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愚政进行曲》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愚政进行曲》读后感锦集

2022-04-02 15:17: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愚政进行曲》读后感锦集

  《愚政进行曲》是一本由巴巴拉·W·塔奇曼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愚政进行曲》读后感(一):问题在于,这世界总是起起伏伏

  塔奇曼讲历史总有令人读下去的欲望。正如波拉克所评价,作为历史学家,塔奇曼不是在为其他历史学家写作,在她的著作里,千百万大众读者通过她的文字感受到了历史的精彩之处。本书主题一如其标题:愚政进行曲。人类历史漫长悠久,从古希腊时期的木马屠城到20世纪下半叶的越南战争,时间越靠后,前人所提供的经验越多,可为什么数千年来,统治者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将愚政进行到底呢?这就是塔奇曼所想讨论的问题。故事的确是从木马屠城记讲起,接下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英国失去了美洲殖民地、以及美国在越南的自欺欺人。塔奇曼感慨,人类在政府以外的其他领域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而政府却踟蹰不前。如果经受一次又一次挫折却不思悔改是一种不理性的行为,那么愚蠢行径的主要表现就是拒绝理性思考。由此,作者以历史学者难得的超脱感叹,如果政府是一个几千年都好不到哪儿去的存在,那我们就接受这个时而阴云密布,时而云开初霁,时而辉煌壮丽,时而衰落沉沦的社会吧。

  《愚政进行曲》读后感(二):塔美女

  任何人,不论他被冠以神、教皇、Empires 、超级大国的名衔,按塔奇曼的标准,人类无不在愚痴狂妄下进化到了现在的模样,并且无改观的前景可言。

  昨天看锵锵三人行,听吴军说,做风险投资或者股票投资谁都不是老大,政府也不是老大,不论你多有钱多聪明,谁也不敢打包票稳赚不赔,God才是老大,应该对冥冥之中的“上帝”或者那个可能存在的更高智慧存有敬畏之心。最后,变成了一个哲学问题——即人类可能永远无法玩转产生他自身的这个世界,就像大力士无法举起自己一样。甚至,过度趋近于所谓的“真理”都是极端危险的自我毁灭行为。

  就像我国各地的房地产政策性炒作一样,政府一方面假意平抑房价,同时通过房贷政策和无本钱的土地出让政策榨取民间资本,然后跟大家说,我们国家是集中精力办大事,我们和西方不同,他们的所谓成功的政体老路我们不走,同样疯狂的信贷陷阱和水泥泡沫,我们一样不会掉进去,会不会掉进去,政府不是老大,最后得听God 的……

  《愚政进行曲》读后感(三):《愚政进行曲》

  塔奇曼这套书是中信出版社的一个系列,我是从第一本史迪威一直看下来的,感觉这套书非常不错。这里就专门谈谈愚政进行曲这本书。

  人类历史上的战争浩如烟海,要从战争入手去阐述一个观点并不容易,而芭芭拉这本书比较恰当的选取了四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环境下的非常有代表性的战役来作为抓手,用以来论证她的历史观。材料的选取非常得当,论述的观点深刻而到位,秉持了她一贯的风格,正如她在《历史的技艺》中表述的那样。她是一位历史学家,但对于这几场战争的阐述并没有停留在对表面史实的叙述上,而是更多的把目光关注在了对于历史事件背后所隐含的逻辑的阐释。并且也没有纠结于对单一事件的推演,而是将目光贯穿与世界全局下的各个时期,有一种纵横捭阖的历史观,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很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汲汲于某一事件的具体一个细节反复推敲,虽然我们应该去追寻历史的真实,但是对于大众读者来说,看到一个大局的历史观更为重要。中国自清以降,历史界的狗苟蝇营把太多人局限在了狭隘的视界中,缺乏大局观,而塔奇曼的作品显然就没有这种束缚。这种书,即使不同意她的观点,也应该去读,让自己对于历史的审视多一种视角,多一种眼界。

  封面

  《愚政进行曲》读后感(四):似勘误

  内容不错,除了一些失误;但没有某些短评那样说的由于翻译的问题而导致的那么差. 愚政进行曲 1. P39 Para3 Line2、3 “层次”应为“城池”? 2. P58 Para1 Line5 这里的“博尔贾”从上下文来看是否就为Borgia? 3. P67 Para4 Line4 “帕克斯与康考迪亚”的原文应为“Pax et Concordia”?若是这样,应译为“和平与和谐”(Peace & Harmony). 4. P69 Para1 Line8 “两个红衣主教…一个是罗德岛大法师,另一个是法国国王的候选人”??? 5. P76 Para3 Line 10 “强取家夺”应为“强取豪夺”,莫非译者用的是五笔? 6. P126 Para2 Line6 “无英国议会”应为“在英国议会” 7. P126 Para4 Line4 删“她” 8. P224 Para3 Line6 “发来电报”,1781年还没那玩意儿… 9. P238 Para4 Line2 “越盟”前应有句号. 10. P248 Para3 Line1 “艾森豪威尔”的译法似乎更常见. 11. P287 Para2 Line1 “菜姆尼策将军”. 12. P313 Para4 Line2-3 “戈德华特”与“高华德”译名未统一. 13. P326 Para4 Line2 “美军在威斯特摩兰部署了作战部队” 何意? 14. P327 Para3 Line3 “汉、基到阮文绍”何意? 15. P328 Para1 Line4 “民主党派”应为“民主党”. 16. P357 Para2 Line3 译名未统一,因为之前已出现过“阮文绍” . 17. P362 Para2 Line6 “智胜对手”何解?是不是“战胜” . 18. P369 Para2 Line11 “南越”是否应为“北越” . 19. P370 Para2 Line1 第一个“南越”是否应为“越南”.

  《愚政进行曲》读后感(五):“是什么”比“为什么”更重要

  通常,我们总习惯问为什么,这大概是由于现代社会文化强调事物的因果关系,但往往会容易让我们与最直接的现实感到抽离。我们往往的做法是,拿到标准答案然后走人,却对事实仍一无所知。了解历史也不例外。

  美国历史学家巴巴拉·W·塔奇曼就是一个擅长将历史以充满画面感的直观形式呈现于读者面前的作家。以《愚政进行曲:从木马屠城到越南战争》,40万字的历史研究,详细描述了四个历史上著名且典型的政府愚行:特洛伊战争、文艺复兴时期教皇导致的教廷分裂、英国乔治三世在美洲殖民地不切实际的政策,以及美国在越南的自欺欺人。那些奉行与自身利益相左政策的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是如何罔顾替代方案,集体做出了在今人看来相似却又不可思议的决策。

  正如文初所谈,作者并不急于马上给出人性中的非理性等答案,而是通过如文学故事般的叙述手法,细致还原了时代背景、做出政策前的种种考虑因素、政客与大众对此的论战和博弈、以及政策颁布后的困境。我们能够看到来自于领土和版图扩张的致命诱惑,有政治家个人强大的自负和无限的贪婪,有暗地了为了眼下的利益地位而采取的自保,也有先入为主的固执观念,当然离不开失灵的各种理想制度——毕竟制度也是非理性的人类制订的。这样娓娓道来却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文字,让我们能够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加充分地认识与感受,这种体验远比一个现成的答案来的重要。我们不再是一个历史的旁观者,而是身处其中,参与到当时当刻的理解中去。

  正是因为历史是人的行为所塑造的,所以它给人的启发也远远不限于历史意义,而可以更多联系个人自身进行思索。也许我们没有机会参与政府管理,但曾发现,我们在个人管理上也同样愚昧。以当下家庭教育而言,文中提到政府失当的四种行为——暴政、过度的野心、无能或颓废、愚蠢或堕落,不正是对应着今天家庭中常见的打骂惩罚、自以为是、放弃管教、错误示范的种种教育类型吗?只要去拒绝接受这些真相,我们就如同千百年前的人们一样愚昧。

  人本来就不可能是纯理性或纯无私的动物,那么要如何避免愚昧的行为呢?我想,书中第一章提到的梭伦的一句话可以用来作为这个答案:“不去试图凌驾于他人之上的雄心,以及用来判断分析的常识,是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卢育涛 2016.11.23

  《愚政进行曲》读后感(六):影响国家的决策

  《愚政进行曲:从木马屠城到越南战争》跨越了千年,呈现着每一个时代某个国家因领导者们的失误而走向错误的方向。

  作者巴巴拉·W·塔奇曼,美国著名历史学界,曾获得两次普利策奖,代表作《八月炮火》等。本书主要讲述了历史不同时期政权的错误决定影响着国家的走向。

  特洛伊战争,结局使特洛伊城灭亡;在60年间里,大约1470年到1530年,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们,整个教廷处于腐败堕落之中,连续6任教皇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等,使得意大利衰落。到1527年,克莱门特七世时,意大利到处遭遇抢劫,饥荒肆虐、土地荒芜、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英国的失策,殖民地美国独立。美国的错误参战越南,换来漫长的战争,损失惨重。

  愚蠢错误的行为影响着国家的走向,为何又要这样的选择?从书中也能看到作者给予的答案。第一,个人的贪婪,自私自利,自己高于社会,这正是1470-1530年连续六位教皇“继承”的传统,造成教皇时代的没落,国家的暴乱。美国没有人主张从越南撤军,也是个人的利益,这里就指总统第二任期。美国总统肯尼迪早就看出失败的迹象,感受到了美国在越南的灾难,但他依然坚持战争,希望“不能胜利的战争”的胜利。第二,幻想自己无所不能,不去思考所做的一切事情目的是什么。教皇时代,他们幻想自己统治千秋万代,权力、地位不可侵犯。从来不了解抗议活动的原因。美国决策者想当然地认为在亚洲可以拥有至高无上的支配力量,而对于越南战争,美国与越南盟友之间的可能的利益和损失以及损害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第三,对民众的不公平对待,典型的代表是英国对殖民地美国,在第四章中,殖民地民众对英军的言行充满憎恨,军官们不屑于殖民地同级军衔的军官协商。另一方面,英国对殖民地士兵不屑一顾。再加上,英军与本土乡民的不同,久而久之引起对抗。

  另外,书中提及到了抗美援朝战争,曾在《西点军校到鸭绿江》中我看过一位军人的回忆,他回忆他并不知道为何来参战,又为何与中国军人打仗。抗美援朝对于美国方面,也许又是一次不去思考的战役,但它改变了朝鲜,形成了现代的韩朝两个国家。

  我不禁想起了近年来,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这也许是他们又一愚蠢的行为,看看现在动乱不安的中东,“伊斯兰国”的恐怖活动、大量的难民,归根在于美国污蔑萨达姆政权造成战争,幻想自己无所不能的美国是否曾思考过这场战争的目的和结局带来的是什么。

  《愚政进行曲:从木马屠城到越南战争》用跨越千年的历史警告着现代的各个政权,多思考,多权衡。

  《愚政进行曲》读后感(七):塔奇曼是如何谈愚政的?

  塔奇曼写历史的切入点总是令人感到出其不意,上次读《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就是这样,从1911-1945的中美关系是纷繁而复杂的,如果不选取一个角度去论述,抛开篇幅的长短不论,通常这比较宏观,不那么具体。很多学者会选取一个角度为出发点去谈论它,塔奇曼选择的是史迪威这个人物,抽象的历史一下子具体且形象了。另外,她写历史还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历史学家的特点,即,她的叙述风格里构建了一种特别真实的画面感,仿佛在阅读一部纪实文学作品,所以说,她的书又兼具了文学性。

  这部《愚政进行曲》亦如此。看这个书名,我理解为政治上愚蠢的表现,仔细想想,纵观中外历史,这样的事不在少数,但是像塔奇曼这样特地选取此角度集中来写,就有些特别了。那她选取了那些历史内容呢?在这之前还要解决一问题,她是如何理解愚政的?这也是她写本书的基本观点。

  在第一章里,开篇就说到了,政府的失当行为有四种,且通常不会单独出现。一、暴政或压迫。二、过度的野心。三、无能或颓废。四、愚蠢或堕落。本书关注的是第四点,它具体表现为奉行一种与所涉及的国家或政体的自身利益相左的政策。自身利益一般应有利于维护统治主体的利益或优势,而愚蠢的政策往往适得其反。

  所以显然塔奇曼会重点谈论第四种,同时兼顾其他三种情况。她一口气举了许多例子,同时也发出了疑问:尽管特洛伊的统治者有种种理由怀疑那令人生疑的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它拉到城里去呢?为什么乔治三世的历届内阁,都宁可对美洲殖民地坚持威胁的态度,而不采取任何安抚手段,尽管众多顾问一再劝诫这样做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什么查理十二世和拿破仑,以及后来的希特勒,不考虑先驱们所遭受的灭顶之灾,仍然一意孤行地入侵俄国呢?……

  在众多例子里,塔奇曼最后选取了四个历史时期来说明这个问题,分别是:特洛伊战争、文艺复兴时期教皇导致的教廷分裂、英国乔治三世在美洲殖民地不切实际的政策,以及美国在越南的自欺欺人。从中可以感受到塔奇曼鞭辟入里的批评,,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愚政不一定是绝对的,因为本身兼具的复杂性,只能说与各种利益对比,愚蠢的行为导致的影响所占比例更大。另外还有一种问题是伴随着愚政而来的,就是我们谈它的最终意义是什么呢?最为重要的是,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

  塔奇曼举了柏拉图的例子而言,他说:建议挑选一批人进行培训,使之成为政府管理专家。根据他的理论,在一个公正的社会中,统治阶级应该首先学习执政艺术,应该是理性和智慧的杰出代表。他的解决方案就是让哲学家成为国王,这听上去妙不可言,实际上高不可攀。可是依我之见,假设这个解决方案可行,但哲学家不一定具备执政能力。当然,本书的重点不在这里。塔奇曼所言明的,正是一种提醒,一种极其深刻的对愚政敲响的警钟。

  《愚政进行曲》读后感(八):愚蠢的花朵

  若论历史书写的风格,塔奇曼称得上别具一格,相比严肃无趣的史实堆砌,在严谨地忠于史实之外加入更多的感性文学力与画面感,无疑让塔奇曼的著作更具可读性。

  在《远方之镜》中,被心理学概括为“主观概率”的“塔奇曼法则”以半开玩笑的形式被提出:“在史料中,似乎灾难似乎是一场连着一场,丝毫不给人以喘息的空间,而事实上,灾难的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不连续和分散的……被报道(记录下来)的事实其看上去的可悲程度比其实际上的可悲程度要多5 —10倍。”这一法则同样适用于《愚政进行曲》,在塔奇曼的这本讨论政府愚蠢政策的著作中,政府的愚蠢与堕落比比皆是,频率之高与程度之深几乎到了啼笑皆非的地步。而另一方面,密集效应带给观史者的震撼则是抓住人心的必然。

  在书的一开始,塔奇曼便列出了政府失当的四种形式:第一,暴政或压迫;第二,过度的野心;第三,无能或颓废;第四,愚蠢或堕落。在《愚政进行曲》中,塔奇曼重点讨论了第四点形式,并进一步列出了界定“愚政”的三条标准,第一,无需后视之明,当时已被认为违反生产力;第二,有可行的替代行动方案;第三,团体的愚政而非统治者个体的决定。更为有趣的是,愚政与时代地域、政权形式、民族阶级无关,而是永久普遍的现象,“在昙花一现般的明智的政府间隙,总有愚蠢行径大行其道……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而自从马基雅维利之后,便没有人关心政府的愚蠢行径了。于是,塔奇曼不得不亲自上阵,以木马屠城、文艺复兴的教皇们、英国的《印花税法案》、越南战争作为四个鲜活的案例,以愚政标准为分析框架,还原政府愚蠢行径的史实与心路历程。

  且不详述精彩生动的历史故事,《愚政进行曲》中每章节最后的塔奇曼式引经据典犀利总结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在木马屠城一章中,塔奇曼引用了希罗多德的智慧以归因,“对事物的痴迷”导致人类失去理智,神要亡国的特洛伊命运只是传说,不顾劝阻做出愚蠢决定把“木马”搬进城墙才是毁灭个根源。在说到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堕落的教皇,马基雅维里理论再度现身:“罗马教会是我们信仰的中枢,但人们离它越近,就越是对宗教持怀疑态度”,塔奇曼将造成这一结果的愚蠢行径概括为:对适得其反政策的孜孜以求、毫无节制的奢靡之风以及幻想自己的权威千秋万代,对于权力的莫名迷恋,最终成为了大厦倾覆的绊脚石。自我感觉良好的不仅可能是代表精神的宗教领袖,同样适用于政府,在日不落帝国面对殖民地时,对于自己的“子民”始终怀抱着想当然的无知与“坚不可摧的优越感”,最终失去了所有的效忠,收获了同样坚定的反抗。几乎所有的愚政都具有一种可怕的可持续性,正如所有被塔奇曼称为“榆木脑袋”的统治集团总是行使执着、雷厉风行,最终幻化成了这样一种趋势,用“为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愚蠢行动代替思考,在南辕北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南战争是如此,之前所举例证亦然。

  在我们常人的心目中,政治领袖大抵多是人中豪杰、智慧的代言,而透过塔奇曼的大胆之笔,却让我们看到了真相的另一面,在这个世界,最多的便是偏见,愚蠢的,亦不仅仅是政府。

  《愚政进行曲》读后感(九):愚蠢?精明,或许是谋略 ——读《愚政进行曲:从木马屠城到越南战争》有感

  文/dyonline

  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我就为之一振,敢把一本书名字取得如此醒目,普通人都会以为这本书是一本应该偷偷阅读的书籍。但实际上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呢?且看作者塔奇曼用起犀利的文字娓娓道来。

  ——写在前面的话

  我一下约评了四本书籍,其中三本是讲述历史史实的书籍,读完了这三本书,立马感觉自己对这个星球有了更多的认知。

  从封面的标题,作者首先阐述了木马屠城的例子,一看到木马,我想对于当下的读者而言,很容易就会联想到“木马病毒”,通过阅读木马屠城的篇章,不仅对历史传说有了本质的了解,也会理解这种病毒的本质。

  作者确实是如书介绍的那样,叙述地非常地详细,而且翻译也在适当的地方添加了注释,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尤其是对于外国历史或者传说了解不多的读者而言,丝毫不用担心读不懂。读完了这本书,我自己的感受就是不仅读到了政治,也读到了那些看到来,听起来非常熟悉的传说人物。

  彻彻底底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把之前看过的斯巴达克斯、罗马等等欧洲的历史断断续续地联系了起来。书中的情节非常精彩,仿佛几百年前的历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图 1 可以一起阅读的书籍

  《愚政进行曲》读后感(十):《愚政进行曲》:政府决策需要聪明才智吗?

  文/吴情

  《愚政进行曲:从木马屠城到越南战争》(The March of Folly: From Troy to Vietnam),美国著名史学家芭芭拉•W•塔奇曼著,一本细数了历史上政府反智的愚政行为的史学著作。当然,对于何谓历史上政府反智的愚政行为,塔奇曼有着自己的独特界定,它们“具体表现为奉行一种与所涉及的国家或政体的自身利益相左的政策。自身利益一般应有利于维护统治主体的利益或优势,而愚蠢的政策则适得其反”。当然,塔奇曼也意识到,愚政行为有个人因素的作用,不同国家、政体下的愚政行为其背后的原因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但是她着重研究的,是作为“一种永久的普遍的现象”的愚政行为。那么,思考这些愚政行为,反观当下,仿佛别有一番意味。

  不仅如此,塔奇曼还强调,这些愚政行为,第一,“不仅以后视之明,而且当时就必须被认为是违反生产力的”;其二,“必须要有一个可行的替代行动方案”;其三,“所叙的政策是由一个团体而非某个统治者自己做出的”。在本书中,她着重分析了特洛伊战争木马屠城、文艺复兴时期教皇的行事荒唐、大英帝国失去北美殖民地以及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沼四事,从历史叙事的角度详细披露了这些政府行为(或政府决策)制定的前前后后,虽少给出结论,但细心的读者,总能注意到其中深刻的原因和滑稽的细节。

  特洛伊战争木马屠城始见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当时,特洛伊和希腊联军的战争打得如火如荼,希腊联军久攻特洛伊城不下,战争陷入僵局。希腊联军中有一位智者奥德修斯,他提出“木马计”,将藏有一些希腊联军的巨大木马搁置在战争前线,勒令希腊联军退兵,特洛伊人看见巨大木马,准备将其作为战利品收回。但有人对木马保持警惕,认为是个阴谋,拉奥孔明确指出这是敌人的诡计,并给出了证据,他刚说服了大部分军官,却又陷入连环计,最终大部分军官仍然故我,将木马抬回,即便在抬回的过程中,“木马在城门口停了四次,里面有四次发出兵器叮当作响的声音”。

  文艺复兴是一个在高度推崇神的年代“发现人”、“书写人”、“想做人”的奇迹。然而,在这一巨大转型的年代里,西欧的教皇,尤其是从大约1470到1530年中任职的六位教皇,却枉顾普通教徒对教会改革的强烈呼声,一味倒行逆施,只以满足教会阶层的欲求为目的,“他们唯利是图、道德沦丧、贪得无厌,引火自焚般地玩弄权术”。尽管世俗政权有过警示,但取得特权地位的教士阶层,连同教皇,沉浸在个人私欲中无法自拔,最终放任基督教一统的局面被打破,“罗马教皇的支撑者中有一半转而信仰新教”。

  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是大英帝国在美洲殖民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大英帝国内部的人,上至国王贵族,下至商人士兵,几乎都不曾将其视为未来发展的潜力,在他们的心目中,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远不如产出热带经济作物的西印度群岛要来得关键。殖民地人民在帝国内部几乎没有代表权,在纳税、服役、自治等问题上无法表达自己的主张。而英王,在这块从未踏足过的土地上,肆意横征暴敛。殖民地人民高喊“无代表权不纳税”,最终在莱克星顿的一声枪响中开始了后来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革命。革命最初,殖民地人民的力量不足以与大英帝国相抗衡,但大英帝国,最终输给了自己的自大傲慢和轻敌无知。

  “二战”结束,沦陷的法国企图收回法属印度支那,然而,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认为,殖民主义早已过时,应当给予印度支那自治权。可随着罗斯福的去世以及“冷战”的开启,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对于共产主义可能向南亚、东南亚的扩张,美国政府始终心存畏惧。在“冷战”思维和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双重作用下,美国政府还是支持法国控制印度支那,为其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不顾及印度支那人民厌恶殖民主义、希冀民族独立的情绪。尽管有人实现警告美国单纯支持法国(从提高武器装备到空军、海军力量加入)最终会失败,并且会将美国拖入越南战争的泥沼(尤其是加入地面作战),但是美国政府(从艾森豪威尔政府到肯尼迪政府、再到约翰逊政府,直至尼克松政府)还是一意孤行,反共几乎高于一切,最后换来的却是数千亿美元的白白耗费和极为惨重的人员伤亡,“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塔奇曼在《愚政进行曲》的扉页引用了约瑟夫•坎贝尔在《上帝的面具》中“前言”里的话:“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竟然认为,我们过去所听说的主题将来不会再振聋发聩……达观明理之士出于合理目的会再次使用,鲁莽狂人亦会用来胡言乱语制造灾难。”愚政并不是个例,我们很难保证以后出现类似的情况,只能寄希望于决策者能理性思考、咨询政府管理专家,尽最大可能减少决策失误,毕竟,柏拉图所谓的“哲学王”虽然理想,可惜远远超越现实。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