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的未来》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生命的未来》读后感锦集

2021-04-27 02:26: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的未来》读后感锦集

  《生命的未来》是一本由[美] 爱德华 · 威尔逊著作,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未来》读后感(一):生命的存在的根本在于环境

  低级生物有些超越我们想象的极端环境造就的适应能力,生命条件由环境影响,高温高压,严寒也有生命存在。极端环境成就极端条件下的生命,环境成就生命,环境成就了天才,生物圈是一环扣一环的复杂系统,只有合适的土壤才能让生物蓬勃发展,必须有基本的数量才能维持物种的延续。如果一个物种濒临灭绝。一个生态系统面临崩溃,那是因为环境的基本条件变化了,而且变化过快。

  《生命的未来》读后感(二):致敬 最后的博物学家

  如果你对环保,野生动物以及孩子的大自然的教育,都可以考虑看一下这本书。

  虽然没有瓦尔登湖那么诗意,但是你可以看到:宏观的整个世界以及人类的活动如何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不同的组织对环保的态度以及行动上是如何改变世界的环境的。

  从微观角度,作为一个微小的个体而言,又可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来保护环境。其次是哪一些动物植物,生物,野生动植物。如何正在消失当中,又是如何获得保护的。什么样的物质也许可以拯救人类的生命。甚至从类似癌症绝症当中获得新生,作者给出的答案是生物碱。

  内容有料,令人引发深思的是280亿这个数字。假如一一个国家,或者世界,组织甚至是个人,为了全人类的命运,是否会愿意付出行动去做环保事业,出这样一笔花费去保护一个生态圈。人们总是说经济增长。然而,如果环境出现问题进行恶性的破坏。又有什么样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呢?作者对此是持有积极态度的,所以,未来非常值得期待。

  《生命的未来》读后感(三):你们的产品再好,也比不上大自然的原创。

  《生命的未来》,一篇越读越卑微、越读越无力的宣言,一曲悲伤与希望同行的牧歌。这是一部讲生态环保的社科著作,台版的翻译很流畅,至少让我感觉到在纸张和文字下掩藏着呼吸和灵魂。

  小时候喜欢在田地里翻砖、挖洞、灌水抓蟋蟀,要么砖底下躺着几条粘乎乎的肥白蚰蜒、要么从洞里钻出来几条黑乎乎的百脚蜈蚣,甚至还记得拨开一堆枯地瓜秧时,一条细长小赤练蛇“噌”的一下游走........现在想想这些,头皮有阵阵麻意,可那时真是胆大。读完《生命的未来》,用里面提及的概念比对一下,这些是亲生命性与生物恐惧性交杂的行为。

  “旧石器时代固定下来的人体硬件结构使得人类的本能只囿于一小块地区、一小群族人以及未来两三代”,人生得意须尽欢、今朝有酒今朝醉、在世莫管身后事,这些所谓的处世哲学其实是智人的本能啊。

  作者作为一名博物学家很客观、很冷静地描述了这个世界的生态环境,并在字里行间流露了他的观点,但没有痛心疾首、没有义正言辞、也没有举重若轻,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和发现。就像p100页写的那份遗嘱里提到的:“......如果你们勇往直前而且成功了,我们还是会遗憾,你们的产品再好,也不可能比得上大自然原本的创作。”

  《生命的未来》读后感(四):造成物种灭绝速率显著增加的祸首,正是“人类”这一超级危险的物种

  当我们在关注娱乐、经济、法律、文学、宇宙时,另一批人则在操心着这颗星球上生物的命运。

  美国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通过一组组数据和大量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地球上的生命曾是如何的富丽多姿,而如今,物种数量正在世界各个角落悄无声息地骤然衰减。造成物种灭绝速率显著增加的祸首,正是“人类”这一超级危险的物种。根据科学家估算,目前物种灭绝速率相当于人类对环境施加显著影响前的1000到10000倍。如果人类不做出改变,这些缤纷的生命将以超出你我想象的速度灭亡。到21世纪末,会有一半物种消失,也就是说我们的孙子将只能从影像资料中追寻当下并不难见的生命的踪迹。

  我们为什么要保证其他生物的可持续生存?人类的发展史在进化史面前如此卑微而又如此不可预知。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就越稳定。生命还有许多神秘之处需要被探索,这将给人类的未来增添无数可能。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未来。

  物种灭绝的模式多种多样:消灭外侵物种时,栖息地沦为不毛之地会使得物种灭亡;生物繁育困难、生育率低会使得物种在不知不觉间衰减……政府、民间组织与科学技术的通力合作正在物种毁灭的快轨上奋力刹车。而新世纪的中心问题在于,如何在尽可能多地保存其他生物的情况下,提升全球穷人的生活水平,平衡贫困的人和正在消失的生物多样性。

  《生命的未来》读后感(五):把未来过成现在

  在很偶尔的机会,遇到了威尔逊 写的《生命的未来》,读,悲,思,转而,痛!

  读《瓦尔登湖》很多遍,当发现此书的开篇在讲瓦尔登湖周边的生态变化,那样把梦境打碎的痛,骤然心头的感觉,未必每个人都能理解,但,痛致心坎!

  现时背景下的我们,走的太快,以致于来不及思考,为何而忙碌,更不必谈其它。但读此书,却让自己在忙碌之余,不得不反思一件事情,未来何往?

  作为生命部落的一员,即将转瞬即逝,但在那之前的秒秒种,如果有一种思索,我要知道,未来之路何往?

  威尔逊,用一笔笔的数据和证据,为生命的消亡历程画了一个清晰的图像!同时,“社会生物学”的学科就这样被他在这一笔笔账之后创立。没有堆砌悲情,没有感慨离合,有的是一种超然,一种“上帝”视角,用理性来讲述着一个合理的未来。

  而又有多少人面对如此的现实,能够做到理解,更有甚至,去”做些什么“?我在反省,不知道你会不会?

  作为一本书的读者,我会强烈推荐给那些:

  1.关注自身

  2.同理心强

  3.关注社会人文变化

  4.希望能够”博物“

  这样几类朋友。

  上面的感慨,为感慨。但这本书,对于物种的变迁,对于当下生态的记录,对于未来的预期的描述之外,还对”政府“、”民间组织“以及”科学技术”人员等不同群体如何协作,如何就这样的状态作为反应,给出了一些建议以及探索性的思路。

  总之,这是一本写”生命“如何”消亡“的书,如果心有“大爱”,请不要让这么多美好的事情,这样默默的,消失在我们身边~

  《生命的未来》读后感(六):一个从博物学走到哲学领域的文学大师

  开头致梭罗的信,读得我差点放弃。特别是梭罗的《瓦尔登湖》是我列单“读了几页便放弃的书”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

  但幸好没有放弃。

  这本读起来总体比较轻松的书,其实厚度非凡。完全可以体现出作者思想的纵深。这是我目前还很少有过的读后感(当然因为我读书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最开始是把这本书当成一本科普书来读的,翻了几篇以后,就让作者成功俘虏,对博物学有了浓厚兴趣;然后读至中期,发觉威尔逊可以称为一个文学大师,和我想象中科普书籍往往文学功底不是重点的印象大相径庭;最后我才发现,其实他是个哲学家。

  科学知识是让人类明白宇宙的运行机制,而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发展到极致时,往往都在哲学上看到自己的倒影。而威尔逊就是一个从博物学走到哲学领域的文学大师。

  这样的人写出的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会让你囹圄于某个领域完美的“理想状态”中。让你从自然科学可以去跨越学科、文化来思考真正更深层次的共同问题,我想这才是人类思想中“抬头看天”的生动例子。

  举其一,以前对国产中医嗤之以鼻,被政治意识形态玷污尚且不说,许多盲从者用没有逻辑的说法“几千年传下来的东西总有它的道理”来卫道。实难令人信服。但书中就对传统医学的价值一语道破。经验医学的价值就在经验,它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数量庞大的研究方向,让有效成分的检查和研发不至于是无头苍蝇乱撞。但这仍然无法被我们现在因为政治原因所作出的作为背书,但至少让“觉得哪里不对”的我们有了更理性的了解。

  同上,尽管我读书少,少见多怪,在许多地方贻笑大方,但仍觉得无论从科普角度、文学角度、哲学角度,该书都值得一读。

  已下单作者更厚的《缤纷的生命》。此时已读一小半,此文写于《生命的未来》读完后约3个月后。

  《生命的未来》读后感(七):【书评人俱乐部】生存或毁灭

  小时候喜欢看中央台播放的《动物世界》,这档节目旨在向观众介绍大自然中的种种动植物,使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和认识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命,认识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它通过专家的讲述、优美的画面、感人的故事去告诉观众、打动观众,使观众认识到我们不能没有动物。的确,地球是一个大家园,因为有所有的动物,地球才不会失衡。

  《生命的未来》这本书也是呼吁人类要保护自然,热爱生命,从而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它是一本由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编著,杨玉龄翻译的科普名作。开篇通过给梭罗的一封信,引出一个感触很深的道理:大自然永远能供我们探索,它既是对我们的考验,也是我们的避难所,它是我们天生的家园,它就是一切。救救它吧,保护世界就在于保护它的野性。

  说到《瓦尔登湖》这本书,正是它为后者开辟了一条寻求保护自然的道路。作者梭罗用自己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证明了人类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闲暇,人类可以和自然、动物和平相处,可以生活得简单却同样快乐。那些美好风景的描述,勾起了我们保护自然的恻隐之心。

  回归到《生命的未来》,作者准确而又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世界上许多珍稀物种消失的故事,展示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料想不到的富丽繁华和被低估、忽视了的潜在危机。作者明确指出,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可以找到适当的方法来维持地球的完整性及其所蕴藏的生物多样性。这本权威著作不仅是对生物圈进行生物描绘的科普读物,也是一本保护地球、保护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所有生物的行动指南。

  既然保护环境迫在眉睫,找到解决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最后一个章节写道,全球环境保护运动未来的进展,也就是人类要不要接受此项交易,全看世间的三根文明支柱是否能相互合作,这三根支柱分别是:政府,民间组织以及科学与技术。爱德华坚信人类对自然的生命之爱,列举了大量三根支柱通力合作的成功案例,勾勒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美好的未来不是空喊口号,希望这些以保护自然为主题的节目、书籍以及报刊,能够唤醒人类沉睡的良知,共同担起保护地球的重任。

  《生命的未来》读后感(八):生命的未来,来自先知的声音

  爱德华.威尔逊无疑是一位值得令人尊重的先知。

  在本书中,他发出这样的声音“生命的未来,在于野地保护,而不是濒危动物。”他用其广博的知识,让我们立足现在,关注真相;同时也给出来颇有意义,兼顾各方利益的建议。

  为什么是野地?

  威尔逊如是说。

  尽管我们已经发现并命名了150万到180万种生物,但他们不过是生物量金字塔的一小点,生物的多样性远比我们想的要绚烂。

  人类为了维持饮食、居住、交通等需求,需要将生态环境改造为经济用地。有证据表明,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载力,地球已经失去了生物圈的自然再生能力。而,这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我们需要提防那些纸面富贵带来的虚假安全感,威尔逊以中国为例说黄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以及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在这种困境下,一场干旱,或作物病虫害,都可能让中国的经济体系崩溃。

  导致物种灭绝的因子有五种: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环境污染、人口过剩、过度采收。其中以栖息地破坏为杀伤力最大。人类正以各种方式降低生物多样性。不要对此不以为意,生物多样性有其特殊的价值。所有生物体都会进化出身体需要的化学物质,用来抗癌、杀死寄生虫,或击退天敌。我们已经学会去参考,编成我们自己的药典。生态系统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其潜在的科学、医学以及美学价值,无论在深度或广度方面,目前还都无法预测。

  我们不能任由自然环境消失,需要将非人类世界中最美好的部分传递给将来的子孙。那些我们不屑一顾的昆虫或杂草,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它有自己的名字,有长达百万年的历史,在世界上也自有一席之地。

  解决之道

  威尔逊建议,“和所有人类事务一样,抢救地球动植物的新策略,也得从伦理与道德开始。”,让尽量多数人对此达成共识。然后引导立场迥异的双方向共同立场移动,把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列为合一,相同的目标。

  自然保护最终需要经历三个步骤:首先,是设置单个保护区;其次,借由收回并复原周边已开发的土地,来协助原保护区的天然栖息地向外围重新扩增,建立新的保护区。最终,由非政府环保组织从旁协助,设置能连接现有公园及保护区的大型生态走廊,以保护和重建野生世界。

  而借助保护区实现的生态旅游,科学及医学价值等等,甚至能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

  《生命的未来》读后感(九):地球生命物种是怎样变“没”的

  「在我人生中,有个难忘时刻发生在 1994年一个5月的黄昏,地点是辛辛那提动物园展示区后面的房间。在那儿,我走向一头 4岁大、名叫“艾美”的苏门答腊犀牛,凝望了一会儿它那悲惨的脸,然后用手轻轻抚平它侧腹上的毛发。它没有任何反应,除了眨了一下眼。这就是当时所发生的一切。不过,不管怎样,我终于遇见现实生活中的麒麟了。」

  这段颇有王家卫风格的话,出自当今国际生物学界的翘楚爱德华•威尔逊之手,来自他的这本科普著作《生命的未来》——说是博物学著作也没错。

  一位科学家,写一手这么好的文字,当然不可思议。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开宗立派,创立一门叫“社会生物学”的学科,他还著作等身,他还两度获得普利策非虚构奖,这就简直让人忍不住嫉妒了。

  爱德华•威尔逊出身于美国最保守的阿拉巴马州,从小就对博物有浓厚兴趣。在他父母离婚那一年,他在一次事故中弄伤了右眼,最终失去了右眼视力,并且高音区的听力不佳,这些障碍使他不得不将研究兴趣集中到小型生物上,比如蚂蚁——生性乐观、意志坚强的他最终在蚂蚁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被称为“蚂蚁之王”。网友戏言,威尔逊的蚂蚁几乎可以和薛定谔的猫、芝诺的乌龟、庄周的蝴蝶齐名了。

  今天说起环保,我们总能听到一个词叫“生物多样性”。其实这个词最早就是由威尔逊确立的,他因此被称为“生物多样性之父”。他应该是当今呼吁环保和生物多样性最卖力的科学家了。在本书的序言中,他干脆给他的偶像、《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写道:

  「有两股科技力量正在相互竞争之中,一股是摧毁生态环境的科技力量,另一股则是拯救生态环境的科技力量。如果这场竞争后者得胜,人类将会进入有史以来最佳的生存状态,而且生物多样性也大致还能保留。」

  在讲述全球各地生物灭绝的悲剧故事时,威尔逊下笔从容冷静,绝不贩卖悲情。本书所涉及话题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威尔逊这样出色的的博物学家能驾轻就熟。无论是全球人口大爆炸、中国农业危机、环保先锋NGO组织,还是夏威夷岛上的外来物种入侵故事、热带雨林的逐步崩解、新西兰灭种事件,他均能信手拈来,不但能写明白透彻,而且写得漂亮,非常难得。

  事实上,威尔逊为地球上多样多样的生命物种写了两本书,一本是《缤纷的生命》,告诉我们地球生命是怎么“来”的;另外一本就是这本《生命的未来》,告诉我们生命是怎么“没”的。

  对于生命的未来,我们听了太多唱衰的声音,威尔逊却表示并不绝望,怀着对生命的真挚热爱与极大敬意,他在本书中勾勒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文章开头提到的苏门答腊犀牛,它其实是这个样子的:

  这就是苏门答腊犀牛。

  《生命的未来》读后感(十):(书评人俱乐部)来自威尔逊的诚挚警告

  如果我是一个母亲,我愿意捧开这本书,给我的孩子读;如果我是一个丈夫,我愿意与我的妻子并肩在床头,给她轻声读;如果我是一个女儿,我愿意拿着书跑到爸爸的跟前,告诉他我们很孤单。人类从未像此时这样可怕,因为我们的数量太多太多,侵占了动物们的家园。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女子寻找着所爱之人的心,直到在慌乱中将心肠挖开扔掉,仍旧没有找到心。

  我也吃牛羊肉,但我说的不是这个问题。而在于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需要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其中有一点即表现为物种的多样性。它不是人造的,而是自然的。这本书说到生命的未来,也许我们透过书的外表,加之这样一个题目,会感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憧憬,然而内容上截然相反,这是一本为人类敲响警钟的书籍,这是对人类成员的批判。

  进入二十一世纪,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兴起要我们的地球看起来从未像此时一样狭窄,一时间所有人都变得具有了可透视性,可被窥探。这波及到神秘的原始森林,广漠无垠的沙漠,甚至建立起了空间站,人类在毁坏一个地球之后,为自己找寻后路便是试图再去祸害另外的星球,好在短期来看我们没有这个技术。

  持续发生的自然灾难要我们不得不得意识到生态问题。但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即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可惜人类却做不到,这真要人力不从心。甚至有的学者干脆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即人类的发展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前提,可是没有人,或者说很少有人愿意为了自然的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如果换做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也是一样。

  因为当个人放弃了这个资源的时候,他人依然会去占用。所以我也不知道应当如何理解这可悲的恶性循环。然而事实上一切都变得岌岌可危,这种感觉情同我是一位医生,但我面临地球的死亡毫无办法。具体到了什么程度呢,这本书上写着:

  如果以国内产品和人均消费量来评估,世界的财富确实在增加之中。但是如果以生态圈的情况来算,就是在减少了。后者所谓自然经济,与前者市场经济相反,是以世界的森林、淡水及海洋生态系统来估算的。我们可从世界银行与联合国开发和环境规划署的数据库中抽取书籍,估算出一项地球生态指数,这个指数的重要性不亚于常见的国民生产总值或股票市场指数。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所做的评估,从1970年到1995年,改指数已下降了30%,到目前为止,这项环境指数的下降都没有趋于平缓的迹象。

  然而我们并非没有办法,只是因为我们糟透了,我们没有这种集体意识。人类既然已经发展到今天的科技水平,为什么不能把这个心思用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上呢,人类会没有这样的能力,这样的自信么。所以我们缺少的是去考虑这样一种伦理道德意识,就像我们去改变自身的经济生活一样去维护自然的健康。

  这本书里说了解决之道,提到就看三根文明支柱是否合作,即政府、民间组织和科学与技术。政府负责法律和执行法规。这法律又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将地球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保护的,这也是生态思想的特性之一,即整体性,和谐性与多样性。民间组织是社会的动力来源。科学与技术是实现这一结果的途径。然而,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想到达成此愿的阻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