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欠安》的读后感大全
《一生欠安》是一本由李梦霁著作,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生欠安》读后感(一):一生欠安
文笔挺好的,但是观点未免有些片面
过去的男子一生中大多不止一个女人
而过去由于女子的地位不高、思想封建
女子的形象大多是悲剧的
一生欠安中常常为了突出一个女人,而贬低另一个
这样的观点未免偏颇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复杂的
没有人是单一的
而作者一味地将人物性格单一化、主观化
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读者对人物本身的理解、形成错误的认识
简单看看就好,不要一味跟随作者的观点
《一生欠安》读后感(二):一场错爱到白头
读《一生欠安》的过程,是一个生气的过程、一个伤心的过程、一个叹息的过程。朱安、胡蝶、孟小冬、于凤至……书中那一个个在命运里沉沦飘摇的女性,生生跌进历史的缝隙,灰飞烟灭。
《一生欠安》读后感(三):不吹不舔。
还是那句话。本来是小说,你强行当信史还觉得是误人子弟。怎么不去说西游记是封建迷信。 有人批这本书太过主观,其实这本书本就是从各个女子的角度去写的,如果太全面太客观,反而不现实。就像你很难从一个乞丐的视角去看待一切客观事物,乞丐饥饿,他便格外看重食物,什么政治人生学术都是狗屁。
举个例子,朱安是旧社会的女人,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对她来说夫为妇纲即妇道,描写自然自然都是针对鲁迅。如果以此说这本书视线太狭隘。那我只能说带入思考很重要。
这本书纰漏缺点不少。形式单一,文笔不错却刹不住车,显得矫情了。基本看过其中一篇,剩下几篇也就没什么必要去看了。
可当小说看,难当信史读。小说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去了解一些民国的人和事物。这要求读者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切不可把小说当真。
《一生欠安》读后感(四):一纸楚楚可怜
书腰上的推荐词说这是最具争议的名人情感写真,虽然这些推荐词总是为了夺人眼球而夸大其词,不过这次我倒是有点认同,的确是很有争议叙述。作者很是温柔,她把这些女人写得太美太无辜,让人不忍心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这些故事。
十几个故事其实都为人所熟知,引人愿意再看一眼的原因全在于描写的角度不同,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很容易让人有代入感,因彼爱而爱,因彼恨而恨,颇有点站在小女人的角度评价时代的辩解与抗议感,反正千错万错都是时代的错,我只是时代的牺牲者。这种共鸣感在看朱安的故事时特别强烈,女人的不幸总是能够很轻易的激起女人的同情。然而成败皆在萧何,乍然相遇的楚楚可怜是风情,可满纸的无辜无奈错在命运就有些令人生厌。十几个女人的故事都因为生不逢时遇人不淑,倒也挺让人觉得不耐烦的。
这是一本很好的,讲故事的书。如果硬要说历史性,大概与野史相关吧(可能连野史都不能算,因为个人色彩太重,我觉得作者还原的很好,真真的小女儿情思)?大家都很喜欢这种与名人相关、和风流沾边的韵事,好比是一出跨了时代的八卦内幕,由后人代笔,以当事人的口吻讲述,满足了一众看客的窥探心思,也算是巧妙。
《一生欠安》读后感(五):爱会是一场徒劳
想写书评也是第一次写书评,大概就是写写自己想的吧毕竟年少阅历浅。
总归是心疼因爱而受伤的人。所以这本书里所描绘的女子,没有一个不让我心疼。
代表旧时代女子的朱安,贤惠又如何,她碰上思想激烈一心悲哀国人封建的鲁迅先生,注定是悲哀的。道不同不相为谋,思想上的鸿沟终究难以越过的,大概在我看来这才是悲剧的最根本原因吧。
可又如能够顺应时代的蒋棠珍,为爱而私奔,打破束缚,却也仍然被弃。爱的时候爱的深沉,分离的时候划得清楚,巨大的落差反倒会让人更加怀念从前。曾经的起起落落在安安稳稳面前,终究是放置一边了。
而关于承诺。杜月笙三十载后娶到孟小冬,他的承诺更像是许给自己听。所以孟小冬跟随梅兰芳的日子里,杜月笙不扰,在孟小冬无依无靠时,温柔相待,他的爱能含蓄低调也能骄傲自得。盛七小姐的承诺是许给宋子文的,信誓旦旦。说者有心,听者听时有心但也最终无心。选择仓促潦草嫁人也能归结到费心费力却无果的上一场感情吧。
书中所提的秦淮八绝中的几个姑娘,受限制于出身,爱者爱其美丽也爱其才艺,可偏偏难以真的放下顾忌的心。可是人人都有自己的无奈,百口难辩,于是那就认命吧。偏见难以消除甚至根本无法消除,所以至今的我们都会有偏见。
收笔睡觉的高三党。
《一生欠安》读后感(六):被时代辜负的女性
是本挺好的书,每一篇都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就像作者说的,她全然其境,理解这一群被时代辜负的女性。我们每次看到的都是她们身前的大人物,或者略微听到过某些女子的名号,这每一篇都用较短的篇幅刻画了她们一生的足迹。可以让人更立体的了解她或者她身前的人或者那个时代。 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 盛七小姐与宋子文的爱情是刚刚好,虽然没有结果,却因此成了永远的悸动。 孟小冬与梅兰芳看似天造地设,却分道扬镳,不够爱才会怯懦吧!最后她也找到了那个视她如生命的人。爱憎浓墨重彩,泾渭分明,不愧为英姿凛凛的‘冬皇’ 于凤至与张学良,不求一心,但求用心。 吕碧城年少成名,事业一帆风顺,才华横溢,但一生没有一个为她鼓掌的人,未免太多孤单。一代才女却无力相恋。 柳如是也是一个洒脱爽朗的才女,三入娼门,深明大义,侠肝义胆,爱国豪气不让须眉。 寇白门一字千金,女中豪杰。只可惜遇人不淑,做的了别人的女侠,做不了自己的主宰。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 还有太多悲情的女子了……天下筵席皆有尽,聚时竭力,散时无悔。我要好好消化下,再会下一本书。[em]e401210[/em]
《一生欠安》读后感(七):【书评人俱乐部】爱比烟花绚烂
张爱玲说: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这句话形容朱安,毫不为过。
提到鲁迅,没有人不知道的,提到许广平,凡是对鲁迅稍有了解的,也大都知道。但是,如果不去百度搜搜,又有几个人会知道朱安呢?这个出生于浙江绍兴的平凡女人,本来是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痕迹的,但是,当她中年的时候,却有许多记者热衷于写采访她的报道,即便是现在,在网络上敲下她的名字,也会出现很多有关她的资料。而这一切,和她本人并没有多大关系,这一切,只因为她的丈夫,是鲁迅。
李梦霁在新书《一生欠安》中,从朱安的角度讲述了她的一生,并将她真实的想法和内心一直压抑的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朱安四十多年独守空房,侍奉婆婆,晚年生活凄苦。她的一生都是在压抑中度过的,从没有抗争过。她唯一一次的抗争,或许就是在她晚年生活无以为继,准备卖掉鲁迅的文稿时,面对那些高呼要“保护鲁迅先生的遗产”的反对者,朱安第一次情绪激动的大声辩称:“你们总说要保护鲁迅先生的遗产,要保护鲁迅先生的遗产,难道我不是鲁迅先生的遗产吗?”
朱安的一生,是一出戏剧性的悲剧,在整个故事里,没有坏人,老太太,周树人,许广平,朱安都以自己认为最好的选择和品行的坚守来完成自己应尽的事,但是最终却塑造出了朱安这一悲剧形象,有人说错的不是故事里的人,而是那个时代。
情感世界里最基础的定律是:是你的便是你的,不是你的无法强求。纵然无数爱情读本都在教导女人如何留住男人心,可是,两个人最天然的吸引远胜一切技巧。他如果爱你,即使你十三点,他也能从你脸上看出孩童般的纯真,以及毫无矫饰的热情。
你不求索取从不放弃,你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但是,这些都抵不过一个真相:你足够爱他,他却不够爱你。不如,早点放手。
《一生欠安》读后感(八):幻他人旧时代爱情风花雪月,叹自己不合时宜伤春悲秋
当年豆瓣推荐这本书给我的时候,评分高达八九分,看简介好像又是写民国女性的作品,就心心念念去找电子版,久觅不得。
时隔两年,在微信读书里看到,如获至宝,赶紧下载了阅读。不料大失所望。
这是一本以第一人称视角去描写女子们的故事。
选取的女性们都是写手们爱写的这一类,民国时期的都是情爱纠葛比较浓的奇女子。朱安、胡蝶、孟小冬、于凤至、蒋棠珍、盛七小姐、孙用蕃、吕碧城、孙荃、婉容;后面又凑了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陈圆圆、柳如是、卞玉京、顾横波、寇白门。
看这本书,前半部让我想到李筱懿的《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人物选材类似,文风语气也有点像。不过,第一人称写文章的优点就在于,容易让读者代入人物中,在体会人物感情方面会更深刻一点,不至于像个局外人。不过,我认为第一人称的劣势也就在于此,太过于主观的描写,容易分不清哪些是作者臆想,哪些是真正的史实。
同样的,作者抒情的文笔也是一把双刃剑。大量诗句、歌词、抒情文段的插入,乍一看清新,实际上未必有多助于情感的表达。刘珂矣一首《半壶纱》的歌词,至少拆成了三段,分别用来形容三个不同的女性,也是能让我每看到一次就想吐槽一次。
年轻的时候我还是挺喜欢这种细腻的古风式华丽辞藻的,高中的时候也最喜欢用第一人称去写朱安和唐婉等等女性的小说,往往是感动了自己,没感动别人。现在跟小朋友们打交道久了,已经完全进入了白话式审美。如果想了解历史上真的存在过的人物,大概我会更倾向于去看传记或者史实吧。再这里看着他人基于史实幻想出的旧时代风花雪月,叹自己不合时宜的伤春悲秋,实在不是一个大龄文艺女青年愿意做的事了。
所以这本书和我的相遇,大概只能算生不逢时。如果早几年让我看到,也许评价还会往上再拔高一点儿。
《一生欠安》读后感(九):惟愿你一生长安
那天闲来无事便去参观了天津张学良故居,一座算不上太大的西式洋楼。一进去仿佛穿越到了那个纸醉金迷而又战火纷飞的年代。
屋内尽最大限度的还原当时生活的场景,让我唏嘘的是屋内关于于凤至的东西少的可怜,仅一张黑白照片和挂在墙上的张学良生平的牌子上的寥寥两句证明着这个女人的存在。
小的时候在看待张学良、于凤至、赵四这三人时,总觉得于凤至是个不该存在在他们二人中间的那个人,随着年岁渐长我却渐渐对于凤至这个女人有了好感,有些心疼。
巧的是在我参观完故居的第二天晚上,在一个公众号上读到了《一生欠安》中的关于于凤至的那篇凤兮凤兮,非梧不栖。作者清丽婉约又带着些许凉薄的文风真的惊艳到我了,读完后我开始搜索关于《一生欠安》的消息。
彼时工作忙,我性子又懒。思虑了许久,最终还是没买。当时怕是买回来,因没有时间阅读最终怕也是搁在角落中落上了灰尘,而后久久遗忘。那样倒不如等有了闲暇在将它买下来仔细阅读,中间还会怀着满满的惦念。
恰巧这段时间闲下来,终于买下了这本书,用了一天的时间细细阅读。
这本书小小的,比平时见到的书籍大约小了两圈左右,素雅的封面很有质感。里面的排版我很是喜欢,目录是那种竖版的,且每个故事的前面都有一副人物小像,书中收录了十五位女子的传奇的故事。她们的结局大多是不得善终的,生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世人对女子并不宽容,她们只能依附男子而生,然她们依附的男子大多薄幸。她们又何以为安呢?
读过此书的朋友大多都喜欢开篇的那章朱安的故事,我却独爱于凤至这篇。也许是冥冥中的缘分,我买的这本书赠的书签人物小像竟是于凤至!
不过稍稍感到有些可惜的事,后几篇的故事没有我初时看时的那种惊艳。大约是凉薄的人生,大抵皆是如此吧!
《一生欠安》读后感(十):难予疏淡 爱予离殇
其实是本有点儿矫情的书
书里都是最美好的女子 最美好的年华
所托非人 有缘无分
书里有女人的执着 隐忍 孤独 果敢 陪伴
最多的还是女人的眼泪
自怨自艾 悔不当初 忍辱负重的泪
无论是哪一种泪 心里的凄苦自是只有自己清楚
可能是清晨一杯水的寒冷
可能是午后一阵本该暖人的风
可能是夕阳西下自己的影子
多少个夜晚 是自己陪着自己 可能一夜无眠 可能一夜梦呓
面对爱情 好像总是女人更加勇敢
付出的多
却又计较的多
归根结底 还是痴心太重
女人是水做的 看似柔弱的润物细无声
却不知正是这份柔 历尽沧桑
终能汇入大海 掀起惊涛骇浪
在爱情里 我一直惧怕背叛
不是怕被遗弃
是因为自己背叛过 所以深知
背叛的那一刻
心里多是无爱了
无爱即无碍 心里没有挂牵 没有愧疚
在我看来是爱情最可怕的样子
不是1+1=2
是减法 是无尽的零 无尽的黑暗
他/她不会因为亏欠而多爱你一分
再没有曾经的海誓山盟 没有半分怜惜
读她们 我最心疼的最心惊的是卞玉京
一句“姑娘好诗” 一夜“笛声萧索”
换来的是一个女子一生的炽热
是七年不曾相见 得见却是有情还似无情
该怪男人的懦弱 还是女人的痴心
亦或是时运不济
你永远都不会想明白
难予疏淡
难在得失
难是求而不得
爱予离殇
爱在眉心
爱亦是求而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