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父母艺术力》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父母艺术力》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4 02:53: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父母艺术力》经典读后感有感

  《父母艺术力》是一本由【美】琼•范•胡勒JEAN VAN’T HUL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 .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母艺术力》读后感(一):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

  文/by 大巧若拙 图/by Cathy(刘可馨)

  《父母艺术力》这本由琼·范·胡勒编著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家庭类教育丛书,提倡尊重孩子的艺术天性,认为家长该熏陶家庭氛围使家庭环境更利于孩子的艺术创作。

  在中国的大部分家庭其实是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艺术创作的,认为孩子天生是捣蛋鬼,孩子释放的一切天性对大多数长辈来说简直是噩梦。

  我丈夫大姐的家非常的整洁,沙发上各种玩偶也是整齐摆放着,无论厨房厕所整个氛围就感觉是刚大扫除完一样,虽然说装潢的好些给人看起来是心旷神怡的,但对于一个有孩子的家庭来说是非常不合理的。在我看来,要不就是家庭有洁癖,要不就是这个家庭的孩子被束缚着无法释放自我。

  《父母艺术力》读后感(二):蓬勃的生命力

  父母艺术力这本书初见感觉和自己相距甚远,那些精美的工具,干净优雅的环境。加上作者是外国人,我直觉这是存在于书籍影视中可供欣赏的事物,而不是我们身边生动的存在。

  几个问号浮上脑海。“艺术是什么?”“艺术在我们身边吗?”“艺术和我们的生活有关系吗?”“艺术距离我们遥远吗?”“让孩子最大程度的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对他们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作者打动:“幸福地活着,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创造,让存在的每一刻都是快乐的的,这难道不是赞美生命的最佳表达方式吗?”

  从大处说,拥有这种能力可以让生命力最大程度的得到发挥,让人活得自由舒展,活得热情奔放,活得热情奔放,活得尽情尽兴。。。。。

  从小的范围说,让存在的每一刻是快乐的,这不是每个人孜孜以求的吗?

  看着书中一帧帧艺术创造的范例,我不禁想起儿时玩过的那些游戏。

  家在东北。很多人家都有麻将。于大人,那是闲暇时的娱乐消遣;于我和我哥,那是一种玩具。我们以麻将块为砖,用它砌墙:一块挨着一块的摆放整齐,围成一栋房子。我们像回事的设计房子的布局:客厅在哪,卧室在哪,厨房在哪等等。为安全起见,我哥常常把卧室布置在房子最隐蔽之处,足见他的胆小。

  房子布置完,我们拿来跳棋当小人,一个房间一个房间让他们走动,有点像后来的游戏“模拟人生”。

  不知道有多少人如同我们一样玩过这样的麻将房子,如今我和哥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做着不同的事情。我从没问过他是否还记得我们小时玩的这个游戏,我相信不用问,他也是忘不了的。

  扯远了,回到本书。对于书中的一个页面我念念不忘。是这样一幅画:阳光透过窗棂温暖的照拂着窗前的一盆花,花影娉婷,投射在桌子上。这个案例是将花影描画出来,根据想象画画。

  没来由的,这幅画如此吸引我的目光。也许是那份安宁的美丽,也许是那份静静的绽放。

  我感受到了美好,它滋养了我的心灵。也许这就是作者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在这份事业上求索的动力,释放儿童的天性,释放儿童的创造能量,让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创造的力量。

  这些充满了生命力的创造,别说孩子,我都被吸引了。

  希望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如同书中的孩子那样自由,幸福,快乐!

  《父母艺术力》读后感(三):艺术源于生活

  拿到这本书真是件让人开心的事,厚厚的关于艺术创造的实践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是一本图画与方法结合的书。

  我小时候也算接触过艺术的人,我认为艺术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生活无处不是艺术。在学堂可以学音乐,画画,剪纸,在大自然可以到处满山跑,摘野花,办家家酒,甚至是放个风筝,这些都是艺术地生活。拥有艺术细胞的人,对生活充满热爱,更加善于发现世界的美,拥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对他今后的生活也会有正面的影响,变得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看待世界的眼光也会更加成熟。

  保护孩子的探索欲,好奇心,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孩子天生就不会拒绝新生事物,他们对一切都很感兴趣,这是我们成人很多都缺乏的东西。总之,这本书,是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的书,一本教你做好父母,做孩子玩伴的书,也是让你做回孩子的书。享受生活的点点滴滴,蓦然回首,你会发现,生命的绚烂正在于体会微小的精彩。

  本书的作者是琼.范.胡勒,毕业于卫斯理女子学院,专业为艺术史和室内艺术,08年在"父母艺术力”的博客上撰写有关儿童艺术和创造力培养的文章。她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她写的这本书,推荐的艺术活动都是以过程为导向:在学习处理材料、使用工具、掌握技法的同时,注重过程,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也就是说,不限定材料的数量,让孩子即兴发挥。孩子都是艺术家,父母的作用就是做一个守望者,需要你的时候你就帮助,不需要你就在旁边静静看着就好。

  过程艺术适合各个发展阶段的儿童,特别是幼童。长时间的探索,孩子可以更自如的掌控身体,掌控艺术材料,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乐于实验新的想法。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你知道的,现在的父母都很忙碌,而孩子要的也不过就是你的爱和陪伴,一起游戏,做一些有趣的事,对孩子的身心都是很有意义的。《父母艺术力》书中收录了近60多个亲子艺术活动方案,讲得特别细致。作者从如何为孩子创造艺术空间开始,非常详尽地介绍了不同年龄阶段的绘画特点,各种材料的准备,并告诉读者“过程艺术”的重要性,以及在和孩子一起实践父母要注意的问题,如何沟通,鼓励,哪些话该说,哪些不能说,甚至是需要买哪些材料,哪些品牌更安全都有系列的清单。

  全书300页,其中120页都是在讲准备工作,硬件环境准备,理念准备。做好充分的准备,是我们生活的态度。从“描身画”到“点彩画”,从“泡泡画”到“音乐椅子”等每个活动,都会让孩子激情迸发。艺术给家庭的另一个馈赠是,让父母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和回报,同时赋予孩子终身的热爱想象和热爱学习的兴趣。

  《父母艺术力》读后感(四):艺术从来不曾远离生活

  一直以来总认为,“艺术”是一个高深的词,它是与金碧辉煌的音乐厅或者高雅脱俗的展览馆相联系的。然而,这本《父母艺术力》让我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 作者琼•范•胡勒是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乐于分享寓教于乐的心得,早在2008年就在博客上撰写有关儿童艺术和创造力培养的文章。 正如作者所言,“艺术渗透至生活的每个方面”,“任何包含创造力、美和艺术的行为”都应该被定义为艺术活动。原来,艺术并非局限为音乐会、美术展,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场艺术的汇聚,但要我们拥有发现的眼睛,充满想象力的大脑和不断创造的双手。 这本书通过两部分来呈现:准备工作和艺术活动。 在“准备工作”部分,作者告诉我们如何跟孩子一起探索艺术,如何做出细致的规划,如何设置艺术空间以及准备艺术创作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做好了准备,就进入了艺术创作的世界。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分门别类的介绍了60多种艺术创作的详细方法,让我们真正领略了艺术的丰富多彩。在这里,我们的身体可以是创作的蓝本,通过描摹身体的轮廓,引导孩子探索自我;在这里,阳光透过窗纱,映射桌台,影子的形状是画笔流连的踪迹,在笔触穿行间探寻光影的奥秘;在这里,粘土、线绳、苍蝇拍都可以参与艺术创作。果然,艺术和生活形影不离。 艺术不是端坐桌前,艺术创作也不是标准到不能画出线外。艺术源于真正的生活,“无论是户外活动、烹饪等日常生活都可以和艺术结合起来”。 说到烹饪,许多孩子喜欢在包饺子时“捣乱”,不是乱揪面团,就是面粉满身,其实不妨让这些“熊孩子”们也洗洗小手,“创作”一番,或许家里不缺一个包饺子的,但未必不需要一位“艺术家”。 艺术能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世界,那么如何激发孩子艺术创作的灵感呢?首先需要父母与孩子有效、积极的沟通,发现孩子的所爱,寻找心灵的共鸣。然后,就投入艺术创作之中吧!如果孩子热爱海洋,那就去探索海洋生物的奥妙;如果孩子着迷于色彩,那就去创造七彩斑斓。 阅读中,最大的收获是:用开放式的问题与孩子沟通和放弃千篇一律的赞美。 开放式的问题,既能给予孩子尊重,也能获取更多的信息。比如,“跟我聊聊你的作品,好吗”。这样的问题给了孩子表达的机会,也让父母在倾听时感受到孩子创作中的专注和成长。 “哇!好漂亮啊!”类似这样的赞美,不仅暴露了我们措辞的匮乏,也丢掉了与孩子深入交流的机会。不妨就只说说自己看到的,“哇!用了这么多颜色!”;不妨让孩子自己讲述,“给我讲讲你的作品吧”。 “即使是昙花一现般的兴趣爱好,也会影响到孩子的现在和将来,帮助塑造他们的人生”,那就和孩子一起,随便翻开一页,打开一扇艺术创作的大门吧!

  《父母艺术力》读后感(五):艺术就在身边

  若想让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新奇感不会干涸、枯竭,那么他需要至少一个成年人的陪伴,和他一起重新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悸动和神秘。——蕾切尔•卡森

  一直以为艺术离我这种人很遥远,以为不会把艺术力的这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融入生活,或者教给孩子们。看了琼•范•胡勒这本《父母艺术力》的书后,我发现有时我也有点艺术力啊,而且一直陪在孩子身边:晚上带孩子们散步时,让孩子们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叶,然后回家画叶子;弄些个小珠子,和孩子们一起穿手链玩;让她们自己构思,画想要的衣服图纸,然后我缝纫出衣服来等等。和孩子一起动手做这些事情时候,她们脸上喜悦的表情,仿佛还在我面前,这些时光真美好!能够让孩子更好的发挥创造力,建立自信心,更观地看待人生和自己的存在,不正是我目前一直追求的吗?我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心中虽有很多喜爱的艺术,如音乐,画画等,但艺术力的东西了解的不是很多,我该如何去真正的引导孩子们,让她们感受这种轻松自在的氛围呢?《父母艺术力》这真是一本好书,书中推荐的艺术活动种类超过60种,都简单易行却充满创意,尤其适合1-8岁的孩子,很好的解决了我的这些难题。

  引言 “拥抱艺术”,让我们正确认识艺术:是任何包含创造力、美和艺术的行为。合适的方法,任何游戏都可以艺术化。

  第一部分“准备工作”,阅读过程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细致和耐心,对每个孩子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想法。很多家长也跟我一样认为没有时间,其实生活时时都可以有艺术,孩子放学回家后,晚餐后5~15分钟就足够了。仔细规划,顺其自然,静待花开,总有一种方法适合自己和孩子。对于结果,琼•范•胡勒也给家长多种建议,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这也拯救了我,我渴望了解孩子们脑袋里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和故事。

  第二部分“艺术活动”,通过简单的艺术活动使孩子们感受到创作的乐趣,获得成就感。其中好多是亲子的游戏,无形中也拉近了父母和孩子的距离,完全放松,沉浸在快乐之中。这些艺术活动讲得非常细致,每个活动都注明了材料,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全彩配图,视觉上就能给人美的享受,更别提当时孩子们那种阳光自信的笑容了。艺术不拘于书桌前,画框里,存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抛却束缚和规矩,孩子们就会体验到创作的自由,这是书中给我的最大感受。

  《父母艺术力》读后感(六):和孩子一起学艺术

  和孩子一起学艺术

  艺术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它和说话、走路相同,都有一个发展过程,从杂乱无章到井然有序。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需要父母付出非同一般的爱和责任,需要一步步发现、挖掘、肯定孩子的闪光点,释放孩子的天性,帮助孩子发挥潜能,引导孩子追寻美的踪迹,成为他们日后宝贵的人生财富。

  《父母艺术力》就是这样一本帮助父母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指导性书籍,通过多60多个适合1-8岁孩子进行的家庭艺术活动,让父母和孩子处处探索生活当中的艺术奥秘,尽情享受艺术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激发孩子的创造力,给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

  本书的作者琼.范.胡勒毕业于卫斯理女子学院,专业为艺术史和室内艺术。在她成为全职妈妈之后,她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力是何等的重要。通过艺术活动,接触各种各样的创作材料,孩子们不但可以锻炼精细动作的技能,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开发大脑,塑造更为自信、健康的自我。

  艺术从来不会游离于生活之外,它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烹饪、手工、甚至玩耍也同样蕴含着艺术。为了让父母更好地在家里在生活中设计艺术活动,对孩子进行艺术熏陶,《父母艺术力》提供了各种方法和工具。比如,如和选择适合他们的材料和活动,如何设置艺术空间,怎样跟孩子聊他的艺术作品,如何将孩子的作品进行再次利用,连艺术材料怎么样才能节约和省钱作者在书中都很贴心地想到了。 事实上,从《父母艺术力》这本书里我得到了这样的收获。一,重新建立了自己对于艺术的认知。

  以前一提到艺术,总觉得过于高大飘渺,遥不可及,现在明白,我们是被固化的思维所欺骗,艺术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摊一个有笑脸的鸡蛋饼;跟孩子捡拾一片漂亮的树叶;计划一次别致的户外旅游;带孩子一起动手制作各种小东西……

  二,保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既然决定让艺术贯穿于生活当中,那么父母就需要有足够的准备,一方面身体力行,保持一颗童趣盎然的心,引导孩子安全正确的运用各种材料;另一方面控制自己面对即将可见一塌糊涂的战场不发飙不吵闹,持之以恒,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破坏力。

  三,从现有方法中举一反三,因地制宜。

  书中列举了60多种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游戏,但每个孩子的接受状态、动手能力等概不相同,父母就需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时间、室内空间、经济承受能力等各种状况,不拘泥与书本,学会适当变通,最终达到培养孩子、熏陶孩子艺术力的目的 。

  “不要让过多的计划阻挡了孩子艺术的脚步”,或许一切并不尽如人意,但请一定支持孩子的心血来潮,让他们体验到天马行空,不受拘束的创造乐趣,满怀爱和欣赏看去,他们个个都是小小艺术家。

  《父母艺术力》读后感(七):艺术力真的是天生的吗?

  如果为人父母也是有魔法,他可以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些必要的品德,在有限的选择里,每个父母是否愿意舍去孩子对艺术的感知力?我们都相信“所有的孩子天生就有创造力”,而如何守护这种天生的创造力,成了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早已不满足于仅是吃饱穿暖的境界,对于艺术的追求也从不停步,何况几千年前的艺术还在今日感动着我们。

  美国有一位全职妈妈琼•范•胡勒(JEAN VAN’T HUL),她并没有因为养育孩子而陷入“蓬头垢面的黄脸婆“境地,反而从2008年起,她开始在名为“父母艺术力”(The Artful Parent)的博客上撰写有关儿童艺术和创造力培养的文章,为许多家庭提供了营造艺术力的灵感。这一切源自于她本身的专业性,作为毕业于卫斯理女子学院,专业为艺术史和室内艺术的母亲,她对生活中的艺术更具有敏锐性。养育孩子的经验与专业知识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过程艺术、季节性手工以及如何寓教于乐的心得,成为这本《父母艺术力》的来源。

  在各种绘画兴趣班火热进行中的今天,许多父母都懂得艺术创作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然而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容易产生一种误解,认为进行艺术创作是一门非常专业的课程。而不是普通父母所能掌握的技能,于是许多人忘记了“艺术源自生活”这一实践。而《父母艺术力》这本书的优秀之处正在于,它是用来培养“父母艺术力”的实践指导工具。孩子们天生就有艺术能力,而父母仅仅需要一点点提醒就能找到属于他们的“艺术力”。

  《父母艺术力》这本书用了接近300页的内容来带领父母进入艺术的世界,充满艺术感与童趣的配图与文字相得益彰。关于艺术力的创造,并不需要太多技能,也没有过炫的“故弄玄虚”,一切都是随手可创造的艺术氛围。从准备工作到具体的操作手册,每一步都详细又富于创造力。准备工作包括工具、环境、还有心理准备。而具体的操作方法,从围裙制作、材料的选择,制作步骤,完全符合“零基础操作手册”。60多个艺术活动实例,让家成为一个充满艺术创作的空间。有了这本书的指导,手指画、粘土等这些孩子们感兴趣的原材料都可以跟孩子一起做出来。就连与孩子们一起进行艺术活动时,该如何最有效的与孩子们交谈,书中都有贴心的建议。比如,不用说“你画的是卡车吗?”而用“画这个很好玩吧”来替代。这些符合孩子生长发育特点而给出的交流建议,就等于又听到了育儿专家在告诉我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而这一切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所给予的关爱。

  有时候,你仅需要准备好纸与笔任由孩子随意涂鸦,这便是艺术。无论父母参与到哪一个步骤,都是一段值得纪念的亲子时光。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可以当作父母的操作手册,也可以当做引领父母入艺术之门的灵感源泉,或许可以从这里打开一扇艺术的门,将生活与艺术创造完美结合。家,是一切的起点。艺术的天赋,并不只存在于基因中,也许还悄悄藏在父母准备的那些颜料盒里。

  《父母艺术力》读后感(八):艺术就在身边

  《父母艺术力》通过一系列简单易行的家庭艺术创造活动,将艺术渗透到生活的每个方面,烹饪、玩耍同样蕴含着艺术。研究表明,接受艺术熏陶的儿童拥有特殊的本领,他们的思维富于创造性,有自己的想法,勇于探索、发现、创新,能创造出智慧成果——而在21世纪,这些都是促进个人成功和社会繁荣不可或缺的因素。

  现如今,许多家长认识到了“早教”的重要性,把孩子送去各种早教班、学习班、舞蹈班等,忽略了艺术熏陶,还有的家长想小孩子懂什么艺术,长大了再学,将艺术单纯的定义到了绘画、书法、雕塑等学术范畴。

  教育家告诉我们,艺术能促进孩子掌握精细动作的技能,刺激神经的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有效地帮助孩子学习一些重要的科目,譬如阅读、写作、数学和科学。艺术可以激发创造力,促进神经连接的建立。

  本书推荐的多数艺术活动都是以过程为导向,在学习处理材料、使用工具、掌握技法的同时,注重过程,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本书的理念和教师演示加灌输封闭教学不同,因为后者降低了艺术创造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抑制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放弃所谓的对错,创造力才能自由喷发,孩子的工作就是创造。允许孩子尝试各种艺术原材料。开放性艺术活动应占主导地位,具有计划性、按步骤进行的封闭式艺术活动为辅。辟出独立的艺术空间,让孩子自由选择艺术原材料。选低一点的架子,摆放蜡笔、胶水、订书机、胶带、剪刀、彩纸、拼贴画材料等,确保孩子够得着。虽说大一些的孩子能自主使用的材料种类更多,但小孩子也可以独立进行创作。

  展示孩子愿意展示的作品,以此显示家长对孩子创造力的赞叹和欣赏。孩子的多数作品仅仅是尝试,他们也并不在意最终能有个什么成果。父母应该认同孩子对于自己作品的看法——他们喜爱并想保存下来的,父母也应珍惜;他们不满意的,父母也无须大力夸奖。

  给孩子创设一个实用美观又方便的艺术空间是首要条件,其次是艺术创作的工具和材料,还要浇灌艺术的萌芽让孩子们保持创意灵感,最后是艺术作品的保存、展示和分享。

  生活融入艺术,要见缝插针,刚开始的话,5-15分钟就己足够。列入日程计划表,只要艺术日程表里包含了艺术,你就总能找到办法去实现,并且家庭的其他成员也会跟着期待万分,一起帮着出谋划策。当你不得不忙于家务,或者在家还得工作,那么就给孩子安排些不那么复杂的又能自己玩的活动。

  本书例举的各种艺术活动都注明了适合的年龄,材料、步骤及其他形式的玩法。看了才发现原来这么多常见的用品都可以成为做画的工具,用玩具车画画、用滚轴画画、吸管吹画、泡泡画、苍蝇拍画、剃须膏玻璃画等。用糨糊作帽子、用花瓣做立体花玻璃、用废旧物品做怪物和机器人、熔蜡螺旋画、泡沫印画、树影轮廓画、树枝羽毛画、盐面团制作装饰物。天啊!太多你想不到的材料,太多你想不到的创作方式,太多你想不到的艺术形态。

  这本书冲击着中国家长的育儿观念,让孩子满手颜料去画画、拿着苍蝇拍沾上颜料在纸上拍,用剃须膏在家里玻璃上乱涂,开始的时候我只要一想就忍受不了。慢慢的我想通了,艺术创作应该是愉快的、无拘无束的,是发自内心的,充满热情的,屋子脏了可以再收拾,孩子衣服脏了可以洗,孩子的艺术培养的年龄段过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放手,让孩子在充满艺术的生活里自由探索吧!

  《父母艺术力》读后感(九):父母艺术力与孩子艺术力交接

  父母艺术力与孩子艺术力交接

  读《父母艺术力》/by烟波浩渺1980

  青豆书坊出品的这册《父母艺术力》是一本非常适合操作易学的艺术培养的创意教程。书中包含着对孩子艺术感的培养、对孩子勤于动手的锻炼,无论从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方法和课程取材等等多方面,特别注重实用性,并不是高高在上开一些高大上的课程,而是从小小粉笔画、马克笔、蜡笔等身边常见工具入手,逐步提高孩子的艺术创造力。

  不仅增加更多的亲子时光,还给了大人很好的消磨时光的指导,除了给孩子做美食、讲故事、出门旅游,哪怕是在家里或是在公园里都可以随处开展艺术课,从不起眼用画笔画画,到高阶段的略有难度的艺术创作,作者的创意点子和乐于创作的心意都呈现书中的文字、图画和照片里。有着这样一个有艺术力的妈妈,孩子们何愁没有艺术感?不仅如此,通过这些有目的性艺术活动,更多的让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开阔眼界、开拓思路营造出一个热爱生活和美的家庭氛围,益处多多!

  同时,书中不仅是教给我们如果开展艺术课程,到艺术升级课程,鼓励读者爸爸妈妈写下记录与孩子一起分享,并且提醒家长们一定不能当甩手掌柜,更多的亲子艺术活动都需要父母参与到进来,哪怕是给孩子们准备工具,拍照、整理物品都是必要,不可缺少的。

  作者:琼•范•胡勒(JEAN VAN’T HUL),毕业于卫斯理女子学院,专业为艺术史和室内艺术,在成为全职妈妈之前曾就职于众多非营利性的艺术机构。从2008年起,她开始在名为“父母艺术力”(The Artful Parent)的博客上撰写有关儿童艺术和创造力培养的文章。无论是和自己的孩子,或是和儿童艺术小组,还是通过杂志发表文章以及写博客,琼都非常乐意和大家分享她对于过程艺术、季节性手工以及如何寓教于乐的心得。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目前和家人一起住在北卡罗来纳州的西部山区。

  本书作者认为:所有的孩子天生就有创造力。不同于成人有着偏见和自我怀疑的困扰,他们天生就带着许多问题并以开放的心态寻找答案:他们乐于尝试新事物,对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身体运动的韵律,情感的表达,乃至最不起眼的物件,比如一颗小石头或是树叶,都是他们艺术创造的灵感源泉。

  孩子都是小小艺术家,父母给予他们成长的机会就是从我们身边做起,发现手边的材料,或是去商场采买材料都是一个接触的不同材料的机会。从书中的60个艺术活动课程可见,作者琼•范•胡勒眼中的艺术不仅仅局限于绘画和雕塑,还包含厨房美食制作、太阳的光影、嬉戏游戏等等,所见皆可入艺术课程之中。既不复杂也不麻烦,关键是用心和日常艺术行为的储备,绝不是一日可造就的。

  《父母艺术力》是很厚重一册,版面设计精美,内容上是以基础艺术知识、教程、作者开课高清大图以及孩子们的作品这几部分为主。当读过本书之后,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创意点子,还有她的勤于动手操作设计课程,还有她乐于动笔写下如此生动易懂易操作的艺术课程来分享,这几点都是让我作为一个读者和孩子妈妈所敬佩的地方。

  培养孩子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不必为自己缺乏艺术感和创意发愁,书中60个适合孩子创作的艺术活动将是最好的启发,只要父母有心、用心,只要父母勤于参与到这个艺术活动中来,既能消磨了无聊的看娃时间,又可以顺便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何乐不为?

  2017年2月14日星期二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933702061@qq.com。

  《父母艺术力》读后感(十):生活艺术化与艺术生活化

  “我家的孩子去舞蹈考级了。”

  “我们家的今天去了美术班。”

  “你说我是该再给孩子报个乐器班,还是跆拳道班好呢?”

  ……

  幼儿培训市场持续火爆,其中又以艺术类课程最为家长追捧,有的是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有些是想让孩子见识更广的世界,还有一些则秉持着随大流总不会错的原则人云亦云的跟上。如果此时有位家长站出来说自己的孩子什么培训班也不上,课余就是在家里玩儿的话,大概能看到不少有趣的表情。

  为什么我们周遭的环境变成了这样?究其原因大致有这么几个:1、易于传授的科学课程主要在学校里完成,例如数学、物理、生物等,对于学校课程来说,它们拥有公认的准则,逻辑清晰,评判标准也无太多质疑,只要用心,每个孩子都能掌握并达成相同的目标。而艺术类的课程,重点不在于标准、公式、模型,也不在于勤奋和努力,太多非模式化的因素使得它们本身就成为人类学习阶段的“陪衬”,所以家长们为了各种原因纷纷在课余给孩子额外补上这些训练。2、艺术,听起来是脱离了烟火气息的高大上的领域,它的变幻多姿让很多自认平凡的人艳羡,于是便纷纷找老师,找名师,找大师教导,渴望下一代能够在艺术的领域自在遨游。3、艺术对于人类能力的激发已得到认同,能够培养并提升人的鉴赏力、创造力、领悟力……这些对于还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当然不会错过这样对孩子好的机会。

  但是细想下来,真的只有去权威的、专业的、模式化的培训机构才能给予孩子艺术的熏陶吗?有着这样想法的家长本身已经把自己和孩子之间加上了一道隔阂,认为自己不行,却要求孩子去学,不仅失去了美好的亲子时光,也失去了孩子对家长的信赖。《父母艺术力》的作者琼•范•胡勒提出了艺术力的概念,并坚信父母都拥有这样的艺术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完全可以依托自己的能力和各种材料把艺术融入生活,和孩子一起在生活中享受艺术、感悟艺术。在我看来,这可比把孩子送到有固定地点的,专人指导的培训班要愉悦的多。

  当下的培训机构,囿于商业化的运作和家长重指标的压力,在教学上多的是封闭式的灌输教育,轻过程重结果;当下的家长们,也有不少人的养育方式还过于死板苛刻,我遇到的有爷爷奶奶辈的、也有年轻的父母,会直截了当的或是反复的对正在画画的孩子说画的不对、和老师教的不一样。这样的情形无疑是悲哀的,因为这些作为和送孩子去学习艺术本身是相反相斥的。琼•范•胡勒以专业艺术家以及家长的身份,强调生活艺术化要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这也恰是对在幼儿艺术培训面前迷茫不已的家长的真诚建议。

  接触艺术不是孩子在围城里,家长在围城外,无论是否有艺术背景,我们都可以和孩子一起领略艺术的魅力,《父母艺术力》新奇有趣的玩法太多太多;艺术可以是生活化的,而非曲高和寡的,不一定要去培训机构,只要有心,有艺术力,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均可带领我们在艺术殿堂徜徉;生活化艺术关注过程,欲速则不达,只盯着一个目标(考级、证书或其他)狂奔而无视沿途景色,这对一个自称懂艺术的人来说就是最大的讽刺。

  琼•范•胡勒的观点充满创新,又极接地气,他具有专业的艺术背景,有丰富的艺术类从业经验;他为自己的孩子组织了艺术小组,在父母艺术力、亲子艺术活动上有大量的经验和观察案例。《父母艺术力》是依托在其博客“父母艺术力”上而生的,无私分享了艺术在亲子关系中积极正面的作用,贡献了亲子艺术活动可用的各种素材与方案,展示了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无限可能,让读者明白生活和艺术本就可以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文|团团花哚 2017.02.15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