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由的深渊》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自由的深渊》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22 00:58: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由的深渊》经典读后感有感

  《自由的深渊》是一本由[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由的深渊》精选点评:

  ●终于读到了

  ●人们不应该低估丑陋的表象与其对应的真相之间的鸿沟,这一鸿沟将“丑陋”的真相与“现实”中完全有形的对象分离开来。“丑陋的享乐”(Jouisance),享乐的病理学内核是“普遍的”,不仅普遍于政治之中,也普遍于人类发展史之中;阳具-主人观实际上就是把谢林作为用来表达自己的工具人。

  ●这算是我读过的最难读的齐泽克了。世界时代已经读得脑仁都疼,这解读更疼了,强烈不推荐受虐。

  ●选择读这本书……太不自量力了。导论都读不透彻。

  ●我只能说读懂了十分之一不知道有没有。深深的一个坑

  ●非专业读者认为译者不错

  ●原来海德格尔与谢林是一脉相承的。

  ●读不懂lacan,能读大巫师齐泽克吗?

  ●作為認識齊澤克的第一本書是有點困難...不過書前面的導讀讓我收穫很多

  ●我层次不够,看得好晕。

  《自由的深渊》读后感(一):对后面附的《世界时代》的汉译质量表示担心

  本书所附的《世界时代》汉译堪称是谢林这部天书的第一个中译本,本来应该意义重大,但是鄙人对质量表示担心,作为一名谢林粉,表示不敢引用...尚未对照英译本看过,希望业内人士狠狠指出这个汉译靠谱...

  而且作为谢林粉,表示看不懂拉康的那一套术语...

  谢林在大陆太不受重视了,每天以泪洗面...

  我貌似没怎么涉及齐泽克,因为我是冲着谢林来的....

  《自由的深渊》读后感(二):书摘

  33 同性恋不是作为反叛而出现,即不是作为反对异性恋之阳具经济的受压抑的“多形态的反常”之反叛出现,而是作为对异性恋幻想之国盛力量的反作用而出现。

  37 失落了与外在(也是我们内在的)自然之本真现实性的联系——我们如此习惯于无菌的、用巴氏消菌法消了菌的牛奶,以至于直接来自母牛的牛奶是令人不快的。这一“真实的牛奶”必然因其太浓、恶心、不能饮用而打击我们。

  46 在人类之内的真正无意识的东西不是与意识之直接对立的、模糊的、混乱的本能的“非理性”旋涡,而是对意识的奠基姿态、决断行为,通过它,我“选择了我自己”,即将这一大量的本能结合进我的自我的统一性中。“无意识”不是被意识自我之创造性的“综合”活动所使用的惰性本能的被动原料;毋宁说没在其最根本的维度中的“无意识”是我的自我定位的最高行为,或者,用后来的“存在主义”术语说,我的基本“谋划”的选择,为了维持运转,它必须被“压抑”,被保持为无意识的,被保持在日光之外。

  《自由的深渊》读后感(三):读完了

  

为什么说人好难呢?作为群居动物,这世间就必然存在斗争、虚假、伪善等。在实在界中力量过剩后,人类意志转而去象征界里寻找依托,难的是,这一切没办法平衡,它必须是矛盾的,因为存在矛盾,才有决断和自由。“‘黑夜’是最古老的存在”,人类意志靠自身将其劈开一个裂缝,好奇缝中透出来的理性之光,即永恒与时间的联系。在好奇的驱使下,人类不得不继而从自身和主体(我猜测,自身和主体是两不同的概念,醒着的人——干活、睡着的人——做梦运动的力分别是自身和主体)中寻找答案,寻找过程中会走不少弯路,这时,内在的渴望就更加强烈了,但渴望本质上是种幻想状态,一种模糊的欲望之谜。人类又是痛苦的,“我们有一种预感,一种有机体潜藏在时间深处。”,矛盾在此又成了必要的(没有矛盾,就没有生命、运动、进步)。于是那种“幻想”既是存在,也是不存在,带来的感受既是充实,又是虚无,这些就是一切。也许我们没有办法去面对那实在界的大荒漠,安慰一下自己,就是“我是唯一的神,除我之外,没有其他的神。”

  《自由的深渊》读后感(四):吃饭的时候写的口水话

  齐泽克在某种程度上比谢林、尼采、黑格尔在自由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因为他看到了前者在何种意义上是不自由的。

  逻格斯中心主义的核心不是理性、语言或者说逻辑,而是支撑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象征秩序与神圣,二者的反常与颠倒

  我之所以这样理解,结合以往的阅读来说(以后有机会详叙),德国唯心主义(尼采虽不建立体系性的哲学,但他的哲学在主体诉求整体的角度上讲也是致的)所构建的总体性哲学踏入了(abyss)深渊,深渊与自我的涵义几乎是同一的,而作为对于永恒冷漠的神灵的反抗据点。这个深渊的纵深是由意志所推动,而强力则诉求于一种否定性的力量

  深渊是否意味着自由?它是否能托起主体分裂的精神,从反思与狂热中寻找到原处的永恒?

  举个例子来说,当理性诉求于非理性,主体诉求于客体,背后是一种渴求着中介的神圣秩序。如同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所有人的罪恶死亡而开辟的天堂之路。一端是存在与存在者一致的沉默总体(神灵),一端是以否定力量上升的赎罪者(主体的自我反思)。二者的中介不是十字架或者基督,而是一种同一于二元辩证抽象法则的象征意义,即通往神灵本身,人神同一的幻想。

  二元对立的纯粹面与吞噬一切的深渊赋予了主体有效渴望最大的虚无与最大的存在的同时性,收缩的意志与膨胀的意志都化为一体,意欲虚无的意志与欲意存在的意志同时勾连起了逃离与狂热、对抗与统合。这一切都需要主体预设一种前时间的混乱,即盲目的旋转与叙事上无法逆转的分裂点—光明与黑暗、男性与女性、善与恶的开端。开端结束了这种混乱下无法忍受的张力,又预设了分化后由颠倒形成的又一轮重复性塌陷入自身的可能。

  一个盲目本能的精神病世界,“封闭的”旋转运动构成了象征的基础,或者用齐泽克的话来说,“神圣 ‘潜能’的一种本源颠倒或反常的结果”,这是诸理念之间的内在斗争而铸就的神圣,通过唯我论的反常/颠倒,这些理念变占据了实体,变成了唯心主义的精神(spirit)现实。

  出于一种时刻需要颠倒的象征秩序,主体性哲学通过二元辩证的决断达到了顶峰,并且将实体也纳入唯我的逻格斯-光-欲望的区间内。背后是空洞的能指,自由的虚空,悬隔于主体与他者之间。

  由此,距离变得重要,纯然的距离不应为X而填充,伦理上的问题便在于要不要实现主体内辩证法的真正裂痕,将他者纯然返还于其自身。主体的虚妄性消蚀了现实的真实结构,如何走出象征化的强迫选择成为主体哲学必然解决的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