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1000字

2021-05-03 00:58: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1000字

  《耶鲁文学小历史》是一本由[英]约翰·萨瑟兰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一):一本酷毙了的参考书

  这是一本充满激情的指导书,带你走过文学的历史长河……萨瑟兰并不是要将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区分开来,而是要分享他阅读的乐趣。简洁的语言,非理论和评论的文风,记述了一辈子与文学相依相伴的愉悦故事。萨瑟兰给我们带来的是令人钦佩的丰富的阅读体验,慷慨的精神力量和对于文学这一主题回升的热情。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二):英国人的,很英国

  《耶鲁文学小历史》是英国学者萨瑟兰给美国学生上的文学课,全篇40章,他只分给“美国文学”一章,并且一开始就揶揄说,如果说非要评出美国史诗,那么大概是《星球大战》系列吧。美国文学,在他看来,除了大量的“文明遭遇蛮荒”的边疆主题,追求自由的精神,并且与欧洲相比,“国家文化程度”更高以外,还有一种“腔调”。比如《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开篇句就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你真想了解……”这是美国文学才有的口气。萨瑟兰没有明说,但你可以看出他重视文章的开篇,屡次提到作品的开头。阿摩司·奥兹和斯蒂芬·金也是如此。在《故事开始了》中,奥兹讲述了作家,读者和文章开头的隐秘关系,那就像一份藏有蜜糖和陷阱合同的甲乙两方。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三):一本文学阅读指南

  

一本文学阅读指南,文中只提及了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其他则着重描写欧美文学所在的西方世界的历史:旧时至今的文学发展进程、历史背景相互影响的思潮推进。本书不仅仅涉及了文学本身,还有与之紧密相关的哲学、政治、诗意艺术等。开篇即提问,何为文学,随即一篇篇主题展开,从神话、史诗、古罗马等的神话到哲学,街边的小剧场戏剧故事、自娱自乐的小故事、文学巨匠们作品背后的背景、到文字带来的思想和社会意识、女权运动和种族运动、小说的奇妙、魔幻与现实的结合,全球多元化、至现今文学的状态和形式的改变、地位的变化以及传统纸文字和现代电子书的相融等等。触手可及的伟大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穷尽一生也无法读完。不仅如此,每年还有更多的佳作被输送到世界的大书库中。我们谁也难以翻越书山。但是,如果我们沿着仔细选择的道路前行,若能走过山麓丘陵已是万幸,因为书山的巅峰一再增高。勿论世界书库,仅仅回顾本书中提到的所有作家,我们便会发现自己的渺小。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四):基于英国文学的小历史

  John Sutherland的这本a little history of literature出版自yale university然而并不是一本美国文学简史。它的立足点还是英伦三岛,并且在基本时间轴的基础上给予章节比较个性化的分类,让普通人更容易接受,看起来482p的砖头竟然也能行云流水,周内完成。当然对于我们这种本科英语系文学向出身的人而言,我们几年的英美文学课教育始于腐国,然而在维多利亚时代以后,教育的主线就拉到了美帝,从现代主义开始我们就淡弱了腐国。当然它也会涉及到欧洲大陆的存在主义荒谬主义以及南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也几乎是在篇末,作者指出:我们在明智地规划使用时间上还学习什么呢?相比金钱,时间是我们在未来会缺少的东西。对于疲于工作的人来说,每周有多长时间花在广义的文化范畴上?平均约是10小时左右。那么阅读一本jonathan franzen的新进小说要花多久?我们估算也就10小时(蕾拉:OMG franzen的小说真是不好读啊,这么说来10小时已经算是艰苦)最后的启发就是也许再来一次写毕业论文的机会,我不会写fitzgerald的tender is the night,这么小资这么个人这么虚华这么吹弹即破这么lost,我或许会考虑写Forster的a passage to India呢[得意][得意][得意]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五):一个长长的故事

  从世界上最伟大的那些史诗到古希腊悲剧,沿着英语文学的主干,作者用既个人化又较为客观的视角和口吻讲述了一个长长的关于文学的故事。

  除了作家与作品之外,书中还有一些有意思的旁枝,比如著作权法的萌发,有关书籍装帧的小知识,文学奖项的前世今生以及图书行业运转的“奥秘”等等。作者也会适时地将电影和流行音乐融入到讲述当中,让书中的文字无限地接近读者。这不是一本教科书或者百度百科式的文学史,而是一部活灵活现、多彩多姿的文学史。关于作者对于作家和作品的评价,大部分都是中肯之言,但也不必奉为圣旨,毕竟文本是要自己去阅读和感受的,但毫无疑问,作者是位很好的向导。

  既然叫小史,作者便只能挑出每一时期“必须”要提到的作家和作品来稍微讲讲。换言之,如果你是一位新晋的文学爱好者,这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即便如此,这本书也有近500页,不过字号比较大。)对于已经在文学世界里畅游多时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睡前故事”,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会在时间的隧道中变得真实而鲜活,在记忆的宫殿里舞蹈。此外,也总有一些内容可以用来查缺补漏,比如冰岛的作家作品。

  这本书的整体装帧设计很舒适,环衬也很漂亮。虽然排版有点纰漏,但基本不影响读者顺畅地阅读。

  这个长长的故事还在继续。关于文学这个迷人的话题,如作者开篇所言,“很明显我们将文学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文学之美永不消逝”。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六):耶鲁文学小历史

  我是在读狄更斯的间歇看到这本书的。先读了其中关于狄更斯的那一章,觉得很受启发。作者对狄更斯作品伟大性的五点总结,对我后续的阅读有相当大的帮助。可惜看到的晚了,不然我相信在之前的阅读中,会有更多的触动。

  因此,我开始打算读一章小历史,再根据里面的内容看一本书。可我只读了莎士比亚的四部悲剧。一来这个计划太过宏大,全书有四十章。再则,其中有些作品,实非我所喜之物。像莎士比亚我就读的异常之乏味,更别提那些我从来都不愿意碰的诗了。最后,这本书本身也读的非常流畅。所以计划就此作罢,一口气读完了。

  虽然自称“小”历史,但格局并不小。只是文字、语调比较轻松,翻译的也不错。读起来相当惬意。此文学史,主要是英国,对于美国、其他欧洲、中日、俄苏的内容都有提及,但内容不多。反倒是拉美,因为魔幻主义,涉及了两个章节的内容。

  我看书杂乱,于作者、主义、时间,都很少系统性的阅读。所以,对文学史了解不多。这本书于我,更像是一个书单,可以扩展一些作品和作家,也凭空塞进了不少名家的“观点”。虽没有能得到大智慧,但这些小积累,我相信对以后的阅读,一定是有用的。

  全书有一点对我而言非常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的openmind。平时总能看到许多狭隘的人和观点,他们对于所有新的东西、不正统、不经典的东西——诸如电子阅读器、影视改编、流行畅销读书,甚至于翻译——大多抱着极大的恶意。很难说这些年纪不大的老古董们是真的在思考科技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还是仅仅是想傍“传统”这个大款以显自己的身份。但作者却分别用多个章节探讨了文学改编、新的阅读形式这些看似文学史之外,但却确实对文学产生极大影响的内容。并且对此报持谨慎、但非常包容的态度。毕竟,不管是不是合老古董们的心意,新技术、新形式的大力发展和普及,是人力所不能阻挡的。

  而作者,以及我所坚信的是:“文学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或被改编成何种模样,一定会永远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滋养着我们的生命。”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七):“文学之美永不消逝”

  作为一个出身中文系的人,阅读文学史既是专业功课,也逐渐转化成了私人趣味。纵使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摆在眼前,但出自不同人笔下的文学史,仍然具有着丰富多样的视角与层次。

  在读过大量专业性学术性极强的文学史教材之后,转而阅读《耶鲁文学小历史》则成了一件饶有乐趣的事情。正所谓文如其名,既然言称为“小历史”,内容定有着与“大历史”目光所及之处不相雷同的地方。在作者约翰·萨瑟兰的笔下,少了几分学究气,多了些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以及那诙谐又不失格调的幽默与诚恳。

  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喜欢读文学史?

  一部好的文学史,一定携带着极为鲜明而独特的问题意识而来。作者既是在向自己发问,顺畅而有逻辑地完成一个又一个章节的表述,同时也在与读者进行互动。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不自觉地也参与其中,从问题出发,迸发了探索答案的求知意识。

  读文学史的另一个乐趣,是关于在不同的视角与高度之间来回穿梭的刺激感。打开《耶鲁文学小历史》的目录,开篇从神话开始讲起,顺着文学发展的脉络,一直贯穿到第40章“那些在我们生命中以及超越生命的文学”,谈论的是21世纪最普及最流行的阅读方式——电子书。

  不同的文学体裁、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和经典作品,就像是泛舟在文学史长河中的点点白帆。而身为读者的我们,有幸登上每一艘小船,把船的内部构造看个究竟。同时,还能站在岸边高处,看千帆荡漾的风景。《耶鲁文学小历史》这本书,在同一时间做到了这两点,一面深入到一个个时代的具体文学作品之中的,一面带领我们俯瞰这一切是如何生成、变化以及兴替的。

  除了谈论文学本身,这本书值得一读的另外一点,是萨瑟兰对于阅读文学作品这一伴随人类文明发展经久不衰的生活方式的独到见解。最后一章,目光转到了21世纪,无纸化阅读开始成为常态,而我们的日常生活则被翻倍飞速增长,数量庞大而驳杂的信息环绕着,阅读之于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我们还需要阅读吗?答案是肯定的。

  纵观文学史的漫长历程,一路走来,从口口相传的神话和史诗,到风靡几个世纪的纸质阅读,再到如今的无纸化阅读,变化的载体与不变的人文精神相映成趣。把最后一章读完,我忍不住重新回味起这本书的发端——“第1章:何谓文学”。

  萨瑟兰在第一章中写道:“文学之美永不消逝。”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八):清新的纸上文学讲座

  文学是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一个人像鲁滨逊般被放逐流落孤岛,如果有本文学书籍相携相伴,至少能排遣孤寂,不会绝望厌生。而我们人生百年,阅历有限,大部分的知识也都是源自阅读文学作品。所以人类热爱文学。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约翰•萨瑟兰所著的《耶鲁文学小历史》不光涵盖了文学的绝大多数领域,更是一部“阅读建议”,细细聆听萨瑟兰的纸上文学讲座,能帮助读者形成自己的见解,让文学在个体生命中熠熠生光。

  在萨瑟兰的眼里,文学世界是现实生活的映射,“一个真实的内核包蕴在文学看似虚构的表象里”。文学作品又给我们带来灵感与启示,因为文学是“人类用自己至高至善的才智对所处世界的表达和传述”,一个个天才的作家,倾其所能赋予我们应对繁芜世事的心智和感知力,帮助处理日常生活中层出不穷的复杂问题。而且在阅读文学的过程中,阅读的快乐是难以言说的,那份精神的愉悦,是人最开心的时刻之一。我们享受文学的美妙,并借此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学也经历了全球化。文学在全世界的流行,没有疆界,让身处不同地域的读者都能品尝到各地文学的甘美。如果某种文学真的堪称伟大,即使它如拉克司内斯的作品一样深深扎根于如冰岛般的蕞尔小国,也会突破国家疆域的限制,“高高跃起,跨越国界而广为传播”。而像中国般的泱泱大国,过去由于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关系,世界难闻其文学的声音,但随着国际贸易的紧密交流,通讯系统的持续发展,“莫言”们不再沉默,不再仅仅对中国百姓讲述,更开始向全世界述说中国的故事。而像日本作家春上村树,已具备全球意识,他的写作,从世界各处汲取别家之长,然后为全球范围的读者书写。

  既然作为一部“阅读建议”,萨瑟兰对当下的畅销书也持独特的视角。他认为大众流行文学不等同于粗糙文学,虽然大多文学性不高,但亦有经典作品,比如《悲惨世界》。这部流行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在文学史上属于评价“优劣参半”的一类,但它“在本质上有能力不断演进,改进自身,像液体一样将自己融入时下不断变化的文学文化潮流中”,以这一点为评判标准,大多数的畅销书都实力不济。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擅场,低端文学的畅销能弥补高端文学的滞销,形成交叉补贴的现象,正如流行音乐对诗歌的普及一般,各有各的存在意义。

  而文学奖项的颁发更为读者在这个文学百花齐放的竞争时代提供选择依据。尽管按照乔治奥威尔的说法,“检验文学作品优秀与否的唯一的真正的的标准是时间”,但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使人缺乏耐心,亟需一份类似畅销书榜单的具有指示性作用的权威颁奖名单。而由此衍生的文学庆典活动、节日也成为读者和作者交流的良好平台,读书会、读书俱乐部孕育而生,更好地促进文学的发展。

  最后,在面临电子书的冲击下,纸书出版虽然呈现萎靡,但读者面对网络上、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书籍日渐出现了选择性困难,感叹该如何选书?萨瑟兰的建议简单明了:人生有限,阅读经典,阅读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传世作品。

  2016/02/17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九):私家文学阅读指南

  文/

  《耶鲁文学小历史》,书名之所以冠以“耶鲁”两字,全因本书原版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倘若有读者认为是耶鲁大学学生的文学课教材,的确是一场误会。不过,从阅读指南的角度出发,它比文学课教材更有现实意义。毕竟,文学在我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在。

  本书作者约翰•萨瑟兰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文学系教授,曾教授各年级学生课程。他对文学领域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书籍和阅读的热情,足以率领读者踏上一趟充满乐趣的旅程,并在旅程中给予寓教于乐的文学指导。所以,本书实为萨瑟兰教授的“私家文学阅读指南”。

  萨瑟兰以“何谓文学”开篇,足见其明了文学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 “如若你被放逐荒岛度过余生,你最想携之相伴的是哪本书呢?”这是英国广播公司一档最长、最受欢迎的节目《荒岛唱片》向听众提出的问题。答案里除了《圣经》和莎翁全集以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简•奥斯汀和《鲁滨逊漂流记》。清一色的文学书籍,说明当人类孤独地生活在荒岛上的时候,或许更关心“我们为什么在这里?”而非其它问题。可这个问题,好像只有阅读文学,才能迎刃而解。

  “文学以其他事物皆不具备的方式使我们的生命充盈丰沛,让我们更有人情味。我们读者越多,越能体会到文学的这股力量。”萨瑟兰认为,这是人们缘何阅读文学的理由。回想在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地给我们罗列推荐了许多“有用”的书单,却从未有人说过“读一本文学书籍”可以丰富你的人生,真遗憾。

  萨瑟兰作为“阅读文学丰沛人生”理念的推崇者,由“美妙的开端”伊始,他便利用三十九个章节,近二十万字,向我们讲述了文学体裁,诸如神话、史诗、小说、戏剧和诗歌的发源衍变;阐明了 文学与人性、宗教、战争、历史变迁、科技进步的关系; 列举了“现代主义”、“浪漫 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荒诞主义”、“儿童文学”、“女性文学”、“种族文学”和“边疆主题”的代表作家及作品。通过书中粗浅的解读,令我们在文学阅读之路上,有了小小的起步。

  无论是伟大的经典,如《贝奥武夫》和《失乐园》,亦或沉重的史实,如版权、著作权滥用和无理的文学审查制度,萨瑟兰都能够用一位作家、一本书,并附以精炼简短的语言向读者清晰地表述,该历史现象对文学的影响与改变。其对英语世界文学知识的信手捻来,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在本书结尾,萨瑟兰提出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何为最佳的文学作品?每年在世界各地有数不清的,如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龚古尔奖等文学奖项在评选,有无数的权威或者民间的媒介机构,如《纽约书评》、《伦敦书评》、“奥普拉读书会”在推荐读书排行榜,那么普通读者到底应该相信谁?

  萨瑟兰说,“当探讨文学时,思想的碰撞总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读书与生活中的其它事情一样,每位读者请珍惜自己手中的“选票”,坚持自己的阅读理念尤为重要。

  跟着萨瑟兰去读书,不失为“反复阅读是文学带给人们的巨大享受之一”精神的切身实践。“本书不是一本说明书,而是一本阅读建议”,这便是阅读本书的理由。

  转载请豆邮联系

  《耶鲁文学小历史》读后感(十):乐之者的文学缘

  作为文学爱好者,我每年都要读完上百册文学类书籍,仍难免兴叹,光是诺奖、龚古尔奖、布克奖、直木奖这类大奖的入选作品都追不完,世上精彩的书太多,值得一读的作家也太多了。有人好奇,到底从何时起,人类穷其一生也读不完世上所有的书?出版业的兴起既是文化发展的福音,也带来了无尽的选择烦恼。

  相比之下,随博闻强识的人共同品书,了解更多未及阅读的作品,未尝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英国学者约翰·萨瑟兰几乎在文学的所有领域均进行过研究、教授过相关课程并著书立说。通俗简明的《耶鲁文学小历史》颇具亲和力,却是扎扎实实的高屋建瓴之作。厚积薄发的萨瑟兰信马由缰,字里行间的热忱直欲令不谙文学的读者都能感同身受。

  美国著名学者乔纳森·卡勒在《文学理论入门》中声称:“介绍理论比较好的办法是讨论共同存在的问题和共有的主张,而不是概述各种理论流派。”由是观之,萨瑟兰的“小历史”确有“四两拨千斤”之势。各个章节并非严格按照时间、地域或流派分类,时时兼顾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时时唤起读者共鸣。

  文学的魅力,在于读者不是单方面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作品的参与者。“文学倾其所能赋予我们应对繁芜世事的心智和感知力,即便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完全赞同书中的观点。”萨瑟兰还认为,“小说所做到的最有趣的事情之一,便是自我探索。”这种感知和探索,不是评论家的专利,萨瑟兰想要带领普通读者品味作品的言外之意,体会阅读的乐趣。

  从解释人类潜在思考的神话、为民族而书的史诗、街边剧场和吟游诗人,到抛弃“意义”只尽表达之责的荒谬文学、引爆一方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与读者的需求始终不可分割。时有交集,时求创变,文学的历史,徘徊于表达与需求之间。

  不是所有作家都能像伍尔芙那样,拥有自己的出版公司,无需担心写作的后续问题。普通人的走上作家的职业道路不光仰赖天赋,更重要是机遇,女性作家若想成功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勃朗特三姐妹以男性笔名出道的原因,即便是后世奉为名著的《简爱》和《呼啸山庄》,出版之路也饱受挫折。萨瑟兰触到了作家们的心境。他了解莎士比亚避谈政治的隐衷,为此莎翁熟悉的伦敦从不是他作品的舞台。他了解狄更斯对种族观点的成熟过程,尽管在伍尔芙眼中,狄更斯笔下无绅士,却也不执着于同情或挖苦。他了解卡夫卡的性情,在欧洲的一潭死水中写作,甚至不期待作品能被大众阅读,文如其人的荒谬文学不可谓不真诚。

  《为你写的书》一章中,萨瑟兰着重探讨了不断变革的读者群对创作和出版的影响,文学的发展方向何去何从,不是作者从心所欲决定的。而在读者反馈更迅速的现代,或许有深度、有品位的阅读者能为文学史的发展推波助澜。这又是萨瑟兰写此“小历史”的授渔之恩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普通读者而言,感受文学之乐而后结缘,要比死记硬背得点皮毛有益得多。萨瑟兰也提到当代读者面对的许多问题:选择的困难、电子书的冲击、出版行业的新规则。这虽不是读者单方面要解决的问题,但倘以文学之乐为本,磨砺心性,未尝不能从容徜徉,任尔东西南北风。

  ——乙未年读约翰·萨瑟兰《耶鲁文学小历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