,挖掘潜在的投资机会;用策略研报来检验估值、行情持续性,并判断行情深化、扩散的走向。 在学习研报的过程中,“就像是看到远处一杆幡,看不见风,你设想风的方向和速度,你屏住呼吸,假设和幡一起动,你验证它的下一步……这个过程一是心静,先验的判断和周围的声音是最大扰动;二是手熟,再好的经验,疏于练习也会逐渐丢失敏感度。” 作者推荐读研报之前学习一下《经济学原理》(曼昆),让我纠结了一下。买一套书是小事,只是买回来之后自己会不会去读是个问题…… 3、有趣的规律 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还提到了A股市场的一些特别规律,很有意思。 ● 没有哪个行业可以连续3年涨幅排名前5,除了2001—2003年的汽车,和2004—2006年的白酒; ● 如果该行业连续2年涨幅均为前5,第3年涨幅大概率是在后五名; ● 历史30次经验连续2年及以上表现后10名的申万一级行业,只有8次下一年反转,涨幅在前5名;8次例外的根源在于ROE的改善; ● 春节前两个交易日入市策略最佳,其次是前四个交易日入市,春节后10个交易日涨幅最大; ● 五月份清仓,十月份入股市,收益最高; ● 任何股票股价一旦超过茅台,随即就会回落并腰斩,这个很多人都知道;只有当某只股票的股价超过茅台,牛市才会到来,知道这个的人就少多了 ● …… 书中还有不少这样有趣的规律,不一定要全信,但看看也挺有意思的。有些规律看上去无稽,但仔细想想其实是有内在逻辑的。如果我5月份早早的清仓,也就能避开后来的几次大跌了,以至于我认真的考虑了一下,是否要清仓,等到10月份再进入? 看完这本书后,用了一个周末的时间,读了7-8份研报,发现结论是大体一致的,那就是:全球经济加速下行,货币政策宽松未达到预期,大国博弈风险。看来接下来的6月至9月股市依旧震荡,到第4季度或许能看到上升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