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曾国藩治学方法》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曾国藩治学方法》读后感1000字

2021-05-04 04:00: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曾国藩治学方法》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治学方法》是一本由胡哲敷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治学方法》读后感(一):功德之外,尚有立言

  前些年曾在旧书店里觅到一册1935年中华书局版的《曾国藩治学方法》,不到两百页的小册子。翻看目次,从曾氏之修养人品,讲到治事、治家、治军、治吏,最后到治学读书,言简而意丰,蛮有意思。可惜品相太差,价亦不廉,便作罢了。没料到今日得见重版, 确为幸事。

  古人所谓太上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近世以来,唯曾氏得其全。本书大约以此为序,最后道及读书治学,所占篇幅最多,这也是其他关于曾氏的书籍所缺的内容。今日世风只重事功,此类书籍已有太多。而要了解曾国藩的学术与文才,从这本民国著作入手,当是不错的门径。

  《曾国藩治学方法》读后感(二):心物一体 意念做主

  

胡哲敷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二人都是以书生而克平世乱,都是在千辛万苦中,把学问事业,磨炼成功,都是戎马倥偬之间,读书为学不倦。”蔡锷是军人,他从选将用人、排兵布阵角度来讨论曾国藩的治兵之道;胡哲敷是学人,他以修养学风、治事读书方面来讲述曾国藩的治学方法。通读二书可以发现,“学问”与“事业”是互通的。所谓心物一体,意念做主。

  《曾国藩治学方法》读后感(三):“坚韧”“精进”几人真懂

  读佛经有一年多了,明了一些佛理,知了很多法教。相比过去,内心踏实且舒心不少,可是,终归觉得不够。

  曾国藩是反佛法的,但却将佛学六度做到了极致。尤其在持戒、忍辱、精进这三点上。

  读书人难免犯一个大毛病,那就是只懂夸夸其谈,不懂克己精进。而自己犯的就是这个大毛病。

  每日都跟人谈金刚经,谈空性,谈道可道非常道,但是一到闹钟响起,惰性便起;一到朋友叫出去玩,便又忍不住性子;一到有人指责批评,内心的怒气就消不掉;一到自己擅长的地方,就喜欢卖弄玄虚。

  克己绝不是件舒服事,是要下功夫,吃苦头的。而曾国藩在这一点上,我想是最好的榜样了。

  一生节俭,忍辱负重,时刻自省,不仅成就了一番外在的事业,也更求得了内在的心安。

  读曾国藩,最最要学的就是,坚韧、精进两点了。

  释迦牟尼当年悟道,岂是轻轻松松?耶稣的救世之路,不也是荆棘坎坷。

  这本书,将曾国藩治学的精髓写得淋漓尽致,如同一面镜子般,将读者的毛病暴露无遗。

  也让我学会了极其极其重要的一点,知道些道理不难,甚至多读些书也不难,难的是在一件件事情上将这些道理用进去,将惰性、懒散狠狠的踩在脚下,也同时能掌控那些不净之念、邪恶之欲望,最终方可有所成就,求得一个内在的心安。

  《曾国藩治学方法》读后感(四):求学之道,一生都要坚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治学之路,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去寻求正确方法以解决面临的问题。在追寻求学之道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学海无涯,知识无边。可以说人的一生都是在求索之路上。文化知识是可以改变未来,改变现状的希望。在求索知识的道途上,治学的方法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活在当下,将要放眼未来,也要顾及过去。一个内心从容,不怨不尤,不骄不躁的现代人 ,懂得人生在世,在所难免会被世俗和物欲所蒙蔽。所以我们要时常做到,静坐以思己过,冥想以求醒世。要想做到静心冥想,最重要的还是要修心养性,闲时读书。阅读能使人内心清净,不管是诵诗读经,还是饱览杂文。纵观现在社会,有多少人能闲时修心养性,读起习字,深思力行。

  治学不仅仅是能文能诗,满腹经纶;博雅自诩,孤芳自赏,而是要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事业上来。做到学以致用,运之所学。正如阅读时,我们都会阅后有感,随手笔记。读书时要有志、识、恒。有志则断不进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谜。见善则迁,见过则改。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既要自觉修养,又要虚心好学。诚心求之,虚心处之。

  与其顺其自然,不如勉力前进。凡事总要带几分勉强,才能有所成就。绝对没有不须勉强力学就可以成功,有所成就的。你不好好逼自己一把,你就永远不知道你自己有多大能耐。功可强成,名可强立。只要勉力自我,千磨百折不懈,终有顺理成章之日。成就和名誉,都是可以达成的。求学探索之道,也是如此。

  灵魂是主,身体是客。让心灵静心,让身体前行。勤恒行事,谦恕待人。求学之道,一生都要坚持,治学之法,必须博采众长。力争做到思想上有觉悟,行动上有动力的治学之人。真正做到心不散漫,一生坦荡。

  ——转载须经本人授权,转载请豆油本人。谢谢

  《曾国藩治学方法》读后感(五):读记:曾国藩治学方法

  

讀曾國藩,每讀一次就多一次自省與感悟。本書作者胡哲敷,民國時期著名的歷史教育學家,通過他的解讀去瞭解曾國藩的修德治學,內容詳實易於理解,值得精讀細嚼。

清朝的曾國藩,是以書生而克平世亂,是在戎馬倥惚之間,讀書為學不倦,是在千辛萬苦中,把學問事業磨煉成功。曾氏的學風,博采眾取,不主門戶,不尚標榜的氣概。曾氏的修養治學,自有生趣勃發之道。第一是事業上的興趣,第二是身心上的興趣。遇讀書寫字就在讀書寫字上求修養,從政即在從政上求修養,帶兵即在帶兵上求修養,從他把修養,看作全際應用的事實 ,所以他的修養工夫,處處能有生髮的興趣。

古人之所謂學,須在事業上表現出來,才見得真學問。本書不厚,讀起來並不艱難,在第十一章處,讀書方法裏所指,看書要貼合實際,需有兩個字訣「專」和「耐」。看書遇興趣缺乏之處須耐,一本書的內容,優劣不一定與興趣成正比例,有時理論愈深,興趣猶愈減少,必待用力鉆研之後,興趣才能勝過難關盎然而出,這是耐的收獲。現代人遇稍難之書不願看,份量稍大者亦不願看,多是缺乏耐性的表現。過去的老師教學生死讀深奧之書,現在的方式已轉變,鼓勵培養讀書從興趣入手,但蓋讀書根基之處依然最忌取巧,取巧固有時可以得到一知半解的皮毛,但若想求深造、求前人未發之秘,重視方法而忽於自己的實力,對學問不願下苦工,讀書學習怎能求得己有己用?

「學記」曰:“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學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要借過去的文化,啟發人的蒙昧。辛醜年即啟,推薦解讀「曾國藩治學方法」之書,過去的庚子年,中國人民經歷了悲喜交加的強烈情感衝擊,於疫情危難中看到了中國的脊樑,於應對挑戰中體認了中華文化的力量,不僅激發了我們內部巨大的向上共鳴和信心,也沉澱了更趨成熟的國家意識和國民心態。通過一本書,回看曾公,感受一份沉澱下來的歷史文化,他用困知勉行的工夫教導子弟、教導友朋部屬;他用求闕的精神,對己對人。他心志遠大,遷善改過,修德讀書。我們日常工作,應處處不苟,待人接物,時時謙和,一有苟且傲慢,便立自譴責,立自改悔,這才是有修養的實效學習。

  《曾国藩治学方法》读后感(六):治学之门径

  看是看到这本书原以为是讲述曾国藩是怎么看书和学习的,通读之后发现场面蔚为大观,实则为曾氏整套思考的概览,或者说入门读物。其中不断引用曾氏家书和同事书稿,有理有据,同时不泛于引用,而是做极大的浓缩,所以信息量也比较大。完整读完之后,对自我原先理解的八条目、做人处事等又有了一套新的认知。

  治学的目的是什么?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同时也在于忽微,在格物,在致知。一事一物皆可格,皆为学问。这些是比较虚的,曾氏以为八条目最重要的是格物和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好一句“知一句便行一句”,突然和之前看《后会无期》中台词“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我们都是这样,而其根源就是没有像曾国藩说的那样“知一句便行一句。”

  明白了治学的目的,就需要在一些场景中去运用,比较直接的就是立身待人和治学态度。“立身为人,制行甚严而不事表襮于外,立心甚恕而不求备于人,专务躬行,进德尤猛,不畏难,不取巧。待人接物,则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己责”,真的是能够对自己下狠手的人。治学则博采众长,不主门户,不尚标榜的气概。

  任何一种学问,总得具有恒心者。才能有所获得者,恒心就必须养而后得。而修养虚分为精神的修养(养气)和身体的修养。精神修养上可分为三层来说,静坐,平淡,改过。身体的修养就在控制自己的贪嗔痴。

  作为家中的老大,照顾好弟弟妹妹责无旁贷。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老家的家人都坚持着挑粪种菜、养猪养鱼,不得不让人佩服,同时也佩服他的远见。保持耕读传家的良好传统。

  其他方面。做事在于诚拙的态度、宏大的器量、严密的考查。 治军在于训练,训练各有二。训有二:训打仗之法,训作人之道。练有二:练队伍,练技艺。

  关于读书。 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读书最好分三部:1.熟读之书;2.常看之书;3.涉猎之书。

  以上种种都在于他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同时希望子孙能够沿袭家风。

  《曾国藩治学方法》读后感(七):【书评人俱乐部】读懂曾国藩的“捷径” ——读《曾国藩治学方法》有感

  读懂曾国藩的“捷径”

  ——读《曾国藩治学方法》有感

  文/岸晓风

  曾国藩实在是一个太值得研究的人物。梁启超说他:“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毛主席说他:“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说,“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当年蒋经国从苏联归国,蒋介石让其熟悉国语的教材就是《曾国藩家书》,并且多次引用家书中的句子。当然,更多的人将曾国藩看作是中国的最后一个真正的儒家。

  当然,上述主要是说曾公影响之大、影响之深、影响之广,但学习研究曾国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太宽泛、太宏伟、太博大的知识和学位都容易让人迷失,或者让人无从下手,那么由“小书馆”编辑部重新出版的《曾国藩治学方法》无疑为广大曾氏爱好者提供了“雪中送炭”帮助。

  这本书是一本出名的“小书”,作者是胡哲敷先生,是一名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曾与吴梅、吕叔湘、钱穆等著名学者同在苏州中学执教。后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国立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等职。从作者履历就可以看出,作者了解读者们想要什么、想学什么、该怎么学。实际上,作者做的非常成功,曾国藩女儿曾纪芬推崇备至,亲自作序推荐。

  这本书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总论、修养、治事和读书。作者坦承,在近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个是明朝王守仁,一个为清朝曾国藩。不过,王守仁是属于天资高、智商高,通俗地说,他的成功“难以复制”,而曾国藩则不同,他为“笃实一路的人,处处脚踏实地,故其为学途径,最合于下学之门”。

  由此可见,这本书既适合于你我他,也适合于甲乙丙。在修养一章中,作者提到了曾国藩修养的旨趣,包括精神方面和身体方面的。他心情平淡,但是又充满了刚毅之气,是“无欲则刚”的最好注脚。在治事方面,一半是磨砺,一半是学问涵养。在读书方面,曾氏提出,要有志、有识、有恒。要一心一意,但又不能读死书。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理顺曾国藩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脉络,对于继续学习研究曾国藩无疑是一条“捷径”,即使你只准备看这一本书,也同样能给予你意想不到收获。

  《曾国藩治学方法》读后感(八):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

  我们可以为曾国藩梳理一下,他到底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都说当官要读曾国藩,我们在他身上到底要学点什么呢?

  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的文化氛围里,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整个世界的人格分成两种,一种叫君子,一种叫小人;一种叫圣贤,一种叫奸贼。奸贼和小人就不必说了,祸国殃民,只为私利,当然是不好的。可是圣贤和君子呢?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大义在手,所以就用这种道德标尺,不仅要求自己,还要求周边的所有人。

  举两个例子,明朝的方孝孺和海瑞。方孝孺跟燕王朱棣之间有一段著名的对话,朱棣说,你给我写即位诏书,我要当皇上。方孝孺说,我就不写。你不写,你不怕我诛你的九族吗?你诛我十族又如何?所谓十族就是包括自己的学生。朱棣就真把他所有的亲戚,包括他的学生,全部处死了。海瑞更是如此——我清廉,一介不取;我穷,在衙门后院自己种菜吃。但与此同时,他也用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家人,甚至自己的同僚,搞得大家都很难堪,这就是曾国藩讲的“盖难为情”。 所以,圣贤和君子固然非常值得尊敬,但是他们与周围人的关系未必好。因为他的道德标准已经高到了那个样子,光芒万丈,所有周围的普通人、俗人在这种光芒的照耀下都自惭形秽,他们就会离你远远的。海瑞最后复出的时候,他只是被作为一个道德标杆搁在那里,谁都不愿意跟他共事,更别提帮助他成什么事了。

  曾国藩所实践的,恰恰是儒家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就是内圣外王。就是用儒家的道德、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让自己在内心里成为一个圣贤。但这还不够,这种人生还没有登顶,真正的登顶是要向外去做一番事业的。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这个时候技巧就出现了,如果你不仅要追逐内圣,而且要追逐外王,那就不仅要当一个君子,还要有能力调动一切能够帮助你的力量,来帮助你做成这一番事业。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逻辑,你才能明白曾国藩一生当中最令人费解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曾国藩在当京官的时候,喜欢跟什么人搞在一起?就是后来典型的顽固派,比如说像倭仁这样的人就觉得自己是理学家、道学家,一辈子不要跟洋鬼子搞在一起,因为他承袭的是孔孟的道统。

  可是,中年之后的曾国藩反而成为洋务派的代表,对一些外洋庶务所谓的“奇技淫巧”,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做出了当时士大夫当中非常罕见的开放和包容的姿态。 这是一种转变吗?

  当我们深看一层的时候,会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转变,而是因为曾国藩追求的就是“内圣外王”这种儒家的更高的人生境界。既然要向外追求事功,有一句话叫“泰山不辞细土,方能成其大”。所以一切可能的资源,曾国藩都不会拒绝,只要他内在还是一个圣贤就行了。

  想起一本书,《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序言当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说曾国藩这个人给我们呈现出了两样东西。第一样东西:“曾国藩全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证明了中国文化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一面。” 第二样东西:“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曾国藩治学方法》读后感(九):专攻

  专攻

  文/byCoco妈Candy馨

  豆瓣:Coco妈Candy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成就自己)

  豆瓣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CocoJiang1988/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的迷茫。我觉得我有很多事情要做,却没有一件事情可以真正做好。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更像无头苍蝇一下四处乱串。晚上我失眠,我辗转反侧,开始慢慢地反思自己。有一天,一个朋友让我帮忙做一件事,另外我又自己参加了别的团队,后来朋友知道了让我做个选择,并且深情地告诫我她喜欢只做一件事情,可能比较笨吧。那一刻,我醒悟了。我想要的太多,我想得到的太多,我没有了主方向,所以我迷失了。

  曾国藩强调人应该立志并且应该有专的精神。当他三十二岁在京城充国史馆协修官时,他自订课程十二条。其中有一条便是: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

  在生活中我们不乏发现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天资聪颖却往往无所事事。反而某些我们认为愚笨的人却是小有成就。据曾国藩回忆的儿时趣事:有一天晚上,万籁俱寂,他苦心研读一篇文章,却始终背不下来。但是他又要求背不下来就不准入睡。于是乎便一直读啊读啊。有一贼人潜进屋内,准备等这位读书人入睡后再行窃。左等右等,却迟迟不见少年入睡,实在等不下去了,便出来一口气背诵了曾国藩刚才所读文章,而后扬长而去。此事让曾国藩深感惭愧。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贼人的天赋应该是比曾高的,无奈,命运眷顾的便是这样一位天赋并不高却崇尚“专”的人。

  这让我想起了我父亲,我爸爸十四五岁没有了他的父亲。对于没有钱财没有人脉的他来说,他读完了小学便独自出外闯荡。纵使和我母亲结婚了也是两年在外,丝毫不联系。那个年代估计建筑业比较好入吧,我父亲从最简单的建筑工人,一直到现在的项目经理吧。我想他肯定度过了很多坎,唯一一点我知道的便是他一直专攻建筑,虽然不说有多大成就,但是却能说成功。一个小学都没怎么毕业的人却与他那个年代大学出来的人一样,甚至更好。我爸常跟我说,名牌大学的大学生来我这实习老问我什么大学毕业,我说是小学,人家就是不信。那一刻,我爸是最幸福的。其实我父亲也曾经告诫我不要想东想西,你做好眼前的事情就可以了。而我的叛逆却根本无法听进去,知道现在快年入中年,有了自己的孩子,开始担忧自己的前程,才慢慢明白了这个道理。

  大学毕业我换了好几份工作,其中我还去直销化妆品。有一位经理让我毕生难忘,她说她用了10年的时间专心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追求她现在的老公,后来她成功了。我把她说的有句话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内心,那便是只要我成功的办成了一件事,那么其他事情对我来说都不是什么事。

  曾国藩曾经也致信给自己的亲弟弟,告诫他要立志,并且要“专”。他的两个儿子也是学有所成,因而他的治学方法、处世哲学,在现代看来也是并不落伍的。好多人都批评他是卖国贼等,但是我们评判一个历史人物是要把他放在历史舞台上的,因而他真的可以称得上伟人。《曾国藩治学方法》可以说基本上让我们认识了曾国藩的为人品质,治学治事,值得我们研读思忖。

  此文为本人原创,若有转载或他用请联系本人豆邮或QQ邮箱:714737314@qq.com,谢谢。

  《曾国藩治学方法》读后感(十):曾国藩内通外达之学

  胡哲敷先生著作的《曾国藩治学方法》一书,将文正公一生经世致用之方、内圣外王之道,贯穿于一“学”字。从文正公诸文之中提点出其要义,贯穿其精神,察明其智慧,观效其行事,领会其心意,于未识之士,作启示之功,于娴熟之人,作点睛之用。

  胡哲敷先生,生于戊戌变法之年1898年,出身于中央大学国文系,解放前于浙江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史研究,其涉猎广泛,于文、史、哲皆有著作,《曾国藩治学方法》书成于1935年,名虽为“治学”,实则系统详尽地论述文正公生平精神冶炼。

  胡先生在书中将文正公生平内外一分作四,一为其生平传略,以期令读者对其人作大概认识;二是修养,以证其知行功夫深浅;三是治事,见其处事之原则与智慧;四是读书,以显其心气志向。以此再看胡先生著书的立意,不难发现文正公的“治学方法”不仅仅为文章仕途之用,更是内修涵养、外化人事,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一种实践,并以此贯穿于一生不曾间断。

  《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文正公于日记之中所记,“读书之志,须以困勉工夫,志大人之学。”志大人之学,即是儒家之大学之道,以内圣外王为业。先圣贤尊治世之学问为“大学”,于其内明德,于其外治世。若论中国近代学人之中,唯文正公曾国藩当为“大学”之道中人物。

  但经世致用需有自身学问,内圣外王于道当得通达。是故文正公之“学”,于其外以经世致用之方见其高远抱负,其内尤以德行品格之涵养知其气魄毅志,论其内外心行皆以圣贤为规模而不出左右。

  观文正公一生,是“大学”之道的实践,于其内,遵先人之道知格物明德,是以为知止有定,又以静坐之方令心神宁静,躬身自省视察身心陋习为虑,功夫日深德业俞进为得。其外,以“恒”、“勤”二字以为学之纲领,用之于读书习字,经年累月而不落空;又以困辱为发奋之机,以强心中毅气,故其常言:“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时。”

  论其读书方法则以“恒”字为其坚守,以“勤”字为基石,日久年深学问自长;治事则以心志为规模,是故云:“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总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远大与密微则是内圣外王之先决。由此可见文正公之学既是读书求知,又行文章功业之事,更是立身达命之方,故古之学问有成者,皆为栋梁、世范,而文正公即是此中人物。

  胡先生在书中写道:“古之所谓学者,初非限于读书 ,六德六行六艺,莫非是学。”现今的人以为“学”的含意是读书明理习技艺,误将学问之事认作旧时孩童启蒙的作用,脱离了古人治学的方向――成就自身,以为将来报效国家,成经纬之才,起治世之用,而非钻营文章事业,甘做苟且之流。

  至此再读《曾国藩家书》,字句之中常现拳拳诚意,涵养智慧亦时时流露,以此可溯后人慕为规范之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