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微信背后的产品观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27 01:02: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的读后感大全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是一本由张小龙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021-1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读后感(一):无言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边看边想:“这下好了,信则有,不信则无,人们要么把这本书看成航向标北极星,要么认为作者在胡言乱语根本不懂得互联网领域光怪陆离的生存法则。”

作者讲了很多启发性的产品理念:满足人的情感需求、面向群体的设计、调起人的心理驱动力、感受用户氛围、面向场景、面向未来、面向线下的实际问题、要有灵魂、要有气质、不调研、不做长期战略规划、若无自然增长则不做推广、不为了KPI……

估计很多人看到这些就疯了吧,按他这么做,自己是不是早就被开除了?产品是不是早就黄了?就是因为他是张小龙他做起来了微信才敢这么说吧?

对,没准儿还真就是这样,如果这本书是我来写,肯定不会有出版社愿意出版……

好在最后他说了,这些东西不是教条,只是启发,破案了,原来这不是教学,是号召。

他号召大家都这样来做产品,像一个工匠在打磨作品一样来做产品,无论如何,产品是会表达设计者的精神的,所以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良性的、友好的、协调的、有机的产品生命体,以此来更好的向用户表达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这样或许在短期的数据和商业表现上来看并不亮眼,但我们确实在为世界变得更好这件事上贡献了一份力量,且长期结果未可知。

但我转头又想到了:资本、数据、增长、变现、财富积累、最大收益、低耐心、短平快、利己……

或许这些才是现实世界的生活法则,但谁又说得准呢?

所以,无言。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读后感(二):正因为他的卓越,才能带来这些荣耀

  

整本书读下来会有特别多的启发,今天就先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 我在张小龙写的这本书中看到一个非常统一的思想,就是要做一个有灵魂的产品。

“当我们有了自己的意愿和理念的时候,产品的高度就会不同。我们说‘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如果我们说微信是另外一个QQ,可以想象我们会做一个什么东西出来,可能真的做了第二个QQ出来。”

说实话,原来我也看过一些讲微信产品设计的网络文章,大多都是偏“利用人性”的角度,配上“摇一摇”、“附近的人”这样的功能佐以实例。

但实际看完整本书,我是真正感受到了一个偏“理想主义”设计者的产品理念,而且他这些明确的价值观是可以在各个细节中看出来的。

例如微信对用户隐私的保护,包括通讯录上传需要经过用户同意,LBS暴露位置要事先告知用户(当年这些都不是强制要求的);还有微信从不会去诱导用户做一些事情;以及,任何时候只要在编辑状态下,有可能因为crash或者别的原因导致数据丢失,微信都会把中途的数据保护下来,方便用户下次使用的时候找回数据等等... 与之相比,再举个书中也提到的例子就可以很明白了,你在发微博时会带一个小尾巴“来自iPhone客户端”。

你会发现,微博这样的设计从本质上来说,虽然会给“高价值”用户带来一定的“炫耀感”,但实际上,它对提升产品真正价值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甚至会以“损害”一部分“低价值”用户的体验为代价。

那在做决定时,就会涉及到取舍问题,你是选择追随KPI,让数据更好看,还是选择发掘真正的产品价值?

一个产品的细节特性设计真的是非常主观的一件事,说是产品经理的价值观决定产品各种特性都不过分。

我们很容易在各种对产品数据的追求下“迷失”自己,但回归初心,你难道是为了达到某种数字才去做的这款产品吗?还是说,你本来就希望创造价值,产品数据只是为自己设立的某种标准?

然后又不禁想到我们去年的工作。在知识星球,打卡这个功能有很多星主提了很久了,但一直以来都是被两个领导偏反对的。对于打卡是否能给用户带来真正价值这件事,他们是存疑的,“过度消费用户的积极性不一定是好事”。

但当时真的是从数据上来看,打卡的效果特别好,我就极力想要推进这个功能的上线。 当然现在我们这个功能渗透率比较低,暂时看不出来最终结果。但过去了这么一年,说实话,看到一些因为打卡过于活跃,反而稀释了星球价值的社群后,我内心深处对这个功能是否真的那么有效,确实有点儿动摇了。

同样内核的故事,还包括最近Keep上线的那个“为他人鼓励加油”的功能。详细描述一下吧,就是Keep一直存在一个大多普通用户发表动态后,正反馈不足的问题(互动反馈比较少)。 于是大概是这半年,Keep会在你运动完后,提醒你“为其他用户鼓励一下”,点击这个按钮后,你就会自动给一些其他的用户动态点赞。

最开始我还觉得这个功能真的很好,毕竟发表一条动态就能有几十个点赞,一下子让我获得了很高的存在感,但随着它们这个入口的加深,我现在一条动态都普遍能有几百个点赞之后,反而让我觉得“数据太假了”,甚至稀释了原本会和我不时互动的真实好友关系。 数据涨了,互动效果明显,用户存在感提升了,但这是虚假的,从长远来看可能是有一定负面影响的。

面对这样能提升你KPI的功能,你做还是不做?真的是非常考验一个产品经理的价值观的。

说回正题,无论别人是如何选择,我相信如果是张小龙,他肯定会选择不做的。毕竟他是会公开对用户说出“少发微信”的人,就真的是佩服吧。

说的有一些流水帐了,最近还在看同事推荐的一本书,陈嘉映老师写的《走出唯一真理观》,里面提到精英和成功人士的关系。

“精英这个词主要用在八十年代,现在这个词儿还在用,但是意思变得有点儿像成功人士。精英跟成功人士有相像的地方,又很不一样,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值得想。极端地说,精英就是精英,不在他成功不成功。但两者又通过奇奇怪怪的一些线路相联系。精英可以说,时代变了,我仍然坚持我的。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坚持什么?要是坚持的东西真跟时代没关系,你干吗要坚持?如果你说,我坚持那些好的东西,这样才有机会最后让民众也知道什么是好的,那么这个问题就回来了,如果民众最后投向你这一边了,那么,在一个明显的意义上,你就跟成功联系在一起了。”

就感觉我们经常会对成功人士有一些污名化吧,微信成功了,你总会暗暗觉得它“利用”了什么,没有“坚持”什么。但实际上,当看完张小龙对产品设计的理念与坚持,才会真正觉得,正因为他的卓越,才能带来这些荣耀。

追求卓越并非只为满足内心,但卓越也不是用来换取各种琐碎利益的手段,卓越者本来也不希图什么。有一点the many和the few的感觉,the few就是the few,他永远是the few。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读后感(三):私以为,除了宗教人士,张小龙的确是离上帝最近的人之一

  提示评论内容太短提示评论内容太短提示评论内容太短提示评论内容太短提示评论内容太短提示评论内容太短提示评论内容太短提示评论内容太短15 预言家 查杀13 5 10 13 预言家 查杀 15号 12 查4 11 号 平民,怕死 7 号预言家 也查杀 说自己是女巫 3 退水 2 预言家 5金水 投票 4 5投13 1 8 9 14 投12 11号 10号 9 9 号 8 7 6 认为在13号的警徽里, 5号 认为13很认真 4 猎人牌, 2 1 号, 15,守卫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读后感(四):对人理解,才能更深的理解用户,才能更好的提出需求

  

2012年7月24日,张小龙在腾讯内部的腾讯大讲坛上做了一次特别的演讲。说它特别,因为这次演讲持续时间长达8个多小时,300余座位的现场人满为患,讲台上都坐满了人。而线上参与直播观看的也超过1700人。

这次分享,张小龙将自己对产品的思考整理成了一百多页的PPT,名为《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该PPT一经传出,成为网上的经典,被人争相传阅。

这本书即是根据这次演讲整理的演讲稿,基本完整记录了张小龙当时对产品最完整的理解和思考。虽然演讲已经过去快10年,但里面的内容依旧经典,值得我们学习、思考。

整本书的内容被分为五个章节,在此分章节进行整理分享。

- 1 -

用 户

作为产品经理,策划设计产品时,用户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张小龙将此作为整场演讲的第一部分,足见理解用户对产品经理的重要性。

对用户,俞军的定义是这样的,「用户不是人,而是需求的集合」。那么,张小龙对用户的理解又是什么呢?张小龙的回答非常简洁:

用户是人!

因此,所有属于人的重要特性,都是产品经理在做一款产品无法忽略,也必须足够重视的。

懒惰、没有耐心、不爱学习……所有这些特点,都是人的基本属性,在做产品时必须充分考虑。只有充分理解人性的这些特点,才能明白在构建产品时顺着人性的意义。比如,减少对用户的引导和教育,因为他们是没有耐心的。让用户在看到产品的第一眼就爱上你的产品,才能让他在后续有更多的热情和耐心去使用,否则,以后有可能再也不用了。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因此,产品经理营造给用户一个怎样的环境,这个环境就会决定用户做出怎样的反应,并推动用户做出与环境相匹配的行为。

作为产品经理,要充分理解「群体是乌合之众」,当人们在群体中时,就很容易失去独立判断,人云亦云,跟随别人,向别人看齐。

想要设计一款优秀的产品,就需要从日常的生活和体验中,去发现人性的本质。「一款伟大的产品,一定是满足人的情感需求的」。

- 2 -

需 求

产品经理的日常,就是提出各种各样的需求,然后,跟进需求的实现。那么,问题就来了:

如何确定一个需求?

在张小龙看来,需求不能简单粗暴的来自以下四个地方:调研、分析、讨论、竞争对手。

那么,需求应该来自哪里呢?

需求应该来自对用户的了解。

产品经理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社区等,去看用户如何谈论你的产品,去看他们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心得。

江湖上流传着腾讯内部张小龙提出的「10-100-1000」法则,即要求他的产品经理每周至少需要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阅读1000个用户体验反馈。

通过坚持这种最原始的接触用户的方式,「感受不同用户群体的生活工作模式,对用户的全局性有足够的感知,进而理解他们是怎样一群人」,而不是被业界评论家的评论带偏。

经过这样广泛的积累,梳理需求的方式就会更加贴近用户。产品经理可以从用户的讨论中找灵感,可以去找优先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透过用户反馈的需求,找到其背后的心理诉求。

除此之外,产品经理需要保持对群体效应的好奇,通过对群体的理解,去为他们做一些需求。比如,「附近的人」这个功能,就是为群体效应而做的功能。通过一个简单的规则,把群体拉到一个环境里,然后,他们会发生什么,就充满了不可预知性,而这也正是互联网产品的意义之所在。这样的功能,也更具有生命力。

需求也可以为自己的想法去做。「朋友圈」就是因为微信的产品经理洞察到了每个人都需要存在感,需要自我价值认同感的产物。而朋友圈评论逻辑的设定,就是体察到人们都希望私密的、没有心理压力的跟好友互动而确定的隐私规则。

在做需求时,产品经理需要培养自己的几个重要能力包括:

不要用户说什么就做什么,要有归纳抽象需求的能力;

要学会从不同类的产品,而不是竟品里找需求;

做需求时要注意抓主场景,不要做全功能。

产品经理需要谨记,做的需求,好玩很重要。

- 3 -

设 计

设计对于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款优秀的产品,一定拥有简单明晰的产品结构,各种文案、通知等对于用户都通俗易懂。

产品都是进化来的,因此,刚开始时梳理好产品结构很重要。而细节都是可以在后面慢慢补齐的。而产品进化的基本要素是确定的产品价值观和认知。

在设计产品结构的时候,要面向场景来做设计,模块间是有机结合起来的,不要简单的堆砌功能列表。

功能较多时,就要用抽象的方式化繁为简,因为,越简单的分类越容易被用户接受。不需要呈现的功能,就让其存在于无形,不需要高调展示。

不用为了让用户知道某个功能,去做各种引导。如果确实需要用户知道,就通过合理的功能设计,让用户自己发现。唯有减少对用户的打扰,才会让用户不感到被冒犯。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用户的及时响应,因为,操作的响应速度永远是第一体验。这些细节,都体现了用户对产品的认知。

有时候,我们在寻找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时,会发现解决方案非常复杂。这时候,就需要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问题的定义出了问题。

面对问题时,要保持粗放,保持笨拙。无论是没有想好的解决方案,还是会带来很多副作用的解决方案,都不要着急做。想清楚,想明白后,再行动不迟。

末了,张小龙还推荐了一个让产品更有人味的做法,即用真实的产品经理的身份去发送系统邮件,让用户感受到产品的温度与价值观。

- 4 -

气 质

产品的高度和气质,决定了如何跟用户打交道,如何向用户传达自己。而让产品有自己的理念和愿景,决定了产品的高度。

要对自己的产品有恰当的定义,让产品拥有它该有的身份和人设。

举个例子,文案。清晰易懂,正确表达,是基础。不讨好用户,不抬高自己,确定和用户的平等关系。减少容易被误会的表达,少用「哦」「吧」等语气词,不用勉强用户的句式。既然是平等,就用「你」不用「您」。

要做有灵魂的产品,有性格,有特点,有统一的思想,是各种特性有机的结合。让产品整体和谐,不要特点混乱。

一款有灵魂的产品,应该像人一样拥有很多面;需要有很好的产品结构,以展示各部分的有机联系;需要有完善的功能,合理的交互,来展示其逻辑清晰的一面;……

而这些内容,都需要有统一的思想来进行有机的整合,而这些需要通过团队内充分的沟通来消除分裂和理解的不一致,有时候还需要产品经理的坚持甚至独断。但这些建立在必须通过集体讨论,理解他人意见后,以避免被误认为独断专行。

- 5 -

UI

一个产品的UI,是用户最直接接触产品的地方。为了保持自己产品的独特性,微信团队禁止UI设计师体验竞争对手的产品,然后影响自己产品的设计。

UI围绕特性设计,让UI条理清晰易懂,而UI设计中的细节也是体现产品用心的部分。不展示对用户难懂的、不该需要用户关心的文案,不展示具体数字等,都是减少用户认知负担很好的方式。

对最常用的路径操作精益求精,每个对话框都有明显的默认按钮,减少需要解释的文字,都是产品经理可以在UI层面去不断精进的。

写在最后

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一定是洞察人性的高手。

在成为优秀产品经理的路上,要多去用同理心理解用户,找到本质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与思考,最终实现自己能力的提升与进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